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正直、诚实、讲信,而又学识渊博的人交友,则对自己有帮助,会经常受到教益;而与惯于巧饰外表,但内心全无真诚、善于媚悦讨好,而又巧言善辩,不忠诚的人交友,则耳濡目染,日生邪情,自然容易受到损害。
中国有许多传统美德,在交友方面,古人讲究“莫逆于心,遂相与友。”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人们是多么看重友谊。
朋友是你人生中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如果你的朋友是能干而忠实的人,那么你可能就会学到明智,因为你知道怎样去认识一个能者,从中学到益处,必要时又能让他们给你提供帮助。如果你的朋友是既没本事又游手好闲之辈,不但你会惹上一身恶习,旁人也不会对你这个人没有好印象,因为他们觉得整天跟狐朋狗友混在一起的人必定不是好东西,哪怕你没有那种狐朋狗友的恶习,人们也会这样看你,因为你当初选择朋友就给自己订下了一个不好的位置。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一个交友、择友的基本原则,他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以三种人为友是有益的:一种是“友直”,“直”,指正直,就是说要选择那些正直、爽快的人为友;“友谅”,谅指诚信,就是要选择那些真诚守信的人为友;“友多闻”,多闻,指博学多识,就是要选择那些博学多闻、见多识广的人为友。他认为,与这样的人交友才是有益的。
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指出“益者三友”的同时,也告诫人们要慎交那些有损于自己成长和进步的人,这就是所谓“损者三友”。孔子所说的那种有损于一个人成长的所谓“友”,有三种:一是虚浮而不正直、有媚态的人;二是那种常以和颜悦色掩饰自己、较为圆滑的人;三是那些惯于夸夸其谈,善于辩解而不务实的人。孔子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与这三种人为友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是会有损害的。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生活、对于人际交往是很有原则的、是很严肃的。孔子是要告诫人们尽可能减少那些“损者”之友对自己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整天不务正业,结交了一群酒肉朋友。父亲劝他说:“这些人只是贪图我们家里的财富和吃喝玩乐,不要和这些人来往。”年轻人不听,反而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有事的时候他们会帮忙的。”
于是父亲和他打赌,让年轻人约这些人来家里喝酒。在这些人到来之时儿子躲在屏风后,父亲出面慌张地对他们说:“大事不好了,我儿子刚才出去买酒,与店老板争吵起来并杀了他,你们是他的朋友,帮助他逃走吧。”
这群狐朋狗友一听出了这么大的事,纷纷找借口跑掉了。父亲对满脸羞愧的儿子说:“我的朋友很少,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你去见识一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做半个朋友。
然后,儿子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他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到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一个朋友。
酒肉之交不是朋友,患难才见真情。交友要有分寸,择友要讲究缘分。交友重在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共同面对人生的磨难,交友不慎会留下终生遗憾。因此,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不能盲目而交,需要在交友过程中擦亮眼睛,善于观察和鉴别。
会交朋友的人,不仅知道哪些人该交友,还应该知道哪些人不能交朋友。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成名以后,不忘两位黄姓朋友的帮助,用“黄扶”作为自己的别号。真正的患难之交,就是相互携手,你挽我扶,共度人生厄运,共攀理想的高峰。
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对方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习惯、性格及做事方式。选择朋友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千万不要与小人为伍。
赛德翰曾经说过,和一个好人或者坏人说话时,人的下意识都会受到好的或坏的影响,因此,一定要结交那些品性高尚的人,宁缺毋滥。宁可孤独,也不找小人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