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现场:本田的环保汽车
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越来越多,能否及时发现和识别与组织发展相关的公众对象,意义十分重大。按照传统观念,美国的环保运动与日本的工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此,1975年有几个美国环保主义者到日本去谈论汽车废气问题时,就受到了日产、丰田这些大汽车公司的冷落。但是,直到1963年才开始生产第一批汽车的本田公司,其总裁却独具慧眼,他从这些人的活动中发现了有用的信息。
为此,该公司派人把这批人请到公司,热情款待,奉为上宾,并请他们给设计人员讲解环保主义者的要求以及美国国会1970年通过的净化空气法案的内容。在这一基础上,本田公司开始了新型汽车的设计,确定的设计目标要突出“减少排废”和“节省汽油”这样两个优势。在本田的新产品——主汽车缸旁有一辅助汽车缸的“复合可控旋涡式燃烧”汽车面世一个月后,就遇上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本田汽车凭借排废少、省汽油的优势,一举打进美国市场,公司总裁因此赢得了“日本福特”的声誉。
智慧点拨
本田公司慧眼独具,发现了别人没有意识重要的信息,注重信息的多维性和全面性,拓宽了公司产品的市场,充分说明信息在市场开拓中的重大作用。
今天,信息、物质和能源已经被喻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把信息作为资源来认识,是企业取得巨大发展和成功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公众是多维的,有机的,即企业的公众不仅是与企业发生直接业务往来的团体和个人,而且包括与企业并行的竞争者、与企业进行经营活动居于同一空间的社区公众,超然于企业之外的政府部门以及进行整个社会的传播活动的大众媒介机构(如新闻单位)等。社会公众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企业的经营环境。
因此,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影响。所以公共关系的信息采集是多维的和全面的。对于决策中用到的信息,不仅要考虑其数量,还要考虑它的质量,即信息是否相关、准确、完整、可靠、及时等。如果不满足这些要求,那么多也就不一定好。不论信息的数量、质量如何,决策的效果还取决于决策者理解问题的能力,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最好。
尤其是当一个组织在决策时有多种因素需要考虑的情况下,管理者这时常常难以理解各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再多的信息也不可能改变这一点。只有在管理者能够合理使用信息的情况下,更多的信息才会产生更好的决策。
行动指导
对于信息收集和高效利用的问题,经营者应该打破以下两个误区。
1.要破除“多即好”的观点
这个观念忽略了信息量的增加伴随着成本的增加这样一个现实。对任何增加信息的要求都必须从成本效益的角度予以衡量。对于额外增加的成本,它所增加的决策边际效益是多少?这种边际效益的增加与额外成本相比,值吗?
许多管理者养成了一种习惯,不断地收集更多的信息。但常常是他们的实际需要并不像他们要求的那样多。在许多组织中,失败的代价是非常高的。在这样的组织中,管理者要更多的信息作为一种安全保障。即使事后证明决策是错误的,他们可以用决策太匆忙、信息不充分等作为借口为自己开脱。当然某些人具有厌恶风险的本性,不论做什么决策都很艰难。当他们担负起管理者的责任时,他们会以收集更多的信息为由来拖延对棘手问题的决策。
2.要破除“新即好”的神话
最后要消除的一个神话是,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需要最新的技术。电视会议、声控装置、蜂窝系统、大容量内存的超级计算机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提高管理的效率,但是认为应该吸收全部最新技术的观点却是危险的。
领衔思想:市场营销理论
市场营销(Marketing)又称为市场学、市场行销或行销学。简称“营销”,中国台湾地区常称做“行销”,它是指个人或集体通过交易其创造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过程。它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理解,指企业的具体活动或行为,这时称之为市场营销或市场经营;另一种是名词理解,指研究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或行为的学科,称之为市场营销学、营销学或市场学等。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下的定义强调了营销的价值导向: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而格隆罗斯给的定义强调了营销的目的:营销是在一种利益之下,通过相互交换和承诺,建立、维持、巩固与消费者及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实现各方的目的。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思想始于20世纪初。理性营销活动始于1823年美国人A·C·尼尔逊创建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1911年,第一个正式的市场研究部门在柯蒂斯出版公司内成立。自此,市场研究与建立营销信息系统成为营销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着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20世纪50年代,营销环境和市场研究成为热点,“市场细分”的概念浮出水面。
20世纪60年代,威廉·莱择提出了比市场细分更理想的方法,即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相比,能够更准确地解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自此,市场研究强化了消费者态度与使用的研究,从态度和习惯上判断消费者的生活方式;1960年,伊·杰·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S理论。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
20世纪80年代,顾客满意度开始流行,几乎与此同时,“品牌资产”成为另一流行概念,大卫·A·艾克还提出了构筑品牌资产的五大元素,即品牌忠诚、品牌知名度、心目中的品质、品牌联想和其他独有资产。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西奥多·李维特提出了“全球营销”的思想,他认为,过于强调对各个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将导致生产、分销和广告等方面规模经济的损失,呼吁多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种统一的产品,并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
同时,舒尔兹提出了整合营销概念。这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念与方法。
1985年,巴巴拉·本德·杰克逊首次强调关系营销的重要性;之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一对一沟通”成为可能,于是出现了数据库营销。20世纪90年代,营销理念发生新的变化,企业开始反思传统的营销活动,意识到营销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更要考虑消费者与社会的长远利益,公司的组织目标不应是利润最大化或消费者的选择和满意度最大化,而应是兼顾消费者的满意与长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