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6900000022

第22章 南方写作之梦

1.岭南窗外的鸟鸣声巨大。

2.第一次这么清晰地看到了海浪的涌动。

3.我的新居被绿树、溪水、池塘、青草包围……

4.我和南疆小孩在一起。

飞机降落在深圳机场,潮热的暖风瞬间黏上鼻孔,南方味,迅疾包裹全身。

车启动,朝向东莞。窗外土壤和植被的颜色渐渐浓郁起来,在荔枝树丛后,陡然闪现出一片五彩的大酒店,我像刚行过成人礼的少年,亢奋起来,感觉的大门霍然敞开,浑身上下,每一根神经都警醒着,伸出无数触角,柔软敏锐。

不止一次,在珠三角,我仰望着这些高大的凸起物,如果没有它们,这里,便会兀自荒凉下去。白天,这些建筑物是锈的死物,冰冷僵硬,到了夜晚,诡秘的灯光,让它们浑身发烫,散发出骇人能量。有一次,在大巴上盹着,被车身一晃,睁开眼皮,我被逼向视网膜的水晶灯光震得无法呼吸:夜晚的东莞小镇,和香港,并无太大区别,灯光似烟花,永不熄灭。我甚而不能相信,我离这个魔幻世界的距离,如此接近。

南方于我,不仅仅是秦岭淮河以南,种植水稻,河流不结冰这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巨大的生存场,一个隐秘而鲜活的边陲世界,一个暗潜着奋争、对抗和重生的疆域。我是凭着一种动物的本能,嗅到了那股混合味,便自己寻了过来。虽然我在这里没有度过少年、青年时代,而这里,也不是整个南方,不过是岭南一隅,但在那一刻——从机场走出,嗅到潮闷之味,看到荔枝树后的酒店灯光,无端亢奋起来时,我便确认下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尖锐之地,命中注定,它属于我。

出了十几本书后,我渐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写作,恐怕是世界上唯一越做越难做的行当。当年的一个中篇,坐三天,轻松完成;甚至,我还有过一天写十二首诗的巅峰期;可如今,写三百个字,我都要耗费很大劲。一遍遍想,一遍遍琢磨。在脑子里思忖许多遍后,让胚胎慢慢成形,再把它敲打下来。我在乌鲁木齐的写作,渐渐陷入瓶颈期。我知道,写作如晶体,早已沉淀在我的体内,即便我试图装作看不见,它,还在那里。表面上,我沉入琐事:做饭、洗衣、购物、娱乐;然而,作家的热血,却奔突在每一个细胞核内部。我陷落进荒岛的寂静,试图努力辨析出我的未来,像画家面对远景,不断移动画架,寻找最佳的着眼点,我不断问自己——是继续留在北方,还是移居别处?

当南方如钩子,从半空垂落,神使鬼差,我抓住了它。选择定居东莞后,我曾认识的某些文友,怀着嘲讽的兴味,揣测这个自命不凡的选择,到底能坚持多久。然而,连我自己都未曾料到,跨过南北界线后,我的文字,如汛期之鱼,陡然澎湃起来。我不明白在灵感和创作、直觉和理智间,有一个怎样的平衡杠杆在支撑;我亦无法修订这个衡量标准,我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写,去写,不断地写,然后,再细心修改。我知道,当我在修改那些文字时,我同时,也在修改自己的命运。

我是在半山开始这场写作的:屋子是二手的,七十五平米,两居室,紧凑极了,其内,冰箱嗡嗡,窗帘陈旧,沙发凹陷,而我,居然在这个空间,为书桌找到了个向山的窗口。凌晨,在浓烈普洱茶的催化下,我以一种狂想诗文式的哲学方式,展开内心生活的探索。窗外,蝉叫蛙鸣,声波阵阵,鸟儿们,闪着翅膀,有时,会落在我的窗棂。

我惊诧地发现:一个人,不仅可以靠幻想创造出一个世界,甚而。还可以谋生。在小邮局,我兴冲冲地清点稿费单,盘算下个月的米、面、菜、水、电皆有了着落;而当我进入写作时,又会常常忘记稿费,而只思考一件事:如何让每一句话都更有效,让它们好得不可易一字,又节奏分明,音调铿锵。

是什么样的意志力,将我拴在书桌上,如头拉磨的驴,拖拽着整个世界一起旋转?我将自己关在小屋,从半夜写到凌晨,直至窗外的山脉,渐显曲线。然后,整个上午,继续写。午睡后,阅读。晚饭后跑步,仰望天空,那永恒的星体图案高悬头顶,我在心里默念,这一天,没有虚度。我消耗大量时间,盘桓在词语的交叉和重叠中。我不断调整思维,以便加入更新的内容。我全身心投入,渴望词语干净,冷如利刃。

在北方,我从未有过如此热情满怀的创作冲动。我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成长于农家,父母是文盲,小学一年级,我从学校带回的课本,是家里的第一本书。我吃过火柴烧烤的蚂蚱腿,新鲜的葡萄,青涩的西红柿,闻过雨滴砸在虚土后,腾空而起的味道,草灰埋入炉膛,烧出的锅盔(一种北方大饼)香。放学后,我奔跑在田野,听到风呼呼掠过耳畔,闻到韭菜被镰刀割断后,喷射出一股腥味。那些事物,至今仍完整地存储在我的体内,凝聚成一个隐秘内核。

我的家是北方常见的土坯房:厨房、父母居室、我的小屋、放农具和煤的屋、羊圈、菜窖、鸡圈。院里栽种着葡萄树,用木架撑到屋顶,将整个屋子裹起来。葡萄坑边种着苹果树、杏树和梨树。我非常孤独,一个人独自长大,没有和兄弟姐妹亲密相处的经验,更不善于斡旋和人群的关系。

最早说出“作家”这个词,是小学三年级,家里来了个卷发中年的远客,戴着厚眼镜,问我,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坦然:当作家。从她惊诧的表情中,我明白了一件事:她认为,这是一个农村女孩的狂想,根本不可能实现。我的第一首诗是怎么开始的?是什么触发了它?我想我知道。那天午睡起来,抬头看窗外,葡萄半透明的翠绿色调,和浮动在阳光中雪白的苹果花瓣叠印,衬出一片浓重的蓝天,接着,花瓣被风吹拂,飘荡,垂落,解脱,形成花雨——这个瞬间让我震惊,像被魔杖轻敲了下脑壳。诗歌的光芒,就这样,通过曲折而精妙的途径,照临了我。

十五岁半,整个暑假,我坐在葡萄架下的那间小屋,在方格纸上写作,待上了高一,到了新班级,四万字的中篇小说《哦,玫瑰》,已变成铅字。我写一群中学生,搞了个文学社,他们和教师的矛盾,他们之间懵懂的恋情,而那时的我,还从未尝试过异性之恋。我沉浸在摆弄词语的劳作中,希望通过我的组合,比此前,更光彩夺目。这种新游戏,于我,不仅仅是情感表达,更是某种冒险和抵抗,而我从中获得的快感,因为神秘,难以对别人细说。

新疆,中国西北偏北;哈密小城,四周被戈壁沙漠环抱;我的父母,从甘肃逃荒而来,侍弄一亩五分菜地,希望西北风不要刮得太猛,不要将暖棚上的塑料都吹烂;我们生活在没有祠堂、没有族谱、没有亲戚的小村,村民是众多迁徙者为奔命,临时凑在一起的难民。

说白了,我是难民之女;我又拖着我的孩子,迁徙到南部偏南。这样的我,居然,想当……作家。贫穷而傲气,并非不聪明,又桀骜,这些特征,只能使我的前途更加黯淡。

在我青春期的成长阶段,我从未偏离过这个梦想。虽然我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是粗浅的,但我利用各种时间阅读,积累技能,让手指具有黏合力,唤醒各类词语,让它们围绕着思维,编织出一幅智力彩锦。成年后,我力图不仅遵守女人应履行的职责,且装作对它感兴趣,然而,我却不能全身心投入——我宁愿写作。我是主妇,可我日日夜夜,苦思冥想的,却是试图将作家这个最神秘、最孤独的职业坚持到底。我渴望飞奔在词语里,以超越狭窄的卧室,琐碎的厨房,四方四正的客厅,而到达大江、大海、湖泊、山岗。

定居小镇后,我慢慢发现,有三个南方重叠混杂。第一个南方属于原住民。他们从没见过雪,肌肤里闪烁着的黑,如矿物质深埋地层后,又被重新挖掘,他们习惯各种风雨虫蛇,坚韧胆大,又尽量回避外人的目光,而以沉默固守着某种祠堂里的戒律,让某种稳定性,得以延续。本地人的宽容,不仅是天性,而且是必须:这里必须要保持宽容,否则,一点点小事,都会演化成群体性的爆炸事件。

第二个南方属于打工族。打工者浩浩荡荡,直奔那个目标:工作机会。他们拎着编织袋,装着被子、枕头、凉席,拎着桶,装着牙具、毛巾、拖鞋,跳上公交车,目光从大王椰和棕榈的树梢上掠过,搜寻着招工信息。他们人数众多,流动性强,相互之间的联系,远胜于本地人。数字报告在不断变化——几乎是刚刚算清,情况又变了——总有打工者涌入,而南方的一个神秘特点是,它总有本事,派发给不同人以各种暧昧的礼品,它总在上演被摧毁或被成全的奇迹。

春节期间,若在珠三角转悠,会惊诧发现,那些原本喧嚣的高大厂房,变得死寂,像巨大的休止符,整个海滨如空落蜂巢,甚而像囚犯越狱后的监牢。而在正月十五后,宿舍里的灯,一格格亮起来,逐渐地,形成一片璀璨。傍晚,穿工装的女人,懒得脱掉那衣服,纷拥而出,簇拥上街。若要去寻找她们中的一个,便要盯牢她的面孔,否则,她便会在瞬间消失,像她在这条街和这些厂房里,曾消耗的那些时间般,变得不复存在。第三个南方属于迁居者。人类的探险基因,曾存在于哥伦布等人的身上,同样,也遗存于这些人身上。工业革命的火种,点燃了这些沉睡基因。轰隆隆的流水线,不仅消解了传统的牧业和农业的生产方式,同时,还颠覆了旧有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得以在相对自由的范围内,寻找另一个生存场。而南方的魅力,让西部和北部,望尘莫及: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厂房鳞次栉比,高架桥盘旋如巨蟒,农田被挤成魔方,商品迅速流通,大排档通宵营业,彻夜不灭的灯光,将楼房托举成一束礼花。迁居者不断增加,如大剂量维他命补充进来,点燃着南方的热情,维持着此地的高速运转,让南方,形成某种独特的、国际化的、特殊的气场。

从西北到东南,在别人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环境里,我看到了陌生与惊诧。而陌生化,不一定就是新奇,总令人愉悦,有时,它甚至是危险的。常常,我会感觉自己冒犯了某种界限,而这种跨界的行为,又逼迫着我,放弃以往靠幻想的写作,而更喜欢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这种做法,不啻为一种令人生畏的挑战:如从现实的秃鹫嘴里,抢夺回滴血的鲜肉。

必须深入到小镇的隐秘角落,才能从最平凡的东西中,发现文学意义……于是,我套上工衣坐在拉线上、啤机前干活,一天十一个小时。于是,手指烂了,体虚,晕厥,而从不后悔;于是,我去买馒头,拎着塑料袋不走,看主妇们如何吵架;于是,我的脸上涂着面膜,躺在帘子后,听化妆店女子聊天,心跳如炸雷;于是,我伫立棕榈树下,看小狗背后的靓女,靓女背后的男人。

我只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那些没有物理基础,在半空中飘荡的风花雪月,被我摒弃;一切毛糙的,尚未定论的、正在突进的细节,都令我好奇,通过对切片的描述,我加深了自己与世界的紧贴感;我让自己成为熟练工,让词语变成钉子、螺丝、插销、暗扣,最终,完成一个物件。

我总是急匆匆赶回家,坐在一米宽的书桌前,掀开电脑,啜口茶,大脑里像插上根看不见的电线,嗡嗡运转。敲打键盘时,我能听到大脑和电脑,在同时嗡嗡响。我努力确认那曾真切生发的情感还醒着,然而,遗忘无法阻止,真相永不存在,因为,时间不会为任何曾经的快乐或悲愤停留片刻,我们听任自己随波逐流,将身躯塞入另一个空间,腐蚀掉储存于时间中的情感,在当时,它们甚至以咆哮的方式捶打过胸膛,而现在,却蒙上层灰色的面纱。

我实在匮乏幻想才能,等我迁居南方,某天清晨,伫立阳台,面对青葱宝山,终于顿悟:属于我的题材,就是我自己——作为父母从内地迁居边疆的孩子,当我再次迁居后,所经历的一切遭遇和努力。

是的——我并没有说出我所知道的全部。像一个穿过黑夜的人,他只说太阳散发着光芒多么温暖,而回避着那些阴冷、惊悚和凄惨。我将我的疼痛,压缩进我的词语中,而只在嘴角,挂一个淡淡的微笑。我将自己的一半折叠起来,而只展示出另一半。我写下了我所看到的南方,那么具体细致,然而,另一种对北方的痛楚,却藏在这些词语背后。

到达南方,应是我这一生中最大的波动,而在这里诞生的文字,绝不仅仅是手指敲打键盘的简单运动,它还与南方特殊的气压、气温、降雨量、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房价高低、邻里间的友善程度有关,以及与矿物圈、水圈、大气圈、营养圈等更为复杂的因素有关。

定居樟木头后,我惊诧地发现,还有很多作家,因各种机缘,也迁居于此。

在“大量招收女工”的红色横幅下,在厢式货车鲨鱼般纵横穿梭的莞樟路上,在茅草丛生的五星级酒店旁,经常会走过一个零落的人,两手空空,眼里闪着灵光,像是无所事事,又像是所有的事都和他持有某种深切的关系。我看见那个人就是我,或别的作家。我们不是旅行、采风、疗养,而是……居住。我们,成为小镇最古怪的居民,每个人都像个探险者,用好奇的目光打量南方,每一个人所散发的光和热,都超过爱迪生联合公司,而小镇的文化系数,也因我们的存在,大大超过周边的平均值。

逐渐地,我们习惯了芒果树荔枝树,尝得出五指毛桃汤的浓淡,分得清妃子笑和桂味(荔枝的两个品种)的甜酸,对潮湿,对蚊子,对老鼠个头能膨胀到何等庞大的地步,都有了深切体味。我们离开了故乡,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场域,过上了某种奇特的生活,这个现象,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评论家的综合分析:若早上三年五年,断不会在中国诞生。

在户籍制如铁链紧紧拴住脚踝的年代,迁徙的狂想,只能被扼杀在摇篮中;随着工厂的出现,政策的松动,南方如冰河解冻,陡然间,澎湃起来。人们来到此地,节奏变了,性情也变了,所做的努力,似乎都会遭到翻番的回报,即便同时,也会遭遇挫折和麻烦,但却不能不激越向前,因为他被周边环境所挟裹,不得不如落叶在溪水,一同载浮载沉。

故乡于我们,究竟是何物?它竟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口味、习惯、风俗、礼仪和伤痛?!当我们的身体离开故乡,故乡并不会心甘情愿地退场,它总会在某个时候,露出藤蔓上的尖刺,让我们痛一下。我们必须承认,故乡对我们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面条和口音,不仅仅是肤色和习性,它将我们与过去相连,又把我们输送到未来,我们后来所收获的一切,都是从故乡这个母体里汲取养料的。

然而,离开却是必然。是在樟木头,我最正式,又最隐秘的形象——作家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我写下可怕的人群,无序的混乱,让一切显露原形的阳光,正在晾晒的衣服,电子厂外的小吃街,破街陋巷里的出租屋,我写下挣扎和热望,失落和忧伤,它们是别人的,也是我自己的,伴随着写作的深入,我感觉自己的命运已和南方的命运,紧紧地夹缠起来。

二0一0年八月至二0一三年四月于东莞樟木头

同类推荐
  • 简明编校应用手册

    简明编校应用手册

    “无错不成书”的说法听似有些夸张,其实这是读者群对书报刊等出版物(广义上含广播、电视、音像制品及网络上的用字用词)极为中肯的评语。同时也是鞭策和激励出版人应该更加辛勤努力,让面世的出版物完美无缺,把各种可以避免和应该避免的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直至消灭殆尽。然而现实却是许多出版物上差错依然屡屡出现,这不能不使众多出版人感到困惑、不安和忧虑。
  •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媒体创意与策划

    媒体创意与策划

    这是一本教材式的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书。一是为大学教学而用。二是想用于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人士的培训。既然类似教材,当然就有自己的东西,也大量参考了别人的东西。
  • [苏]哈尔拉莫夫苏联学校教育教学原理与《教育学教程》

    [苏]哈尔拉莫夫苏联学校教育教学原理与《教育学教程》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本书介绍了“古希腊思想家对生死的思考”、“佛教的因果轮回说”、“活佛转世制度”、“伊斯兰教的生死观”、“长寿主义的生死观”等。
热门推荐
  • 挽青丝

    挽青丝

    倾世容颜的他却是帝都出了名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还曾放豪言尝尽天下美人,人人遇之恐避三尺,却殊不知公子非公子。当某天,“女人,别在我面前耍小把戏。”修长的手指轻挑起眼前人儿的下颌,薄唇轻启。手挽青丝,伴卿一世。
  • 凐灭虚空

    凐灭虚空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拥有更美好的将来,不管为了谁,努力,加油!本书QQ群:512127997
  • 默默修真之结丹篇

    默默修真之结丹篇

    玄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修真体系的手法描绘科研界研究生如修炼般的生活以及师生间的矛盾纠葛,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
  • 王牌校草的独家甜心

    王牌校草的独家甜心

    暑假结束,韩丹萌和他的好朋友---夏沫要继续开始她们的上学生涯了,在回国的路上韩丹萌却阴差阳错的上了别人的私人飞机。上飞机巧遇帅哥,下飞机抽中特等奖,来到坛特贵族学校,还和帅哥坐在一起,谁料所谓的帅哥却是飞机上的人,而且还是贵族学校的校草,看迷糊的韩丹萌怎么迎接校草温暖的怀抱吧!
  • 流金岁月之飞舞的爱情

    流金岁月之飞舞的爱情

    苏格拉底说,人可以死去,但要在找到真爱之后,doyouunderstand。真爱给人以幸福。爱情滋润着人类,装扮着世界!爱情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从古至今,爱情里的那一片片痴心,总是感人肺腑,传唱不绝;自古多情男儿风流,不爱江山爱美人;最家喻户晓的梁祝化蝶可谓珍爱感天动地……在这个青春年华里,让我们也带着爱情一起飞舞吧!
  • 现世江湖之儿女情仇

    现世江湖之儿女情仇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自从古时开始便有习武这一说。在以前,更是有各大门派纷争,江湖乱世等。而在高科技时代的现在,我们几乎没看到有人施展“武功”了。难道这些东西真的消失了吗?前辈流传下来的那些武功秘籍到底去了哪里?难道现在没有了“武林门派”这一说吗?如果有,他们去哪了呢?古时的少林寺,峨眉山,在现代也是存在的,那他们真的是“武林门派”吗?还是只是普通的寺庙?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现代人中的“江湖人士”,那在这枪械的时代,武功究竟还管不管用呢?故事还得从几个还在上学少年开始说起……
  • 陪伴,是我的告白

    陪伴,是我的告白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大学四年,工作三年。七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也好似一个轮回。有人相遇,相识,相知,相爱。有人深爱然后分开。而我,却始终在你身边如一缕阳光,你幸福时,不打扰,你危难时,我施以援手。我爱你,不为你爱我,我的所有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过得幸福。如果你幸福,那么我也会幸福。
  • 妃怨

    妃怨

    “臣妾终究错估帝王心。”那夜,她身下血流不止,明知越陷越深,却忘了那殿上坐的是九五至尊,并非她一人夫。
  • 进船泛洛水应制

    进船泛洛水应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血族之白色玫瑰

    血族之白色玫瑰

    停更啦准确来说是不更了作者都想不出来了所以算是弃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