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分春、秋二社。春社定于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秋社定于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
风俗:赛会箫鼓,酒肉欢宴,停用针线等。
源起:自上古时期帝禹开始,即有社日。《史记·封禅书》有记:“自禹兴而修社祀,后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从来尚矣。”
寄病身
消渴天涯寄病身,临邛知我是何人。
今年社日分馀肉,不值陈平又不均。
——[唐]刘言史《嘉兴社日》
他是怀才不遇的落寞人。
这一年社日,他游居嘉兴。秋收已毕,原本是祭神酬谢的好日子,他却心生一种微酸的情绪来。也是无奈,只怪光阴凉薄,待他不厚。空有一腹无用才。
他说,他就好似当年的司马相如,身患顽疾浪迹天涯,却无人知。只有在临邛当垆卖酒的卓文君,知道自己是何许人。就是这样一种孤凉无助的境遇,想也是悲,不想也是苍凉如旧。并无二致。于是,他忽然想到社日分肉的事。
社日是古人祭神之节,隆重神圣。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会封土立社加以祭祀。举行社祭之时,各家各户根据需要拿出各类食物献祭,意为报答地神恩惠,使得秋日丰收。
年年祭祀拜神都是酒肉铺张。这一年的社日祭祀之后,亦是要分配社祭之后所剩之肉。只是,他说,若没有那陈平,估摸着大家总是会担心余肉分配不公的。似是话里有话,有未尽之音。其实,他是以司马相如和陈平自喻,以抒发内心积郁。
他只是自觉怀才不遇,内心忧愁。刘言史是才子,只是彼时仕运不佳,未能济世。社日这一天,他见各家秋收欢喜笑颜开,不禁自怜。又是独自一人旅居嘉兴,心中也就不免时有苍凉感触。
此诗用典连续,“消渴天涯寄病身”中“消渴”指代的即是司马相如。消渴也就是消渴病,亦即今下所说的糖尿病。
司马相如曾患此疾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司马相如)转迁孝文园令,常称疾闲居,有消渴疾,病免,卒”。之后一句中的“临邛”则是当年卓文君为司马相如弃父离家当垆卖酒之地,在此便是指代卓文君。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情事众人皆知。落魄书生与千金小姐的爱之颠沛流离让后人唏嘘不已。司马相如这一曲《凤求凰》更是醉了不知多少世间男女。
后两句“今年社日分馀肉,不值陈平又不均”中提及的“陈平”则是西汉名臣,汉初的宰相。《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记到:“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清贫,好读书,家中有田三十亩,与兄长陈伯同住。平日,陈伯在家种地,陈平则出外求学。
某年,陈平所居村落祭祀地神,陈平被推举为社庙的社首,主持祭后馀肉分配。因他将祭肉分配得极为均匀,于是,乡人都交口称赞。彼时,陈平说道,若是让我主宰天下江山,我亦会如此公平处之。
于是,刘言史便将陈平引入诗中,表达内心情愫。以为,俗常世道,亦需陈平一般品质高洁卓尔不群的人才。言下之意,自己如是,亦有良才,无奈被淹没于庸常未能济世。
刘言史,字不详,唐代诗人,赵州邯郸人。生卒年亦不详,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早年居乡耕读,但不举进士。后来,漫游南北。
正如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里所记:
言史,赵州人也。少尚气节,不举进士。工诗,美丽恢赡,世少其伦。与李贺、孟郊同时为友。冀镇节度使王武俊颇好词艺,言史造之,特加敬异。武俊尝猎,有双鸭起蒲稗间,一矢联之,遂于马上草《射鸭歌》以献。因表荐请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就,当时重之。故相国陇西公李夷简为汉南节度,与言史少同游习,因遣以襄阳髹器千事,赂武俊请之。由是为汉南幕宾,日与谈宴,歌诗唱答,大播清才。问言史所欲为,曰:“司功掾甚闲,或可承阙。”遂署。虽居官曹,敬待埒诸従事。岁余奏升秩,诏下之日,不恙而终。公初以言史相薄,不俗贵,以惜其寿。至是恸哭之曰:‘果然,微禄杀吾爱客也!’厚葬于襄城。皮日休称其赋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真佳作也。有《歌诗》六卷,今传。
虽仕途不济,但唐代名将王武俊好词艺,十分欣赏刘言史,并曾亲自为刘言史请官,诏授枣强令,只是,刘言史辞疾不受。但世人却因此称他为“刘枣强”。
再后来,他得到陇西公李夷简的赏识。时任礼部尚书、襄州大都督的李夷简度汉南,又举荐刘言史任司功参军。一年后更是表奏为其加爵升职。但谁也不料,刘言史竟在“诏下之日,不恙而卒”,无声告别。李夷简大恸,却无言。后将刘言史厚葬于万山柳子关。
诗人业孤峭,饿死良已多。
相悲与相笑,累累其奈何。
精异刘言史,诗肠倾珠河。
取次抱置之,飞过东溟波。
可惜大国谣,飘为四夷歌。
常于众中会,颜色两切磋。
今日果成死,葬襄之洛河。
洛岸远相吊,洒泪双滂沱。
那一年,他去时,诗友孟郊亦是甚为悲痛。于是,便落笔为他作了这一首题为《哭刘言史》的诗,以抒悲怀。晚唐诗人皮日休也在刘言史死多年后,为其撰写了长达千余字的《刘枣强碑》碑文,悼念他。
醉人归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唐]王驾《社日》
好一帧民俗画。
淳朴又意趣盎然。
鹅湖山下。有村落几许,绵密而布。日光落在村落里,是一片氤氲的黄。似是寓意着稻肥谷良,也真是到了丰收的光景。一切都看过去,有一种饱满和合之美。是毋庸置疑的好时光。
此诗起笔的两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是在写村居的风光。他见鹅湖山下的稻粱丰硕,庄稼长势凶猛,丰收指日可待,内心之喜可以想见。又有豚栅鸡栖,半掩门扉,视野瞬时收束住,来写村里的细处。
猪归圈,鸡回巢,六畜兴旺。写这些寻常物,寻常景,也是在渲染社日喜庆。单单想象一下这样一幅真淳的图景,便心生一种清安和定。朴实的村落里生活着朴实的人,朴实的人过着朴实的生活。却有温情无限的一种安稳之意。
却又只是,见猪见鸡,唯不见人,又是家家门扉半掩,似有一种大可夜不闭户的安宁睦和之气,令人听之叹之,心下无限慨然。但诗人道来,这人未见也是有原因的,非是凭空消失,亦不是作者主观臆想落笔无据之实。人不见,只是因为村民都去参加社日活动了,于是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过渡。
诗题虽是社日,却未明写社日一字。未写社日活动的开始,也无过程描述,只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两句来给予听者观者一个社日活动结束后村民归家的解答。这两句写的是社散人归,“影斜”见春社之时久,“醉人”见春社之尽兴,以活动结束后的情形来反衬社日欢盛景况。
丰收社日,举家欢喜。这大约也是最朴素的一种情意。彼时,村人的一切欣悦不过只是与衣食相关。至纯至朴,并无他念。如此,真是美好。
虽然诗人王驾的诗名远不及同时期的李商隐、杜牧,但这一首诗《社日》却写得着实出色。句词平实但铺陈出了一种温馨。笔墨极简,亦很含蓄,却是于简单表象之下暗蕴无限乾坤,令人回味。
古时,春秋两季均有例行祭祀土神的活动,也就是有春社和秋社两个社日。王驾这一首所写的则是春社。但无论是春社,抑或是秋社,大体活动的内容都是相似的。《荆楚岁时记》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南宋诗人黄大受有诗《春日田家三首(其二)》,便大致描写了春社活动的大致过程。
二月祭社时,相呼过前林。
磨刀向猪羊,穴地安斧鬲。
老幼相后先,再拜整衣襟。
酾酒卜筊杯,庶知神灵歆。
得吉共称好,足慰今年心,
祭余就广坐,不问富与贫。
所会虽闾里,亦有连姻亲。
持殽相遗献,聊以通殷勤。
共说天气佳,晴暖宜看春。
且愿雨水匀,秋熟还相亲。
酒酣归路喧,桑柘影在身。
倾欹半人扶,大笑亦大嗔。
勿谓浊世中,而无羲皇民。
春社祭祀时,总是众人相邀,齐齐前往。然后一起杀猪宰羊,安灶烹煮。准备祭品,然后拜神谢恩,并为来日祈愿庇佑,期许丰收。素朴温情。之后,便是祭祀结束之后的分食酒肉。
乡里之间,诚坦相对,不问贫富,共说天气晴暖。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言笑酣畅。那是一种毫无约束的旷荡、坦荡的农民生活。至纯质朴,风情无限。
默念此诗几句,似是果真可以感受到:敞荡的田野之上,大风拂过,空气里亦有泥土清香,远处便是大笑大嗔的质朴乡景。无限美好。
乱玉堂
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
恼乱玉堂将欲遍,依稀巡到第三厅。
——[唐]李涛《春社从李昉乞酒》
那时,他尚是兵部尚书。亦是唐敬宗子李玮的十一世孙。
朱温簒唐之后,李涛恐涉祸端,便去往湖南避乱。在经历五代十国的动乱之后,他在宋初担任兵部尚书。诗题中所提李昉与之同朝为官,担任翰林学士。
李昉其人,字明远,深州饶阳人。生于唐庄宗同光三年(即公元925年),卒于宋太宗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年72岁。
以荫补斋郎,选授太子校书。后汉乾祐中,举进士。仕后汉、后周归宋,三入翰林。太宗朝拜平章事。性和厚,好接宾客。昉为文慕白居易浅近易晓。著有文集五十卷,又奉敕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并行于世。
诗中“社公”则是指代诗人自己。据宋词人叶梦得《石林诗话》里所记,“社公,涛小字也。唐人在庆侍下,虽达官高年,皆称小字”,可知。叶梦得又记,“涛性疏达不羁,善谐谑,与朝士言,亦多以社公自名,闻者无不以为笑。”
由此可见,李涛也真是一个放荡不羁、心意疏达之人。如此,他做出这一首向李昉讨酒喝的俏脱的诗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春社这日。李涛心绪不佳,于是在春社集会翰林院之时,便想向李昉讨得一瓶酒来喝。不知是借酒消愁,还是其他。只知,他大约果真是个嗜酒的男子。似是怕人知他肚里酒虫作乱,便想出了一个讨酒的由头来掩饰。他说“为乞治聋酒一瓶”,意为讨一瓶酒喝也是因它可以治聋。也真是滑头。
社酒治聋的传闻来由不明。根据史料所记,李涛这一首《春社从李昉乞酒》诗已是最早出现社酒治聋一说的文字记载。因此,这一种说法很可能最初便是由李涛所杜撰。但无论如何,社酒治聋的说法便真由此诗开始,流传了下来。后人诗作当中时有相关痕迹出现。
他又说,“恼乱玉堂将欲遍,依稀寻到第三厅”。似是等待得太久,于是像少年一般怨怒起来。见李昉与大家一一敬酒,不急不慢,最后才到第三厅与自己喝酒,直言此事着实令他恼乱。
嗜酒的人,临酒当下总是欠缺几分雍容,多了几许铿锵和烈性。于是也就无所忌惮,将心中所怨诉诸笔端,毫不掩饰。
忽忆起嵇康和李白。他们都是嗜酒人。酒亦是性情物。它与人之间也似是有一种选择。美酒配良人,才有一种韵致,才是一帧好景。而嵇康、李白二人与酒之间,有的远不止风月闲谈,更有一份萧逸的旷荡的与天地万物共付一身的人生意蕴在。
嵇康是美男子。传说他喝酒时也是别有一番风姿,饮至微醺,便犹如玉山倾倒。竹林七贤中,饮酒一事,嵇康亦是最懂得节制。却也因此,醒也不是,醉也不是,才遭来最后的祸事。
至于李白,他是酒中作诗,诗里成仙。一杯美酒下肚,见天见地,都似开阔了几分。听风听雨,也是最有风情。
而今读李涛,又是一个酒中性情人。“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竟是一种肆无忌惮的怨,却也有一分洒然之意,在这字里行间。也曾是帝王家的人,改朝换代也不能尽灭骨子里那一份自由傲慢之气。
“恼乱玉堂将欲遍,依稀巡到第三厅”,旁人都已喝遍,这才轮到他李涛,真是令人恼怒。他是真的不满了,为等李昉一杯酒,等得他好生焦灼。似是能听闻到,彼时他闷着气站在堂上桌边心里头的声声叹。是如此一首直白的诗。
他似是一个少年,不过只是要讨一杯酒喝。
单纯,飒爽,有男子气。没有其他。
闲乘月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宋]陆游《游山西村》
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知惊艳了多少人。陆游写《游山西村》,是真的“游”,心中是放浪山野农家的清朴与单纯。别是一种风雅。
勿笑农家腊月自酿的酒浑,丰收年月,农家人亦有丰盛饭食可以待客。陆游开篇两句写得简单质朴,却有无限画外音。
是的,那酒是有些浊,却正是这农家浊酒,极致地爽口,是富庶之家的子弟所不能体会的甘醇。有一种无束无缚,可撸袖畅饮的天然之乐在其中。农家自是清苦,却有那人情浓厚。一声笑,便胜过千万。
却道农家在何处,在那柳暗花明的小村中。山行之路,山重水复是常景,只是山水重叠回转,令行人犹疑路在他途。却不料,穿过明丽花,越过苍碧柳,一个回环又一个反复,眼下竟霎时间豁然开朗。让人无端便想起陶公的《桃花源记》。此时,他大约也觉自己化身成了那武陵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中的一个“又”字写得最妙。有一种突兀感,却又不是唐突,是一种拔地见山、拨叶见海的惊喜。又有一种忽自疏朗开阔、绝地逢生的感动。这村庄的显现,竟是这般悠然摇曳地动人心。
走近村落,他又听到箫鼓鸣鸣,村人结对庆贺,迎神赛会,方才知道,原来是因春社祭日将至。只见村人衣冠简朴,却又充满怡然之趣。果真是个民风淳朴、欢喜知足的好地方。深得陆游心。于是,他又写“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恍然似见他与老农月下做知音的画面。
此诗写得实在高妙。清丽明净,甚是灵动。读来便觉有一种安然世外的淡静之气,会令人心旷神怡。
陆游此诗中有“箫鼓追随春社近”之句,提到了社日赛会箫鼓的习俗。社日赛会,是指社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亦被称做“赛神会”。赛会之时,会箫鼓齐鸣,异常热闹。诸般庆贺,亦不过只是希冀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陆游以社日入题所写的诗作尚有不少。附几首如下:
春社
柴门西畔枕陂塘,社雨新添一尺强。
台省诸公方衮衮,故应分喜到耕桑。
春社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
社鼓
酒旗三家市,烟草十里陂。
林间鼓冬冬,迨此春社时。
饮福父老醉,嵬峨相扶持。
君勿轻此声,可配丰年诗。
社酒
农家耕作苦,雨阳每关念。
种黍蹋麴孽,终岁勤收歛。
社瓮虽草草,酒味亦醇酽。
长歌南陌头,百年应不厌。
百谷登场酒满卮,神林箫鼓晚清悲。
蝉依疏柳长言处,燕委空巢大去时。
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伤心故里鸡豚集,父老逢迎正见思。
坎坎迎神鼓,儿童喜欲颠。
放翁无社酒,闭户课残编。
社日小饮
社雨霏霏湿杏花,农家分喜到州家。
苍鹅戏处塘初满,黄犊归时日欲斜。
社肉
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
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
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
醉归怀余肉,沾遗偏诸孙。
社饮
东作初占嗣岁宜,蚕官又近乞灵时。
倾家酿酒无遗力,倒社迎神尽及期。
先醉后醒惊老惫,路长足蹇叹归迟。
西村渐过新塘近,宿鸟归飞已满枝。
社饮
世上升沉一辘轳,古来成败几樗蒱?
试看大醉称贤相,始信常醒是鄙夫。
起舞非无垂白伴,暮归仍有枕髦扶。
即今不乏丹青手,谁画三山社饮图?
社日小饮
人生当惜老年时,醉插山花压帽欹。
世事恰如风过耳,微聋自好不须治。
社日小饮
社日西风吹角巾,一樽强醉汝江滨。
杏梁燕子还堪恨,归去匆匆不报人。
社日小饮
催花初过社公雨,对酒喜烹溪友鱼。
尽道乱山穷绝处,年华未觉异吾庐。
又软语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宋]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宋人史达祖这首题为《咏燕》的词甚妙。他用拟人的手法将一双北归的燕子描写得灵动亦深情。春社已过,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于是燕子陆续北归。史达祖笔下的这一双则尤为可人。
它们于帘间穿行不息,欲寻得旧年栖宿的穴巢。终于找到,却已尘埃遍布,萧索又冷冽。它们来此便是想安居旧巢,并肩共栖。却又来回端详屋梁天棚,似是情人呢喃私言,软语商量,颇有情致。
居意已定。一双社燕便似是一对称心人,开始奔波忙碌,来往于花间。原来是要衔芹泥筑巢。双双由上而下俯冲,贴地飞行,错落有致。似是在比一个流畅,在比一个轻俊。实在有趣。只是,一穿花一度柳,因贪恋花柳姿影,便忘却了时间。回来红楼小筑之后,自顾自栖息正稳,遗忘了受人之托递信之事。
竟惹得那一头“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似闺阁女子空惆怅。末尾两句落笔不紧不缓,却将词意深刻了几分。其中寥落情韵优雅流露。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
馀塞犹峭,红日薄侵罗绮。
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
莺啭上林,鱼游春水。
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
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
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
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相传此词为宋人阮逸女所作,题为《鱼游春水》。那一句“燕子还来寻旧垒”一语道出了燕子念旧的天性。燕子,亦称社燕,是典型的候鸟。因离开故乡小镇多年,也就与那软语社燕多年未见。但始终不忘社燕黑白清丽的羽色。深知它是极美的一种鸟。
郑振铎也曾写燕,他道: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当春间二三月,清飔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绿的树叶,皆如赶集市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末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縠纹的湖面横略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之上,——嫩蓝的春天,几只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的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往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不知是否仍有人记得这幼年时学习的老课文。如今想来,彼时读来清脆明亮的文章今时竟散发出一些旧时光的气味。是属于记忆和童真的,是属于故乡和老教室里那一副破损的桌椅的。
却无奈,现世里人情寡淡。那些沉年记忆与少年时光,今已苍老。犹似双双社燕渐飞渐远,不复还。
记忆渐斑驳,人心亦淡凉。
只道今时,人燕两沧桑。
停针线
年年社日停针线。
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
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着破谁针线?
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宋]黄公绍《青玉案》
那一年,他与她失散于半夏。
这一年,他与她相忘于天涯。
每一年社日将至,女子都会停下手里的女红针线,也去游春,也去扑蝶,也去赏花。这一年却不同,他忽自便坠落在往事当中,念及如烟旧事,念及她。于是,也就情不自禁,心里黯然。却又是燕归时,见飞燕双双。他不忍见,只觉四下里况味酸楚。
今日,这江城业已过了春半。本是莺莺燕燕的温柔时节,他却是只身一人,流离在这乱山深处。这一刻,竟是万事皆休,只能立在溪桥畔,形影相吊,自惜自怜。
又道“春衫着破谁针线”,时年日久,身上的衣裳终渐渐旧损,却不知还有谁可来与他缝补,那些年彼此之间,温暖细微,却遗憾,当时只道是寻常。今时再想见,已是落得天涯海角两两相望,终年相逢无期的悲伤。竟未忍住,终潸然泪下,湿满衣裳。
倏忽一辗转,便是黄昏。他解鞍下马,抬头见夕阳西下,俯首入眼的,亦不过只是萋萋芳草连片。末三句更是浓意密聚。只写得叫人静默无言,心中颇伤。满眼春花,无人戴。酗饮社酒,无人劝。醉了之后,亦是无人管。
黄公绍,是宋元之际的人。彼时元人南下,大宋飘摇。他本是咸淳年间的进士,入元之后,却未曾入仕。也是时不他与,心中自有一种孤愤,后便羁旅在外,并且晚年隐居于樵溪。这一首词也是写得极为凄婉,却极是真诚。孤身羁旅,况味凄凉。
词里说到“年年社日停针线”,停针线是社日的风俗。自唐宋以来,每逢社日,女子都会放下女红,放下针线,也是难得的闲。大可与男子一同酒肉欢宴,也参与箫鼓赛会,祭祀土地之神。
还有传说,若是这一日仍旧弃闲做活,便会使人听力变弱。元明之交时期的瞿祐在《居家宜忌》中便记到:“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又有北宋张邦基于《墨庄漫录》一书中说,“今人家闺房,遇春秋社日,不作组纟川,谓之忌作。”
水陌轻寒,社公雨足东风慢。
定巢新燕。湿雨穿花转。
象尺熏炉,拂晓停针线。
愁蛾浅。飞红零乱。侧卧珠帘卷。
北宋名臣寇准的这首写闺中思妇社日孤愁的《点绛唇》亦写到“停针线”一事。只是这首词有“花间”之气,较黄公绍这首《青玉案》,更是脂艳,更是情意缱绻。一句“愁蛾浅”后接一句“飞红零乱”,便令人不自觉要想起越剧《西厢记》里崔莺莺那段唱词:
落红阵阵,遍地胭脂冷,
蝴蝶梦断,杜鹃惊花魂。
昨夜他,锦襄妙诗传音讯,
今日里,玉堂人物难相亲。
系春心,柳短情丝长,
隔花荫,人远天涯近。
恹恹瘦身早伤神,
裙带宽难消愁,几度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