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舌小细盗汗,阳虚清冷无力寒。
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困重舌便黏;
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两人同患风疹,瘙痒难耐,但中医处以寒热截然不同的两张处方,结果二人皆获全效。一人患腹泻多年,身体虚弱;一人发热月余,百般求治皆不效;中医同处以补中益气汤,结果腹泻止,发热退。同样的疾病,治法迥异;不同的疾病,治法却相同。中医这种诊治疾病的方法,历来都令世人备感惊奇。中医依据怎样的道理,做出这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决策呢?道理,就是本讲中我们要学习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鲜明特征,也是精华所在。这里的“证”指的是什么呢?“辨证”,究竟“辨”的是什么“证”呢?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证是中医对疾病发生机制(病机)的概括,具体内容包括疾病的位置、性质、原因等。其中,对病性和病位的辨识,是中医辨证的核心。“证”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本质,通过对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对这些本质进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中医的辨证。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辨证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医形成了几套辨证论治的体系:针对外感发热性疾病为主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针对内科疾病为主的脏腑辨证;用以指导针灸临床的经络辨证;以及最为基础的纲领性辨证方法——八纲辨证。经络辨证方法,我们在后面针灸的部分还会重点来讲。考虑到今天临床的大部分疾病属于内科病,所以我们对辨证的讲解,以脏腑辨证为主,配合八纲辨证。而六经辨证等其他三种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热病,我们这里不作介绍。
一、八纲辨证
八纲,指中医诊断疾病所依据的八条最基本的纲领,分别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其中的虚实,我们在下面脏腑辨证中还要展开来讲;阴阳作为总纲,内容相对模糊,初学者较难把握和应用。所以我们此节所讲的八纲,以表里、寒热为主。
(一)辨表里
中医所讲的辨表里,是对病变部位、病变层次的辨识。前面我们学习过阴阳,表里就是阴阳。皮毛筋肉相比,皮毛就是表,筋肉就是里;筋肉六腑相比,筋肉就是表,六腑就是里;六腑五脏相比,六腑就是表,五脏就是里。实际上,中医对表里证的辨识,更加重视的、更有临床价值的是在诊治外感病时,对病位表里的判断。
今天我们生活在盛世,享受着太平年月的安详,所患的疾病,主要是以各种内科病证为主,病位大多在里,对病位表里的判断,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所经历的生活,远比今天要艰苦得多。古人生活的环境中,战乱、饥荒时有发生,他们所患的疾病中,外感热病的比例就相当的高。疾病表里的辨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辨表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表里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都是截然不同的;表里判断不清,导致误治的后果也会十分严重。在表之病,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在里之疾,常与气血不和有关。外邪入侵,正邪交争,矛盾性质属于敌我矛盾;气血不和,邪从内伤,矛盾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面对外敌,需要调动国防力量奋力相抗,速战速决;面对内部的不和谐声音,则需要协调安抚为主,不得已也只是调动公安,维持秩序,以求长治久安。所以治表邪,以发汗驱邪为首务,多求速效,所谓“治外感如将”。治里证,以调和气血为重点,常须缓图,所谓“治内伤如相”。表证不解而攻里,正气本在表奋力抗邪,体内却遭毒药而混乱不堪,邪气必然乘机而入,病情也会随之加重。譬如大将御敌于外,国内政权哗变,大将家属尽遭不幸,军心动摇,战事必败。里证不和而攻表,体内气血不和,不治里而反攻表,徒耗正气,里证更甚。譬如将相不和,调将外出,相得机尽数报复,将相关系更加恶劣,国家则难保。
那么在表在里,究竟如何判断呢?
给大家提供两条判别的依据,一是恶寒,二是脉浮。恶寒就是怕冷,不过这种怕冷即便多盖上很厚的衣被也不管用,仍然寒战不止。但凡见到恶寒的症状,一定说明有邪在表。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脉浮就是脉象非常表浅,手刚刚接触到寸口皮肤,就可以感觉到很强的脉动,用力按下去之后,脉的力度反而减小。也是正气奋起抗邪之象。
既然靠恶寒一个症状,就可以准确地判断表邪存在了,还有什么必要再讲脉浮、舌苔薄、头痛、鼻流清涕等这些症状呢,岂不是多此一举吗?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