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17900000013

第13章 享受教子的快乐

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尤其是当今社会,孩子越来越少,父母对于孩子寄予的希望越来越大。然而,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尤其是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所以,聪明的妈妈,要谙熟子女不同阶段的心态,教育子女有自己独到的一套,把孩子管的人见人爱,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礼貌懂事。她们会跟孩子做朋友,会从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会给小孩做好各种榜样。

倾听孩子的心声

现代青少年渴望理解,渴望民主,渴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这是一种合理而正确的要求。凡是正常生活着的人们都需要彼此的倾心交谈和相互依赖,注意倾听、正确对待孩子们的心里话是育人的基本前提。

根据有关部门对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两次随机抽样调查,发现他们在遇到困难和心里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7%,先和老师讲的只占3.3%,和谁也不说者达到29.7%。能和母亲说心里话的占29%,和父亲说心里话的只占5.9%;和班主任说心里话的占7.5%,和学科主任说心里话的只占0.5%。诉说心里话的内容多侧重于学习问题占54.1%,同学关系次之,占13.7%,娱乐问题占8.2%,异性问题为2.7%。

是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他们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每当我们打完球带着满心欢喜、满脸笑意走进教室的时候,老师总在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每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起男女同学活动交往是多么快活的时候,父母总是拐弯抹角地追问和我在一起的都有谁?甚至要问清每一个细节……”通过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孩子不愿与父母、老师说心里话的主要原因,依次排列是:师长对我要求严,说了惹他们生气;说的不对怕受批评;说了没用不如不说;不愿受大人摆布,不说很正常;老师太认真,不敢说;父母工作忙,没时间跟他们说;学校抓学习,没地方说心里话。可见,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

首先,倾听孩子们说心里话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必然要求。其一,现代青、少年儿童正在成长发育时期。思想上的迷惘、心理上的苦闷,乃至生理变化问题的幼稚无知,经常需要有人来指点迷津。其二,科学地认识教育对象,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了解孩子们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心态,了解他们内心的欲望和要求,帮助他们分析现实的可能性,以实现人生目标,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其三,孩子们生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会使恐惧、慌乱、苦恼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心灵得以慰藉,从而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力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师长、对朋友的心灵开放,是维系现代社会教育关系所必须的。如果孩子的思想与心理矛盾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积重难返,到发生恶性膨胀事件时人们会追悔莫及。

其次,要善于“破译”心里话,对待抱怨话。

孩子们的世界与大人不同。他们常常凭借自己的好恶感情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如:厌倦层层的考试,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希望大家都来关心他、爱护他,他们甚至会悄悄谈起依恋异性长者或与异性同学接触的情谊……这与他们的经历和成长期出现的心理现象有直接关系。在“破译”孩子语言行为的过程中,大人则要从孩子们的实际出发,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用共鸣的思想感情品味这些心里话,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对于心里的抱怨话要做具体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其中有合理的、激进的成分,对此师长要积极满足要求,发展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其中也有些不合理的、落后的,乃至奇怪的和不讲理的话语,对此师长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善于说“不”字,启发他们正确地对待周围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将“自我”为中心的兴奋点引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轨道。

孩子们能与大人敞开心扉,说说心里话,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应当鼓励和支持。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倾听心声,而应着力于疏导。不惯纵也不强求,不任意迁就也不动辄迁怒,而把它作为培养优良品德的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教师,不愿意与教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现代教育中的育德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接受与反馈揭示了选择的双向性。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尊重是六大原则的核心,如果仅做到信任孩子,不注意尊重孩子,那么这种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也不会被孩子认可。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也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孩子。而现实中孩子的地位是低下的,家长总认为孩子懂什么,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替孩子做主,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随意打骂孩子……总之亲子关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能在尊重上找到原因。

学会倾听。

家长认真倾听孩子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实孩子的心里话最想告诉自己的父母,为什么现实中的许多孩子却不愿与家长交流呢?原因在于我们不会倾听孩子讲话,不是嫌孩子烦,就是认为孩子的思想幼稚,在孩子说话时忙于做其他事情,等等。久而久之,孩子觉得你不尊重他,也就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了。

倾听是尊重孩子效果奇佳的方法。通过倾听,你了解孩子;通过倾听,孩子锻炼了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培养了孩子豁达坦诚的品格。倾听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愿我们的家长都能够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学会请教。

不少父母为孩子彻夜难眠,到处打听教育方法。其实,一旦我们家长从真正意义上懂得了尊重孩子,也就会自然地向孩子请教。向孩子请教,就是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取得孩子的积极配合。我们说,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教育者本人的行为、态度和方式,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着教育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必须明确他需要什么。不是家长怎么想就怎么来。向孩子请教这个方法,最能体现互动的教育规律。

农民种庄稼都知道,庄稼最重要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厂长经理们也懂得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那么我们教育孩子也该如此,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做孩子的朋友

一个朋友说孩子刚上初中一年级,就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个晚上不和家长说话,也不愿意让妈妈进他的房间,如果家长多问几句,孩子就开始烦躁,这一变化好像来得很突然,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

记得北京前几年对中学生进行调查,接受调查中能与父母谈心的孩子占30%,也就是说70%的孩子(初高中生)不愿与家长谈心。

从这个现状看,家长想与孩子做朋友恐怕都不容易。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可以倾诉的对象,如果孩子的喜怒哀乐或有问题根本都不想跟你说,你想要与孩子做朋友是不是有点儿一厢情愿呢?那么孩子是不是都愿意选择“孤独”?

就经历和了解的情况看,不是这么回事,孩子在从儿童过渡到青年时期,一方面因为成长的冲动在思想上远离成人(老师和父母),另一方面因为对社会的不了解又极度地“空虚”,常常产生无缘无故的烦恼,不知道怎么解决,他们渴望有朋友,所以说能不能与自己的孩子做朋友我认为完全在于我们当家长的怎么做,而不是我们怎么说。

首先,家长要跟上“孩子社会”的发展时代。虽然家长都是从孩子时期过来的,但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先进的网络世界、多彩的娱乐天地,家长要尽快适应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为了教育孩子、走近孩子,要主动到孩子的世界中去学习、去接触。比如说经常上上网,看看孩子都喜欢什么东西,带孩子经常看看电视,和孩子寻找共同语言。孩子只有感觉你是朋友了,才会和你有感情、才会和你亲近。

其次,对孩子不要过高要求。如果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感。现在都说“望子成龙”不如助子成龙,从多年的教育得出的结果看,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是家长逼出来的,孩子的学习要有环境氛围也要有天赋,学习成绩仅仅代表着孩子的一个方面,我们家长要注意发现培养孩子某个方面的天分,加以肯定,而不是只将交流的内容限定在读书、成绩等方面,还尽可能与孩子平等交流,建立更为宽广的交流平台。

第三,当孩子试图将他们的疑惑向我们诉说的时候,我们最好不用迫不及待地以自己是过来人资格,用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来告诫孩子,而是在感情上去接近孩子,引导孩子慢慢地接受我们的理念。

只有孩子乐于将自己的心事、秘密向我们吐露,我们才有可能作他们的朋友。

作父母的往往发现:孩子有什么心里话更愿意跟自己的好朋友说,父母有时反而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我们不禁想到:假如我们是孩子的好朋友该多好!同时我们也不妨认真想一想,我们是否为孩子提供了如同朋友间那种可以倾吐的氛围呢?

每个人都喜欢生活在一种和睦温暖、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氛围里,一个人的身心得到释放,更容易显出活泼、和善、易相处、易合作的性格。相反,人在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中会紧紧关闭自己心灵的窗户。家庭是孩子唯一的避风港,他们幼稚无助,对环境缺乏自我适应能力,就更依赖于这样的家庭氛围了。可惜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深远影响,给孩子营造的恰恰是消极不利的气氛,大大阻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正常交流。下面几种是比较典型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1)高高在上型

这样的家长信奉“威严式”教育,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孩子就该全听父母的。他们很少过问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谈话也多用命令式的口气。若孩子做错了事更是不分清红皂白地训斥一顿,就算发现错怪了孩子也不肯承认。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总处于一种屈从被动的地位,没有自由发言权,更谈不上相互沟通了。

父母应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生命来尊重。彼此间多交流、少命令。教他做任何事时应让他懂得: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而不仅仅因为要听从父母。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是真为自己好,才会愿意把父母当作可靠的大朋友。

(2)学习至上型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孩子本身。每每孩子回到家,父母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考得怎样?”见了好成绩就喜笑颜开,一旦成绩不佳马上就沉下脸来训斥孩子,不分析具体情况如何,也不管孩子的感受怎样。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久而久之就金口难开了。

这些父母中,最不可取的是拿孩子当门面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光宗耀祖;或是拿孩子当寄托以实现自己未了的梦想。就像徐力的母亲。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孩子的利益,关注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因此才会演出打死孩子和杀母的悲剧。

但大多数的父母只是把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当作关心孩子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把学习搞上去了,孩子将来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种认识无可厚非。只是如果父母能以理解开路,把关心的焦点集中在切实有效地帮孩子提高学习能力上,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要知道,孩子自己也愿意学好。只不过有的从小没培养起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基础太差,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可能因事情分心;有的可能只是没发挥好,等等。只有通过关心孩子的感受,与他进行真诚的沟通才能找到问题的根结并对症下药。只要家长真心付出且方法得当,孩子是会体会到父母的苦心的。

(3)沉闷无趣型

这种家庭中父母本身性格内向,不喜言语,连夫妻之间都很少沟通,家庭气氛自然沉闷。而有的父母(尤其是父亲)认为跟孩子不能没大没小,“正事”说完就没话了,更谈不上和孩子有说有笑了,家庭生活没什么趣味可言。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心灵得不到舒展。他们有的向外寻求释放,可能做出些让父母震惊的事情。更多的孩子则容易形成孤僻、神经质的性格。长大后不善与人相处、多愁善感,严重者甚至由于久久找不到可以释放的空间而形成心理障碍。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父母关系一直不太好,彼此之间很少交流,更少于过问她的内心世界。在这种压抑环境中长大的她,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所以一直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好朋友。后来她碰到了感情危机却无处倾吐,直到最后承受不了,出现了轻度精神分裂。她的身体在精神分裂的瞬间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精神上需靠吃药来稳定病情。她告诉我,如果当时她父母能觉察她的反常并主动关心她,或者如果她懂得向他人倾吐自己的痛苦,情况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因此,作父母的不应只关注自己的情绪,而应把对家庭的爱化为实际行动——以笑语打破沉默,以笑脸代替愁容。

此外,还有的家庭夫妻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视孩子如无有,给孩子心灵上造成了永久性的阴影,影响了孩子成人后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据调查,许多婚姻不幸的人年少时都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夫妻若能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战火就会慢慢熄灭。

正是以上种种不良的家庭氛围,无形中把孩子远远地推了出去。家庭不应该只是孩子生存的地方,更应是他们心灵的港湾,孩子的人格塑造大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愿每一对父母携起手来,跳出认识的误区和个人利益的小圈,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美丽的家。

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的尊敬孩子。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是孩子探知身边世界的过程。在这个探知过程中,孩子通过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从而达到感知世界万物,完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当然,这个探知过程是漫长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感知到的不同信息使得不同孩子形成了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孩子周围的人事物无时不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交流,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去他们身边的人,诸如幼儿园的小伙伴、老师、家人等。

其实孩子在家与学校的表现往往有所区别,究其原因即由于在家里孩子的所作所为没有可比性。在学校时,孩子会觉得周围同龄的小伙伴会注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下意识地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控制与选择。因此,当孩子处于家庭这样一个小的环境时,家人的行事方式会对孩子起很大的影响。

部分家长习惯对孩子用命令的方式。当家长要求孩子改变某些习惯时,常常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或不可以那样,往往忽略了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那样和应该怎么样。而命令往往会令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令家长不高兴,却还乐意继续按自己的方式进行下去。久而久之,就成了家长眼里的捣蛋鬼。那我们何不换种方式,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以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呢?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我们就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其纠正,不仅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还应该让孩子知道不当的行为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当然,仅有语言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做家长的更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要知道,孩子的模仿才能可是一流的。

另外,我们千万不可小视孩子的荣誉感。给孩子恰当的、尽可能多的赞扬,要知道,赞扬的结果要远好于批评和指责。

给孩子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的成长氛围,科学关爱孩子,拒绝溺爱,培养我们的孩子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善良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

多提建议,不要急于否定孩子

有很多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没有一点长处,完全没有才能。这样的想法是十分不可取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如果能使他们的兴趣得以发展,成为那个领域里的领头人,他们一定能在这个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有许多名人,在他们小的时候,学习也是一塌糊涂。比如,无人不知的托马斯·爱迪生和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以及爱尔伯特·爱因斯坦等,所以家长们一定不要仅凭学校的成绩来判断自己孩子的能力。

这个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总是大大多于有才能的人。美国著名的成功哲学家A。L。威廉姆斯在他的书中写道:“从经验来看,那些没有才能却仍然希望成为优秀运动选手的人总能在人生中获得成功,因为他们在殊死的努力中学会了成功所需要的价值观”。他还说,“恰恰相反,那些有才华的人们正因为他们不用努力也能取得一些成绩,当他们遭遇挫折时,由于他们没有锲而不舍的耐性,最终将没有大的成就。”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干劲与耐性,培养能不断努力的品质。对心灵的教育就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人们常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志者,事竟成。所以母亲们应该认识到,如果你们用否定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孩子,真的可能让他们一事无成。所以一定要抛掉这些负面的想法,向自己的孩子倾注全部的爱心。这样,孩子的心灵就能健康地成长。

通过身体接触进行爱的传达,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灵,可以让儿童健康地茁壮成长。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注重对心灵的培养,那么这样的儿童长大后不会因为压力而气馁,他们就能勇敢地面对困难。那些发生问题的孩子,通常都对自己的存在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作为母亲应该了解,只有在妈妈的关爱中,才能帮助孩子们树立起对自己存在感的信心来。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经常被妈妈抱在怀里,孩子的心里会有满足感,对自己的存在充满信心,将来就会成长为一个性格稳定、接受能力强、充满爱心的孩子。如果家长不了解拥抱对孩子的作用,很少表扬自己的孩子,还不时地加以训斥的话,孩子的心灵不就可能正常地健康发育。长此以往,孩子们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干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缺乏耐心。

所以家长们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让自己的孩子处在一种爱的氛围里,用积极的感情来对待他。靠打骂是不可能改变孩子的任性的,相反,通过拥抱孩子,让他的心里充满爱,那么孩子就不会再任性、不听话,他会变成一个懂事的、温和的好孩子。儿童撒娇的真正理由是,希望能得到妈妈的爱抚。

就算是难管教的、爱磨人的孩子,抱抱他们也只不过要几分钟的时间。对于拒绝怀抱,顽强“抵抗”的孩子,只要家长能抱他们在怀中,坚持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不放开,总有一刻,他也会松下劲,依偎在妈妈的怀里。能做到这一点,以后的孩子就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你的面前。

与家里的小宝贝沟通,一点都不难,只要掌握技巧,就容易得很!很多父母往往在孩子才刚起了个头,就直接打断孩子的话语,并开始对孩子进行训话,这样可是会让孩子倒足胃口,下回再也不愿意和你分享生活点滴了!所以,建议你,尽量避免成为一个否定者、传道者及施压者,这样才能成为小宝贝的最佳倾听者!

否定者:当孩子述说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时,就算您不认同,也不应当场否定孩子的看法,如是说:“你这样,妈咪不喜欢”等。正确的做法是说,“这样啊!妈咪觉得很好,不过……”

讲道者:与孩子沟通,最怕的就是成为一个传道者,当孩子才起个头,家长就说,你这样做不对,妈咪觉得……经常性地长篇大论,可是会让孩子退避三舍的哦!

施压者:恼羞成怒是为人父母最忌讳的。由于孩子还小,语言表达能力仍不是十分理想,所以家长如果不断地追问,可能会形成孩子的压力,而造成反效果,使孩子越说不出口。

最常见的是小朋友刚上幼儿园,一回到家,妈咪就急着追问:“今天你学了什么啊?说一句英文给妈妈听。”如果孩子不会,妈咪可能就会生气地逼问孩子:“为什么你都不会,快点说啊!”那么就可能会带给孩子极大的压力,使孩子更紧张。建议父母在孩子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我来猜猜,你今天学了什么?”或是说,“啊!你忘记了?没关系,想起来再告诉妈咪。”减少孩子无形的压力。

不要对孩子发脾气

孩子越来越大,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越来越多,我认为大多的冲突来自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标准来衡量孩子,却没有发现孩子的世界与大人有明显不同,此时,父母应换位思考,多体察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慢节奏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发火,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内心,而且让孩子学得像你一样火暴。

当孩子又在恶作剧时,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你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你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

孩子对大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你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他的行为和情绪。但是,他还弄不清你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你发脾气的时候,他虽然停止了你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有时候,情况还会更复杂一些。孩子做错了什么,在平常也许并不足以引起你发脾气。但此时此刻,也许你刚刚和别人吵完架,也许工作上的千头万绪正让你无从理起,也许你刚刚被自己的父母数落了一通,无处发泄……于是,孩子那点小毛病成了导火索。

显然,有些火发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而且,很多时候,发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我们总能够清楚地这样分析问题,我们当然能够遵循众多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的建议:冷静!不对孩子发脾气!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情绪,有时并不受我们的主观意志的控制。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换个角度想想看。

(1)你发火对孩子到底有没有用

有用。它阻止了孩子正在进行中的不良行为。紧急时刻,你的一声吼也许能够让孩子避开危险。

(2)孩子除了感到害怕,还学到了什么

①除了他自己以外,还有别人存在,别人也是有脾气的。他要学着尊重别人。

②情急中,每个人都会发火。

③这种情绪表达有可能给彼此的关系带来紧张的气氛,事后,父母往往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来消除紧张,修复关系。

(3)你发火对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用

也有用。让你积攒的情绪得到迅速的宣泄,之后,你的头脑很快会理智起来。有不少父母,刚吼到一半,就已经知道自己很过分了。

跳出发火情绪可以运用以下几点提示:

①不必刻意压抑自己,让孩子了解一个真实的你。否则你积攒的负面情绪太多,爆发时更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②无论如何,你都要给自己设一个限:不打孩子。

③发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他该怎么做;有没有其他因素让你心情不好,等等。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④可能的话,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

⑤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同时可以寻找其他温和的策略。

⑥寻求支持。找一个有类似经验的好朋友聊一聊,帮助自己把情绪平复下来。

请记住,愤怒有时候是双方的。在愤怒中,人接受信息的通道会变得狭窄,对信息的理解也会变得偏执。面对孩子,制服彼此的愤怒,要比和成人争执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你不仅要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且要调节孩子的情绪。当然,也正是由于你有这种责任,并掌握着主动权,也使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调解。

如果遇到想对孩子发火的时刻,不妨试一试:

①深呼吸,然后从1数到20,不要急着。

②冷静下来,确定自己可以保持理性的态度说话了,再开始说。

③先看孩子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他已经有心虚的样子,就再重复一次我们的要求。

④如果孩子依然故我,就可以跟他说:我现在很生气了,请你听话好吗?并且向孩子说明为何希望他可以照着做的原因。

⑤若孩子还是不依,就请先暂停他正在进行的动作,严肃地告诉他:“我想我需要你好好听我说话;或是你有什么是想抗议的,可以说出来让我知道。”

⑥我们可以先说我们的,或是先听听孩子的;原则是:静静地听,而且是真的听,不要被先入为主的观念绑住了。

⑦与孩子达成协议。原则上,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要求,但也是要与我们的期望相平衡;且让孩子知道事情的规则,这样才不会像是一味的纵容孩子。

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孩子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从触及孩子的心灵开始。而走入孩子心灵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孩子,关心孩子。

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孩子,包括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每一次谈话,细心观察孩子的每一个眼神。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对孩子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应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入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关爱,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灵。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或者由于工作忙,或者由于生活压力大,或者由于疏忽,因而对孩子关心不够。缺乏关爱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

13岁的小雪跟10岁的妹妹吵架,姑妈批评了她俩,小雪竟负气离家出走,姑妈焦急地四处寻找,因小雪的父母都在外地经商,平时托她代为照顾两个女儿。幸好到了晚上,小雪的父亲打电话说孩子去找他了,姑妈这才松了口气,但却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保姆告诉她,小雪平时就经常打妹妹,说家人更爱妹妹,对她却很忽视,小雪还说过几次想跳楼。

而实际上,平时无论是姑妈还是孩子的父母,对两个孩子都是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并没有偏向。更让姑妈着急的是,当她对小雪的父亲讲起孩子一些值得关注的表现时,孩子的父亲却总是不以为然,觉得小孩子能有什么问题。

父母给孩子一样的玩具、一样的美食,东西都平均分配,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公平。事实上,这正是对孩子的不公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需要的更不可能一样,用物质衡量和代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有一位父母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记得去年儿子过生日的那天,一回家,他就兴冲冲地告诉我:“妈妈,今天我有一份最好的礼物,你猜猜是什么?”望着儿子有点发红的笑脸,我说:“一定是什么玩具了。”“不对,今天老师表扬我了,说我的作业做得非常好。”听了这话,我不由得心中一震,老师的一句表扬胜过我们的任何礼物,儿子长大了,不再是只需要电动车、坦克玩具的小孩儿了。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由于平时对儿子的要求太高,在检查他的作业时,做得好的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不会对他有所赞许;相反,做得不好的地方,则会横加批评,甚至是训斥。久而久之他感到的只是批评和训斥,在妈妈的眼里永远是做不好的,老师的一句表扬让他感到了对自己的认可,感到了无穷的快乐,胜过了任何礼物。

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多地考虑孩子的心理要求,看见儿子有进步的地方,我就会及时地加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时加以纠正,使他逐渐找回以往的自信心。

好恶分明是我儿子最大的特点。有兴趣的事情,他非常愿意做,而且也做得非常好;相反,没兴趣的事情他就会敷衍了事,甚至心里有抵触畏惧情绪,越做越不好,越不好就越没兴趣,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数学。

由于他比较粗心,所以作业经常有计算错误,时间长了,他就失去了兴趣,每次做作业如临大敌,要么很快地做完,要么就是不会,即使是做完的也是错误百出。因此,我不时地告诉他,要相信自己,要多动脑筋,只要改掉粗心的毛病,就会得到老师的“优”,并要求他把每一次的练习都当成考试,认真对待,不要放过任何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另外平时带他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也不时地让他帮我计算应付的钱、找回的钱以及可以用几种方法把大面额的钞票换成小面额的钱等等,抓住一切机会让他懂得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从中找到乐趣。

相反,他对吹口琴非常感兴趣,经常找时间自己琢磨,并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些曲目老师还没教,他就已经会吹了,而且吹得也比较好。所以一看到儿子对数学失去兴趣的时候,我就会用吹口琴的事情来鼓励他,让儿子感到有了兴趣任何事情都会做好的。

所以,我感到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确立一个符合自己孩子实际的目标,在点滴的关爱中鼓起孩子的学习乐趣,使孩子不断进步。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体贴孩子,多参与,积极响应孩子的需求,这样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相当重要。

孩子需要体贴爱护,这对于他们的情绪安定和感受亲子间的亲情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能持续得到父母给予温暖的关爱、体贴的照顾,以及肯定的回馈,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和情商的发展。

父母不但要关心孩子生理上的需要,还应当关心孩子心理上的需要,真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耐心了解他表达的意思,多多给予支持和引导,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

作为父母,应当对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时刻不忘予以关注。一切以理解孩子为出发点。

常言到:理解万岁,此话不假。作为父母,时常希望自己的意愿得到别人的理解。其实,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也有美好的愿望。只是有时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甚至会选择用不恰当的方式,如果父母不正确地理解,也许孩子那颗纯洁、善良的心灵,就被我们伤害了。从此,他们也许会为此做一个感情麻木的人,因为他们会感觉到,好心不能得到回报。如果父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听孩子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真正体会孩子的出发点,就会发现孩子那颗金子般的心。孩子也会为自己的善良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而欣慰。接着,他们会去做第二件、第三件好事,直到形成完美的人格。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调查结果显示,从3~6岁,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比例由25%增长到45%,而不愿自己穿衣服的比例,从3岁的21%下降到6岁的11%。从数据来看,能自己穿衣服的孩子随年龄的长大而明显增加。但实际上,幼儿在两岁就开始有自己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到3岁就可以独立穿衣服了。从调查结果看,到了6岁,仍有相当比例的幼儿不自己穿衣服,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利于幼儿成长。

此外,有相当一部分显示幼儿独立性的指标,没有随幼儿年龄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别。无论3岁还是6岁,有主见的孩子都在40%左右,而不大有主见的则在8%左右;当孩子做事的时候,3~6 岁的孩子,有 20%左右,即使自己可以干,也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不希望得到大人帮助的,仅占全体孩子的8%,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略有下降;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半左右的孩子都要求别人帮助,基本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此外,20%左右孩子3岁的时候经常哭,到了6岁依然如此。

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包办太多,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识严重不足,幼儿在这些方面没有明显的进步,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1)独立能力的培养很关键,要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2)尊重孩子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3)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4)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5)慢速分解动作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饭,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知道怎样拿勺、怎样往嘴里放,父母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6)语言指导必不可少

尽管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很高,但如果清楚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当的语言讲解,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诠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

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同时,聪明的妈妈会注意一下几点,以使这一培养有真正的意义。

(1)要有耐心

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进行这项工作,家长应有耐心。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耐心观察,还要及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这比家长亲自替孩子穿鞋、系扣子自然要麻烦些,又费时间,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2)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方面,一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到一岁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还要教他用双手拿着茶杯喝水,饭后用餐巾擦嘴。到两岁半,孩子就能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

(3)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例如,教三四岁的孩子自己洗脸,可以采用游戏的口吻:“今天妈妈和小明比赛,看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

(4)要求一致,持之以恒

幼儿园要求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家长不要替孩子做,或者父母要求孩子做的,奶奶却来包办,这都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只有老师、家长协调一致,共同要求,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联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5)对孩子晓之以理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每天除了上班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很多事情,孩子也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劳动的习惯。

聪明妈妈要做到真正的放他去飞,并要让他放心地飞。平时必须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为自己做决定,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在这一点上,小青的妈妈的做法是正确的,也是有远见的。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家长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②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习惯于指手划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③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穿脱衣服、洗脸洗手,怎样择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而且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决矛盾。

④让孩子自己决策。自己决策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断。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角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孩子的事,家长不要作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决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矫健的雄鹰,但要让雏鹰变成雄鹰,就必须让它自己去飞。因此,要想让孩子长大成才,自立于社会,一定要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能力。

同类推荐
  • 人生那点事

    人生那点事

    经常看到有人因为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睦,金钱的短缺等一些一生活的琐事而烦恼。人的一生没有平平坦坦的路。在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处在两难境地。在狂热和理智之间,在浮躁和平静之间,在放纵和收敛之间,我们该如何平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在善念与邪念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 我们既然活着,总该活得明白点。明白人生那点事。人生其实就那么点事,就是那些一我们常唠叨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交友婚恋、幸福成功等俗事。
  • 现代商务礼仪

    现代商务礼仪

    本书讲述了现代商务活动各方面的礼仪要求及注意事项,并根据近十年国内外商务交往中的一些新情况、新规范,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补新的内容。
  • 快乐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

    20世纪早期,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争和贫困导致人们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卡耐基独辟蹊径地开始了一套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教育方式,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他讲述的许多普通人通地奋斗获得成功的真实故事,激励了无数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接受卡耐基教育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军政要员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千千万万的人从卡耐基的教育中获益匪浅。
  • 做好在职每一天

    做好在职每一天

    本书主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员工的问题,不仅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员工为什么要用心工作,还结合职场的实际案例,从态度、责任、主动性、热情、高效、学习等方面阐述了员工要如何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有助于员工调整心态,振奋精神,重新找回对工作的激情,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 别让人生留遗憾

    别让人生留遗憾

    本书由上百篇震撼心灵的美文与人生感悟所组成,包括人生仅有一次,一定要好好活着亲情重如泰山,感恩父母不能等相爱是缘,错过一时就错过一生等。
热门推荐
  • tfboys之初恋的绽放

    tfboys之初恋的绽放

    在他掀下她的头纱那一刻,他们正式结为夫妻三对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我说过我这一生一世只爱你一个人’"我错了,能不要离开我吗"‘这一切都是误会“每一对情侣在摩天轮最高点亲吻就会永远幸福,因为摩天轮的每个盒子里都装满了幸福当我们仰望摩天轮的时候就是在仰望幸福幸福有多高摩天轮就有多高要和喜欢的人一起乘坐摩天轮才有感觉”
  • 春侧明赤金

    春侧明赤金

    杀亲妹,斩亲爹。打破历史常规,强者怎样?魔尊又怎样?拿下你没商量。神兽,神器碗里来。‘‘冥界月,听着活下去”冥界月搂着奄奄一息的人儿,无数情泪从两眸落下“不,不烟儿你不能丢下我一个人”。“界月别哭了””不,我要你和我在一起、、、”话未说完,赤烟的手便从他耳旁落下。”不,不烟儿你不能走,我命令你给我回来”。他哭了,万年来能让他落泪的,只有她一一赤烟。蝴蝶恋花,花恋绿叶。漫地开满了曼珠沙华,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情深深,雨蒙蒙,谁知心?情奈何?谊奈何?风刮起,情到深,雨下起,情作罢。
  • Hello鬼小姐

    Hello鬼小姐

    一个在校的大学生。竟然在一个小吃摊上遇见了,女鬼,女鬼纠缠不放,男主只好让女鬼跟着自己,,他们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吧。
  • 越肩视点

    越肩视点

    一场爆破,让联邦驻帝国德里尔地区大使馆的武官萨姆·费舍尔成了两亿分之一的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患者,同时也带走了他一条手臂。然而这只是一场阴谋的开始,年轻的特工带着他的机械臂,踏上一条颠覆世界的复仇之旅。
  • 无业书:狩猎

    无业书:狩猎

    “往日相逢于青州市井,今日结为刎颈之交,他日定要并肩称王、信步瑶天!我等结义,天地为证,鬼神共鉴!”
  • 我的三国奇梦

    我的三国奇梦

    汉末三国,是热血男儿永恒的主题,因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铸就了传奇无数。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极爱三国文学。一次放暑假,因太累,抱着本《三国》入了眠,然后他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他将重新束造那段传奇的历史。
  • 五行星域

    五行星域

    玄幻恒长久,YY永流传!
  • 女配无敌:系统大人萌萌哒

    女配无敌:系统大人萌萌哒

    本书属于半弃坑,请移步新书《快穿之炮灰女配逆袭史》谢谢!
  • 冷面魔君携妃狂倾九天

    冷面魔君携妃狂倾九天

    苍茫浩瀚的异世大陆里,她与他相见相遇,不是偶然,亦不是刻意,而是她与他之间的因缘循环,在他们的路途中又会遇见谁与谁?将上演如何一番精彩的篇章?又会带来谁与谁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羁绊?“此生有你相伴,吾便足以····”
  • 谁在为爱哭泣

    谁在为爱哭泣

    一群年轻人在爱情中的沉浮起落。冯德的爱情宣言:你缺的那一半,由我来补。赵立的爱情理念:爱情就是一个舞台,你要学会和不同的人对戏。王靖的爱:我给!张辉:媳妇第一,其他妞也不能落。韦言:爱情是个麻烦的东西。孟诩:野百合还能有春天呢。于勇:看官且看,且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