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52200000001

第1章 人物的心理可掌控

读懂人,才有知人之明,而读不懂人,就会败事,甚至伤身。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因没有读懂庞涓,而受到了刖掉膝盖骨的重刑;韩非没有读懂李斯,最后竟被囚禁而死。

会读书,更要会读人。哪怕是一颦一笑,一丛鱼尾纹,社会学家从中寻觅历史,文学家从中透视深埋其中的哀乐人生,哲学家从中剖析人性善恶,医学家从中判断健康状况,心理学家从中管窥血型和性格。尽管人生并不是一首牧歌,但首先自己得心地坦然,光明磊落。然后,以冷静的目光去看社会,去读人,读好了人这部大书,有助于我们事业有成,我们就会真正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

可以被阅读的人的心理

自古有读书一说,难道有读人的吗?其实,每个人都在读人,也被人读,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就是一部复杂的、难以读尽也难以读透的大书。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犹如一潭深不可测的湖水,从古至今,无数人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识人难,识人心更难。社会中口是心非的人随处可见。有的人和别人称兄道弟几十年,到最后竟然看不清朋友的面目;有的人一个项目谈了大半年,却始终也不知怎么确定对方到底有没有诚意;答应不把你的秘密告诉别人的朋友,却在某一天把你的秘密当成了谈论对象;更有甚者,有人谈了几年恋爱,却一直不知对方的底细,等到结婚了才看清对方的真面目,却又后悔不已。或许人们前一刻还如胶似漆,情同手足,后一刻却翻脸无情,势如水火。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到处充满着虚伪、狡诈、隐瞒和怀疑的世界里,你带着面具看我,我带着面具看你,始终进入不到一个真实的世界里。我们无法封闭自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始终不会做得太彻底。

人心真的如此不可琢磨吗?

大量事实证明,人的心理是可以被阅读的。我们所说的人的心理是可以阅读的,并不是说是直接去读人的心理,这是不可能的,而是通过其外在表现去揣摩。根据人不同的需求,人的心理会随着外在展现出来。大家一定熟悉小说家柯南道尔所创造的那个侦探怪杰——夏洛克·福尔摩斯,他对于阅读人的心理着实有一套,他说:“指甲,外套的衣袖,脚上的靴子,裤子膝盖上的褶皱,食指和拇指上的老茧,面部表情,以及衬衣袖口和他的种种行为,通过这其中的每个细节,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推断出这个人的职业。”他的话给了我们不少启示,人虽然是复杂矛盾的综合体,但也是信息之源,总会有一些因素可以为我们认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提供依据。一个人的外貌特征、穿着打扮、不经意间的肢体动作、话语中的言外之意都会透露出他内心的秘密。

读人最简单的莫过于读婴儿了,婴儿的每一次啼哭都表示着有什么要求,细心的母亲自会读懂。大音乐家贝多芬曾把婴儿的啼哭比作“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那么,婴儿的笑靥,就可以比喻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儿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要把人读透也就日见其难。但尽管难,还得读。做领导工作的,能不读人吗?不然怎么做到知人善任;搞经营的,能不读人吗?不然你怎么知道与你打交道的是儒商还是奸商;搞文学的,能不读人吗?有道是文学即人学。即使你什么功利目的也没有,只是日常生活中交个朋友,也得读人。不然你怎么知道谁正直、善良,至少,当今“杀熟”的现象还真不少。

读人是一门学问。会读的人读内在本质,不会读的人读表面现象;会读的人读全面,不会读的人读枝节,因而历史上因读人的正误所出现的经验教训真是车载斗量,不胜枚举。日本名古屋商工会议所主席土川元夫有一次接待一位要求到他那里工作的人。谈了20分钟,他便作出决定:不能留用。推荐者问他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决定取舍,土川元夫说:“这个人和我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根本不让我有说话的余地,我说话时他又满不在乎地不注意听,这是他的第一个缺点;其次,他很得意地宣传他的人事背景,说某某达官贵人是他要好的朋友,另一位名人也是常常和他一起喝酒的酒友,沾沾自喜地炫耀出来故意让我知道;第三,我关心的话题,他又谈不出来,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听了这番分析,推荐人佩服得直点头。

读懂对方才能看准对方

德谟克利特在街上遇到一位熟悉的女孩,他特意看了她一眼,说道:“姑娘,你好!”第二天早上,德谟克利特又遇到那位姑娘。而这一次,他用奇怪的眼神看了那位姑娘一眼说:“这……这……夫人。你好!”姑娘听到德谟克利特的问候,羞愧地走开了。

德谟克利特之所以能在很短时间内看出女孩的很不显眼的变化,是与他锐利的眼光分不开的,他从姑娘的神态、举止中看出常人难以发觉的细节。而他的观察结果是与下述三个阶段密切相关的。

第一个阶段是描述阶段,通过初步接触观察即能描述观察对象的外貌特征、兴趣爱好以及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工作情况等。

第二个阶段是预测阶段,即进一步了解观察对象的思想感情、思维特征、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态度等。这个阶段不但能准确描述一个人,而且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

第三个阶段是解释阶段,即进一步对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成因、行为的动机及心理基础等进行了解与认识。在这个阶段不但能预测一个的行为,而且能解释其行为的动机以及性格的心理基础。因此,观察一个人,必须正确掌握观察的深度,尤其是对一个未知的“生人”更不可盲目下结论,只有通过若干方面的认真考察,才能获得准确的了解。

通过三个阶段融会贯通,人们可以很快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动态,从而推断一个人的未来和动向。不少英才性格怪异、行为反常,甚至表现为顽劣不堪,但明眼人能透过这表面现象看出他的本来面目。

春秋战国时,赵国国王赵简子想确立王位继承人。赵简子写了一篇训辞,并将训辞分别写在两块竹简上,叫两个儿子各执一块,并要熟记训辞内容。三天以后,赵简子将大儿子伯鲁叫到身边,要他背诵训辞,可伯鲁一个字也背不出来;叫他把竹简拿出来看一看,伯鲁说早就丢失了。赵王虽不悦,但并未训斥。接着赵简子又把无恤叫来,叫他背诵训辞。无恤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后问他竹简在哪里,无恤立即从袖中取出,并恭恭敬敬地奉呈赵王。赵简子心虽高兴,但并未夸奖。通过这次考验,赵简子了解了两个儿子的做事态度,认为无恤能严守父训,听从教育,做事认真,勤谨有礼,便确立无恤为他的继承人。

与赵简子相反,出身农户的刘裕虽没有多少文化,却能够一统天下,他凭借的是自己的豪侠志气。

刘裕在东晋末年南北朝混战之际,崛起于行武,终其一生,戎马倥偬。这位靠战争登上皇位的农家子弟,胸有韬略,勇武善战,确实充满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刘裕曾在桓玄手下做一个小头目,当时桓玄已经篡位,他的夫人私下对桓玄说:“我看刘裕龙行虎步,风度不凡,恐终不能为人下,不如早点除掉他,迟了恐怕养虎为患。”桓玄说:“我刚刚平定中原,目前正是用人之际,战时杀他对我没有什么好处。等关河平定之后,再作打算吧。”一个女子能够很快看出一个人的将来,是与她平素看人无数的经验分不开的。只是等到桓玄“再作打算”时,刘裕已经羽翼丰满,率领他的人马向自己的帝王之路进发了,不出几年,便夺取了天下。一个人的行动,他人没有一双慧眼和心灵的睿智是看不出来的。

楚汉之争中,项羽的失败令无数人惋惜。而这其中也涉及很重要的一个识人问题。本来,项羽从哪个方面较之刘邦,都处于绝对优势,结果竟是刘邦战胜了项羽,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而项羽则兵败乌江,被围垓下,至死不知自己为什么死?还大喊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更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那么,本来是项强刘弱,最后是刘胜项败。究竟项强刘弱转化为刘胜项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而项羽则既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

先说刘邦的高明,有一天刘邦正在军营中洗脚,军士传报:营门外有儒生求见,刘要军士告诉他:“现在是战争时期,不见知识分子。”不料,这位知识分子不经同意,直闯营门,冲着刘邦的面说:“你为什么这样轻视读书人?”刘邦说:“天下可以从马上得之,要读书人干什么?”这位读书人当即反问他:“天下可以从马上得之,天下也能从马上治之吗?”刘邦听后,深受触动,立即和颜悦色,向这位读书人施礼道歉,并请他上座。还有,刘邦胜利之后,有一天问左右臣子:“你们直说,我为什么能打败项羽?”这些臣子只是说些拍马奉承的话,刘邦听后摇头说:“我所以能打败项羽,主要靠三位人才。”接着他又说:“出谋划策,研究正确作战方针,保证打胜仗,我不如张良;制定典章法令,管理政务,筹集军费粮草,我不如萧何;身临第一线带兵打仗,做到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为人中豪杰,均能为我所用,这是我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也不能用,所以他注定要灭亡。”

对于唐朝大将军郭子仪,人们知道更多的可能是他在战场上的功绩。他曾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过大功,得到肃宗的赞赏,晋封为汾阳郡王,他在识人方面也颇有眼光。历史上有郭子仪屏退侍女免祸患的记载。郭子仪做了大官之后,不仅妻妾成群,而且拜访他的人也多了。在每次会见客人时,都有一大帮爱姬侍女相伴。但是每次卢杞来他都会屏退所有陪侍的妇女。

留在郭子仪身边的几个儿子对此都感到不解,便问,以往父亲会见客人,总是姬妾满堂谈笑风生,为什么今天听说来人是卢杞,便赶走了所有的妇人?

郭子仪告诉他们:“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生来相貌丑陋,而色发蓝,我怕妇人们见了他会因此讥笑。而且他这人心术不正但很聪明,又会巴结,迟早有得意之日。若是现在得罪了他,他定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可得罪小人啊!”

后来卢杞当上了宰相,果然谋杀了不少人,唯独郭子仪因不曾得罪过他而幸免于难。

生活中,隐藏着很多像卢杞一样的人,稍不注意,或许就会因得罪他们而给生活带来很多的烦恼。因此,我们需有看穿人心的本领,从而认清他们的面目,与他们交往时需进退有据:你可以不漏痕迹地在众人中分辨出哪些人可以深交,哪些人只是点头之交;你可以准确无误地听出老板的意图;你可以从朋友的语调中读出他的言外之意;你可以认清对你微笑的人笑容下的隐含意义……

伟人和凡人,心力高超的人和智力平平的人,差别只在咫尺之间,就是在那很微小的地方。有的人发现了重要的甚或石破天惊的事件,有的人却一无所见。为此,每个人都不可忽略小事,往往就在小事上,就在对一个人举手投足的认识上,可以看出事物变化的真实情况。

一个有见识的人,即使在非常安全的地方,对生活中发生的不同寻常的举动,都会居安思危,事先看透别人的真实居心,而采取未雨绸缪的防范之策。

读懂人心才能做好事情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做事离不开“人情定律”,不懂察人情是不可以的,因为,人情是无根的东西,想要固定它,必须牢牢地掌握它。

通晓人情,就是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态度。从正面讲,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好像肚子饿了要吃饭,应该想到别人肚子也饿了,也要吃饭;身上冷了要穿衣,应想到别人也与你一样。懂得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

通晓人情从反面讲,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面子;你要得到别人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也不是没有人做。

当然,通晓人情还不够,有的人既通又晓,但自视清高,懒得做。情是做出来的,还需要有人缘。有人缘的人,才会广交朋友受人欢迎。

话虽这么说,但人情的“通”,人缘的“有”,是不能靠守株待兔的。天上不会掉下一张馅饼,而且刚好掉到你的嘴巴里。

你也可以成为识人高手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喜欢通过直觉办事。一般人认为,女性的直觉总是特别准,其实直觉并不只是女性的专利。看穿人心,同样需要瞬间透视人心的直觉。可能在0 5秒钟之间就能把一个人的特点大体判断出来。可是,怎么练就这种瞬间的直觉能力呢?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走进人群,观察人生百态,看得多了,观察得久了,就会有一种不自觉的无形能力。直觉就是一种模糊的经验判断。当某种经验积累得多了,一旦看到某种类似的现象或者反常的现象,就会联想到可能的结果,人们概括为“直觉”。也许你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各国已密不可分的现代信息化世界,没有人是孤立的。怎么还需再走进人群呢?关键是我们虽身在人群,却没有用心去观察。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与社会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时刻与周围的人、事发生着联系。所形成的这个环境氛围,就是我们看穿人心的前提。然而,就是在这个我们早已置身的环境中,却看不清周围的人,弄不明白身边的事,总是得罪了人,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或许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去弄明白这其中的缘由,从而找到其中的症结。事实上,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虽然我们生活在整个大环境中,却没有真正地去观察了解其中的人和事,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那片天地里,而没有主动地去和他人建立联系,从而失去了很多能够看穿人心的锻炼机会。

没有人能够真正孤立地生活,既然不得不与别人发生联系,为什么不主动地训练自己的交往能力,使自己在交际中能够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呢。从而正确地看透人和事,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可以看出任何的妖魔鬼怪,不管他们有怎样的变换。其实在这个社会的炼丹炉里,只要我们能够睁大眼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真正做到用心,我们也可以练就一双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成为识人高手。

不要把识人看成是一种多么高不可测的能力,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人,只要我们注意留心一下,就可以慢慢掌握。不管你是性格外向还是内向,都有掌握人心的能力。性格外向的人似乎更容易与人交往,在与别人的谈话中就可以把握很多信息,但内向的人可以通过静态的观察来寻找信息,一个眼神、一个无意识的动作都是可以捕捉的关键点。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的交往往往依赖电话、网络,这就使识人隔了一层雾。所以,若想真正地掌握这门技巧,还是冲破这层雾比较好。

那究竟怎么观察才能把握人心呢?历史上的曾国藩是一位识人高手,有《冰鉴》传世,我们可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看人的。一次,有新来的三位幕僚来拜见曾国藩,寒暄之后退出大帐。有人问曾国藩对此三人的看法。曾国藩说:“第一人,态度温顺,目光低垂,拘谨有余,小心翼翼,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适于做文书工作。第二人,能言善辩,目光灵动,但说话时左顾右盼,神色不端,是一个机巧狡诈的人,不可重用。唯有这第三人,气宇轩昂,声若洪钟,目光凛然,有不可侵犯之气,是一个忠直勇毅的君子,有大将的风度,其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只是性格过于刚直,有偏激暴躁的倾向,如不注意,可能会在战场上遭到不测。”这第三个人便是日后为湘军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罗泽南,后来他果然在一次战争中中弹而亡。

曾国藩在观察人时,从态度、语言、声音、眼神出发,准确地看透了他们各自的性格。当然,这其中也需要很强的经验判断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仔细琢磨,掌握各个信息表示的意思,就能逐步掌握技巧。不要有恐惧心理,想想平时我们是怎么学滑冰的,当你真正学会了,就永久地掌握了这门技巧。看人心也是如此,当真正掌握之后,就会觉得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了。正如我们根本不需要察看我们的脚是如何走路的或我们的手是如何抓东西的一样,看穿人心并不难。

不要以为看穿人心的最高境界就是轻轻一瞥,便能了解别人在想什么。其实,这还只是表面,只要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总结经验,是很容易实现的。但真正地洞察人心,则应该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学会多层次了解

“盲人摸象”的故事讲的是:几位盲人摸象,摸到脚的育人说似桶一样的东西;摸到尾巴的说似扫帚一样;摸到肚子的说如鼓一样;摸到耳朵的说如笊篱;摸到牙的说像牛角一样;摸到鼻子的说像条粗绳索。盲人由于视觉的障碍,看不见大象的立体化画面,每人只摸到象的一部分,却把它当做整体,这个故事给所有知人识人者如何去全面认识他人以深刻的启示。

人的潜意识中隐藏着感情、需要、性格、想法、长处、缺点等许多东西,这许多部分构成了人的整体。反过来说,人的整体如同一个立体事物一样,是多面的。每个部分就构成了一个人的面,通过面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面都和这个人的本质属性相一致,人的本质属性是由大多数的面决定的,如果把人的个别面当成大多数的面,把部分当成整体,就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例如把偶然犯错的同志看成是“屡教不改”,把偶做一两件好事的人当成先进人物,这样的后果必定造成知人识人的失误。要避免“盲人摸象”的错误,就必须借助于“立体透视法”来知人识人。所谓“立体透视法”,就是对对象做全面性的综合考察透视,反映这个对象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部分事物所构成的立体画面。具体内容包括多层次透视、多侧面透视、多角度透视和多态势透视和全方位角度读人。

在了解人时,不但要考察表面现象的浅层次,更要考察内在实质的深层次。

春秋时,秦穆公请相马专家伯乐推荐他的继承人,他推荐了方九皋,秦穆公高兴地接受了。方九皋访求良马三个月,果然找到了一匹理想的良马。秦穆公问他是怎样的马,他说是一匹黄的母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黑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说:“你介绍的那位相马专家,连马的毛色和公、母都分辨不清,哪里还能相什么良马呢!”伯乐问明原由后。不禁大为赞叹:“方九皋能不照搬书上的条文,真比我高明千万倍!他所注意的是根本的东西,能抓住内在的实质,忽略表面外形;只看他需要的,而不看他不必看的,像方九皋这样观察事物的方法实在有着比相马更重大的意义!”伯乐把马牵来一看,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当然,方九皋连马的毛色和公母这一表面上的东西都认不清,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他那看马注意看本质的观察方法是值得称道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中,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浅层次的东西,本质是深层次的东西。只有通过现象这个浅层次,才能抓住深层次的本质。如果只停留在现象的浅层次上,就会把人看扁。如伯乐的儿子把马的额头、眼睛等表面上的东西当做相马标准,结果相到一个大蛤蟆。

在考察人时,既要看现象又要看本质;既要看一个人的支流,又要看一个人的主流。要善于抓住本质和主流这样深层次的东西衡量人,这样才能保证识人的准确性。

1.多侧面透视

对一个人的考察要全面,既要看他的正面,又要看他的反面;既要看他的现在,又要看他的过去;既要看他的本身,又要看他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正如把“大象”的脚、肚子、耳朵、牙齿和鼻子都摸清后,再作结论。当然,多侧面透视,并不是不分主次地去观察一个对象的所有面。如果对一些反映细节的面观察过多,也会造成识人的片面性。宋代陆九渊曾说:“铢铢而称之,至石必缪;寸寸而度之,至丈必差。”这句话意思是说一铢一铢地称东西,这样称出的一石与一次称足的一石必定有出入;一寸一寸地量东西,这样量出的一丈比一次量出的一丈,一定会有误差。他用这个简单的道理,喻指考察一个人,不能光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去计较,用细节去以偏概全。而应当看全貌,否则,简单地把一些事端相加,得出的结论必定不全面。他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考察人必须从大处着眼,注意全面地看,只有这样,才能使考察具有科学性。

2.学会多角度透视

多角度透视,就是遇到某些常见的现象后,不要只用一种思维,只停留在常规的层面上,而是要多方位地去探究问题。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去呢?他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了地球的吸引力。知人识人者在认识他人时也是一样,既要善于从正面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要善于从相反角度去思考问题;既要从历史角度看待他人,更要从现实角度衡量他人;既要考察他人的个体素质,也要考察他人在群体和组织中的行为表现;既要从品德角度、才干角度、行为角度去考察人,也要从气质角度、喜好角度去衡量人,这样才能判断和识别其真实能力。

3.学会多态势透视

就是把考察对象放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考察之后,还要放在动态中加以研究。比如汽车是在静止状态下制造出来的,而后必须进行动态检查,还要跑磨合路程,以便在“动”中发现问题。有些同志考察人往往只注意“静态”,而忽视其发展变化,以及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因而,工作中盲目性很大。实际上,多态势透视也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识别人。世上万物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发展、变化中,人也不会一成不变。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也会不断地改变,因此,要知人,必须在发展中看人,在变化中识人,特别要看到人的发展前途,善于从发展变化中看清对方。

古语说,士别三日,则当刮目相看。这就是说,人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用静止、孤立的观点识人,就会把活人看成“死人”。只有在发展中识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

以全方位的角度读人

任何一个人,其思想境界、性格作风、学识水平、专业能力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有的越变越好,小才可以变大才,歪才可以变良才;有的则由好变差,或由风华正茂变为江郎才尽。

汉代叱咤风云的大将韩信,早年家贫,又不会做买卖,常寄食于别人,众人多嫌弃他。淮阴屠户当众欺负他,使他蒙受“胯下之辱”。他后来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汉丞相萧何不计其过往劣迹,慧眼识真才,发现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潜能。萧何月下追韩信,向刘邦保举其为大将军,并鼓励他施展才华。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韩信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建功立业出了大力。

如果刘邦总是用韩信受过胯下之辱的往事来估量韩信的才能,而没有发展看人的慧眼,则韩信就只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武夫、无能之辈,一代人才就会被埋没。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人,会把活人看成“死人”。只有在发展中看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识人的客观公正。

反观今天的某些企业管理者,平时总是嘴上说自己观察人是多么仔细、多么准确,并且总是能够首先看到人家的发展方向。这些话让手下人不免为之心动。可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却往往总是一提到某人,就先从这个人以往的某几件事情上大肆议论,历数他过去的种种过失,然后,就轻易地下结论说,这个人似乎也就这样了,以后难有作为。这种用静止的眼光识人的做法,实际上是非常愚昧狭隘的。

人是在发展变化中走向成熟的,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增长才干,发挥才能。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来识别人,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因为识人不仅仅是在识察人的潜能,也是在培养人,如果总拿一个人过去的失误来判断他的未来发展,从而否定其潜在的能力,这等于是用其以往的经历以主观臆断来压制他的潜能的发挥,打击他的积极性,同样也是在打击他的自信心、进取心,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和造就人才了。

其实,作为知人识人者,真正以发展的眼光来识别人,实际上也正是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人才一般有三种状态,即萌芽状态、含苞欲放状态和才华显露大展宏图状态。知人者及时发现处于含苞欲放状态和才华显露状态的人才当然很好,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如同伯乐相马。当马没有被人发现是千里马,甚至拴在槽头骨瘦如柴无人一顾时,能从马的筋骨等方面发现是千里马一样,能够发现处于萌芽状态、尚未被人认识甚至处于“低谷”中的人才。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人,就要注意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把人看死看扁。要知道,一个人的长处、短处,优点、缺点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长处会转化为短处,优点可以变为缺点;反之亦然。例如,工作大胆泼辣是优点,但是,不顾主客观条件的一味大胆,就会变成盲目蛮干;谨小慎微是缺点,但只要注意不在小事上纠缠,这样谨慎一点,就会变为优点。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相同,发生转化的客观条件就会使读懂人心变得更加不容易。

同类推荐
  • 超级心理自控术

    超级心理自控术

    “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一和异性说话我就会脸红。每次面对异性都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只好落荒而逃。我看别人都是那么镇定,为什么唯独我这个样子?”“口吃让我痛不欲生。为了治口吃,我什么方法都尝试过了,还是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口吃,我屡屡丢人现眼,每次都有想死的心。看见别人流利地说话,我又羡慕又嫉妒,为什么他们那么自如,而我就这么不幸?”“小时候因为一次意外断了一节小手指,从此以后特别自卑,觉得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在大学里,我非常担心别人会看到我的残疾,总是把手插在口袋里。每次不得不把手抽出来时,我心里都会咚咚地跳个不停……感觉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一节小手指上了。” “我失恋了,每当看着别人成双成对地走在一起,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如何直面内心的恐惧和无助?如何顺势而为,从根本上解决种种心理、精神问题。事实上,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并且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大量的“同道”。但人们经常看不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痛苦独一无二,总是感叹“为什么不幸的偏偏是我”,将自己的问题无限扩大化,并将它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用一切资源去纠正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心理问题的人以为自己的问题是洪水猛兽,不敢将它暴露出来,但在封锁自己问题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最不幸的人了。森田疗法被介绍到中国也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了。但直到现在,对强迫症、社交恐怖症等典型神经症的治疗和咨询,还依然处于一种普遍的茫然状态
  • 最珍贵的礼物:汉英对照(上)

    最珍贵的礼物:汉英对照(上)

    《读者文摘》以温情的风格面对广大读者,用持久的、人性的观念打败颓废、腐朽的东西,不追求过眼云烟一样的热点,守住人性道德最根本的观念,就是真、善、美。只有人性的东西,才能征服人心,即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还是应有所敬畏。人性中简单朴素的真、善、美可以拯救、平衡人的心灵,读者文摘在平淡中蕴藏着真、善、美的力量。在人文关怀中温暖,抚慰读者备受创伤的心。
  • 成于细节 赢在执行

    成于细节 赢在执行

    本书阐述了执行与细节的意义与关系,并紧紧围绕细节和执行的两大主题,用经典的案例和全新的视角展现细节与执行的核心内容。
  • 晋升力:老鸟不会告诉菜鸟的提振秘密

    晋升力:老鸟不会告诉菜鸟的提振秘密

    本书由美国最富盛名的成功励志导师奥里森·马登所著,从对职场的规律和细节的解读入手,向读者传授作者多年积累的经验,告诉读者在职场如何利用个性,复制强大内在力,彻底告别职场低迷。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重点是启发读者发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教会读者发掘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力量,而不是被大众的价值观洗脑。
  • 罗素说:幸福人生

    罗素说:幸福人生

    《罗素论幸福人生》讲述罗素以哲学家名世,但真正纯哲学的著述,尚不及其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他之获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因为他的哲学与文学,而是因为他的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作出了贡献。这本书就是这种贡献的一部分。自由与幸福,是罗素认定的人类两大基本生存价值,他以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为人类找到到自由之路与到幸福之路。
热门推荐
  • 盖世凶残

    盖世凶残

    在所有人死后都可以重生的另一个世界中,秦琛决心不再平庸一生。即便前路艰难万苦,纵使天骄万千,妖孽横行又如何。我定要在这个世界的巅峰刻下老子大大的名字!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 方与圆的智慧

    方与圆的智慧

    本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方圆之道解读说话技巧、方圆之道解读处世方法、方圆之道解读商场风云、方圆之道解读职场准则、方圆之道解读爱情与友情、方圆之道解读人生禁忌。
  • 叶底青梅

    叶底青梅

    在她还是江阳公主的时候,她以为她很了解叶少钧。到底也是青梅竹马呢,当她成为了谢纨纨之后,她发现她根本不了解叶少钧了。说好的青梅竹马呢?谢纨纨哭笑不得的想:换了个身体重新活过来的明明是她,可更不一样的,怎么反倒是叶少钧呢?
  • 幽鬼圣使

    幽鬼圣使

    莫名其妙地别诅咒,拿着一张通知书进入圣者学院,以幽鬼之身修行圣道,前路何从
  • 通天邪尊

    通天邪尊

    武圣韩易再世为人,穿越到一个废柴之身,从此扮猪吃虎、逆转天地,成为一代邪尊。
  • 末日来临之时

    末日来临之时

    当一只只手毁灭了你的梦想......当一个个亲人走向未知远方......当人性一点点泯灭在不归路......无助的你所能做的,只能拼命去挽回你想挽留的一切......
  • 乱世倾歌:重生女帝祸苍穹

    乱世倾歌:重生女帝祸苍穹

    重生为玉王府的废物郡主玉婉兮,曾经的暗卫女王夜未央不知该感叹幸或不幸。我既归来,前世仇怨,今生来算!曾经受过的伤,定当千百倍奉还!前世,她与他互不相识,却明争暗斗,敌我莫测。今生,一切重来,却是姻缘天定,这万里河山,只与你携手踏遍!懦弱胆小的废物郡主VS不良于行的降国质子,当被伪装所掩盖的真相揭开,天地也将为之变色!
  • 我吃软饭谁称王

    我吃软饭谁称王

    呐,暴力女,我们约好。现在你罩我,等我称王称霸后,自然会给你一个服侍我的机会。你别过来,君子动口不动手!其实这就是一个淳朴少年躲在万花丛中默默修炼成王的故事。
  • 一首悲伤的歌

    一首悲伤的歌

    一段缘起,一段缘灭,是前世的埋藏在江边的梦,还是今生我们在佛香的萦绕中走失的魂。遇上你我并不后悔,爱上你,是我一生的罪……
  • 戮仙:长生天

    戮仙:长生天

    天煞剑体,血色长剑,孤独少女如何在命运中挣扎,最终脱胎换骨,成就上仙?何为道?我心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