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貌的一次讨论
奉一:提几个问题给朋友们:
你觉得你爱一个人,他或者她是否美貌重要吗?
你觉得相貌是否决定了你的爱情?
你是否很长久地爱过某个人?总是拿他比较其他的人?
能否描述一下你认为的理想的相貌是怎么样的?或者一些伤残人士,比如面部有烧伤的人士,你会喜欢他吗?
如果你了解了一个难看的人特别善良,很诚实,你会慢慢喜欢这个人吗?
如果一个丑陋的人是你的孩子,你会爱他吗?
卡西莫多和帅哥,你会选择哪个?
各位能给美丽提供一些关键词吗?也就是你认为的美丽需要哪些要素?能提供出来吗?
A:关键词是“击中心灵”。想不到比这更关键的。
奉一:你觉得杨玉环美吗?
A:必然美。帝王的眼光自然是高的,又不是没见过美女的人。
奉一:你们有没见过一种美,让人一下子对自己特别失望的?有没有见过一种美,让你觉得自己以前都是瞎子一样活着的?你们有没有感觉到一种美貌,像闪电划破了黑夜的?
A:考你一下,你说说什么是缺陷美,可以吗?
奉一:缺陷美的主体还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成分是符合美的普遍标准的,然后有一些所谓的缺陷,比如伤疤、断肢等等。但是,似乎美的质感增强了,某些部分得到强调了,所谓的缺陷美的前提还是美,如果百分之九十是丑,只有百分之十,再美,也是白搭。缺陷美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认为首先这个人是美的,然后有一点缺陷,那么你把缺陷也当做了美的命要因素之一了,这就是所谓的缺陷美。前提是,美是主要成分。
我再提一个问题: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爱人不美,是什么原因使你和他结婚的?难道是自己实在找不到美人了吗?还是追求美人不成,弄得一鼻子灰,不得不找个不太美的将就了凑合了?嘿嘿。
A:美感的产生,有生理阶段、心理阶段、大脑联想阶段,也有复合阶段。美感,来自事物的信息,也要有你的通感共鸣。这就涉及到欣赏主体的美育经历。
奉一:我们的目的是开阔一下咱们的思维,面对真正问题。小A,你说的都是资料性的公共知识。那些美学理论多数都是对一些公共资料进行整理。你说的一些美学是文艺美学,我们今天说现实的,容貌的美和实在的美貌,和人的命有关的,每个人都能遇到和理解的现实的力量。不是谈论美学的理论观点,而是谈与美貌相关的生活感悟。你不可能把一个实在的美人,变成一块奇石那样欣赏,或者变成一段戏曲那样欣赏,或者,从韵律美什么的去解释美人,尽管看起来像是那么回事一样。我们不是和石头、戏曲、韵律恋爱。
美貌,有时候是致命的,让人很难自持。但是,有的美貌是邪恶的,勾引性的,相反的,有的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个美貌脸谱。藏在心里的。很多人在恋爱经历里之所以没有对美貌直接出击,是因为被拒绝过,受到隐性伤害的经历造成的。美貌,充满了危险,因为它珍贵,也因为是人世欲望中的一种完美。
如果是一种“邪恶”的美貌。那就是美貌之下隐藏的暗示是“邪恶”的。很多内容会在相貌中透露出来的。比如过分性感的嘴唇和过分含情脉脉的眼睛。面相和美貌无法区别开来。
A:凡是邪恶的都是丑陋的,可以区别的。
奉一:我们对不良信息的理解不同。不良信息,并非都是丑陋的。我想表达一个个人理解,那就是美貌有其绝对性,但是为何美貌很多时候并非是决定爱的最主要的因素,为什么这样呢?在大多数的人面前。因为进入一种社会关系里以后,大多数人自身产生了很多的局限:1.不自由;2.拥有的权力器皿不足;3.个人认知运程的复杂交集的深度参与。人类,学会妥协,这是一种生存的更高级智慧。
大多数人最应该做的是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非美貌。美貌不重要,重要是“合适”。
美貌,有自己的悲剧和危险。美貌,是强大的外化财富,如果你得到了,你会相应失去一些东西填补你所得到的。对于现实人生来说,举个例子,好像奥运会在一个项目和一个级别里只有一个金牌,不能大家都得到金牌,得到金牌的一般只是一个人而已,很多人什么牌都没有,不入流,但是如果他在认识上是通达的人,这并不妨碍他人生的幸福。如果一个人为金牌得了病,这辈子得不到就要痛苦而死,我觉得这个人八成得的是精神病。
《老子》中有一句话说得很透彻,那就是“圣人为腹,不为目”。所谓的圣人,不一定是说多高的高人,而是说有生命智慧和透彻理解的人。有智慧的人,不是为颜色而活,而是为内在的自我完善和生命完整性。这种完善也包括我们对能杀人的美貌的抵抗力和转化力。
如果很不幸,我们是武大,娶了金莲,那么其结果,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了。有智慧的人,有时候会把获得美貌青睐当做一种侮辱和鞭策,你会活得有点不自然。我不是说那自己天生的美貌是一种上帝的侮辱。而是说,我们的欲望如果被那种想得到一切的力量征服,不顾一切吃了那些很特别的食物,或者我们穿上了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衣服,其实是一种侮辱和不幸。即使没有凶器交加,你也会特别紧张,因为总归好像会有人要和你动刀子。
历史上很多修真美女自毁容貌,也许太美,是一种罪过吧,它难以避免招致邪佞。
关于美貌绝对的标准,我自己觉得真正的大美貌只有一类人,那就是婴儿。这美彻底来自生命自身的完满,是绝对的人类的美。
基于性吸引的美貌,它有一些暗示在里面:生殖能力,身体健康程度,以及心性和心格的质地。我觉得有位朋友说得对,不是容貌本身邪恶,而是心性的邪恶,心性的邪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相貌本身透露的自身的趋向(一般人道的社会不对此进行公开评价,因为那是一种非后天的生命内涵),另一个是对他人的暗示性。一切都在相貌里藏着,这个说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对爱的追逐,对美人的追逐,也是一种本能里外来的命令,紧密捆绑着性幻想。有一种美貌是大善的,那就是清冽的美。清淡的,看似无味,实则是贞。贞,质朴,自守。贞,是种气的状态。心贞,气纯,就像五岁孩童。
我们如果仔细地、历史地审视美貌,普通的相貌,甚至丑陋的相貌,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很奇妙的人生内容:美貌容易衰朽,而丑陋却可常葆。美貌像春天的鲜花一样辉煌一时,普通的叶子却可以蓬勃到秋。
世间本来并无美丑,因为需求才有分别。那些没有被强光照亮的外貌平平的众人,其实长得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有的甚至很丑,甚至是有严重的先天缺陷的。可是我们不能小看每种样貌的人。凡是拿走了的,一定会补给的,在其他方面补给。每一种相貌都暗示一种能力,那种能力是天生的优势。所以说,平等,是王道,不平之地皆有妄,皆有凶,在根本上,是不祥的,肯定难得善终。
这个议论其实是犯了忌讳的,因果说,凡是先天的,不要轻易去议论和评价,指点和赞美,那些是先天的品德,是上帝的事儿。而那些后天的努力和追求才值得我们鼓励。这是文明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一种人道。人道,也是为人的通达,世间的或显或隐的共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四句颂是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作。何训田把它写成了歌。这四句,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这首诗给尚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事。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之路?关键,就看眼光自然而然地望向何处。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令人心境豁达美妙的色相,其实从不同的方向暗示出心的绵绵无绝之高远的力。
生下来就会想象
人人都有个心灵的花园,花园里住着各种精灵。花园的草丛是一个丰富无比的大千世界。远处的彩虹垂挂在天际……
幻想,差不多就像自己对自己撒谎一样。我们每个人天生就都是幻想家,天生就会“说谎”,我们因此很幸福。
在早期的生命时光里,幻想本能和自爱本能是不想听任何劝告的。
爱美并且臭美的心像一支离弦的箭从虚无中飞向虚无,它有自己执拗的方向和速度。这支箭飞起来后,就不顾一切地听从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它就是我们的心愿。而心愿全然盲目,本来是不想顾及现实的。随着生命过程的展开,人慢慢在现实通道中遭遇尖刺和逆钩,感受到了来自现实的阻挠和与客观世界碰撞的疼痛。疼痛是生命的一种基本语言,也是认识自我的一种基本能力。
生命于是慢慢自我重塑,慢慢了解各种限制和危险——这就是一个人不断学习的过程,坚持着活下来的过程。
有一个叫王二的人不停地对别人说自己有多会吃:“我可以吃下九十九个包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凑成一百个?”王二说:“你把我想成什么样的人了呢?难道我会为一个包子说谎吗?我为什么要说谎?”其实他就是在说谎,他吃不了九十九个。
记得有一次我去老王的办公室和他闲聊,老王四岁的女儿忽然从门外的阳光里跑进来,对老王叫着:“爸爸,爸爸,你想吃糖吗?”
老王笑着说:“想啊。”
然后一边冲我笑一边就准备掏钱包让孩子自己去离这不远的小卖部去买。
还没等他拿出钱包,小女孩就蹦着出去了,在门外藏了一两秒,又跑了回来,攥着她的小拳头,伸到老王面前:“给你糖,爸爸。”
老王伸手去接,女孩就把拳头张开,把“糖”放在老王手心里。老王就一把填到了嘴里,一边吧嗒嘴,一边说:真甜。
“给叔叔一颗吧。”老王对女儿说。
小女孩就又跑出去,在门外藏了一会儿,回来把拳头伸给我。
我于是也去接糖。
她呀照样把糖给我,但是什么都没有,哪里有什么糖啊?根本就没有。
但我们三个人开心极了。
我和老王配合得非常好,吃得非常逼真,那不存在的糖,被我们吃得比糖还甜。
除了游戏的快乐,人多半没那么幸福的。我说的这种幸福是孩子的幸福,他们的确比成年人幸福。孩子的游戏没有任何实际的目的,只要自己愿意,只要自己想。
今天,我和老王早已经离开了十七年前的那间办公室,阳光和草地早就改变,小孩也长成一个文静漂亮的大姑娘,去美国读书了。
人接受教育,就是认识什么是真实和什么是幻想,什么是自己,什么是非自己。在这个过程里,知识产生了,那是在智慧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和幻想看起来完全不同。但是它们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区别,只是稍微改变一下方向,动那么一点点,就彻底不同了。
我相信,我们现在的主流认识方式存在问题,而且我们的知识多数是越来越不聪明的,它片面,扭曲,甚至严重歪曲了存在的真实状态。我们太相信自己的理念和理性,忽视了本来的直觉和游戏精神。
小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什么都知道的,那时候他没有语言,没有借助语言的思考,他只是在一种完全的下意识中,在一种寂静和沉默中,所以他是真正有大智慧的。而随着他慢慢学会说话,接受人世俗套的教育,进入一种历史的文化流程,产生具体的经验后,他就开始失去智慧,变得偏执。这种偏执在人生的中年发展到最高峰:那时候他身体的外观最强壮,在社会中最有权力,最自以为是,同时也最愚蠢。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慢慢地被剥夺,语言、权力、身体的强大慢慢都失去了,他变老,一点一点恢复到原来的静默里,他就会向童年再次回归,到他最后即将离开这个宿命过程,快要回到没有止境的秘密中的时候,他会重新拥有了大智慧——我们本来就什么都没有,所谓的我其实是一个想象。我们本来就是大自然的偶然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对古文明核心价值的卡通式描绘: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目前的现实状况和生命素质决定了人之所能,人之所不能。这就是所谓的“命”,我们全体的命。对这点,人越老,越明白,越受苦受难,越灾难深重,也越明白。所以孔子说:五十岁,您就知道了。五十仅仅是一个比拟,也许有人要到八十,有人一辈子都不明白。我们现在说的“现实一点”,就是让自己的本能让步,让自己的幻想让步,而要去遵循生命和自然的法则,遵循表象之后的真相。
在社会里,欲望的满足始终倾向于照顾那些掌握着更多权力的个体。他们更能通过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手段降低现实的苛刻限制,而较少权力的人不得不更多改变自我,压抑欲望,局部性地满足一下心愿。
疯子和幻想狂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沉迷在自我的世界,保持内在不变的癫狂。他们既得到了,同时也付出了,收支大致平衡。人的欲望是无底的。而命运的低沉号角一直在吹响着,告诉我们,哪里有那么容易就幸福和快乐?于是,我们抵达了一个又一个智慧,在这智慧洋葱的最里面,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模样——人生本来就是认识自己,慢慢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目的也是为了最后认识自己,只有这个才算有点“意义”。
许多古代的爱情故事只讲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冲破了重重的阻挠终于在一起了。“他们去了美丽的远方”或者“他们终于完婚了”。故事就到此为止了。是的,美好的东西讲完了,接下来就不那么叫人欢喜了,就是因为他们结婚了,结婚以后,爱情就变成了另外的东西。
爱情在本质上是根据性力量而发展出来的幻想,也是一场生命中的感冒,终归有一天感冒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