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怀着一片诚意,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到头来不仅得不到对方的感激,反而受到周围舆论的讥讽和指责呢?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握好说服他人的尺度,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
想要说服别人之前,先要为自己明确一个所能涉及的领域,没有分寸地说了过头话,很有可能说服不成,反而激化矛盾。
大量的说服事例表明,因说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的情况,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强化了对方本来就不该有的消极情绪,从而火上浇油,扩大了事态;第二类是“惹火烧身”,因说服方法不当,激怒了对方,使对方把全部的不满和怨恨情绪都转移到了你身上,你成了他的对立面和“出气筒”。经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说服者,就要有涵养、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厚仁义的气质。遇到上述情况绝不可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而反唇相讥,以牙还牙,使玉帛变干戈。
(一)不可急于求成
做别人的思想工作,要耐心细致,再三斟酌。如果条件不具备就急于求成,还想一劳永逸,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甚至把矛盾激化。
(一)小要反常批评
必须努力克服以下几种不正确的批评方法:[1]批而不评;[2]阿谀奉承:[3]隔靴搔痒;[4]褒贬对半;[5]自我否定;[6]自我吹嘘。
以上几种批评方式,均属说服的“败笔”。要想使说服达到转变对方态度,改正对方错误的目的,就应该正确运用批评的武器,切忌简单化和庸俗化。
(三)不要拿官腔官调
要克服官腔官调,最主要的是应该增强普通人的意识,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彻底改变那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主观武断的官僚作风和指手划脚、发号施令的作风。还必须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慎用套话,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四)不可不分场合
如果不分场合,信口开河,不管人前人后,指名道姓地说服人,结果往往不佳,搞不好还会出现与说服动机相反的结果。掌握说服的尺度,还要严格把握说服与批评的界线。说服与批评虽有相似之处,但亦有明显的不同。二者都有对人施加思想影响,从心理上说服人的意图。批评常辅以说服,但说服不一定都带有批评。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改正缺点和不足,而说服是让对方接受你的主张,或多或少能给对方带来一定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好处。说服的过程就是宣传你的主张,令对方信服,从而采纳。
在态度上,批评的态度较为严肃或严厉,说话的语气也较重、较强硬,带有指令性;说服的态度较温和,说话的语气也较轻、较委婉,容易让对方接受。批评的话语,贬义词多于褒义词,否定词多于肯定词;说服的话语,褒贬皆可,要根据说服的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褒贬结合。
接受说服,完全是自觉自愿,不带任何勉强。只要把握好了说服的尺度,再加上一些说服的技巧,你会成为最棒的说服者。
如果在说服过程中,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会使对方加强防范心。任何人都喜欢坚持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事物,而不希望别人来加以反对。凡是有人对我们表示反对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找寻许多的方法,许多的理由来辩护。所以,如果你在交谈的一开始就渴望能逞口舌之强,说些“我要证明这个”“我要证明那个”的话,就绝非聪明的做法。
因为你的听众,一定会因此认为你好像在对他们话近于挑战的训话。他们将自信地说:“我们瞧你的!”这显然就和你站在敌对的立场了。假使你一开始就着重讲些和你的听众意见相同的事情,然后再提出听众乐于解答的问题,那就便利多了。
所以,放弃逞口舌之强的做法,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得到信任,从而找到说服的办法。就像林肯说过的:“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略说几句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但一定是要在不逞口舌之强的前提之下。
美国铁路专家曹顿到英国去做大东铁路的总经理,到任时,人家对他的敌意,有如春季的寒霜。原来铁路局里的职员有一个传统思想:没有一个美国人有担任总经理职务的资格。曹顿是美国人,竟担任了总经理,便招了公愤。但是曹顿并不着急,轻松当上了数千万人的领导,他运用了一些策略,平复了那些群众的敌意。运用什么策略去消释那些铁路职员传统思想下所产生的敌意呢?便是根据他们产生敌意的经验,来迎合他们的意志。
他公开演说:“我到英国来担任这个职务,并不是为了什么荣誉,也没有什么希望,所需要者,只是想有一个户外竞技罢了……”一场演说之下,竞说服了干万铁路职员。厚黑口才的最高境界,就是能轻松地说服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口才较量,就好比“打仗”,对方是你要征服的“敌手”。但是,在你说服对方的时候,你绝不能仅仅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战士,只图逞刚舌之强,还要化身为足智多谋的将领去揣摩对方的心思。只有如此,才能成为说服中的高手。
[识破厚黑点睛]
1.不可急于求成。
2.不要拿官腔官调。
3.分场合,给对方留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