1605年初,塞万提斯多年心血的结晶《堂吉诃德》第一卷出版了。《堂吉诃德》是作者在贫困交加的生活重压下,在喧闹嘈杂的写作环境里诞生的一部举世闻名的杰作。小说通过堂吉诃德不切实际的游侠生活,向人们展示了16世纪至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生活,讽刺了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幻想和行动,体现出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新思想。
《堂吉诃德》第一卷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615年,第二卷又
出版了,它比第一卷内容更成熟,构思更完整,对社会弊病的暴露也更为彻底。《堂吉诃德》的出现,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的创作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塞万提斯一生坎坷,文学上的声誉并不能给他困难的处境多大改变。《堂吉诃德》的出版只是鼓了出版商的腰包,塞万提斯依然住在贫民窟中。
1616年,塞万提斯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时年70岁。
作为文艺复兴时西班牙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塞万提斯在欧洲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名著《堂吉诃德》从18世纪起就被公认为是西班牙人民对于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从1605年至20世纪40年代,《堂吉诃德》在世界各地共翻译出版了1000多版。西班牙语世界(还有美国)1976年创设了“塞万提斯文学奖”,以奖励那些在文学上有出色贡献的作家。
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西欧哲学的开创者之一,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派的创始人,被马克思称作“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出生在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掌玺大臣,母亲是一个颇有才学的加尔文派教徒。由于家庭的关系,培根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2岁时即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担任他导师的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三一学院长怀特姬夫特博士。
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培根就对具有1500年历史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挑战。他宣称,剑桥的教授们把自己的学问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上是大错特错的。1576年,培根因不满学校教学内容而中途辍学,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到法国工作。1579年,由于父亲突然病故,培根回到英国。从此,他开始攻读法律,21岁时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一名律师。
1854年,培根当选为国会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后来培根结识了女王的宠臣、青年贵族埃塞克斯伯爵,成了他的朋友和顾问。当埃塞克斯失宠、密谋政变被捕后,培根作为证人和密友在法庭上指控埃塞克斯有罪,埃塞克斯即被处死。因为这件事,培根遭到很多人的非议。
唐姆士一世即位后,培根被授予爵士爵位,并且在政界步步高升,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就任总检察长,1618年成为大法官,同年被封为男爵。
培根在政界春风得意的时期,也是他积极从事理论著述的时期。1603年,他写了《关于自然解释的序言》、《关于自然的解释》、 《论时代勇敢的产儿》等文章。1604年,培根又出版了《论事物的本性》和《论人类的知识》。1605年,培根发表《论学术的进步》,这是以知识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部著作,也是《伟大的复兴》这部巨著中的第一部分。在该书中,培根论证了知识的巨大功用和价值,高度赞扬了科技文明,批判了无知无识的蒙昧主义,为日后提出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本书在欧洲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阐发的科学分类及由此建立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新结构,是近代科学分类的先导,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1620年培根被封为子爵,这是培根政治上最显赫的时期。也就在这个时候,培根的重要代表作、著名的《伟大的复兴》出版了。这是培根要复兴科学、要对人类知识整个加以重新改造的一部未完成的巨著。他计划分六个部分来阐述他的科学哲学,1605年的《论学术的进步》是第一部分,现在出版的《新工具》只不过是第二部分。《新工具》中培根批判了经院哲学所坚持的亚里士多德那一套科学推理程序,提出了自己的实验归纳方法论。培根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对观察和实验具有重大意义,奠定了近代归纳学说的基础,构成了自那时起科学家一直所采用的方法的核心。《新工具》堪称近代最有影响的逻辑学、哲学著作之一。就在培根前途达到顶峰之后,1621年培根以受贿罪被弹劾。培根的政治生涯结束了,但他很快从消沉中振作起来,埋头著书立说。他先后出版了《论厄运》、《亨利七世》、《亨利八世》,并写出了《大不列颠史》的大纲。1623年,培根把《论学术的进展》译成拉丁文,并进行了增改,把篇幅扩大为九卷本,书名定为《论学的进展与价值》。
培根在科学方法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他最先倡导有组织地集体协作研究。在他最后一部著作《新大西岛》中,虚构了一个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机构,是对未来科研机构的一个构想。
1626年,培根因支气管炎在伦敦逝世,终年65岁。培根的去世并没有影响他的哲学在历史发展上所起的伟大的转折作用,作为现代科学的指路人,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永恒的。
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文豪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16~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诗人、戏剧家。著名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等。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镇上一个比较富裕的市民家庭。他的父亲原是一个小农场主,后来开了个铺子,由于经营得法,逐渐富裕起来,一度担任该镇的镇长。他的母亲是当地一个小地主的女儿,家里也比较富有。
莎士比亚7岁时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学习拉丁文、希腊文、逻辑学、修辞学、历史、圣经和古典文学等,这给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文学基础。
14岁时,由于父亲经商失败,家境开始败落,莎士比亚没有念完文法学校便辍学在家,帮助父亲料理生意。到16岁时,家庭的经济状况更是不佳,莎土比亚不得不独自谋生。传说他曾在屠宰场做过学徒工,做过书童,当过律师的书记员,也曾在当地学校担任教师助手和小学生的家庭教师。
18岁时,莎士比亚和比他大八岁的安娜·哈雪薇结婚。虽然已建立了家庭,但在30岁的时候,他仍然独自前往伦敦谋求发展。
在伦敦的最初几年,莎士比亚默默无闻,处境非常困难。他给戏院听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遛马、扫地,从事最下等的工作。后来,莎士比亚开始逐渐做一些跑龙套、按时喊演员登场这类无关紧要的杂事。作为一个由乡下进城的青年,为了在职业上能站得住脚,莎士比亚兢兢业业,刻苦学习了很多东西。戏院的人发现他对舞台动作和念台词方面都很在行,就又把改编剧本的事交给了他。
1590—1591年间,莎士比亚完成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公演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592年,他又接连写了《理查三世》和《错误的喜剧》,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莎士比亚这个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外乡人的成功,引起了一些所谓“大学才子”的剧作家的嫉恨,他们甚至攻击莎士比亚,说他是“暴发户式的乌鸦”。但是莎土比亚不为所动,继续发奋写作,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尊重。
1592~1593年间,伦敦发生了可怕的鼠疫,剧场停演,不少剧团破产。“大学才子”派中一些著名的剧作家死去,而莎士比亚的创作却越来越成熟。由于写作成功,莎士比亚赢得了年轻的扫桑普顿勋爵的友谊,在此后很长的时间里,扫桑普顿作为莎士比亚的保护人和朋友,给了他很多的帮助。
1595年,莎士比亚写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他的一部著名的剧作,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冷酷,歌颂了坚贞的爱情。随着莎士比亚在创作上的成功,他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1596年,莎士比亚在扫桑普顿的帮助下,为父亲和自己获得了低级贵族称号。1599年莎士比亚成为伦敦最大的“寰环”剧院的股东。由于莎剧的艺术魔力,该剧院渐渐成为伦敦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莎士比亚创作的前期以历史剧和喜剧为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亨利五世》、《皆大欢喜》、《无事生非》、《第十二夜》等。
1601年,莎士比亚完成了他最负盛名的《哈姆雷特》。这部悲剧连同他后几年完成的《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这些作品给人们描绘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莎士比亚在晚年回到故乡后,以创作“传奇剧”为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暴风雨》。剧本用浪漫主义手法,在幻想中寄托自己的希望,给人类的远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1616年4月,莎士比亚与好友吃饭时多喝了几杯酒,竟一病不起,于4月27日溘然长逝。莎士比亚在短促而匆忙的一生中共写下了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7个剧本。他的作品不仅是伊丽莎白时代文学的巅峰,也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高峰。正如大戏剧家本·琼中所说,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喜剧大师莫里哀
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兰克,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著名剧作家,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卓越的导演租戏剧演员。
莫里哀的父亲是一个为王室服务的工匠,有“国王侍从”的身份。父亲希望莫里哀能够继承祖业或者是当个法官,于是在莫里哀13岁时将他送入贵族子弟学校,莫里哀接受了五年系统而严格的文化教育,父亲还将“国王侍从”的世袭身份转到他的名下,摆在莫里哀面前是大好的锦绣前程。
但是莫里哀对祖业和法律都不感兴趣,他喜爱上了戏剧,并下决心献身戏剧事业。
父亲坚决反对莫里哀当一个辱没门庭的“戏子”,责怪他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莫里哀只好背着家里人看戏、学戏。他认识了戏剧演员玛德莱娜·贝雅尔,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结为知己。
1643年,莫里哀毅然放弃“国王侍从”的称号,和玛德莱娜等人创办了自己的“光辉剧团”,并取艺名“莫里哀”。父亲极为气愤,大骂他大逆不道,但莫里哀不改初衷。可惜的是1644年剧团的公演失败了,剧团负债累累,莫里哀还因欠债,被控入狱。后来他被父亲赎出,仍说服父亲,表示要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
由于难以维持在巴黎的生活,莫里哀和玛德莱娜等人加入了一个流浪剧团,在法国西南部进行了整整12年的巡回演出。在外流浪的生活异常艰苦,风餐露宿,还受到流氓的敲诈。但是这种民间生活的历练,使莫里哀得以熟悉法国社会,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学到了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652年以后,莫里哀开始创作剧本,他时而亲自导演,时而亲自登场主演,他的剧团获得成功,在外地颇负盛名。为了重新进入首都,莫里哀率领剧团在巴黎附近的卢昂举行公演,很快名声传遍了巴黎。
1658年,“光辉剧团”在罗浮宫为国王举行御前演出,获得国王和王公大臣的喜爱。国王将王宫旁的剧场拨给“光辉剧团”,并发给他们年俸,从此莫里哀在巴黎站稳了脚跟。
安定下来的莫里哀潜心创作,这时期他写出的《可笑的女才子》被认为是创立古典主义喜剧的真正开端,他还写出了《丈夫学堂》、《太太学堂》等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的剧作。
1664~1668年间是莫里哀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同封建势力和教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民主倾向,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创作的最高峰。这期间的杰作有《伪君子》、《唐·璜》、《悭吝人》、《恨世者》、《乔治·唐丹》等。
莫里哀对封建反动势力最顽强的堡垒天主教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国王从巩固王权的需要出发对莫里哀予以支持。在《唐·璜》演出后,国王将剧团改名为“国王剧团”,并给予津贴。
同时,莫里哀对新兴资产阶级也进行了讽刺,但具有告诫、开导的性质,期望他们能更完美。
1669年后,莫里哀冲破古典主义束缚,创作了一些民间戏剧体裁的剧本。主要有《布索那克先生》、《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史嘉本的诡计》等。
1673年,莫里哀在演出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没病找病》后与世长辞,终年51岁。这位伟大的喜剧大师对于戏剧事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莫里哀一生创作出了37个剧本,共主演过24个重要角色,他对法国和欧洲的戏剧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兰西学士院为他立了一尊石像,底座上刻着: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
欧洲音乐之父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8世纪德国杰出的音乐大师,他的作品对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为“欧洲音乐之父”。
巴赫出生在德国中部图林根的一个音乐家庭。他的家族世代都出音乐家,他的高祖、曾祖都是远近闻名的乐师,他的祖父这一代出了三个音乐家,他的父亲是小提琴家;巴赫有三位兄长,都是音乐家;巴赫有了个儿子也是杰出的音乐家。这在音乐史上是罕见的。
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巴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而且还受到当地民间音乐的熏陶,使他酷爱音乐。不幸的是,在巴赫还不到10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从此巴赫就由哥哥抚养,并送他继续上学。
巴赫不满足哥哥所传授的知识,他对兄长保藏的许多著名首乐家的乐谱极感兴趣。在被哥哥拒绝后,巴赫每晚趁哥哥熟睡后偷出乐谱,在月光下抄写,花了半年时光将所有乐谱全部抄完。后来哥哥知道后拿走了他所抄写的乐谱,然而巴赫已将这些乐谱牢牢地记在脑海中了。
巴赫在哥哥身边生活、学习五年后,决定独立谋生。他虚心地向当时的名家求教,不辞辛苦。有次他听说汉堡有著名音乐家的演出,决定不放过这个学习的机会。由于没钱坐车,他便自带干粮,徒步前往,来回竞走了60公里。
1704年,巴赫成为阿恩斯塔特新教堂的风琴师,在这里学习钻研管风琴的演奏技巧。当他听说一位德国音乐家在距此之外300公里的卢卑克时,于是请假四周前往求教。在卢卑克,巴赫对大师的高超技巧十分敬佩,陶醉于大师的音乐而流连忘返。他忘记自己只请了四周的假,一连呆了四个多月才返回阿恩斯塔特。
教会早就对巴赫平日的行为不满,这次更是借故对他进行审判,并给予降薪处分。巴赫气愤至极,于1707年离开了阿恩斯塔特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