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51100000015

第15章 宪问第十四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

原宪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黑暗,做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可以算是做到仁了吧?”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不过,是否做到仁,我就不知道了。”

“析”

在孔子看来,士人要随国家政治清明与否而进退,政治清明则进,政治黑暗则退。这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在政治黑暗时,更要有担当,有力挽狂澜的勇气,扶大厦于将倾,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得失,明哲保身。如果君子都明哲保身,退隐江湖,那小人更得志,国家衰败得更快。当然,如果政治黑暗时,只是见风使舵保官位,亦非君子所为,应加以唾弃。

14.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

孔子说:“士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士。”

“析”

孔子前面说士耻恶衣恶食,不足议也,这里又说“士而怀居”,不是士,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即士不可以贪图物质享受,不可以只顾及一人的安逸生活。在孔子看来,士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任重而道远。如果贪图物质享受,就不能完成历史和社会赋予他的使命,也就不配做士了。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译”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要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要行为正直,言语谨慎。”

“析”

在权力社会,国家政治黑暗,固然要说话谨慎,以免言语招来杀身之祸。事实上,在权力社会,即使是政治清明的时候,也不可一味地言语耿直,犯颜上谏。君不见,在政治清明时因言杀身的也很多。孔子这么说,还是有些理想主义了,他忽视了权力的暴力性。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析”

本章孔子区分了有德者和有言者、仁者和勇者,特别是对仁者和勇者的区分,让我们看到,孔子眼中的仁者虽然尚德不尚力,文质彬彬,但并不代表他是一个懦弱者,相反,他是一个充满阳刚之气,有着一颗勇敢的心的人。这与后世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大相径庭,倒是与西方社会彬彬有礼又体魄强健的绅士有几分相像。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

南宫适问孔子道:“羿善于射箭,擅长水战,都不得好死。禹和稷亲自下田种地,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呀!这个人真是尊重德行啊!”

“析”

上古的历史告诉孔子,尚德者得天下,尚力者不保其身。虽然他身处的春秋时期崇尚武力和权谋,但他从历史的经验中认识到这是不长久的,天下始终是尚德者的。应该说孔子的这一认识还是比较正确的。纵观中国历史,毕竟还是尚德者坐天下的时间久。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

孔子说:“君子也有没仁德的时候,没有小人有仁德的。”

“析”

小人追求一己私欲,考虑的是自己的利害得失,根本就不关心自己道德修养的提高。因而,小人之中是不会有仁德之人的。君子则不然,他始终想着如何完善自己的道德,因而,君子始终和仁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过,在完善自己道德的过程,也难免会犯一些过错,有一些不仁德的举动。但君子最终会知错就改。

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进行劝告吗?”

“析”

爱一个人,就不能仅仅是嘴巴说说,要有实际行动,为他尽力做点事。忠于一个人,就要不时对他进行劝告,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犯错误或将要落入圈套中而无动于衷。否则,怎么能说对他是忠心的呢?总之,无论是爱还是忠,都要有实际行动来表明。

14.8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文书,由裨谌写出草稿,世叔组织讨论,外交官子羽增删修改,东里子产作文字润色。”

“析”

本章我们看到,古之创制文书要经过起草、研讨、修改和定稿四个阶段,也是一个非常严谨、聚集众人智慧的过程。这与今日文件出台相类似。像我国教育纲要等的发布也经过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和定稿发布四个阶段,只不过,讨论征求的范围更大。

14.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

“译”

有人问子产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民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人物。他剥夺了伯氏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吃粗粮,但到死都没有怨言。”

“析”

孔子对言说持谨慎态度,但对评点当政者是比较积极的。因为孔子培养弟子的目的是为了做官,评点当政者的得失,相当于解说一个具体的案例,有助于自己的弟子在修身治国方面学到一些有益的经验或吸取教训。本章孔子就对子产、子西和管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对管仲的看法。这让我们看到孔子不仅主张仁,而且,凡是对治国理政有益的做法他都不反对,其中就包括对法的重视。可见,在治国上孔子秉持实用主义的态度。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傲较容易。”

“析”

要最大限度地做到贫而无怨、富而不骄,一方面要加强贫者和富者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制度建设,约束富者,救济贫者,使人们觉得社会是公平正义的,自己处于这个地位没有什么可以埋怨的。不过,在权力—道德型社会,社会主要依赖前者来确保贫者无怨,富者无骄。

14.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才力有余,却当不了滕、薛这样的小国的大夫。”

“析”

术业有专攻,禀性和才干各不同,因而,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岗位。能在某一岗位做得好,并不一定在其他岗位照样做得好。通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还是专才。如何把这些专才组合好,是一个社会应该思考的课题。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

子路问怎么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是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现在要成为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考虑到义,遇到国家危难肯付出生命,不忘旧时的约定和平日的诺言,也就是完美的人了。”

“析”

如何成为圣贤或完人,是孔子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因为,在孔子看来,圣贤或完人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可以引领、鼓励人们为善、为仁,而且,如果社会形成了向圣贤学习的风气,社会将变得和谐而美好。那怎么样才能成为完人呢?在孔子看来,最理想的完人应当在智慧、克制私欲、勇敢、才艺、礼乐等方面修炼到一个极高的境界,即德智勇融为一体,方让人无可挑剔。如果这有难度,那么最起码应做到:见利思义,懂得舍弃;见危授命,敢担当、付出;信守诺言,能坚守。

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信、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传话的人说错了。先生他该到说话时才说,别人就不厌恶他说话;高兴时才笑,别人就不厌恶他的笑;合理的才去索取,别人就不厌恶他的取。”孔子说:“是这样吗?真是这样吗?”

“析”

公叔文子“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的做法值得今日的中国官员学习。君不见,今日之部分官员台上发言,你方讲罢我登场,你滔滔不绝,我绵绵不息,下面昏昏欲睡,怨言四起;领导高兴就笑,管自己乐不乐,伪装矫情总比被人哀痛还大笑强;钱财管他合于义还是不合于义,只要有的拿就拿。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把他的后代封为大夫,尽管说不是要挟国君,我不相信。”

“析”

臧武仲在鲁国获罪权贵,为子孙后代谋取封地后,就逃亡他国。因而,时人都谓臧武仲智慧,包括孔老夫子。但难道这种只是为子孙后代谋利的做法就是智慧吗?臧武仲的智慧就仅限于此吗?如果真是这样,那看来孔老夫子对智慧的理解有问题。

14.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子路说:“齐桓公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是没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不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德之人吧?齐桓公杀死公子纠,他不能以身殉难,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和匡正了天下,民众至今还享受到他的好处。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要披头散发穿左开襟衣了。难道他要像普通民众那样为守小节而自杀在沟渠里,不被人知道?”

“析”

在对管仲的评价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的弟子因管仲的行为有违仁的精神而说他是不仁之人;孔子却认为他助齐桓公尊王攘夷,同时,会盟诸侯而避免使用武力,说他是大仁之人。齐桓公也因为重用了他这样的仁人,他成就伟业,而被孔子赞为正派之君。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道德修养好的人,而且,节操有所欠缺,却能做出一番利国利民的功业,这也是仁的表现,甚至是大仁的表现。当然,这不是说道德修养不重要了,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违背仁了。普通民众还是要加强道德修养,还是要注重节操,因为他们人数多,如果不计小节,那么,社会就会出问题。而对于少数能力出众的人物,道德也一样要有,不过,更应该给他们发挥能力的空间,做更多的利国利民的事,而不要死盯着他们的小过错不放,这样会妨碍他们为社会做贡献。当然,这不能成为他们败坏仁德的借口。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

公叔文子的家臣 和他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听说后,说:“这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析”

提携自己的亲近之人或亲戚为官,大概是中国的一贯传统吧。虽举贤不避亲,亲人之中也有能干之人,但大多时候,还是为自己谋私利,并不是为国选贤臣。今天我们还是能若隐若现地看到老祖宗的身影。君不见有“官二代”之说乎?

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 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

孔子说卫灵公荒淫无道。康子说:“既然如此,他为什么没有败亡?”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 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析”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卫灵公的私生活备受世人诟病,孔子也因此而说他荒淫无道。不过,卫灵公在政治生活中还算比较明智,他还能重用一些有才干的人,而有才干的人也乐意为他效命。这说明卫灵公并不是完全昏庸无道,至少比政治上昏庸的君主要强。同时,也说明政治人物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并不完全统一,不过,政治人物最好应该追求这两者的统一。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做起来就难了。”

“析”

这与孔子主张的言语要谨慎以及行胜于言相去甚远,为孔子所不齿。事实上,这种爱吹牛的行为是个人德行修养不够的表现,是不能正确了解自己能力的体现,所谓的浅薄之人即此谓也。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爱吹牛,那这个社会是个浮夸的社会,最终于国于民不利。君不见,大跃进时期就这样,结果呢?误国害民。

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朝见鲁哀公说:“陈恒杀了国君,请出兵讨伐。”鲁哀公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说:“我曾做过大夫,不能不来报告;国君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三位大夫报告,他们不同意出兵讨伐。孔子说:“我曾做过大夫,不能不来报告。”

“析”

孔子出于维护礼制的尊严,请求鲁国出兵讨伐弑君的陈成子。由此可见,孔子为维护道义还是主张使用武力的,因为他并没有首先想到派使者去说一些放下屠刀的话。我想,要是当时孔子真的成为一国的执政者,他应该像当今的美国四处征伐。恐怕武力不仅没少用,反而甚至是连绵不绝。这大概要出于孔子的意料之外了吧,因为他一直声称反对使用武力。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

子路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析”

在孔子看来,一个充满正气和正义的政府应当是这样的:官员实话实说,不欺上瞒下;直谏君主,阻止过错的发生。在中国人治的历史上,这样的朝堂不是没有,只是很少。这是权力—道德型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权力会压服一切,并扭曲一切,结果欺上瞒下者、阿谀奉承者皆是。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析”

君子考虑的都是仁义道德,一心想成为仁者,即使身处困境,也矢志不忘。因为在他看来,人是精神性的存在,应该有精神追求。而小人却热衷于财利,完全陷于物欲之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人的意义。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是为了给别人看。”

“析”

学习的目的应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而不应装装样子,给别人看。后者实际上对己是不利的,因为没有真本事,滥竽充数迟早要被发现。不过,学习的目的也不能仅限于此。你提高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纯粹为自己?那在孔子看来,这大概不行吧。学习的目的还在于出仕,为国为民做事!需要说的是,如何来衡量自己提高了呢?还是要从与别人的交流中来提高。

14.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译”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他坐下,然后问道:“先生在做些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失,却没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析”

蘧伯玉是个注重道德修养的君子,其门人近朱者赤,说话谦虚而得体。可见,道德楷模对周边的人具有很强的风化、教育作用。孔子正是看到了道德榜样的作用,故而,力推德治。可见,孔子仁的学说也不是空穴来风,也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谋划那方面的政事。”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析”

有时候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去思考、谋划自己本部门的事或者说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这样方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能采取完全的本位主义态度。当然,不能打着全局的旗号,肆无忌惮地干预别人职权范围内的事。不过,在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彼此间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甚至是相当松散。因而,更多时候做好本职工作,思考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就可以了。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

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而做得少为耻。”

“析”

可与4。24等联系起来阅读。孔子一直反对只说不干,一直强调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因为这不仅是一个人有德行的表现,也是避祸的方式。同时,只有去做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光靠说是不行的。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讲自己啊!”

子贡讥评别人。孔子说:“赐啊,你就那么好吗?我却没这闲工夫。”

“析”

这两章都提到了子贡评论他人,一则评论自己的老师,另一则评论别人。这种对人的评论本应当成为孔子实用人学的组成部分,不过,孔子认为对人进行评论,甚至是指手画脚,本身就不是仁德的行为,并且,在道德性社会,还会造成纷争,加剧人与人的紧张。况且,道德修养不是说说就能提高,需要潜下心加以修炼。因而,孔子对子贡评论人的行为持否定的态度。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析”

在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知识分子数量少。只要具备真才实学,那就很容易被他人和国家获知,就能获得声望和官位。而在科技和生产力发达的社会,知识分子人数很多,此时,知识分子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还要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才能让自己获得一定的薪水和名望。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主观猜测别人不诚实,但临事却能及早察觉,这就是贤人了。”

“析”

见微知著,于别人未察觉处慧眼识之,这需要高度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孔子认为具有这种智慧的人就是贤人,智者。有了贤人,奸诈伪善之徒无所隐遁,良善才能不被欺侮,社会才会变得公正。可以说,有了贤人,权力—道德型社会才能维持下去。

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为什么老这样忙忙碌碌四处奔波呢?你不就是要逞口才吗?”孔子说:“我不是敢逞口舌,而是讨厌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析”

春秋变革时期,各家学说纷起,彼此处于竞争的状态。各家学说的创建者不得不四处奔波游说,向各国当政者推销自己的治国主张。孔子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学说那时不仅没有确立统治的地位,反而备受当政者的冷落。孔子也不免俗,难免有所怨言,认为这是当政者有眼不识泰山,称他们思想顽固。

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善跑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析”

在道德性社会,德很重要。但是一味地强调德的重要性,甚至以德废才,那也是不正确的。这种过分强调德的做法不利于人才的发现,不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不过,这种强调德的思想却有利于稳固社会秩序。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公正来对待怨恨,用恩德报答恩德。”

“析”

在道德性社会,以怨报怨,就会导致社会的纷争和仇恨,不利于人们的和睦友善,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这是不行的。同样,以德报怨也是不行的。因为它可能会助长邪恶的势力,不利于社会正气的弘扬。那么,应该怎么办?孔子主张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也即对自己有恩德,对自己好,就同样用恩德来报答他,对他好;对自己不好,则既不能退让,也不能以牙还牙,而是要秉持公正态度,明辨是非曲直,不给坏人以逃避的空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说不是懦弱的学说,它充满阳刚、正义。可惜后世未能准确理解,把他的学说导向了一味谦忍直至懦弱的地步。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真理。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析”

孔子教育弟子,只要加强道德修养,增长才干,不必担心不被当政者重用,颇有一股豪气。事实上,孔子也这么做了。他不怨天尤人,下学上达,道德和学识的水平都很高了,声名也有了,但是,当政者却始终没有重用他。原先充满豪气的孔子也不免很失落,担忧“人之不己知”,哀叹只有老天了解他。孔子的多面性于此可见一斑。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

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说:“季孙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孔子说:“道能够得到实行,是天命;不能实行,也是天命。公伯寮能够把天命怎么样?”

“析”

孔子多次讲到天命,并且,每次都是在逆境中才说到天命。也即是说,在顺境或者非逆境的情况下,孔子不说天命,而是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以求达致自己设定的目标。可见,孔子并不完全依赖天命,而是努力尽人事,他是个积极进取的人,是个刚健之人,不是懦弱君子。

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

孔子说:“贤人逃避恶浊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析”

贤人作为有德者,本应怀济世救民之心,努力有一番作为。而像这样每天都想着躲避,都想着保全自身,那么,他存在的意义或者说价值在哪里呢?当然,这大概也是权力—道德型社会的悲哀吧。在权力—道德型社会,专制王权充满着不确定性,君主的意志和性情一有改变,国家统治的状态就随着改变。特别是暴政统治时,贤人只好躲避了。而且,该社会惯以道德评判人,因而,做人很重要。贤人不是八面玲珑的人,难免会得罪人,自然风言风语就来了。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译”

子路在石门过夜。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析”

一个主张或学说自己都不坚持了,轻而易举地放弃了,那么,世人还会相信这个学说吗?只有坚持了,才会使本影响不大的学说生存下去,并进而得到发扬光大,否则,被湮没的速度更快。更何况,孔子还认为他的学说有裨益于社会和国家,怎么会轻言放弃呢?这是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不会这么做的。

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而厉,浅而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

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在敲击磬,有一位挑着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的,真可鄙啊!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知道就行了。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真能忘世啊,没有办法说服他。”

“析”

在权力—道德型社会,当政者赏识你,就会重用你,就能有一番作为;当政者不赏识你,大概只能做个隐者。挑草筐的人认识到了这种社会事实,劝导孔子要顺其自然。孔子也不是没有认识到这点,只是出于相信自己的学说有裨益于社会和国家,仍希望有当政者赏识他,推行他的学说。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

子张说:“《尚书》说:‘高宗守丧,三年不问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这样。国君死了,百官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宰相三年。”

“析”

在科技和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无论君主、官员还是普通民众的事务是比较少的,竞争不激烈,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慢,因而,守丧三年还是可行的。不过,到了科技和生产力发达的今天,竞争加剧,工作生活的节奏很快,因而,古制守丧的风俗不合适了。

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

孔子说:“在上位的喜欢礼制,民众就容易役使。”

“析”

礼制是规范上下尊卑等级关系的。在上位者遵守礼制,不做违背礼制的事,就等于维护了上下尊卑关系。民众慑于在上位者的权势、地位,见在上位者遵守礼制,自然不敢犯上作乱,也就不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上下等级体系中去了。这可以说是权力—道德型社会最有力的统治手段之一。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

子路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民众安乐。修养自己来使民众安乐,尧舜还怕做不到呢!”

“析”

前面我已经说过,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并不是纯粹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为主要的是通过道德修养的提高来达到安人和安民众的目的,即提倡道德的实用性。在道德性社会,这种道德实用主义在减少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秩序方面还是非常有用的。

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

原壤踞着双腿接待孔子。孔子说:“小时候不讲孝悌,长大了无作为,老了还不死,这叫做祸害。”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析”

作为一个人,小时候就要学习礼貌规矩,懂得做人最基本的道理,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一个基础。长大了就要努力有一番作为,不要碌碌无为。等到老了,也不会有悔恨。应该说,这样的人生是比较成功的,有意义的。现代西方社会培养一个人好像就是这样,不像我们长大了才教育怎么样做人。

14.4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

阙里的一个少年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大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而是急于求成。”

“析”

本章可以看出孔子对人的观察细致入微,分析也是入木三分,不愧是一代宗师。孔子认为求上进和急于求成是不同的,求上进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规范中积极进取,而急于求成则是无视社会道德规范,没有尊卑上下观念。因而,他反对急于求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固社会秩序是有利的。

同类推荐
  • 卢梭的智慧

    卢梭的智慧

    卢梭在哲学上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 小窗幽记(下)

    小窗幽记(下)

    本书分为醒、情、灵、素、景、奇、法、倩等十二卷内容,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 弗洛伊德的智慧

    弗洛伊德的智慧

    本书是弗洛伊德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弗洛伊德思想之大成的作品。书中作者以大量实例阐释了其理论,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结构,了解病态精神及其起源的相关知识,了解人类的性爱问题,还可以了解精神与梦的关系。当然,原著亦有不足之处,比如书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理论,并且书中的某些内容由于缺乏连贯性和用词晦涩难懂,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对原著的用词和段落进行了适当的删节和改动,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弗氏的理论。读弗氏的书,可以使我们认识现代生活造成人们某种精神疾病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调节、完善我们的人生。
  • 萨特哲思录

    萨特哲思录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存在与虚无、哲学的谈话、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写作以及萨特年谱等五部分内容。
热门推荐
  • 隐者季翔鹜

    隐者季翔鹜

    有这样一个群体,世人称之为隐者。自古至今,滚滚红尘中隐者们或隐或现的身影似乎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也就有修行的隐者。有人说见过他们做的事情,也有人说那只不过是幻觉。有人相信他们的存在,也有人不相信他们的存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这个故事都要继续。
  • 阴阳绝世

    阴阳绝世

    “太极轮转,大道可逆。”刘峰,一个二流城市的大宗族弟子,在觉醒之日当天得到了拯救苍生的使命和逆天的大机缘。帝品功法从此变作垃圾,仙品法器都不如一个痒痒挠。一切精彩尽在创世中文网《阴阳绝世》。
  • 态度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成败

    如果把做事情视为一种享受的话,人一定会积极地去投入、去努力、去学习、去享受,并从圆满的结 果中感受快乐,于是便有了“努力做事一取得成果一感受快乐”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把做事情当作一 种痛苦的经历,人便会心生不满,凡事抱怨,敷衍了 事,从而一事无成。
  • 界之天

    界之天

    万年之前,百族并起,人族孱弱。无数人族先辈以血与泪为人族拼得一席之地。千年之前,兽族势大,欲绝灭人族,一统天寒大陆。人族残喘一息,幸得科瑞魔法成神,反败为胜,定下千年条约,同时,也开启了天寒大陆的魔法时代。
  • 江南烟雨美人颜

    江南烟雨美人颜

    那年杏花微雨初逢君,他端坐客席,见她身着红衣,血染大殿,只为一句不嫁。后来杏花微雨又逢君,依旧是大殿之上,他站她身侧,她笑灿若星辰。凤凰涅槃,浴血而来,她只为洗清家族冤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他只为搅乱时局改天换地。携手,或是对手,这便要看天意了。
  • 城市英雄

    城市英雄

    本书以独特的角度表现武昌首义。全书前后有著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二位先生所作的序言和作者本人创作谈式的后记。正文部分共18章,前面5章归纳了武汉的城市历史地位和酝酿武昌首义的社会大环境;中间9章叙述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建立与武昌首义暨阳夏保卫战的发生经过;后面4章回顾了武昌首义的意义及影响包括首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清晰,结构合理。
  • 北京:在迷雾中行走

    北京:在迷雾中行走

    校园毕业季的青年,面临前途和当下的困境,失去战斗的心。无情的女人让他心死,城市的天空鼓励阴暗的滋生。他要如何走出心之迷宫?劈开天日,是万丈金光,还是万丈悬崖?
  • 第二都市

    第二都市

    一个出生于传统武学世家的人,由于在学校中打抱不平,替自己的暗恋对象出头,从而打伤了人,进了看守所,后又在看守所结交了一个有着特异功能的人,自此一步步闯入了所谓的“第二社会”,这个第二社会和平常人所生活的社会一样,第二社会就在你的身旁,只是他们有着他们的规矩,因为这个第二社会是由武学高手、特异功能者和变种人所共同组成的!
  • 霸道总裁专制小青梅

    霸道总裁专制小青梅

    他和她起初他的心里没有她,她的心里也没有他,甚至因为一些些小事情讨厌对方,不过经历过一次次地摩擦...好像产生了一丝丝火花…
  • 王爷的丫鬟教主

    王爷的丫鬟教主

    为偷湛卢剑,她化身成一名平庸的丫鬟混入萧王府,谁知却被吃干抹尽。六年后,儿子不甘寂寞,离家出走,投奔亲爹。为带儿子回家,她只好在次易容进入萧王府,谁知道却被腹黑的儿子和他爹算计,真是一足失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