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现在的父母更重视早期教育,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触动了多少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敏感的神经。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职责永远是任何专家与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
我们要学会,至少是略懂些科学育儿的方法。孩子的成才与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教育与培养。
我儿子出生时,是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当时社会上还没有专门培训父母的教育机构,但“早教”一词已开始流行。我和我先生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第二届毕业生,除了打拼事业,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
有了儿子后,我也迷上“早教”,我开始收集当时的早教书籍,还赶着场去听早教讲座。这些行动,对日后我用“旅行”来教养儿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儿子上幼儿园前,我跟他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做好孩子的启蒙教育?我发现,启蒙教育的方法其实很多,但总的原则是,寓教育于生活中,尽可能地为儿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也就是打开他的眼界。
室内的物品、家门口的草地、拐角处的建筑工地、稍远一点的公园等,都成了我教育儿子的教材和乐园。
比如说,我教三岁的儿子数数,不是拿着一本书去教抽象的数字,我直接用家里的物品如桌子、板凳类的东西来教他,由简单到复杂,一直教下去:桌子、板凳有几个,形状是方的还是圆的,颜色是红的还是黄的,材料是铁的还是木的……一轮下来,我发现很有效果,儿子很快就识别了数字、形状、颜色和材质。
也许当初的我,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但今天回想起来,这种对儿子智商、情商、德商全方位的启蒙和刺激,对他未来的快乐成长帮助很大。我用自己当时所拥有的知识能力、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给了儿子最良性的早教启蒙,尤其是“行知教育”从小抓起。
我们没有像身边的亲戚朋友那样,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教孩子认字、数数、读英语单词、背唐诗宋词……我只想将教育寓于生活中,让儿子边玩边学,边走边学。
看看今天的孩子,普遍存在两大缺陷:想象力匮乏,动手能力差。究其责任,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有问题。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也是有责任的。我们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整体上陷入了一个致命误区:唯“智”是瞻!
我和我先生都是学中文的,我们从不要求儿子背多少古诗词,只想尽量让儿子在一种比较自由、开放的环境里成长。儿子刚刚满月,我们就抱他到户外四处走动;七八个月时,就让他坐着学步车在小区的门球场里横冲直撞,找人哇啦哇啦地交流讲话。
学会走路后,更是经常带着儿子上街、逛公园。儿子在公园里,东摸摸西看看,一切事物对他来说,都是新鲜有趣的。
有个生动的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一个星期天,我们带着儿子去公园玩。一到公园,儿子就兴奋地挣脱我们牵着的手,咿咿呀呀、踉踉跄跄地往前跑,转眼就不见了。
我们拐个弯看到他时,他正站在一对相拥而坐、卿卿我我的恋人跟前,瞪着大眼睛、歪着小脑袋,一会儿看看男的、一会儿看看女的。意思是,你们在干什么呀?那对情侣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摸了摸孩子的头笑了起来。看着我们那天真无邪的儿子,和那对略显尴尬的情侣,我们也忍俊不禁,开怀大笑起来。
我们观察发现,孩子天性大都是活泼、好动的。只要好好顺应和保护这种天性,培养孩子乐观、开朗、善于与人交往的性格并不难,关键要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人,与人交往。
孩子们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们,如果一天到晚关在家里,只会越来越脱离社会、脱离人群,有的会变得自闭,甚至性格扭曲、人格不健全。
人毕竟是群居性的社会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