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11700000006

第6章 学会欣赏,才能拥有独生子女的心

中篇 拯救独生子女要走进他们心中

独生子女需要父母的拯救,但拯救他们的前提,就是走进他们的心里,真正感受他们内心的孤独与需要。其实,独生子女就像一本书,这本书需要父母用心去阅读,去感悟。如果不能走进这本书的心灵世界,那就不能真正读懂它,就不能与它做心灵的沟通。所以,怎样更好地走进独生子女的内心世界,是每一位独生子女父母都应该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人天生就有一种被欣赏的渴望,独生子女自然也不例外,他们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赏识。其实,父母也应该这样做,要欣赏孩子善良纯洁的品性;要接纳孩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不主观地认为自己的孩子笨,不给他这样的暗示;不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一切,都是对孩子的赏识。一旦父母这样做了,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拥有了孩子的心。

孩子都是纯净善良的天使——人之初,性本善,让孩子的良善心保持下去

每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小天使,可是当孩子长大,父母会发现他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有的孩子开始变得粗暴,动不动就骂人、推搡别的小朋友;有的孩子变得自私,自己的东西从来不与别人分享;有的孩子变得冷漠,看到别的小朋友生病了,不但不关心,反而躲得远远的,并说:“离我远一点,会传染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不仅仅是父母的说教,也包括父母的言行以及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

7岁的小石拿着玩具剑,一边高喊着:“我要杀了你!”一边将手中的塑料玩具剑向刚下班回来的周阿姨身上砍去。妈妈看到后开始斥责小石:“你怎么能用玩具剑砍周阿姨呢?”

“没事,没事,孩子闹着玩呢!”周阿姨笑着说道。

回到家里,妈妈向爸爸抱怨道:“小石怎么这么暴力,动不动就砍砍杀杀的。”奶奶听到后说道:“没事,男孩子嘛,他爸爸小时候比他还闹腾呢,现在不也很老实本分?长大了就好了。”

这时,小石已经打开了电视,在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动画片中的男主角正拿着一柄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剑,朝反派人物头上劈去。男主角还喊着:“我要替天行道。”

在父母不知不觉间,各种负面的东西正在不断地对孩子进行侵袭,更可怕的是这些负面的行为,如暴力,竟然还是由那些“正义的化身”——动画片的主角做出的。这就将暴力合理化了,在无形中鼓励孩子去效仿。

不仅是动画片,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和父母的教导也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妈妈很心疼自己的孩子,经常对孩子说:“妈妈专门给你买的好吃的,很贵,别给别的小朋友吃,知道吗?”“现在感冒传染得很厉害,看到同学咳嗽要躲远一点,知道吗?”这样一来,孩子就学会了自私和冷漠。

还有便是孩子的“恶作剧”心态。比如,当孩子用石头砸小动物时,他的目的可能并不是虐待小动物,而只是想赢得别的孩子的关注。但是,如果父母不为他指正这些错误,那么他长大后不但会缺乏对小动物的怜悯心,还很可能恶意虐待动物。当在新闻中看到“虐猫”和“硫酸泼熊”这样的事件时,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正常人能干出如此残忍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爱护小动物的观念,对它们冷漠、麻木的话,那做出这些事情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有时候,父母的行为也可能成为孩子的坏榜样。当爸爸心情不好,一脚踢开挡在前面的猫时,当妈妈和爸爸吵架时,当父母在单位发生了不愉快,回到家后不断抱怨时……这些负面的情绪或行为都在一点一滴地向孩子渗透着,日复一日。孩子长大后,身上便会出现父母这些行为的翻版。

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自私、冷漠,那么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良善心保持下去呢?

建议一:在家中不要使用带有恶意的语言

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斤斤计较,怨天尤人,不但自己会不开心,还会影响周围的人。有时父母心情不好,在家里吵架,或是埋怨单位的同事,会说出一些不太好听的话。但是,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有样学样的话,最好改一下自己的语言,不要用粗暴的语言来污染孩子的耳朵。

一次,妈妈因为和单位的人闹意见了,回到家后很生气,一边整理房间一边对爸爸抱怨着:“你说,那个刘××怎么那么小家子气,单位发福利,一人一箱水果,她居然把几个箱子都拆开,就为了挑一箱最好的。她也不想想,她拆了别人还怎么吃啊?还有那次,工作出了问题明明是她的责任,她却推给我……”爸爸听了没说话。

结果,当妈妈挑出几个新鲜的水果给孩子时,孩子居然说道:“妈妈,你好小家子气啊,把大个儿的留着自己吃。”妈妈愣住了,问道:“你怎么这样想啊?”孩子说道:“你刚才还说刘阿姨挑拣东西是为了自己拿最好的,那你挑拣肯定也是为了把大个儿的留给自己吃啊!”

孩子不但会模仿父母的语言,还会模仿父母的思维方式,并用这种思维去揣测周围人的动机。如果故事中的那个孩子一直保持这种思维方式,动不动就怀疑身边的人“把差的留给他”,那么,他的人际关系又怎么会和谐?父母在家中吵架,抱怨别人,无疑是在教孩子把别人都想得很坏,这样一来,孩子又怎么能保持一颗良善心呢?

所以,父母在家中最好不要抱怨别人,也不要吵架,即使有什么争执,也要尽量和平解决,用文明的语言对家人说话。即使是批评教育孩子,也不要用侮辱性的语言。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的良善心得以保持。

建议二:给孩子看一些感人的动画片

并不是所有的动画片都以打打杀杀做主线,也有一些很单纯、感人的动画片,如《哆基朴的天空》、《虫虫特工队》、《冰河世纪》等。这些动画片中不但体现了很多美好的品质,如奉献、合作、勇敢、善良等,而且本身制作精良,足以吸引孩子看下去。孩子看这些动画片,不但能有愉悦的体验,也可避免过早受到暴力和情色的影响。

父母在挑选动画片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仅根据动画片的主人公判断该片是否适合孩子观看。比如,十分流行的《蜡笔小新》,虽然主角是一个小学生,但是其中的内容有很多成人成分,其实是一部给成年人看的娱乐片。但是,同样是小学生做主角的《机器猫》,就十分适合孩子观看。这就需要父母先了解动画片的内容,再做决定。如果没时间看动画片,至少要先在网上查一下评论,看一看究竟这个片子是否适合给孩子看。

建议三:留心孩子的朋友带给他的影响

孩子一般总是好几个人在一起活动,会受到团体内某些孩子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父母留意到孩子所在的团体对他有一些不良的影响,一定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要多关注孩子交的朋友,尽量引导他和一些有健康爱好、有进取心的孩子来往,这样不但可以对孩子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还能让孩子远离坏朋友的影响与侵害。

建议四:不要嘲笑孩子的善良行为

孩子幼年时会有一些很“可笑”的善良行为,比如,看到墙面裂开了,给墙贴上橡皮膏。这时,成年人往往一笑置之。但是,这其实正是孩子善良行为的表现,父母应该好好呵护它,而不是取笑孩子幼稚。

曾有一位爸爸很有创意,当他看到儿子在墙上贴橡皮膏时没有笑,而是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没办法治好墙的伤。”然后,在周末的时候,爸爸拿了刷墙的工具,和儿子一起将墙又刷了一遍。

此外,父母还经常从现实的角度考虑阻止孩子的一些善良行为。比如,孩子看到路边的乞丐很可怜,想施舍给他一些钱,可是妈妈却直接将孩子拉走,并且告诉孩子:“那都是骗人的。”的确,有很多职业乞丐是在骗人,但是孩子施舍的那颗心是很真诚善良的,如果妈妈这样教导他,那么当他遇到真正困难的人时,也不会伸手去帮助对方了。

对于孩子的善良举动,父母最好抱一种支持的态度,而不要用现实的理由去粗暴地阻止他。即使是应该阻止,也要想好理由,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爸爸就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在不伤害孩子良善心的前提下解决了“贴橡皮膏会使墙面变脏”这个问题。

建议五: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

虽然我们要让孩子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但是现在社会中确实有一些人,通过骗取孩子的信任,诱拐甚至绑架孩子。曾经有一个绑匪,以车坏了让孩子帮忙在车内按一个按钮为借口,在校门口绑架了一个孩子。还有一些坏人会借口问路,让孩子带他去一个很偏僻的地方,然后对孩子实施绑架行为。所以,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

爱孩子就要接纳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希望附加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正因为爱孩子,所以想将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让孩子过上一种自己所未能过上的幸福生活,于是便对孩子有了种种期待。

每位父母所认同的幸福不完全一样,然而,对于怎样让孩子幸福,父母的看法又出奇地一致。总结出来就是两句话:“好好学习,发展各项特长。”

察觉到了父母的这种心理,各种辅导班便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但是这些辅导班是针对父母的心理需要设置的,所以,孩子难免对它们有些不感冒。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妈妈,我不想去上英语班。”8岁的陶陶对妈妈说道。

“乖,别人都去上了,你不去,落后怎么办?再说了,这个英语班的老师特别好,很多人抢着报名还报不上呢!”妈妈一边对陶陶解释,一边将她的文具装进书包,准备出发。

除了英语、数学这种传统科目,很多父母还会让孩子去学钢琴、国画、围棋、乒乓球、跆拳道、舞蹈这些特长科目,以便增加孩子的竞争优势。这些,再加上正常的学习压力,常常让孩子不堪重负。

一个9岁的小女孩,因为妈妈给她报了5个辅导班,不堪重压之下竟得了怪病:每天呕吐不止。后来费劲周折治好,可是时间和金钱的损失却再也弥补不了了。

其实,给孩子培养特长的愿望是好的,但是父母期望孩子成功的心过于急切,不考虑孩子的自身情况,往往会做出揠苗助长的事情,结果不但没有促进孩子发展,反而害了孩子。事实证明,比起乖乖念书的孩子,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长大后发挥的潜能往往更大,性格也更为坚韧,也比较容易获得成就。

孩子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在小时候过度挖掘他的潜能,很容易将孩子榨干,从而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样一来,等到“雏鹰”长大,需要展翅翱翔的时候,他却赫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力气了。

很多父母不仅一厢情愿地强制孩子过度学习,在给孩子选择辅导班时还往往忽视孩子的爱好。比如,有些孩子喜欢绘画,可是父母却觉得乐器一类的特长比较有用,于是逼着孩子去上乐器课。

父母的这些“好意”很容易让孩子吃不消。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更容易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给孩子制订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并自作主张地给孩子安排他并不喜欢的学习项目。

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根本无处倾诉,只能自己默默承受,这种压力积压到一定程度,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父母头疼不已。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一切发生呢?

建议一:盘点自己未竟的心愿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只是希望让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爸爸没考上大学,一直挺遗憾,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给爸爸争口气。”还有些父母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机会学绘画或学音乐而感到十分遗憾,便给孩子报了这样那样的绘画班、乐器班,希望孩子能将这些东西学好。

这种让孩子去替自己实现心愿的想法是十分要不得的,因为孩子有他自己的特性,父母渴望的事情也许不是他真正想做的。这样一来,一方面是父母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孩子自己的心愿,孩子在这两者之间不断摇摆,矛盾不安,怎么能学好呢?

所以,父母想要孩子健康发展,就要先将自己未完成的那些心愿盘点清楚,看看平时认为是对孩子好的那些安排,有哪些是真的为孩子考虑,有哪些是为了让孩子替自己完成心愿。这样一来,父母在因某些安排和孩子发生矛盾时,就会更加客观,也能更从容地对孩子解释,不至于变得情绪化,甚至与孩子发生争吵。

建议二: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总是希望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这种关怀中,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无形中被剥夺了。

11岁的彤彤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和妈妈去商场买东西,妈妈给我买了好几件衣服,可是我一点儿都不高兴,因为没有一件衣服是我自己挑选的。看着妈妈在那里自言自语地说着:“这款式很漂亮!”“那件颜色比较好!”我很不开心,我很想对妈妈说:“妈妈,你问过我喜欢什么吗?”

妈妈认为自己在关心孩子,但是无形中,却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了孩子身上,从而让孩子失去了自己选择的权利。不仅是挑衣服这样的小事情,在一些比较大的事情上,如特长班的选择,是否竞选班干部,选择什么样的课外读物,父母都可能干涉孩子的选择。最后的情况很可能是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选了自己不喜欢的,而事后又不开心。

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父母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将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自己做决定,不要对孩子“关心”过度,干涉他的选择。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选择不放心,可以将各个选择的利弊分析给孩子听,让孩子慎重考虑,但是不能以命令的方式强制孩子选择某一个。无论这个选择是衣服、特长班还是将来的职业,都是如此。

如果父母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那么孩子只能终日徘徊在父母的要求和他内心真正的喜好之间,矛盾不安;父母只有彻底接纳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才能从压抑的状态解脱出来,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

建议三:不要盲目地逼孩子考出好成绩

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因此很可能对孩子提出各种严格要求,如考试一定要考前几名。一旦孩子没能达到要求,父母便会心情急躁,开始忧虑:“孩子学习不好将来怎么办?”于是,便想尽办法帮孩子提高成绩,请家庭教师,报辅导班,很多孩子对父母的这种“特别关照”都感到十分吃不消。

一个班级里有学生,便会有名次。但是比起不断变动的名次,父母更应关注孩子对于学习的感觉,他在掌握知识上出现了什么障碍,通过调节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教他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把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掉。

建议四: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败

一般来说,父母都会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很大距离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极有可能落空。小到一次竞赛失败,大到升学考试失败,当孩子失败时,父母往往比孩子更伤心,难以接受孩子失败的这个现实。这时,孩子一方面需要面对自己考试失败的挫折,一方面又要面对父母伤心、失望的眼神,孩子该怎么承受这样的双重压力呢?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未必不好。因为,失败带来的不仅是挫折,还有经验、教训以及奋发的斗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孩子越早学到这一点,对他的人生越有好处。当然,做父母的,先要正确面对孩子的失败。

人生中总是有各种变化,任何一次失败都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除非他不再振作,不再奋斗。因此,当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时,父母不应该为孩子的失败感到痛心,而是应该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教他直面失败,并和他探讨以后该怎么做。

当父母帮孩子理清思路后,孩子确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失败就从一次挫折蜕变为一种宝贵的财富,让孩子如凤凰般浴火重生。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别给孩子贴或“笨”或“傻”的“标签”

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某些表现不尽如人意时,父母往往会说:“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傻?”父母这样说,有时只是出于无心,有时却是恨铁不成钢。但是不管是出于何种心态,当父母说出这句话时,便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诱导性智愚症”,就是用来形容孩子因父母的负面评价而“变傻”的情况的。

曾有媒体报道:一个孩子在学校不遵守纪律,不做作业,也不听老师讲课。当时,学校的老师和孩子的父母都认为孩子有某种心理问题,结果,医生的诊断表明:孩子患上了“诱导性智愚症”。

原来,孩子的母亲经常用负面的词语评价孩子,久而久之,这些词语就变成了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孩子的所作所为,和母亲对他的评价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在这个例子中,母亲像是一位无所不能的“预言家”,将孩子上学后的行为预知得很准。可是,这种准确肯定不是母亲想要的。当她批评孩子偶尔犯下的错误时,心中想的或许是:“你以后不要这样做了。”可是没想到事与愿违,她的批评反而强化了这些偶然性的行为,使这些行为发生得越来越频繁,最终变为孩子的一种“特质”。

这是为什么呢?这得先从孩子的心理特性谈起。

年幼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很少,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了解“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当父母不断地给他贴上负面标签时,他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是那样子的,然后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那些标签的定义。久而久之,父母的评价变成了孩子的自我形象,他就会真的变成标签中所提到的“很笨”、“很傻”、“很呆”、“很胆小”。这样一来,父母的预言就变成现实了。

尤其可怕的是,有些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描述孩子的缺点。比如对邻居说:“我的孩子太调皮了,他一会儿都坐不住,总是要整出些这样那样的麻烦……”这样一来,邻居也会对孩子产生同样的负面印象。当孩子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坏孩子时,他怎么可能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呢?

另外一种原因是“强化效应”。有时,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而父母如果对这些行为大发雷霆,则恰恰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以后他还会这样去做。父母本来是想通过责骂孩子来杜绝孩子的类似行为,但是却让孩子更调皮、更捣蛋。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多种特质的混合体,有乖的时候,也有不乖的时候;有时有点傻,有时却会很机灵。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无疑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忽略了他的优秀与可爱。而不断数落孩子不好的方面,更是给孩子贴上了标签,让孩子“定型”。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不被那些负面标签影响,父母该如何做呢?

建议一:懂得并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在某个年龄段,他十分贪玩,从来不肯好好在桌子旁坐上哪怕一小会儿;而某个年龄段,他又十分喜欢骂人,总是用他所知道的最恶毒的词语攻击周围的人;而在某个年龄,他总是对自己的东西抓着不放,从来不知道分给别人。如果父母用“不老实、不懂礼貌、自私”来评价孩子,无疑是误解了孩子的天性。

而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有别的孩子做比较,多少对孩子的成长有一点认识;但是如果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很难不按照大人的标准去评价孩子。这时,误会便越来越严重了。所以,独生子女的父母更要多了解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不要误将孩子的天性当做缺点,加以斥责。

父母可以看一些关于孩子敏感期的书籍,也可以多上论坛和别的父母讨论各自孩子的成长状况,更可以向有经验的父母取经,方法多种多样,只要父母愿意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那么就不会被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状况所困扰了。

建议二:批评孩子时要就事论事

父母批评孩子往往是因为某种具体的行为,但是在批评的过程中却总是会将具体的行为扩大化,从一个单个的行为牵扯到孩子的本性上。比如,孩子偶尔贪玩了,若是恰好赶上上次考试没有考好的话,父母可能就会说:“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玩!”不知不觉中,“贪玩”这个标签就被贴到孩子的身上了。

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最好就事论事,不要以偏概全,将孩子偶然的行为当做孩子的一个特质。比如,孩子玩游戏忘了写作业,父母可以提醒他,但是不要将“贪玩、没出息”的帽子扣到他头上。因为一旦被扣帽子,孩子一赌气,没准就真的变成父母说的那样了;而提醒则不然,它能让孩子明白,自己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所以,父母引导孩子将该做的事情做完,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处理方式。

建议三: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

当孩子身上的特质得到父母关注时,这种特质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越说孩子办事认真,他便会越认真;越说孩子懒惰,他便会更加懒惰。这几乎是一个定律。所以,当父母希望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时,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是优点和缺点的集合体。父母与其不断用言语或者体罚让孩子关注自己的缺点,不如用赞美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父母要注意,在生活中评价孩子时多赞美,少批评,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淡化自己的缺点。

孩子懂得努力发挥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这样一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由于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他便会更加乐观自信,更加富有进取心。这样的孩子在面对竞争时,也会迎难而上,不会轻易退缩。

建议四:引导孩子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缺点都是相对而言的。孩子本身具有的特质是中性的,是缺点还是优点,只看他是否将这种特质用对了地方。如果父母只从负面来评价这些特质,孩子就很难发现自身的优势。

小丽很胆小,遇到什么新东西都要观察再三才敢接近。妈妈很想帮她改掉这个缺点,于是经常对她说:“你怎么这么胆小?为什么不能有勇气一点?”可是小丽依旧胆小。

但爸爸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胆小有胆小的好处,胆小的人一般比较谨慎,对事物观察细致入微,讲究三思而后行,从而避免了鲁莽和冲动。所以,爸爸在小丽试图回避新东西时,总是引导她对新东西进行细致观察,还会和她讨论,并且经常夸奖小丽的谨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丽看到新东西的第一反应就是观察它,反倒没那么胆小了。

其实,父母完全没有必要为孩子拥有某些特质发愁,而是应该像小丽的爸爸那样,教孩子合理地利用这些特质,将其转化为优点。

建议五:谨慎处理与孩子价值观的差异

社会的迅速变迁给不同年代的人之间带来了巨大的价值观差异。在亲子之间,就成了我们常谈到的“代沟”问题。

父母所看不惯的孩子的某些“毛病”,有时可能是一种时代特征,带有很大的普遍性。比如,厌学问题。很多孩子对学习不是很用功,属于得过且过的类型。父母对这样的孩子很看不惯:“既然去上学了,为什么不努力学习,偏要这么混日子?”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单纯,不是像父母认为的那样,是孩子“懒、贪玩”。事实上,这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变化有很大关系。在父母那个年代,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找个好工作。可是到了孩子这一代,“考大学”这三个字已经不那么神圣了,甚至有人在衡量它的性价比。就这样,孩子的学习失去了长远的目标,自然很难提起劲来日复一日地用功。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寻求一种学习的动力,而非简单地将“笨、懒、贪玩”等标签贴在孩子身上。

诸如此类的“代沟”问题很多,父母需要和孩子加强沟通。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仔细询问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进而将问题彻底解决掉。

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尊重孩子的爱好,欣赏他的特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在内在动力的支持下,表现出来的专注和耐力是做别的事情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才会有人说:“成功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认真去做,并坚持下去。”

有兴趣,就能培养出特长来。今天,特长班遍地开花的现状说明,父母希望孩子拥有至少一门特长,或者叫做才艺。但是父母选择为孩子培养的特长,孩子可能并不喜欢,而偏偏喜欢一些在父母看来“稀奇古怪”的爱好。

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培养爱好?父母在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时,恐怕从没想过孩子今后会靠这个谋生,多半是希望孩子能学习一门才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因此,除了音乐、舞蹈、绘画、围棋这些公认对孩子智力和身体发展有显著作用的兴趣爱好之外,其他一些孩子自发产生的爱好,很容易被父母看做是“不务正业”。

红遍大江南北的魔术师刘谦,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商店里的魔术玩具。他用零花钱将玩具买下来后,一直要将它玩得很精熟才肯罢休。

有一次,他因为在课堂上玩魔术玩具被老师点名批评了,老师甚至还找到了他的妈妈。可是面对刘谦的这种“不务正业”,妈妈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很耐心地劝导道:“我知道你喜欢魔术,可是你能靠魔术养活自己吗?而且,就算你要靠魔术养活自己,还要有文化,才能将自己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啊!”

刘谦听了妈妈的话,在练习魔术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学习,最后考入了台湾东吴大学日语系。他毕业后成了职业魔术师,因为大学学习的是日语,他迅速融入了日本魔术界,职业生涯就这样展开了。

恐怕当年没人想过刘谦将来会以魔术为生,并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妈妈可能只是简单地想让孩子对学业引起重视,但是又不想干涉他的爱好。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处理方式,让刘谦对魔术的兴趣顺利发展,直到今天取得了这样的成就。

所以,其实没有人真正知道什么对孩子的未来是有用的,强迫孩子去舍弃某些“无用”的爱好,没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其实,如果真的展开一个调查,父母们便会发现,很少有孩子喜欢书法、绘画、音乐这些正式的特长,更多的孩子喜欢的是缝布娃娃、做模型、踢球……不仅这样,父母还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着种种“稀奇古怪”的爱好。

曾经有一位妈妈发现儿子喜欢观察各种机械的结构,包括家里的座钟、自行车、马路上的挖掘机,等等。每次孩子盯着这些东西,都会看好久,妈妈叫他也叫不动。

也许有些父母会认为这种爱好很没用处,但是孩子却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某些能力。比如,对机械感兴趣能发展孩子的空间感和对结构的认知能力,这种内在能力的发展比孩子比赛获得什么奖项更加重要。可见,父母要允许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建议一: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

对孩子的一些特别的爱好,父母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让孩子可以尽情探索他感兴趣的事物。

东东从小对机械就很感兴趣,经常将家里的东西拆卸,妈妈认为这是小孩子的天性,便没管他。可是有一天,妈妈带着东东去修自行车,东东看到修车的那个叔叔摆弄零件很熟练的样子,忍不住说道:“妈妈,我想跟叔叔学修自行车。”妈妈吓到了,赶紧将东东拉走,一边嘴里还嘀咕着:“修自行车能有什么出息?以后不许再说这样的话了,知道吗?”

其实,妈妈的反应有些过大了。孩子所谓的“我要学修自行车”,并不是指他今后要以这个谋生,而只是“感兴趣,想学一学”的意思。孩子学一学修自行车有什么不好呢?至少他多了一项生活技能,自己的自行车坏了也不用找别人修了,还可以帮同学修。而且,孩子今天对修自行车感兴趣,明天或许就对修电脑感兴趣了,再往后很可能从事机械设计。孩子研究的是事物内在的构造和功能,所以,父母完全没必要担心孩子将来会以此为生。

建议二:教孩子协调爱好与学业的关系

孩子很容易痴迷于自发产生的爱好中,这时,便与学业产生了冲突,就如当初的刘谦一样。假如刘谦的妈妈不尊重刘谦的爱好,勒令刘谦放弃魔术,那么便不会有今日的刘谦了;而妈妈若是对刘谦不管不顾,任凭他荒废学业,那么,他今后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平添许多坎坷。所以,孩子的兴趣爱好并非和学习“水火不容”。

因此,父母在对待孩子痴迷于一些兴趣爱好的情况时,也要多几分灵活。既尊重他的兴趣爱好,不强制打压孩子,又要引导他,让他不荒废学业。这样一来,孩子的未来就多了一种可能——既可以凭学业成绩找一份工作,也可能凭爱好干出一番事业。

建议三:给孩子留出适当的空余时间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有的孩子刚上小学时没有爱好,可是上了两三年后,就喜欢上了围棋、绘画、吹笛子……如果父母在孩子一上小学就忙着为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孩子疲惫之余,很难有精力去发现自己的爱好。

妈妈很重视对小亮爱好的培养。小亮刚上小学,妈妈就给他报了两个辅导班,一个是小提琴班,一个是围棋班。可是小亮对它们都没什么兴趣,只学了一个月就荒废了,妈妈也无可奈何。

可是,小亮上了4年级后,却参加了学校的围棋社,而且还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妈妈很奇怪,问他:“那时给你报围棋班,你不是不喜欢吗?”小亮说道:“那时没兴趣,可现在我有兴趣了。”

除了像小亮这种对原来学过的某个东西忽然产生兴趣的情况,还有很多孩子是在成长中发现了新的兴趣,然后逐渐投入精力的。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时,最好不要过于心急。就算是孩子搞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父母替他选择一个特长方向来培养,也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空余时间,让他有时间去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

建议四:鼓励孩子将爱好坚持下去

很多孩子都是3分钟热度,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父母也会被搞得很无奈。如果给孩子报一个班,孩子上了两天就不想去了,这该怎么办?

其实,对于孩子的这种特性,需要事先和孩子商量。比如,跟孩子讲明,报班是你要求的,如果你真的想报的话,要向父母保证坚持××天。等孩子保证了,再给他报班。而有些孩子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喜欢什么,这时,父母可以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去试听一下,让孩子选一个比较喜欢的报。

有些孩子对某个特长有兴趣,但是对每天的练习比较厌烦。比如,喜欢钢琴却不喜欢练琴,喜欢围棋却不喜欢每个周末去棋舍对练,喜欢书法却不喜欢每天临摹字帖。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多加鼓励,尽量督促他将爱好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

当然,孩子发展特长,也不是一定非要报班不可。有时候,报班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报班与否,父母也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建议五:尊重孩子兴趣的改变

孩子可能对一个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产生兴趣,同样,也可能对一个以前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兴趣。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时,对种种情况都要有所准备,当出现这种“忽然不感兴趣了”的情况时,不要勉强孩子一定要坚持下去,而是要让他自己做出调整。

可以先允许他暂时不去练习,等过一段时间再看看是否还有兴趣。如果还有,那说明他只是暂时性的倦怠,就不需理会了;如果没有,那说明孩子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对这种情况,顺其自然就好。毕竟,这是爱好,不需要一定做到多好的地步,要尊重孩子的兴趣改变。

不要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比较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严重伤害

今天,很多父母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对孩子说:“你看××学习好又懂事,再看看你自己……”父母在说这些话时,本来是希望孩子向别的孩子学习,但是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妈妈对7岁的小涛说道:“你看周阿姨家的亮亮,钢琴弹得多好,而且每次到家就做作业,从来不用父母催。你可好,到家就玩,又不练琴,也不写作业!”

小涛回应道:“你觉得他好,就让他来做你儿子吧!”

妈妈当场被堵得没话说了。她写电子邮件向教育专家咨询:“明明我是想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他向亮亮学习,不是说同龄人的榜样最有效吗?为什么亮亮会这么抵触呢?”

其实,这位妈妈的疑惑很好解释。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小涛说:“妈妈,你看人家周阿姨,长得漂亮,又温柔,从来不骂小孩,做菜还好吃,你再看看你。”这时,妈妈会有什么反应呢?很有可能是心里酸酸的,然后对小涛说:“你觉得她那么好,你去当她的孩子好了。”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有自尊心。只有自觉自愿地学习榜样才会有效果,如果榜样是由别人指出来的,那和当面指出他的缺点没什么区别。所以,妈妈的话让小涛很反感。

还有些父母也喜欢比较,不过他们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学习对方的优点,而是希望通过炫耀自己的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热衷于攀比孩子的学习成绩、竞赛排名、才艺,甚至是开始说话的早晚。父母这样做,看起来似乎是为孩子争得了面子,让孩子拥有了自信,但事实恰恰相反,这种比较得来的自信无比脆弱,孩子只要遇上一个比他更优秀的孩子,他的自信马上就被摧毁了。那时,他会像当初看不起别人一样看不起自己,从而陷入自卑。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在孩子的价值观中,优秀是比出来的,这种优秀的前提是“比别人强”,他不关注自己的真正能力,只关注名次。也就是说,即使孩子很优秀,但是只要周围有比他强的人,他就只能自卑。这样,除了第一名,其他人都是自卑的;即使是第一名,也担心自己是否能永远保持这个名次。

这种比较不但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也会带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小明的妈妈和小龙的妈妈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两家住在对门,孩子又恰好同龄。所以,妈妈们没事总是喜欢拿他们和对方比较。

“你看人家小龙,这次考了第三名,你怎么就考不了那么好?给妈争口气,下次将他超过去!”

“小明的书法在市里获奖了,你们同时学的书法,你也用功些,不然真是给我丢人现眼。”

……

两个孩子常年面对妈妈的比较,最终受不了了,居然约定好一起离家出走。最后,在被父母找回后,两位妈妈才恍然醒悟,从此不再逼自己的孩子超过对方。

像小明和小龙这样的极端例子相对会少些,更多的孩子面对压力只能默默忍耐,然后被紧张焦虑的心情折磨。这样的结果绝对不是父母的初衷。

所以,父母和孩子都要明白:真正的优秀是无法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得出结果的,只有和自己相比,才能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父母是不应该拿孩子做比较的。父母应该怎样杜绝这种行为呢?

建议一:认识到孩子的独特性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会认错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做这样一个实验:将班上的孩子集合在一起,让他们每个人在纸上写一句话。让父母只凭这些话,猜哪个是自己的孩子,有几个人能够猜对呢?

不得不说,父母所了解的,也许只是孩子的身体罢了;所熟悉的,也许只是孩子的那张脸。对于孩子的思想,父母又了解多少呢?一个人成长的轨迹总是会受到他的思考模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单从这个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因为很少有人会有一样的命运。即使从小学到大学念的都是同一所学校,名次相近,毕业之后的人生也是千差万别的。

名次总是抹杀独特性,而父母要想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就要细心地观察孩子,比如,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玩什么玩得比较好,谈到某些东西孩子总会很来劲……孩子的独特性不在于名次,而在于天性。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将自己天性中的潜能发挥出来,而不是为了虚荣逼孩子去争或许对他毫无意义的名次。

建议二:不要用别的孩子的优点反衬自己孩子的缺点

“你看××……”这句话可能发生在很多场景中。比如,妻子埋怨丈夫赚不到钱,妈妈埋怨孩子不优秀,孩子抱怨妈妈不给自己买玩具……

不管是什么场景,对方听到这句话时,都是不愉快的。成年人之间至少还是平等的,如果意见不合还可以争辩一番,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妈妈事先就站在了一个“法官”的位置,如果妈妈总是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反衬自己孩子的缺点,孩子怎么可能不自卑呢?

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多,也越来越聪敏,自尊心又很强,所以,他就会认为父母的话是在侮辱自己,从而感觉自尊心受了伤害。

所以,父母在希望孩子改掉某些缺点时,最好是带着诚意和孩子沟通,而不是用比较的方式来批评他。父母可以这样说:“孩子,你看,你这个乱放东西的习惯很不好,等你想找东西时总是找不到。最好从现在开始学会将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很快你就会发现这样做的益处的。”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认为孩子不尊重自己,总是和自己顶嘴。其实,是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诚意不足造成的,如果父母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对父母的建议也会欣然接受的。

建议三:将积极“攀比”和为虚荣攀比区分开来

孩子需要积极的“攀比”。当父母营造出的气氛是“积极攀比”时,孩子的能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会摆脱闲散和懒惰,力争上游,不甘人后。可是当父母是为了面子而让孩子做一些无谓的“攀比”时,这时重要的不再是孩子的能力与价值,而是要压过对方,这是一种消极的“攀比”。

这两种“攀比”的区别在于,进行积极“攀比”时,总是希望对手更强,这样才能在“攀比”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而进行消极“攀比”时,总是希望对手多失误,这样才能尽可能轻松地取得胜利,无所谓进步,只有胜负。孩子会明显地感觉到父母态度的差别,在不得不进行消极“攀比”时,心中充满的不是进取心,而是焦虑感和对于失败的恐惧。

因此,建议父母不要在孩子之间做比较,并不是禁止父母鼓励孩子“攀比”。相反,积极“攀比”是需要提倡和鼓励的;同样,为虚荣攀比也是坚决不能做的。父母应该从自己的心态入手,将自己的关注点从与别的孩子的横向比较中转移,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纵向比较,看孩子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以前是否有明显的进步。

对手只是一面镜子,一个标尺,重要的是挑战自我。只有当父母拥有这种心态,并将其传达给孩子时,“攀比”才能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建议四:注意淡化孩子的“横向比较”思维模式

不只是父母会将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孩子自己也有横向比较的倾向。生活中,常常看到孩子要求父母来比较他和别的孩子。比如:“妈妈,我俩谁画的画比较好看?”“妈妈,我钢琴弹得好,还是她弹得好?”这时,如果父母不说自己的孩子好,孩子往往不肯罢休。那么,该怎样淡化孩子这种“横向比较”的思维模式呢?

一种比较好的做法是将点评具体化,即避开“好”与“坏”这个问题,具体说孩子的画哪个地方画得出彩,对方的画哪个地方画得比较有神。这样一来,既明确指出了孩子的优点和缺陷,又回避了横向比较。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
  • 问题男孩成长方案

    问题男孩成长方案

    本书内容包括:叛逆男孩给了爸爸一个耳光、亲情的距离、男孩要“穷”养、压垮男孩的最后一根稻草等。
  • 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门萨女神”、“全能型学霸”,光鲜的外表之下,安琪不过是一个普通女孩。在农村疯跑,在城镇长大,父母也只是普通高中教师。直升落榜,竞赛失利,却屡仆屡起,愈挫愈勇。清晰明确的人生规划背后,也有迷茫和失落。
  • 当孩子好的营养师:0~3岁宝宝同步营养速查手册

    当孩子好的营养师:0~3岁宝宝同步营养速查手册

    当孩子最好的营养师:0-3岁宝宝同步营养速查手册》秉承科学实用和注重可操作性的原则,主要介绍婴幼儿所需的营养素及其需要量,如何母乳喂养,怎样人工喂养,何时添加辅食,添加方法,怎样满足小儿对各种营养素的特殊需求,以及喂养不当引起病症如何调理等科学知识。《当孩子最好的营养师:0-3岁宝宝同步营养速查手册》内容详实,方便您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营养配餐,便于您计算孩子的营养是否充足及评价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否达标,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来补充所需营养,达到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目的,从而保证您的孩子能健康茁壮成长。
  • 妈妈当医生:防治宝宝疾病有妙招

    妈妈当医生:防治宝宝疾病有妙招

    让宝宝更健康更快乐是所有妈妈的心愿。本书从令妈妈们困惑的宝宝难题入手,对照每一种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家庭识病和养护方法,帮助妈妈们更好地对宝宝进行日常照顾,避免意外伤害,预防各种疾病。对于宝宝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几乎都有涉及。阅读本书,可以让妈妈们成为宝宝最好的医生,从容应对宝宝面临的问题。本书集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部育儿防病的绝佳参考书。
热门推荐
  • 功夫高手在都市

    功夫高手在都市

    从小的离奇经历使他成为一个武林高手,步入校园,走向社会,一身高深莫测的功夫让他风光无限,同时也带来的种种麻烦.学武不仅是修身养性,更加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不凡的功夫,引来了美女,也引来了对手,一一打败不是目的,心悦诚服才是至理.一个功夫高手如何混迹都市,成就一方神话.铁子群号:64140206本人专属,欲加从速
  • 智力闯关趣味百科(趣味智力测验百科)

    智力闯关趣味百科(趣味智力测验百科)

    本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标题提问简单明了,正文讲述精炼扼要,一问一答,相得益彰,详略得当,通俗易懂。正文还有趣味小版块,是对主要内容的适当补充、引申、扩展、点评、启发和引导等,用以开拓思维和引导知识,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本套丛书涉及到少年儿童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一套小小的百科全书,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收藏。
  • 血染微尘

    血染微尘

    清冷如她,与他十生十世的纠缠,在这一世,他一如当初义无反顾的追寻,她又能否被打动?故事不会结束,在桃花芬芳的日子,她终是许了他下一世的等待。
  • 飘伶依

    飘伶依

    罗语依睁开眼就看到一双森蓝如墨的眼睛。什么,包吃?包住?这条件对于她这个流落异乡而又无亲无故的女子来说可是相当吸引的。不过,头痛的是——她可是个连西餐都没有见过的人。能做好保姆这份工作吗?
  • 来自星星的手机

    来自星星的手机

    手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宅男刘忆却因为一部来自MHK47星系的手机而改变了生活轨迹。刘忆现在只想对天长啸一声:“你来就来呗,不仅搞的老子神经奔溃,还要劈老子,不知道住院需要花钱吗,不知道宅男缺的就是钱吗?说,准备怎么赔偿老子?”系统:宿主,还你一个主宰天地的机会如何?死神的叹息最新作品,僵神先缓缓,换个类型试试,看完收藏一下,谢谢兄弟们了。事先声明一下,写作只是作者的个人爱好,看过觉得不错的请收藏一下,以免错过了更新,谢谢大家的支持(缓更中,作者正在努力存稿中......)
  • 白宫密谈

    白宫密谈

    以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到1975年的越南战争中,至今尚未公开发布的电话录音为材料,基辛格披露了曾被列为最高级别机密的外交危机背后的秘辛。书中介绍的两大对外政策危机,一次通过谈判成功度过,另一次惨淡收场。他们在应对危机时,决断迅速,依仗的就是手中的电话。赎罪日战争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越走越远,披露的细节一点一点呈现在世人的眼前。本书收录了大量与之有重大关联的谈话,包括:基辛格与以色列首相戈尔迪.梅厄、以色列驻美大使司马查.蒂尼茨、埃及外长、苏联驻美大使、联合国秘书长以及其它国家或组织的领导人之间的对谈,当然也包括和美国总统尼克松之间的谈话。展现了当时中东问题的全貌。
  • 重生三国之气吞山河

    重生三国之气吞山河

    张钰少林寺长大的功夫演员,在一次拍摄时,不幸坠井魂穿三国成为张济之侄--张绣,且看他结交天下英豪、北驱匈奴、西征李郭,鼎足天下。
  • 葬神之路

    葬神之路

    战火纷飞,五芒星阵拖着长长的焰尾升起在新世界的夜空。十年前的夜晚,西线小镇突发大火,万恶的根源“潘多拉之眼”出现在薛氏贵族墓地……十年后,少年徐飞身怀库克和焰影两大绝技,以无敌之姿踏入世界,走上一条探索神之墓地、抵达世界尽头之海的葬神之路。葬神路上,每个人的命运都被上帝牢牢捏着,只能朝着既定的航道,不许停也不能回头,一路高歌猛进。
  • 蝴蝶结大革命

    蝴蝶结大革命

    她的心总是在迷路,她的恋爱总是空虚一场的梦幻。他的眼睛总是很冷漠,他的红心总是很火热温暖我的心。玻璃心碎了,玻璃哭泣了。玻璃慢慢的消失,真心在哪里?她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倒霉少女,可在这些年,她的生活却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被叫做“傻蛋”的她终于要开始革命啦!请大家看她由丑小鸭变身白天鹅吧!
  • 狼神巅峰

    狼神巅峰

    被上千神秘人围攻,昔日兄弟皆倒下,“兄弟们你们失去的我都会为你们双倍讨回来的”。昔日狼王再次回归,他能否站在这个时代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