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29200000002

第2章 灯谜的社会意义与作用

灯谜,是一种以汉字义、形、音三要素多变性为依托,以书写的谜面、谜目(有时还带有谜格)及谜底为表现形式,以文字别解为实质内容,具有文字游戏功能的汉族语言文字艺术。它既有知识性,趣味性,且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因此,几千年来,它一直受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和世界各地华人的喜爱。

如果说,谜语(亦称民间谜语或儿童谜语)是汉语的产儿,属于由古代赋体谜发展演变而成的事物谜;那么,灯谜则是汉字的产儿,属于由古代离合体字谜发展演变而成的文义谜。

谜语和灯谜都属于谜的范畴,而灯谜则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廋辞或隐语演变而来的。古人有时因为种种原因,大臣们有些话不便向皇上直说,就产生了一种借代词语(隐语)。

大概是在夏、商时期,汉字已经具备了六书的特点,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指事和会意都具有“谜”的性质。例如篆书中的“采”字,上面是个“爪”,也就是手;下面是个“木”,把手放在木上,自然就是采摘果实了。又如篆书中的“灾”字,上面的“宀”是房屋的意思,房屋里有火,当然就是“灾”了。当然,以上还不是灯谜,只能算是灯谜的胚胎而已。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对谜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魏代以后,倡优不为人所喜爱,所以士大夫们就把隐语变为谜语。所谓“谜”,就是把话说得曲折交错,使人迷惑的意思。有的是离文拆字,有的是刻画事物的形状。常常是用小聪明来卖弄才思,凭肤浅的见解来夸耀文辞。其实在内容方面应该婉转而正确,在文辞方面应该含蓄而恰切。刘勰这段话,对于谜的定义、历史、特点及制谜要求等都作出了相当科学的论述。

古人以谜的形式隐姓名,一般都认为起于东汉时《越绝书》。其实以隐语的形式隐姓名的,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的屈原。他在《离骚》中,用隐语的方式记载了自己的名字。诗中写道:“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是说,我的名是“平”,我的字是“原”。“平”和“原”两个字,就隐在“正则”和“灵均”中。东汉文学家王逸在其《楚辞章句》中注释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这也可以算是迄今最早的会意法字谜之一了。

最有名的离合体字谜,应该要算曹娥碑上的题词了。相传汉代末年,浙江上虞一名叫曹娥的孝女为救落水的父亲,投江自尽。当地百姓为了表彰她的孝行,在江边立了一块墓碑,这就是著名的曹娥碑。碑文是一个十几岁的天才少年所写,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读后感慨万千,写下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并让人刻在碑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纟”和“色”合成“绝”字;幼妇即少女,“少”和“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和“子”合成“好”字;齑臼是一种古代捣药器具,经常接受到辛辣的气味。“受”和“辛”则合成最后一个“辤”(古代“辞”字的写法),以上四个字,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到了魏、晋、南北朝,制谜和猜谜已成了文人墨客互相斗智的游戏。如《三国演义》中记载,曹操亲临未完工的相国府检查却一言未发,只是用笔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就走了。人们都不明其用意何在,只有主簿杨修看过之后,马上令人拆掉重新把门改小。曹操才感到满意。大家都很吃惊,杨修解释道,“门”里加个“活”字,不就是“阔”字吗?这一下,人们才恍然大悟。

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曾作“井”字谜:“二形一体,四支八头,一八五八,飞泉仰流”,“二形一体”,指“井”字横竖都一样,可以看成横的“二”和纵的“二”交叉放置为一体;“四支八头”,即“井”字有四个分支(四画),共有八个头;“一八”指“井”字有八只角,“五八”相乘得四十,四个“十”字构成“井”;最后一句“飞泉仰流”暗喻从井里取水如飞泉向上流去一般。

到了隋、唐、五代,灯谜有了更大的发展。唐朝,不仅士大夫中常以谜为游戏,连唐明皇李隆基也以“孚”字扣“爪下子”来戏谑退休还乡的贺知章。武则天也是一个猜制谜的好手。她当政期间,引起了许多元老大臣的不满,徐敬业等人还欲起兵讨伐武则天。为了取得时任宰相的裴炎的帮助,参加徐敬业起事的骆宾王编了首童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这首童谣实际上就是一则谜语,“绯衣”是一个“裴”字(“绯”谐音为“非”),“两片火”指两个“火”合成一个“炎”字,“当殿坐”是隐指裴炎能继皇位。徐敬业派人到京城去教小孩们到处传唱。裴炎本来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听了此童谣后,以为天命所归,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与徐敬业合谋反对武则天。后来,武则天从两人来往信中仅有的“青鹅”二字,解出谜意,“青者,十二月;鹅者,我自与也。”一语道破裴炎与徐敬业的合谋。为此,徐敬业失败,裴炎也让武则天杀了。唐代末年,黄巢起义的时候,他让诗人皮日休以他的名字作谶语: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田八二十一”合成一个“黄”字。“果”字头上“三屈律”(即“巛”),合成一个“巢”字。应该说,作为谜语,已经很难得了,也符合谶语的要求。可是,因为黄巢头发卷曲,两鬓头发也短,梳不上去,他就误认为皮日休讽刺自己头发长得难看。为此,因为这则谶语,皮日休遭受了飞来的杀身之祸。

到了南宋,灯谜发展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作出“与民同乐”的样子,下令把元宵张灯三日增至五日,以示国泰民安。张灯结彩已成宋代百姓的主要娱乐形式。于是,好事之人就乘兴把谜条粘在纱灯上,让人猜射。从此,灯与谜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沿袭至今。当时,很多著名文人都喜欢玩谜,互相之间以猜谜制谜为乐。如:北宋曾任宰相的王安石,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有一年夏天,王安石与好友王吉甫在室外乘凉,王安石随口念出一首谜诗:“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让好友猜一物。王吉甫不假思索,随即回敬两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两则谜底都是“扇”,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宋朝的文人常在诗词中隐含有文义谜。如秦观有一首《南歌子》:“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这首诗是秦观题赠给营妓陶心儿的,末尾一句“一钩残月带三星”是一则非常生动形象的“心”字谜。此外,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字通假“愁”,本身就有悲愁的意思。为何悲愁呢?是因为“离人”(要与自己心爱的人儿离别)。此两句在诗词中仅是一般,但若把它作为单独的字谜,则是很高明的谜作。“心”上“秋”,不是正好合成“愁”字吗。

到了金、元时期,整个文化都处于一种低潮中,猜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猜谜活动并没有完全停止。诗人萨都剌所制的一则“伞”谜颇有新意:“开如轮,合如束,剪纸调膏护新竹。日中荷叶影亭亭,雨里芭蕉声簌簌。晴天却阴阴却晴,二天之说诚分明。但操大柄掌在手,覆尽东南西北行。”将伞的形状、特征、功用描绘得淋漓尽致。堪称诗与谜两种文艺形式相融一体的佳构。元代散曲和杂剧中,用到隐语的地方也不少。王实甫在他著名的《西厢记》中记载,张生通过红娘,与崔莺莺书简传情,莺莺叫红娘送给他一首约会的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红娘看不懂此诗,张生解释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是莺莺约我月亮升起时在西厢相会,她在那里开着门等我约会。“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是要我跳过墙去。红娘不太相信,张生还胸有成竹地对红娘说:“俺是个猜谜的行家里手。”

元、明时代,灯谜已在民间相当盛行,不但在元宵节,甚至到七夕、中秋也有了灯谜活动。据说,在朱元璋当了明太祖之后,还为猜谜闹出了一场冤案呢!有一年元宵之夜,朱元璋身着便装,来到民间看猜谜取乐。满街花灯,挂满各式灯谜,一片太平景象。街心十字路口处,许多人围观一盏大花灯画谜:一赤着天足的农妇在瓜田中,怀抱西瓜,旁写谜文:“女子同眠,两又并肩,人挑扁担,月去耳朵。”(打一民间口语)谜底“好双大脚”。众人正拍掌称好时,不料朱元璋悟出其中谜底而联想到,他的马皇后是淮(谐音“怀”)西(抱着“西瓜”)人氏,就认为这是有人故意对皇帝讥讽辱骂,不由怒气冲天。返驾回宫,杀机顿起,暗遣官兵在没有灯谜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待天明之后,派官兵全城屠杀,凡门上没贴福字的,不分男女老少均全家抄斩,酿成民间一大惨案。

明代田汝成对明代的灯谜活动,曾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有所记载:“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明代猜灯谜的盛况,我们可以根据阮大铖的传奇剧《春灯谜·轰谜》中的一段曲文,从中领悟一二:

“打灯谜闹场,拆(即猜)灯谜搅肠,纸条儿标写停当。金线小挂,道着时送将;道不着的受罚还如样。市语儿(即俗语)几行,人名儿紧藏,教你非想(即费思量),非非想。”

明朝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徐渭,曾经制过不少精彩的灯谜。比如,他用“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射“佯”字。谜面是《孟子》中的句子。“何”字去掉“可”字,剩下“亻”,加上“羊”字就成了“佯”字,非常贴切。此外,他还做过一些事物谜。比如,“不用刀,只用篾。勒碎风,劈破月”射“竹帘”,后两句显得非常传神。徐渭的谜构思相当精巧,又如:“摸着无节,看着有节,两头冰冷,中间火热”射日历。

谜书《诗禅》的作者,剧作家李开先曾制过一个字谜:“重山复重山,重山向下悬。明月复明月,明月在两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共六口,两口不团圆。”这则谜的谜底是“用”字。此谜面用词华美,且与谜底扣合严实,无隙可击,确实是一则难得的佳作。

近代有一说法,称“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灯谜。”清朝中叶,灯谜开始出现生机,讲究简练的谜面,开拓新的题材。谜题多用成句成语,扣合工稳。如:春雨连绵妻独宿(打字一)谜底为“一”字。这是用减损法、会意法综合而成的佳谜。当时灯谜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在皇宫里,帝王也经常以谜取乐。乾隆皇帝就是一个爱猜谜的君王。他经常召见有学问的臣子进宫射谜为乐。当时负责编纂《四库全书》的礼部尚书纪晓岚,不仅才识渊博,在制谜猜谜上也是一个高手。一次,纪晓岚被召入宫,在御花园饮酒猜谜。乾隆说:“朕昨日偶得一谜,今出与卿猜,猜不中罚酒三杯。”说罢,在纸上写了一个“八”字,乾隆问:“这字猜什么鸟名?”纪晓岚脱口而出“画眉”(因为“八”字与人的眉毛相似,“画眉”遂可别解为“在画着人的眼眉”)。乾隆又说,我这“八”字还猜宋词一句,战国人二。纪晓岚稍加思索即回答道:“似曾相识燕归来”(谜底出自宋·晏殊《浣溪沙》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纪晓岚在这里把“八”字看作好似飞翔的燕子。套用灯谜语言来说,乾隆是在运用象形法制作灯谜,即将“八”象形为人的眉毛及飞翔的燕子)。对于战国人名,纪晓岚答是“白起、黄歇”,也猜中了。白起本是战国时秦国大将,黄歇本是战国时楚国大臣,即春申君。“白起”在此别解为“白”字的起始笔画即一撇,“黄歇”别解为“黄”字尽头的一笔,合起来自然是“八”字了。其实乾隆这条谜,运用的是方位法。纪晓岚多才多艺,他还制过一副非常著名的谜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上联的谜底是“猜”字。五色中黑白红黄都不是,肯定就是“青”字。和“狐、狼、猫、狗”仿佛,这个字应该有反犬旁(犭);“犭”和“青”合并不就成一个“猜”字了吗。最后两句是说“猜”字不是一种动物。下联的谜底是“谜”字。“诗、词、论、语”四个字都有言字旁(讠);“对东西南北模糊”隐含“迷”字。“讠”和“迷”则合成“谜”字。最后两句是对谜语的高度评价。

清代著名学者逾樾(曲园)非常喜欢谜语,曾经刻印过一册《隐书》,收录自己所制的谜语一百条,其中有不少精品、佳作。比如:东晋(打一汉代人名),谜底是“司马迁”。西晋是司马氏创建的,建都长安,后来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消灭了,司马氏东渡长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因此,“东晋”就是司马氏迁移到南京建立的,这不正是“司马迁”吗!

明代在小说中开始使用谜语,到了清代,此状况就更多了。如李汝珍的《镜花缘》、曹雪芹的《红楼梦》、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都记载有非常精彩的猜谜场面。

《镜花缘》是一本奇书。在其下半部中主要写武则天开女科所取的百名才女饮宴游玩的趣事。其中不乏关于猜谜的内容。李汝珍借书中才女兰言的话说:“大凡做谜,自应贴切为主,固其贴切,所以易打。就如清潭月影,遥遥相映,谁人不见?”又借春晖的口说:“那难猜的,不是失之浮泛就是过于晦暗。即如此刻有人脚趾暗动。此唯自己明白,别人何得而知。所以灯谜不显豁,不贴切的,谓之‘脚趾动’最妙。”在《镜花缘》书中,有不少非常精彩的灯谜。比如以“酒鬼”打《孟子》一句“下饮黄泉”;以“直把官场做戏场”打《论语》一句“仕而优”;以“天地一洪炉”打县名“大冶”;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打曲牌“梅花塘”;以“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打花名“凌霄花”等等。这些谜作的水平可以说与今天的灯谜毫无二致,而且其中有些完全符合当代佳谜的标准呢。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有一些会意谜。例如,在五十回“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李绮以“萤”打“花”字。(注:萤通称萤火虫,白天在草丛里,夜晚飞出来。“花”字拆开可得出“草化”之别义。)李纹以“水向石边流出冷”打古人名“山涛”等等。

清人陈森作有一部六十回的长篇小说,名为《品花宝鉴》。该书以梅子玉和男旦杜琴言同性相恋的故事为中心,描写贵族子弟与优伶的风流韵事。其中最与众不同的是,梅子玉与杜琴言一致一答的情书,其实就是两组会意别解体灯谜。致书是以中药名为谜底,答书则是以花卉名为谜底。兹展示如下:

致书:

小忆去年(细辛),金阊款聚(苏合)。黄姑笑指(牵牛),油壁香迎(车前),猥以量斗之才(百合),得逐薰衣之队(香附)。前程万里,悔觅封侯(远志)。瘦影孤栖,犹思续命(独活)。问草心而谁主(王孙),怕花信之频催(防风)。虽傅粉郎君,青丝未老(何首乌),而侍香小史,玉骨先寒(腐婢)。唯有申礼自持(防己),残年独守(忍冬)。屈指瓜期之将及(当归),此心荼苦之全消(甘遂)。书到君前(白及),即希裁答(旋覆)。五月望日(半夏),玉蟾肃衽(白敛)。

答书:

尺缣传馥(素馨),芳柬流丹(刺红)。肠宛转以如回(百结),岁循环而既改(四季)。忆前宵之欢会(夜合),怅祖道之分飞(将离)。玉女投壶,微开香辅(含笑);金莲贴地,小步软尘(红踯躅)。一自远索长安,空怜羞涩(米囊)。迟回洛浦,乍合神光(水仙)。在卿则脂盝粉奁,华容自好(抹丽)。在我已雪丝霜鬓,结习都忘(老少年)。过九十之春光,落英几点(百日红)。祝大千之法界,并蒂三生(西番莲)。计玉杓值寅卯之间(指甲),庶钿盒卜星辰之会(牵牛)。裁成霜素(剪秋罗),欲发偏迟(徘徊)。二月十六日(长春),寅刻,名另肃(虎刺)。

现代学者钱南扬在其《谜史》一书中,有如此论述:“《品花宝鉴》有情书两种,一问一答,一隐药名,一隐花名,则均以今体出之。此皆往代所未也。”的确,这两封别具一格的灯谜体情书,尽管依今天的眼光看,在面底扣合方面也许尚欠严谨,对闲字赘词尚无法完全杜绝,但以这种形式出现在长篇小说里面,确实如钱先生所云,是前无古人,前所未有的。

清末民初的张起南(1878—1923)是一位杰出的灯谜大师,有近代“谜圣”之誉。他是福建永定人,字味鲈,号橐园。他天生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挥笔立就,骈散皆工。毕生酷爱灯谜,自称“谜痴”。所制灯谜成千上万,佳作纷呈。除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慧”字象形谜外,还有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射“能”字,“点水蜻蜓款款飞”射“汗”字,“落照雁行斜”射“是”字等等,向来脍炙人口。另外,他还用英语“morning”(早晨)为谜面,打一字“谭”(“谭”可拆开得“西”、“言”、“早”三字),开创了我国外文灯谜之先河。他的经典著作《橐园春灯话》“对灯谜的源流法门、谜格、谜材、择面、评赏以及谜风诸方面作细致入微的论述,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至今还为广大灯谜爱好者、研究者所借鉴”(福建漳州谜家张奕虎语)。

灯谜并不是世外桃源的休闲产品,在和平年代,尤其在非常时期,也属于一种别具一格的宣传形式。福建谜家林长华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对抗日灯谜作专门介绍。“七七事变”后,祖国大片河山沦陷日寇铁蹄之下,谜界爱国志士怒火满腔,制作了不少灯谜宣传抗日,控诉日寇的侵华罪行。例如:厦门萃新谜社谜人曾举办抗日专题谜会,会上挂出一谜:吾人能合作,定把倭奴灭(猜字一),谜底:昨。此谜使用的是拆字别解法中的减增法,意思是说,只要把“昨”字中的“日”(注:我国古时称日本为“倭”)灭掉,再增补一个“人”来合作,就能使“昨”变成“作”了。“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落入日寇魔掌,晋江谜人林祖炳先生曾用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唱词“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为谜面,猜称谓二,谜底是“流浪儿,思想家”。此谜运用灯谜正面会意法,将东北人民盼望早日收复失地与亲人团聚的真情实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扬州竹西后社谜人曾以“灭倭乃民意”为谜面,猜五言唐诗一句,谜底是“落日故人情”。谜底原出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此谜运用会意别解法门,将“日”从本义“太阳”别解作“日本”,这样谜底也就可别解为:把日本打下来乃是中国人的共同心情!福建东山岛“抗日后援会”谜人曾以“抗战胜利有饭吃”为面猜成语(卷帘格),谜底是“饱食终日”。此谜按谜格要求倒读为“日终食饱”,别解为:终结日本侵略之后,人民就可以吃饱饭了。此谜反映了中国人对抗战的信心和愿望。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一些灯谜爱好者聚会猜谜庆贺。其中有一则谜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猜一古人名),有些人猜是“苏武”,认为是由于苏联出兵所致。而有些人猜是“屈原”,认为是由于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致使日本屈服。还有人猜神话人物“共工”,认为日本投降是因为共产党的功劳(“工”通假“功”)。可谓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别有风味。

从上述信手拈来的谜例,对于灯谜在反映时代精神和配合时局需要方面所起的独特而出色的宣传作用,我们也可以略见一斑。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灯谜也有着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下面,我们拟分三个阶段予以简介。

第一阶段:1949—1965年

建国初期的灯谜活动是零星的,很有限的。后来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灯谜与其他文学艺术一样受到大力推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始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有不少城市的文化宫(馆)或俱乐部纷纷成立了灯谜组,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对广大群众进行灯谜展猜活动。各地谜人经常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创作出大量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趣味性浓的新灯谜,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第二阶段:1966—1976年

“文革”十年浩劫期间,由于受到“四人帮”的严重干扰和破坏,灯谜活动与其他传统文化活动一样在劫难逃,几乎濒临湮灭。所有灯谜组织都停止了正常活动,有些灯谜作者甚至还受到人身迫害,整个谜坛陷入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可悲境地。

第三阶段:1977年迄今

在此,我们分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谜事活动

打倒“四人帮”后,灯谜开始迎来自己久违了的春天。1979年国庆期间,南京举行了“全国九城市灯谜会猜”,来自上海、沈阳、长春、温州、厦门、漳州、南通、苏州、南京等九个城市的谜人欢聚一堂,切磋谜艺,并举办了改革开放后首次大型群众展猜活动。从此,拉开了全国性谜会的序幕。1987年3月,央视举办首届“中华杯电视灯谜大奖赛”,参加人数达33万人之多。1987年10月,央视和《中国谜报》在山东青岛联合举办“双星杯”全国灯谜邀请赛。26个省、市、自治区105个代表队共424名代表参加,是谜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现场谜会。1989年元宵节,福建漳州市举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台湾谜人第一次到大陆故土同大陆谜人进行谜事交流。来自台北、台南、高雄与香港的16位谜家和大陆14个省(市、区)、35个市(县)及新闻界共151名代表出席,从而打破了海峡两岸灯谜隔绝40年的僵局。2012年12月上旬,由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组织的大陆谜人港台参访团一行42人到台湾高雄与台北等地进行灯谜交流活动。

正如农业有大年小年一样,灯谜活动也有大小年之分。近年来,大陆谜会似乎有过大年的感觉。特别是2012年,大型谜会举办有十次之多。例如,2012年11月上旬,在福建石狮市蚶江镇,举行了“第三届蚶江侨乡谜会”,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及菲律宾、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的嘉宾共179人与会。2012年11月下旬,在广东深圳市举行了“居佳杯”首届灯谜文化节,共238人与会,几乎海内外知名度较高的谜人都出席了,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盛况空前。

2000年文化部命名一批“中国灯谜艺术之乡”,其中获专项命名的有漳州市芗城区、石狮市蚶江镇、广东省澄海市,获综合类(含灯谜)命名的有福建莆田市涵江区、福建省柘荣县;河南省南召县被命名为“中国谜语艺术之乡”。2005年11月,中国民协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命名晋江安海中学、莆田第六中学、漳州芗城区北斗中学、汕头广厦私立学校、常熟徐市中学为“灯谜教学示范校”。

网络灯谜的蓬勃发展成为21世纪灯谜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崛起的一批谜人,已成为新世纪谜界领军人物。一大批70、80后年轻一代(郭少敏、陈继耿、叶曙光、庄云等等是其中之佼佼者),他们精力充沛,才思敏捷,锐意进取,成为谜坛后起之秀,活跃于网络和各种现场谜会。反映了灯谜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他们是中华灯谜美好未来的希望。如今,网络谜人的数量大于传统谜人。而且,不少传统谜人也开始上网进行灯谜交流和创作活动,网络已逐渐成为当代谜人学习与交流的主要工具。自新世纪以来,多家网络谜社相继成立,网络各种专题创作与猜射活动遍地开花。可以断言,传统灯谜与网络灯谜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必将为进一步推动中华灯谜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二、灯谜组织

1981年5月,福建漳州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市一级灯谜协会,并出版会刊《虎啸》,自此,全国各地各级灯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1994年8月22日,全国最大的灯谜学术机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在河北保定成立。至此,从全国到省市,到县乡镇,一个规格不等的庞大灯谜组织网络已初具雏形。

三、谜报谜刊

全国许多报刊都发表过谜事报道,举办过灯谜竞赛,或开辟灯谜专栏等。例如,上海《新民晚报》,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便开辟“一日一谜”专栏,后来改成“今宵灯谜”专栏。该栏目除了“文革”期间被迫中断之外,到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又恢复了灯谜专栏,可谓对灯谜情有独钟,几十年不变。

当前国内定期出版的灯谜内部刊物有:《中华谜艺》(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会刊)《中华灯谜》《文虎摘锦》《全国灯谜信息》《春灯》《中国报刊谜汇》等。

四、谜坛大家

应该说,当代海内外谜坛名家虎将有如群星璀璨般熠熠生辉,光彩夺目。限于篇幅,我们只举九位进行简要的介绍。

柯国臻(1931—2003),笔名微山,浙江温州人。柯老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其制谜的构思之奇巧,技法之高超,往往为常人难以企及。柯老一生创作出许多超尘脱凡、神采飞扬,珠玑璀璨、别具一格,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可以藏之名山、流传千古的佳作。柯老以其出类拔萃的谜学造诣和理论建树,在当代谜界独领风骚二十年,不愧为数一数二的大师级人物。

吴仁泰(1924—),笔名萧萧雨、越人、西郭生,浙江绍兴人。吴老国学渊博,素有才名。谜作风格各异,或雄奇瑰丽,或迂回曲折,多姿多彩。吴老笔耕不辍,迄今已撰述灯谜文章过千篇,逾五十万言。他凭借深厚的谜学造诣和锐敏的洞察力,用深入浅出的凝练笔法写出《佳谜欣赏》一、二辑。书中的一谜一议是理性剖析和感性审美的有机结合体。寥寥数语将谜作的深刻含义和技法应用剖示得淋漓尽致。读罢书中一篇篇小品妙文似的赏谜文章,不但可以提高辨别灯谜优劣的能力和灯谜鉴赏艺术水平,而且还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郑百川(1939—)谜号关耳,广东潮阳人。能诗、善画、通印。能将诗词名句信手拈来配面,偶有自撰亦文采斐然。谜作面底扣合铢两悉称,天衣无缝。读后令人口齿生香,回味无穷。写过大量理论文章,其中之《谜病例话》,通过对三十种谜病进行精辟剖析,填补灯谜批评之空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郑老之谜艺经常为众人所仿效,备受推崇。有人称誉他是“当代谜坛典雅派的代表人物”,“新时期灯谜学科带头人”,将他与柯老一道誉为“当代谜学艺术皇冠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江更生(1942—),江苏丹徒人,海派灯谜的代表人物。他曾精辟地指出谜语与灯谜有本质的区别;谜语是民歌,灯谜是格律诗,是文学小样式。其谜作具有较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呈现多元化构结“海派”特色:勇于创新,灵活多变,风趣幽默,庄谐并重,短小精悍,雅俗共赏。扣字奇巧高妙,喜欢标新立异。运典不论古今中外,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江老勤于笔耕,迄今独立或与人合作正式出版的谜书多达40本以上。其中包括《中华灯谜辞典》《猜灯谜长知识丛书》《中华谜海》《详说灯谜》等等。在促进中华灯谜之普及与传播,以及繁荣与发展等方面,其功不可没。

赵首成(1950—)谜号成岩、阿蚌,安徽寿县人。赵君制谜力求内涵丰富,扣合严谨,典雅浑成,神完气足。于古色古香中求新奇,在平顺稳惬中见险绝。他既是灯谜创作的翘楚者,又是灯谜活动的优秀组织领导者。在灯谜理论研究方面,他更是成果累累,著述等身,令人瞩目。他主编的《历代灯谜赏析》,比较系统地对自北宋至民国一千年间的佳作进行学术性阐释、研究和评价。对前人的灯谜文化遗产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主笔的《百年谜品》先是对80位海内外谜家逐一介绍其生平事迹、谜作风格和创作成就,再对这些谜家代表作品的扣合手法、用典出处逐一进行注析,还对一些灯谜杰作的谜理机趣和绝伦之美予以点评。赵君之所以对灯谜理论研究如此苦心孤诣,是由于他有一个雄心壮志:那就是化解一般人视灯谜为“雕虫小技”的偏见,让他们真正认知灯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以便让中华灯谜早日堂而皇之地登上汉文化语言文字艺术的大雅之堂!

刘雁云(1925—)谜号彭城,广东惠州人。1948年定居香港。从60年代起在港主持灯谜活动,现任香港灯谜研究社社长。自1986年以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他数十次访问内地各地灯谜团体,参加各地谜会,广交各地谜友。他经常复印或赠送台湾、泰国等地灯谜资料同大陆谜友交流,有“当代谜国雁臣”之誉称。他多年以前就立志要打通海峡两岸灯谜交流的渠道,并不辞劳苦,多次往返台湾与大陆之间,为两地谜人牵线搭桥。刘老的不懈努力并没有白费,终于在1989年元宵期间,促成了两岸谜人在福建漳州欢聚一堂,这也是两岸谜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正式交流。除此之外,刘老还促成了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谜友与内地的灯谜交流。总而言之,在实现内地与港台及东南亚的灯谜交流方面,刘老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张伯人(1927—)字柏庐,号弥高老人,祖籍广东潮汕,香港中医师。50年代起涉足灯谜,多次参加海内外谜会、广交各地谜友。张老对灯谜可谓一片痴心。多年以来,他总将闲暇时间投入到灯谜创作中去,并将自己创作的百科灯谜结集成《两柏草庐谜学丛书》,从第一集《谜学琼林》算起,迄今已编著出版了八集。可谓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而且,每出版一集谜书,张老都及时赠送给有关谜人,以便对灯谜艺术进行交流切磋。

沈志谦(1949—)谜号漂泊,台湾高雄人。曾首任台湾谜学界联谊会会长。1993年以高雄市谜学研究会会长身份,赴漳州市谜协缔结姐妹会,并投资宣布成立高雄漳州文虎基金会,设立被内地谜人誉之为“谜坛诺贝尔奖”的“沈志谦文虎奖”,对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及海内外的灯谜交流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仲杰(1932—)祖籍广东。青年时就读于国内,便从事灯谜创作。1958年定居泰国,先后参加曼谷文联谜社、泰国潮州会馆灯谜组。在泰国多次主持谜会。历任泰华灯谜代表团秘书出国访问。林老博览群书,于经史子集,无不涉览。尤其擅长制作典故谜,典雅高华,空灵有致,扣合妥帖自然,别解曲尽其妙。形成别具一格的“仲杰典谜”,不单风靡泰华,亦早已蜚声海内谜界,成为有志于“用典谜”者之楷模。曾著有谜学专著《典谜谭薮》。林老不但谜艺高超,也为促进泰华灯谜交流尽心尽力,立下汗马功劳。

同类推荐
  • 中华茶道(第二册)

    中华茶道(第二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2)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文化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如果从龙凤文化原初的象征拓展开去,是不是可以将它们的文化含义排成两个相对的系列;龙:天、帝、父、权利、凶悍、战斗、伟力、进取、崇高、威严、至尊等等;凤:地、后、母、幸福、仁慈、和平、智慧、谦让、优美、亲合、至贵等等。龙凤的精神其实也可以乾坤二卦来象征:乾卦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精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龙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万难不屈的一面、凤则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灵魂的一面。龙凤文化相对、互补、相渗、互含、合一,深化出中华文化的大千世界。
  • 祝酒辞与红白喜事致辞金典

    祝酒辞与红白喜事致辞金典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祝酒辞。通过从酒的起源到祝酒辞的兴起、发展、演变,乃至最后成型,对祝酒辞进行了全方位阐述,希望读者了解祝酒辞的“前世今生”,并对酒文化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此外,还遴选出数百例题材丰富的祝酒实例。下篇为红白喜事致辞。书中对红白喜事的礼俗和红白喜事致辞的特色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同样选取了诸如婚礼、生日、节日、会议、商务庆典、送行、就职、升迁、升学、乔迁等多种不同场景的案例供参考。本书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和实用性。“一杯美酒,笑迎五湖四海宾客;一本奇书,恭奉千秋万代读者。”
  •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本书旁征博引,为你讲解近300条国人误用至今的文史常识,分析易错的文史常识的来龙去脉,辨析易错的礼仪知识、容易混淆的词语用法、讲述有特定含义的历史典故、揭秘丰富多彩的民俗……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中,让你恍悟文史知识的真正用法,避免误用的尴尬,增加国学知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本书既是编辑、记者等文化工作者及学生的案头工具书,也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历史枕边书。打开本书,带你进行一场充满奇趣的文化旅行,让你轻松掌握近300条文史常识的准确用法。
热门推荐
  • 神机

    神机

    面临挚友的背叛,滔天的愤怒让一个超星阶的的天才星术师拉着叛徒同归于尽,没人会想到在他人生面临最辉煌的一刻,也是他万念俱灰的时刻。身体的消亡并不能阻挡他的思念,他在悔恨曾经因为猜疑和无情而将她弄的遍体鳞伤。如果命运重归初见之时,他定会牢牢抓住她……命运,真的会给人第二次机会么?
  • 老师来找茬

    老师来找茬

    天河小学五(5)班的任课老师个个身怀绝技,个性十足。当学生们的日记神秘失踪后,语文老师“万人迷”巧施“催眠术”,智破日记失窃案;面对全班五十多条追星“好汉”,思想品德老师“活雷锋”,以一堂生动的行为艺术课,帮助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偶像观;十万巨奖从天而降,同窗好友“反目成仇”,英语老师“麦兜”果断上演“狐狸分饼”,将钱用到了刀刃上;科学老师“龅牙大叔”爱讲恐怖故事,在他居住的那座恐怖的老房子里,“探案小虎队”意外地捉住了一个“幽灵”。
  • 大内密探狠卧底

    大内密探狠卧底

    她女扮男装,混到朝廷做密探,没想皇帝还真看好她,给的任务是一个比一个变态。卧底青楼扮花魁,竟被妖孽探花连番非礼?姑奶奶忍!潜伏邪教做圣子,竟被魔头“老爹”拉下水?姑奶奶再也忍不了啦!你们等着,大内密探要发狠!
  • tfboys之女生友情

    tfboys之女生友情

    女生和男生的爱情,经历过的困难,最终使她(他)们知道爱情的意义。
  • 灵女笔记

    灵女笔记

    作为一个牛逼哄哄,据说上可通鬼神,下可行走六界的灵女唯一血脉,我表示鸭梨山大!捉鬼,降妖,这些都是小CASS啦!还要收旱魃,斗女娲,灭盘古……靠!姐不玩了行不行?
  • 幽默随心所欲

    幽默随心所欲

    本书献给每一位渴望幸福与成功的年轻人。
  • 小记者大世界

    小记者大世界

    本文讲述的是:“叙事类,写景类,状物类三部分等精彩的内容。”
  • 古道天途

    古道天途

    他是一心向道的皇子,无心于皇权却为皇兄所猜忌,于青冥湖畔被赐天下第一奇毒。再度睁开眼时已然再世为人。看着高楼大厦,看着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的繁华大都市,回首过往风羲唯有无声长叹。波澜壮阔的上古,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这一切都深深的吸引着他。
  • 星光千年:魔君倾天下

    星光千年:魔君倾天下

    “千年之前,我看到你的第一眼就心动了,即便是在失去了记忆的千年之后,茫茫人海中,也能一眼将你认出。“我不在乎这个王位,万里江山也不及你毫厘!“我纵然忘记你千年,情不在,心也空!柔情似水只为你,寒风化作轻风绕指柔也为你。“我这么好,星儿,你可愿与我在一起?”就算被全天下抛弃,就算她所拥有的不属于她,就算明知道他不喜欢她,就算他们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就算自己只是个替代品……为了他,也在所不惜!当坐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她知道,他再也无法离开她!
  • 末日机甲剧本

    末日机甲剧本

    你相信吃西瓜也能穿越吗?阮若水在家吃西瓜意外穿越到末世星球。你相信除了你以外还有其他你生活在不同平行星球上吗?未知的记忆碎片,迷雾重重的将来,怪异的国度,全新的世界,看二十一世纪少女如何在末世生存,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成就一个崭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