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我们虽然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彻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要抓住医保、医药、医疗三个重点环节,实行“三轮驱动”。在医保方面,要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稳定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医保补助标准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医药方面,要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设。要通过完善基本药物采购制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把药价降下来,把质量保障好。在医疗方面,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多元办医。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重点,做好逐步破除以药补医顽疾,创新体制机制,推行便民惠民改革举措三篇大文章,探索走出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子。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着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岁。62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拥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是生活稳定,感觉才有了着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很多城镇居民通过市场渠道解决了住房问题。然而,近年来房价大幅上涨,低收入家庭甚至一些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买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通过政府保障和支持来“托底”,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也是市场调控的有力砝码,有助于分流商品住房市场需求。
城镇人均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经济发达的城市面积标准略高),可以申请以低租金租赁政府投资建设的廉租住房。
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被称为上下够不着的“夹心层”,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这将成为今后保障性住房的“主力军”,在保障房中的比例将大幅度提升。
符合条件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可以申请购买在土地招标出让时限定套型结构、销售价位的限价商品房。
老工业基地和林区、垦区、矿区集中连片棚户区,政府正逐渐推进棚户区改造。
此外,还由政府组织、社会投资建设,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将经济适用住房出售给符合条件的家庭。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购房满一定年限可上市出售,政府优先回购。
在2006-2010年间,我国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5年间,全国有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到2010年底,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已达7%到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3平方米。63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进,一片片棚户区得到改造,一幢幢公租房拔地而起,一批批中低收入家庭喜迁新居,2006-2010年间,1500万户家庭从中受益。今后5年,我国将新建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3600万套,覆盖面将提高到20%左右。按照一家三口计算,意味着将解决1亿多人的住房问题。64
与“托底”措施并行的,则是时刻牵动人们神经的商品房市场。很多地方近年来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已经成为突出问题。2012年5月初,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根据国际地产投资顾问公司莱坊房地产经纪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国内地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火热的房地产市场,2006年至2011年住房价格涨幅为110.9%,排名全球第一。65
面对一路攀升的房价,各级及时“出拳”,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强力调控。
“国十一条”,即2010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新国十条”,即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
“九月新政”,即2010年9月29日,按照国务院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出台五项调控政策;
“新国八条”,即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五条”,即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即“国五条”细则。
调控政策出台之密确属罕见,且力度不断加大、频频加码:二套房首付比例从40%提高到50%,再到60%;从提出可视情况采取住房限购措施,到明确部分城市必须限购,再到严格限购数量;从大幅提高三套房贷款门槛,到暂停发放三套房贷款,再到对二手房交易征收差额20%个税……各地也根据中央精神,出台具体调控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如此强力的调控,成效到底如何呢?应该说,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一系列调控措施的持续作用下,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发生积极变化,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抑制,各地房价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涨势放缓、涨幅回落、价格松动,楼市泡沫得以逐步挤出。以北京为例,截至2012年底,居民首次购房比例稳定在90%左右,自住性购房需求是市场主流。66但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决定了热点城市和中心城市住房供求紧张格局难以根本改变,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房地产业,“去房地产化”和贯彻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社会资金流动性宽裕,投资渠道不畅,社会资金投资房地产市场的冲动仍较强烈,社会对房价上涨的预期,犹如弹簧,随时可能反弹。
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还要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我国政府宣布,2013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67面向未来,住上放心房、满意房,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是不可触及的梦想,但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更优美的环境
“PM2.5”、“细颗粒物”,2011年之前,曾是环境科学的一个专业概念,如今已像温度、湿度、穿衣指数一样受到公众关注。个中变化的最大推力,是我国针对细颗粒物防控措施。2012年2月29日,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发布,“PM2.5”和中国政府治理大气污染、营造优美环境的决心,同时让世界感受到了。
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PM2.5,源自几十年烟尘滚滚的工业化之路。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从农业国飞速进入工业国的进程中,走过的是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污染治理赶不上工业发展的步伐。“天蓝、水清、地绿、山青”,在许多地方一度成为人们的奢望。如果任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下去,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
几十年来,我们不遗余力地推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6-2010年间,我国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68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丝鹭回到海岛”、“候鸟重回滩涂”、“野猪再现山村”、“羚羊惊现高原”,一帧帧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图景,重现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了几千年的中国大地,成为影响世界的最重要事件之一。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郑重提出,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今天,美丽中国伟大前景逐渐清晰。然而,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我国政府宣布了面向未来的环境保护战略宏图: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69
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过去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功发展现代工业的智慧,一定能帮助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更优美的环境,对我们一定不是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