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36700000009

第9章 一九八二(2)

萨特的思想是这样的:人就是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在对主观性的自由运用的享用中,而是在为一项命令所要求的创造性行为中被感知的,这项命令就是人必须按照自身所选择的道德和理想来创造自身,即把主观性转化为实在的行动,并从行动中、从人与人的相互关照中确认到自己的自由。因此,人的普遍本性对人的决定作用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内在的被自由视为己出的绝对命令。萨特说:“这便是人们称之为价值的那个东西。”普遍本性是作为保证价值的实现而提出来的;无论是从审美角度看的喜悦,还是从伦理角度看的高尚,作为一种价值观念,都离不开人的普遍本性。

这里的普遍本性和康德的从先验论而来的绝对命令不同。康德区分了人的“冲动”和“动机”,认为只有当人的需要既是需要而又撇开了主观冲动的具体指向,仅仅具有形式的意义时,才能称之为“动机”。“动机”不再以别的什么具体的目标为价值而就以其自身为绝对价值,这样,仅仅以自身为目的的每个人都具有的意志的形式就成为人的意志所颁布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绝对命令。康德说,正因为这个绝对命令发自每个人自己的意志,因此它是自由的,服从这个绝对命令也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这个意志要求自身和他人皆为目的,共同自由。这也就是康德的所谓自律的原则。

萨特认为,人的价值或自由首先都不是观念上的肯定,也不是某种抽象的欲望或需要,而主要是一种存在的实在性的表现,是从客观到客观的选择:“正因为这种向客观化的跃进按照每一个人的情况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正因为这种向客观化的跃进把我们投入一个有许多可能性的领域,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选择或自由。”通过这样的选择与他人发生的牵连就不是观念上的东西,而是在“一种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有组织的环境中”的实在,是人作为类的即社会的活动本身。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具体的,因此自由也应该是具体的;但自由之所以同时也是普遍的,就在于它表现为每个人在投入每个具体行动时主观上所具有的一种可以被称为价值的观念,这一观念就把人的存在与本质、个体的人与社会的整体包容在一种“总的牵涉”之中。萨特说,可以把存在主义定义为“一种行动和牵涉的伦理学”,指的就是这个意义。

着眼于人的行动的社会性使之区别于康德,着眼于人的感受的非知识性使之区别于黑格尔,把人的行动和感受从历史联系中横切下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断面,又使之区别于马克思。在这些区别下面跳动着的,就是那颗不得不时时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和孤寂的心,那颗人人都有的共通的心。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法的必然性与自然界的必然性截然不同,“在自然界中有一般规律存在,这是最高真理,至于在法律中,不因为事物存在而有效,相反地,每个人都要求事物适合他特有的标准。因此,这里就有可能发生存在和应然之间的争执,亘古不变而自在自为地存在的法和对什么应认为法而作出规定的那种任性之间的争执”。黑格尔用这一段话概括了自然界和社会在所谓“合理”与“应然”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异。社会中存在的一切并不都是“应然”的一切,这一点在伦理的范围内表现得特别明显。任何伦理学说都既有反映某种实际存在着的关系和保证社会稳定的一面,也有反映某种发展着的需要和相应的社会理想,从而又对现实的确定关系起着否定和瓦解作用的一面。同法律的学说比较起来,伦理的和道德观念的改变,由于更带有个人色彩和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因而往往成为否定现存关系的先兆。苏格拉底也许是历史上第一个因其哲学而被处死的启蒙思想家,他之被处死,并不在于他对世界的本原提出了什么看法,而在于他向传统的道德风尚提出了挑战,反对人们无条件地顺从某种习惯的生活方式。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在伦理观念上提出“存在”和“应然”的争执需要冒多大的风险。

然而在哲学史上还几乎找不到一个不提出“存在”与“应然”的争执、不冒这个风险的哲学家。当黑格尔以他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名言而受到普鲁士国王的赞赏时,这位国王看来并没有懂得“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事实上,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M·霍克海默尔所说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鲁士这个反动的国家体制从中所受到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它从形式主义的颂扬中得到的收益”。理性是反动的一位弱小盟友,黑格尔逝世不到十年,普鲁士国王就在黑格尔哲学面前感到惊恐万状了。

是的,现存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则必然要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革命性就表现在这种学说不再以探讨什么是最终的善为目的,而在于阐明善、恶观念的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的根据和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谓“合理”,在马克思那里既不是合于上帝的旨意,自然的律令,也不是合于人性的最高要求,而是合于历史的必然,因此,所谓的善也就是一个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和与造福于整个人类这一最高目标相联系的范畴。

萨特的伦理学由于否认了上帝,否认了某种共同人性的客观价值,那么,他就在什么是“合理”和“应然”上面临着又一个难题。

他愿意在唯物史观的一些最基本方面遵循马克思的观点,但同时又错误地认为马克思那种通过认识历史的必然再使自己合于这种必然的观点是一种“剥夺了全部主观性,自己融化于纯客观的真理,他就在人——对象所居住的对象世界里徜徉漫步了”的幻想。他所要剥夺的是客观性的东西,他认为人的主观本身就是代表客观过程(外在的内在化过程)的一个环节;正因为这个环节是主观的,所以真理才不断自行消失,以便不断重新产生。

因此,萨特提出了在他的哲学中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即“主观性”。他说:“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学说,并主张每一真理,每一行动,都包含有人类的背景和人类的主观性在内。”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主观性”主要不是一个认识论和历史观的范畴(当然与认识论和历史观有关),而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因为他强调主观性的目的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而这一点,恰是他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

什么叫“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萨特的思想是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东西”,人类社会也不是一个物理世界;对于人和人类社会,“任何人也不敢仅凭逻辑就对对象作出判断”(康德语),因此,在人和人类社会中不存在用某种精密科学就能揭示出来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人和人类的价值也就不以是否合于这种必然性为标准,而应该有它自己的与物质世界有所不同的价值总体。这个价值总体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主观性”和“超越性”。萨特说:“结合超越性和主观性,即我们所谓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主观性是使人与“东西”区别开来的标志,只是因为主观性,人才成其为人;超越性是人存在着的标志,正是由于人是不断地“投出自己,把自己消融于自己之外”的,因而才造成人的存在的不断超越。人如果不是超越的,就无所谓存在,这是萨特的一个基本思想。主观性是从人的本体论角度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说明人由于是主观的,因此价值的选择全在于自己;超越性则说明人不仅仅是主观的,人必然要把自己的存在变为本质的无限进步,即不断地“跳出自身之外找出一个正以此为解放、为具体体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在其现实性上总是超越的,因此人是经常超越自己的。

萨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性(设计图),一切人的主观性合成为人类的主观性;如果说个人的价值只在于个人主观上的选择的话,那么人类的价值也仅仅取决于人类的主观性。人类的主观性构成一个不同于物理世界的人类的价值总体,他断言“除了一种人类的宇宙,即人类主观性的宇宙外,无其他宇宙”。

人类的主观性也是一个说明社会现象的总体化概念。主观性是社会现象的结构因素,社会现象是主观性的客观体现。社会现象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是对于历史的“横的综合”。萨特说:“这种横断的总体化既肯定它对纵的综合的依附性,也肯定它的相对独立性。它既不故步自封,也不变化无常。”其实,萨特的要点在于通过总体化这个范畴强调历史的每一横断面都有它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总体化范畴并不负责预测未来的客观必然性,它只是说明横在历史中的每一个社会现象的总体尽管依附于历史的纵的总体,但毕竟只是这一代人所造成的,因此,它也只是对这一代人来说的异化。萨特认为,只有这样用总体化去说明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异化对于人来说才不陌生,历史对于人来说才成为可理解的,人也才能意识到自己就是历史的主体。

总体化与必然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同义的,都指一种与个体生活相对立的客观存在。雅斯贝尔斯把它称为“无所不包”,即包围着我们的不是我们本身的东西。用黑格尔的语言来说,这个“无所不包”的“隐藏着的东西”也就是“绝对”。

“绝对”是一个达不到而又摆脱不了的客观存在,因此,在人那里并无最终的价值或归宿,人将在一种“注定要失事”的感觉下走完自己的一生。

同类推荐
  • 雨巷:戴望舒诗选

    雨巷:戴望舒诗选

    本书节选了戴望舒各个时期最著名的诗。其中以《雨巷》为代表。集中反映了戴望舒先生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思想变化历程。
  • 青春似酒

    青春似酒

    青春美好而阴晴不定,我们都曾经历,用文字,把它定格下来,我们就成了追逐阳光、露出灿烂笑脸的向日葵。这本书是余红人生经历和生活美景最真实的记录,像一扇扇门窗,每一篇都带你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和你分享青春的秘密,带你游历美不胜收的大自然,一起感悟生命不可多得的智慧和哲理。余红用书写留驻了青春,将生命变成一条潺潺流淌、浅吟低唱的小溪,让我们在阅读中获益匪浅。
  • 战犯末日

    战犯末日

    姜照远编写的《战犯末日》以全景纪实的方法,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意日法西斯战争罪犯由垂死挣扎到彻底覆灭的历史画面。《战犯末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重大历史实事件,如美英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希特勒自杀身亡、苏军攻克柏林、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覆灭、日本投降、纽伦堡、东京、伯力大审判的内幕,均有详尽生动的记述。
  • 金陵十二钗的网络生活

    金陵十二钗的网络生活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三百多年来,《红楼梦》为汉语白话写作树立了一面旗帜,是中国古典文学在小说技艺上达到的最高峰。三百多年来,《红楼梦》激动着无数的读者,一代又一代人为它的故事所倾倒,为它的文字所痴迷。无数少男少女们心下默念着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暗藏着自己的青春情怀。又是多少历经世事磨练的人从中品位政治纷纭、勾心斗角。更有不能数计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中演化而出,小说、日记、戏剧、歌舞、影视剧……或改编,或续写,或戏说,三百多年来,一部《红楼梦》成就无数文本。一并多少学者名师潜心红学,皓首穷经,研究《红楼梦》的著作在图书馆里已作汗牛充栋。 ……
  •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中华美德歌谣全集

    歌谣,是一种非常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诗歌艺术形式。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热门推荐
  • 时间倾斜:青春未央

    时间倾斜:青春未央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转过身来,与他四目相对,拉开了一场唯美的邂逅。他,活泼可爱,是她的小太阳。她,天真无邪,是他的小月亮。他们的相遇,注定了他们的缘分。和他在一起,总是那样快乐;和她在一起,总是那么无忧无虑。可是,一次误会,却让他们分离,每天的擦肩而过,视而不见......直到那一天,他,悄声无息的离开了。但愿,时光如初见。
  • 气源九霄

    气源九霄

    龙玉在手,身躯为介,以地为向,以天为牢,九州大陆,任我翱翔。少年无意获得奇玉,手握奇玉谱写自己的传奇。独创未知大陆,找寻奇玉背后的秘密............................
  • 龙凤双宝:风雪娘

    龙凤双宝:风雪娘

    本文已弃,要继续看的最后一章欢迎,作者三分钟热度,更新很难,并且,想说,写小说对我来说只是兴趣,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一个职业,但现在,对不起,我还没有做到这样,我要学习,谢谢。(下次见。)
  • 黑道公主的太妹校草

    黑道公主的太妹校草

    三千金和三王子唯美恋爱,六个人性格不同,家庭背景很好,容貌非凡却能打动对方的心,这是什么原因呢?敬请期待。。。
  • 苍穹上的世界

    苍穹上的世界

    人类刚刚开始星际殖民时代,一切还处于未知身为一名小小矿工的他,身负身世之谜,背负革命的重担。带着对建立美丽新世界梦想,看他如何逆转未来...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盛宠蜜爱:军少的18岁甜妻

    盛宠蜜爱:军少的18岁甜妻

    那晚酒后,她和他一夜缠绵。为了钱,她用腹中的孩子威胁他,却反被逼婚。婚前说好互不干涉,婚后他却插手她的大事小事。他拿她当真老婆疼,她眼里他却是一个强迫症晚期的神经病。“霍司琛,我要跟你离婚!”“下辈子吧。”“我受不了你了!”“等孩子生了,我再告诉你什么叫‘受不了’。”从结婚她就想着离婚,他最终如了她的愿。多年后的相遇,他依旧孤身一人,而她的身边却多了一个酷似他的小男孩。他将她抵在墙角,眼神狠戾:“谁当初说孩子没了?!”不等他怒意横穿,身后就响起奶气的声音:“抓色狼!这里有色狼!”某男窝火:“老子是你爹!”
  • 任意传

    任意传

    他自小就被人抛弃在路边,但他遇上了个好师父。别人修炼艰难,但他天生聪明,修为逆天。有人混迹官场一生,也难有作为,但在他十八岁时就是一国顶级权臣,掌管百官升迁予夺。当皇帝很难?只要他点头,就能黄袍加身。
  • 秩序公敌

    秩序公敌

    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行走在古今未来的时空中,他们抓捕因各种原因而偷渡或误入时间空间的穿越者。他们是秩序维护者,他们来自秩序海。
  • 爱情的三部曲

    爱情的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作者所写的主要是人,是性格。他主要想用恋爱来表现一些人的性格。就如佩珠,她比前面的两个人进步多了。不过,《电》和《雨》不同,和《雾》更有差别。《电》的头绪很多,适合这个标题,的确像几股电光接连地在空中闪耀。短篇小说《雷》只是一个不小的插曲。故事发生的时间在《雨》和《电》之间。因为《电》里面的几个人物如慧、敏、明、碧、影都曾在《雷》里出现过,我现在就把《雷》放在《电》的前面。
  • 幸福与幻影

    幸福与幻影

    世界因为什么而存在?人们因为什么而活着?自己因为什么而呼吸着?我不知道,正因如此,才会第当抬起头看起天起时,就会难过。这天他遇到了她。幸福只是我勾勒出的影子,怎么也触碰不到【孤人意微小说集】第一发《幸福与幻影》换笔名写书了,笔名:作命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