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客观情况。
有这样一本畅销书叫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也是很多白领的商务必读书,作者安迪·格鲁夫曾任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在他手中,英特尔公司成为行业霸主。毫无疑问他的管理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但是,如果没有仔细读这本书,而是单凭书名判断,很可能会被误解为偏执型人格唱赞歌,不,完全不是这样的。这本书的“偏执”概念,应该说是“专注”更为准确:抓住自己业务中的关键点,使之成为最有竞争力的部分,并由此脱颖而出。
“偏”是只关心某一点或者某几点,“执”是坚持到底,决心加实干再加耐心,按照这个词语的字面解释来工作,当然成功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但是,偏执型人格障碍并不是成功者群体的人格特征,相反,现实生活中,偏执型人格障碍是最令人头疼一个群体,他们自己也苦恼不堪。
成功者或许会有一些“偏执”倾向,但绝对不是偏执型人格才能走向成功。
偏执型人格的最基本特征是对他人的不信任,无理由,对人普遍地不信任,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怀疑,他们总认为别人会伤害自己的,也非常容易被人伤害,他们无法与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能接受任何违背自己意愿的意见和批评。
偏执型人格患者的外在表现是“疑心病”,在家庭生活中,他们会对自己的配偶充满戒备之心,生怕他/她会出轨背叛自己。一点点小事也会被无限放大,引发家庭矛盾,因为在他们眼中,一条短信,一个饭局,一次晚回家,都可能是对方背弃自己的开始。
他们害怕“被抛弃”,所以不敢主动建立亲密关系,一旦建立就要死死抓住不放,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需要对方无限度地包容。
他们最痛恨“被冒犯”,心胸狭隘,一旦认为自己被人伤害或侮辱,他们会失去理智,耿耿于怀,想尽办法去报复。
目前我们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生物学因素与心理因素所知仍然有限。如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存在着相关性,但其性质却并不清楚。但是显然,社会文化环境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在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中,大约只有11%的治疗师认为除非其患者能够坚持接受治疗,否则难以有所改善。
《呼啸山庄》是一本伟大的文学作品,主人公希刺克厉夫的身上,就带有很多偏执型人格的特征,他的爱和恨都异常强烈,远远高于常人,他念念不忘童年时的伤害,成年后要回来报复对方,让他们家破人亡。他忠于自己的爱,却不惜以伤害别人为代价,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爱和恨,对于其他人,他懒得多看一眼。他的报仇让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但他完全不理会。
经过文学的渲染,毫无疑问这样强烈的性格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按照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危险分子,应该接受治疗。
成语中有个“疑邻窃斧”,说的是斧子丢了以后,怀疑邻居的儿子是小偷,于是观察那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像是小偷的样子。就在这时,斧头找着了,再去看那孩子,举动言行,都很正常,完全不像是小偷了。
可以推测一下,如果斧子最终没有找到,那么这个丢斧头的人,可能就会理直气壮地把那孩子当成小偷来问罪了。因为在“丢斧头”的刺激下,他已经陷入偏执不能自拔。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
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故事35刺猬人生
小健的叔叔就简称为健叔吧,他也早就到了被叫叔叔的年纪,虽然他不愿意承认。
当年家庭出身不好,健叔没有上大学,这件事他牢记了一辈子,后来单位组织去北京,他在北大和清华门口拍了不少单人照,不停地跟周围的人说:“要不是‘文革’,我早就从这里毕业了,切,现在的大学生,能算是什么呀。”
这些话因为别人听得多了,也不当回事。倒是他当年的老同学听说了,微微一笑:“他?当初根本就不敢去读高中,中专没考上,后来连考了两年,还是那个学校不好招生才去上的。北大清华?呵呵,亏他想得出来。”
但是在健叔的心中,他是理所当然的大学苗子,只是因为出身不好耽误了前程。健叔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企业中做宣传工作,每天日夜苦读,只看一本《三国演义》。上级领导看他很勤奋好学的样子,想要提拔他,派他去写个材料,没想到交上来的材料错字连篇,语句不通顺。只好让同组的小李重新起草。小李做得很好,文章组织严密有文采,而且他写得一笔硬朗的钢笔字,让领导连连赞赏,当众对他提出了表扬。
这件事成了健叔的心头刺,他从此迟到早退,万事不关心,领导有什么任务找他,他都酸溜溜地来一句:“您找小李呀,您找我干吗,他不是能吗?叫他干。”
等到小李有工作需要跟他配合时,他横挑鼻子竖挑眼,怎么做都有问题。小李以为是自己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他,就诚恳地跟他道歉,希望他别计较自己年轻不懂事。不想这又让健叔抓住了话柄:“就是呀,你多年轻有为呀,又会拍马屁,你一个人忙活去吧,我不掺和你这点事。”这样难堪的场面,单位里的人赶紧打个哈哈化解开。
此后健叔多了个外号“惹不起”。大家惹不起总躲得起他,尽量不跟他打交道。这样的冷落,健叔又感叹了:“我呀就是太清高了,不屑于跟这些人为伍,要不然我就早就上去了。没办法,受压制啊,周围环境太坏了。”
这样“坏”的环境,先后造就了不少人,小李、小王、小曹,纷纷以自己出色的表现得到了提升,只有健叔原地不动,每天喝茶看报,读读《三国演义》。他认为这些升级的人,都是背地算计他的小人,这世道就是小人得志。
很多热心同事给他介绍过女朋友,但是高不成低不就,反回头就怪媒人没挑好。渐渐的大家也不关心他的个人问题了,后来,还是健叔当年的同学把自己的表妹介绍给了他很快就结婚了。
小健还记得健叔结婚的那天,他喝个烂醉,大闹了一场,边哭边说自己多么怀才不遇,本来应该是上北大清华的命,结果在这种小地方浪费了青春,还娶个乡下女人,没文化,文盲。
表婶在结婚一年后就跟健叔离婚了,全家人都支持她。大家明白健叔是个多不好相处的人,表婶说健叔看到她跟别的男人说话,回家就打她,不许她吃饭。如果她回家带着笑容,他就说她是想勾引男人,风骚放荡。
小健上大学时,父母大宴宾客,也请了健叔来,大家又被迫从头到尾听了一通他的牢骚:家庭出身不好,怀才不遇,小人暗算。他反复地说:“我这个侄子,就是像我,像我,学习好,有出息,命比我好呀。”
小健对这个叔叔心里还有些同情,大学寒假,他回家特地去看了健叔。开始聊得还很开心,讲起了大学生活,没想到叔叔忽然变脸:“上个破大学有什么了不起的?显摆什么呀?”小健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接下来健叔的话就更狠了:“平时都不来看我,现在看我老了,你来套近乎,不就是惦记我这点家产吗?”
小健落荒而逃,很远还能听见叔叔的叫骂声。他说:“我叔叔这是怎么了呢?平时好好的一个人,就是好吹吹牛,也没什么呀。他不是挺喜欢我上大学的吗,还说像他,一转脸怎么就说我是显摆了?”
健叔的内心,有着根深蒂固的自卑,他不愿意面对自己学历差、能力平庸的现实,所以他努力编造出一个虚幻的人生来不断重复,为自己窘迫的现状找到理由。学历差是因为出身不好,能力平庸是因为被人排挤不受重用,婚姻失败那是因为女人不好,配不上他。
他抓住这些理由如同溺水的人抓住稻草,靠这些理由来让自己的人生显得更圆满。他的人生是一个孤单的刺猬,不能与人接近,只能自己抱成一团,蒙住眼睛,不去看这残酷的真相。
健叔的理由
——我比大学生强多了,不就是因为出身不好才不能上大学的吗?
——周围的人太傻、太蠢、太俗,跟他们同流合污,还不如我洁身自好。
——我是那个年代的中专生,绝对精英,知识分子,别人怎么跟我比。
故事36妈妈要进城
她的网名叫玉镜,是一个情感论坛的斑竹,应该说,那个情感论坛的兴起,源自她的一篇长帖“我的妈妈要进城”。很多人慕名而来,因为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母亲,她的一生以“进城”“做城里人”为终极目的,不管付出任何代价,她一定要达到目的才行。
玉镜十岁那年父亲过世,母亲一个人带着她哥哥和她,生活很艰难。在那个荒僻的小村子里,大家生活都不算好,他们家是年年都要被救济的。
但是,玉镜和哥哥一直听惯了妈妈的话:“好好学习,考学,将来你们要进城,做个城里人。”母亲口中的城里,不是眼前的县城,小镇,她要进到大城市去,比如她年轻时见识过的南京城。母亲一次次地给他们讲南京的好,道路是多么宽,城墙是多么厚,最幸福的人当然都是生活在城里的,每天穿得干净漂亮,不用做农活。
玉镜的哥哥成绩不太好,而且贪玩,打架,经常跟一些小混混来往,母亲不是呵斥他这样的行为,而是骂他没有出息:“你要交朋友也应该交些像样的啊,找个城里人做朋友多有面子。”隔壁邻居家的姑娘,听说去了大城市,做了小姐,村里人议论纷纷,母亲却告诉玉镜说:“现在他们家可好了,人家是城里人了,早晚把父母都接到城里去,多好呀。”
农忙季节,一家人累得半死,母亲最大的鼓励,就是带着他们憧憬着“城里人”的好生活,然后补上一句:“我全靠你们了,等你们考学出去了,带我进城去享福。”哥哥在这时会赶紧声明:“我肯定不行了,等妹妹考学出去吧。”
玉镜中学起就开始神经衰弱,她满脑子就是妈妈告诉她的:要努力,要进城,做城里人。玉镜重读了两次,终于考上省城一所大学的专科。在大学里,她开了眼界,也第一次见到了妈妈多次说起的南京,那果然是一座很大很好的城市,玉镜心想:该怎么才能做这里的人呢?
读大学起,哥哥开始屡次进出拘留所,妈妈四处找关系,送钱送礼物,负债累累,她对待所有的债主都是一句话:“怕什么,我还不起还有我女儿,她在城里念书,将来在城里工作,不在乎这点钱。”而背地里,她一边要求女儿打工赚钱交学费,再省下一些来补贴家里,一边对女儿说:“到时候我就跟你进城了,谁还管这些人哪。”
那几万块钱,是玉镜上班之后,积攒了很久才还清的。她工作找得不算好,月薪很低,但是妈妈已经告诉四周的人:女儿是城里人了,还要带着她一起进城的。
玉镜为了妈妈的这个念头,不敢穿新衣,不敢买化妆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打工,到工作五年之后,还是没有着落,找不到接收她户口的单位,也买不起城里的房子,甚至,她也没心情谈恋爱,照妈妈说的,嫁给一个城里的男人。玉镜无奈之下决定考研,在考试前三个月辞职,破釜沉舟,她一定要考,要考上南京的研究生,不然的话不知道该怎么跟妈妈交代。
所幸她考上了,长吁一口气,觉得人生终于变得明亮起来。读研的几年里,生活仍然很窘迫,但是她觉得自己不愧对母亲的期望:进了南京城,也算是半个南京人了吧。
而母亲的要求越来越多,她希望女儿尽快把自己的户口也办出这个村子,还有哥哥的,她说哥哥马上要结婚了,女儿应该给哥哥出钱办喜事,最好能在城里买个大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这样,她的梦想就完全实现了。
玉镜在被母亲念叨了多次之后,终于发现,她的前三十年都是在母亲的“进城梦”里生活着的,她没为自己生活过一天,而无论她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把母亲的梦变成现实:全家人都成为“城里人”。
玉镜承认自己的母亲真的是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但是,她对儿女的要求同样严苛,完全不顾现实情况,渴望“进城”,一步登天,解决她所有的生活的问题,这是玉镜无法做到的事,她答应母亲赡养她,答应给哥哥一些钱谋生,甚至也答应将来买房子接母亲来住,可是户口的问题,她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因为她自己尚且不知道将来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把她的户口转入南京。
“进城”是一条好长的路,玉镜觉得自己跟牛马一样,在这条路上苦苦奔波了三十年,但是完全不知道终点在哪里,重要的是,这是她妈妈的目标,她自己的人生,就是为了实现妈妈的梦想存在的。
妈妈的理由
——城里多好呀,简直是天堂一样的日子,生活在城里才算是活着。
——我是个见过世面的人,本来就不应该在乡下呆着,我就应该是城里人。
——我女儿还能不养我吗,自己进了城还能不管她妈妈吗?
偏执型人格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的人是最难沟通的一种,他们以“偏执”作为自我保护的盔甲,与别人的世界格格不入,想要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非常困难,他们唯一感兴趣的是控制、影响、操纵别人,以此为乐。因为对偏执者来说,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任何逻辑都不能说服他们,只有他们的想法才是世界唯一的真理。
偏执者往往兼有强烈的自恋倾向,他们有浓厚的“受害者”情结,这世界不可能围绕他们转,所以他们就会觉得被冒犯,受到伤害。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发生可能有如下几种原因:
1.童年生活的阴影
患者从小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他们缺少爱、缺少孩子最需要的关注和鼓励,而经常被嘲笑、责备、否定,他们经常有被侮辱,受挫折的感受,他们没有安全感,总觉得周遭的一切是针对他们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很可能是群体生活中的弱者,比如被同学欺负,被老师处罚等等,他们对集体生活充满了憎恨。
2.高度的自我苛求
患者其实内心对自己有着狂热的自我要求,他们可能连续考研多年,也可能长期从事写作、绘画、音乐等艺术工作,坚定地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他们可能会是某方面的成功者,比如做到单位的小领导,或者找到不错的工作,收入优厚,但是他们内心永无满足,永远觉得自己得到得太少付出得太多,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压制。
苛求自己的结果是苛求他人,经常有这样的伴侣,他们对自己的另一半充满了怀疑,总觉得自己的道德是完美了,对另一半的品行总是不放心。他们会要求掌握对方全部信箱、网络聊天工具的密码,会经常打电话查岗,最后让对方无法忍受这样的“监督”而离开他们,他们会以受尽伤害的口吻说:“你看,我就知道他/她是不爱我的。”
3.处境窘迫,充满压力
患者长期处在高压环境之下,受到群体的排斥和独立。比如说贫穷、性格孤僻,再比如说父母离异、寄居在亲戚家里,都有可能会导致偏执。他们觉得四周充满了敌意,必须要保护自己才行,而固执己见,不信任别人,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手段。
成绩不好,经常被父母老师批评的学生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容易陷入早恋,发生吸烟、斗殴等行为,他们会固执地认为这么做就是报复了自己的家长和老师,认为这么做可以让自己得到从家庭里无法得到的爱和尊重。
自我调整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最重要的是自知,要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而这恰恰是最难的一点,他们经常在想象中美化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伤害。如果别人远离,冷淡了他们,他们会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本来人就是冷漠无情的,还是我自己最可靠;另一种是:这世界上就没有好东西,都是白眼狼。想让他们反省自己,十分困难。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应该克服自己敏感多疑,自私苛求的性格,努力去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对于自己的“心魔”,“他人”就是最好的良药。
1.多角度认识自己
可以通过与朋友、同事、亲人的交谈,从他们的角度认识自己,听听别人对自己侧面的评论,是的,也许偏执者对别人的看法不屑一顾,但是,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是信任、理解、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步。
在别人眼中的你,那是一块拼图,看着他/她渐渐完整,你会对自己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对于在亲密关系中的亲人、伴侣,更加有必要问问他们的感受,和对自己的看法:
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跟我理想中的样子一样吗?
我的行为有哪些是积极的,而哪些是消极的?
是否我的行为,并未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我应该怎样做,才能靠近自己理想中的人?
学会反省和自我认识,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会缓解偏执,让一个人逐渐变得谦逊、温和、宽容。孔子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意义也在于此。
2.尊重和信任他人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应该更多地给予他人尊重,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某某尊重了我,我就尊重他,某某没有尊重我,我恨他一辈子。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规范别人的言行和态度上,而是要关注自己的态度、认知、领悟。一位心理学家的现场治疗,有一个常见的经典场景:请与你的父母重建尊重。让患者与自己的父母相对而立,并对父母深深鞠躬。患者往往会号啕大哭,或者怎么也无法弯腰下去。事实上,在你对着父母鞠躬的一瞬间,尊重、感激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地拿了出来。
是的,我们需要被人尊重,但也需要尊重他人。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周围的人缺乏尊重,他们充满了轻蔑、猜忌和仇恨,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打击、嘲讽,对于同事,他们很容易就把人划进敌对的阵营。
患者会为自己辩解:我这个人自尊心太强,所以很难相处。
事实上,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恰恰是低自尊的表现。真正强大的自尊心,是可以包容别人,理解他人,愿意与人为善的。
尊重你周围的人,给予周围的人更多信任,这是偏执者应该在行动上改善的重点。
3.总结自己的偏执点
你固执于哪些观念?即使不惜破坏掉自己的感情关系也不能让步?你号称自己有感情洁癖,是否真的如此?有哪些观念其实已经深深地伤害了你?你明明知道不对却还是身不由己地坚持?
常见的偏执想法包括:
只有我是可靠的,别人做事我不放心,而且他们一定会出乱子。
我的爱人和朋友必须忠实于我,如果他们跟我的敌人在一起就是背叛我。
我不能吃亏,这件事我让步的话以后就会吃更大的亏。
这个人接近我是为了利用我,将来会伤害我。
……
尝试用一些新的角度去对抗这些观念:
放手给别人做,自己就不会太辛苦,犯几次错并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影响,而他们会得到经验,成为你的好帮手。
爱人和朋友是独立的人,他们会自己选择自己的朋友圈子,跟某人的接触不见得就是要背叛你。
一件事上暂时的妥协,可能会让双方都有了回旋余地,那么下次打交道就会方便很多。
这个人接近你是因为他被你吸引,想跟你做朋友,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最需要纠正的一个观念是:我的偏执无药可救了,我就这样下去直到老死吧。
4.学会倾听
偏执者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去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想法,无论这些想法是高明的,还是肤浅的,无论是比自己强,还是跟自己无关。
认真,投入地倾听别人,是一种诚恳的态度,会让你赢得别人的信赖,别人对你的信赖,也会促进你对别人的信任。这是良性的互动。
一位偏执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对着儿子不断讲述“文革”中的故事,从开始的惊心动魄,到最后的厌烦、逃避,儿子的反应他并不在乎,他只是不断地讲着,苦口婆心,他认为这些都是最有用的宝贵经验,可以教给儿子做人的道理。
直到有一天,儿子对着他怒吼起来:“文革”已经过去了!不会再来了!你说的这些统统都是废话!
他感非常不解,而且委屈:为什么你要冲我大喊大叫?你在说什么呀?!
儿子只好告诉他说:在过去将近五年里,他一直在试图跟他沟通,用了各种方式,都没有任何效果,他根本不听他在说什么,所以,他只好大吼一声,让他惊醒过来。
他是否真的惊醒了呢?这很难说,但是至少他注意到了有不同意见的存在。这让他感到尴尬和茫然,还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他从来没有倾听过儿子的想法,也从来没有给儿子这个机会去倾诉他的意见。
这是他领悟到的,最大、最沉重的一个事实。
同样,身为偏执者的你,你有认真地在听你的伴侣、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你的学生、你的下属、你的朋友,他们在说什么吗?
是否你只是在单方面灌输你的意见和想法,而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呢?
5.恰当的情感表达
偏执者经常陷入一种情感表达的误区,叫做爱你,所以讽刺、打击、挑剔、苛求你。请不要感到惊异,这是我们中国家庭中常见的毛病,我们不会像西方父母一样亲吻,鼓励孩子,随时告诉他们:我爱你,你是最好的,你是我的骄傲。我们的父母习惯于质问:你为什么又犯错误?你怎么没考第一名?看看你那懒样,怎么考大学?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会在这方面变本加厉,他们总是阴阳怪气地对待自己心爱的人。好的时候要打击对方,理由是怕他骄傲,坏的时候要讽刺对方,理由是请将还不如激将,不好不坏的时候他们更喜欢打击,捉弄对方——很悲哀,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别的交流方式。
在破碎的婚姻案例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哭诉:我什么都肯为他做,我把家里收拾得这么好,吃穿住用都给他最好的,我能不爱他吗?他就是被狐狸精迷惑了,我不会甜言蜜语,不会哄骗他,都是有话直说……
不是的,有些丈夫就是被妻子彻底激怒的,所以到外遇中去寻求安慰。
回到他们相处的家庭模式,是这样的:
他开车,她就不停地叮嘱:你要小心,你看好了,哎呀,你赶紧刹车呀。
他说别人夸他年轻有为,她就冷笑一声:看你那德行,两句好话就找不到北了,人家就那么一说,还当真了。
他工作上不如意,她就指着鼻子训他:当时我就说你不行,你非要怎么怎么,这下好了吧?
……
妻子把丈夫当成了永远在犯错的孩子,她永远在挑剔他、纠正他,这就是她表达爱的方式。从她妈妈那里学来的,她以为做一个妻子,就应该这样去“爱”自己的丈夫,如果对方不领情,那就是不知好歹。
偏执者需要明白,爱有很多可能性,爱不是伤害,不是顺从与统治,爱是独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欣赏。我们应该把最多的宽容和信任,给予我们爱的人,我们应该学会温柔,乐观地对待爱人、朋友,学会赞美、激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愉快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