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回到国都后,便吃苦耐劳,冥思苦想地准备着报仇雪耻。他把一个苦胆吊在座席旁,使自己坐着躺着都能看到它,每次吃饭喝水的时候也都要尝尝它的苦味。他借此提醒自己说:“你忘记在会稽山遭到的凌辱了吗?”他亲身耕地做工,他的夫人也亲自纺纱织布,他们吃的饭里的肉,一点也不比别人的多;他们穿的衣服色彩一点也不比别人浓艳,他们放下架子尊重贤人,对宾客优礼相待,他们救济贫困,抚恤死伤,跟普通百姓一样的从事劳动。这样,越国就日益强盛起来,并最终平定了吴国,越王勾践成了一时的霸主。
其实,像越王勾践一样,我们每个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这样和那样令自己或羞辱、或痛苦、或难堪、或尴尬、或无奈、或失望的处境,可有些人总爱健忘,“好了伤疤忘了痛”。于是便开始懈怠了,大意了,麻痹了,导致最终未能取得更大的建树。
卧薪尝胆,知耻后勇,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厚德载物
魏文侯就公子成和翟璜两个人,谁更适合担任魏国宰相的问题,征求大臣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您所以拿不定主意,是因为您没有对他们留心观察。您应该观察他们平常的时候亲近什么人,富贵的时候结交什么人,显达的时候举荐什么人,窘迫的时候能不做哪些事情,贫贱的时候能不要哪些东西。从这五个方面观察就足以确定国相的人选了,哪里还用得着问我呢)!”
李克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西晋的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写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的,经常亲近好人的人会变好,经常亲近坏人的人会变坏。富贵的时候结交富贵甚至比自己更富贵的人,必定是攀龙附凤,被金钱权势所迷惑的势利人。显达的时候举荐自己可以利用的人,必定是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不利于团结的人。窘迫的时候能不做哪些事情和贫贱的时候能不要哪些东西,说的就是做人的节操。其实这五个方面所强调的就是,不管什么情况都要保持自己的良好品行,其最根本的就是一个德字。从这里出发,就能做到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唯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承担重任,乃至当相为君。
谁是丧家狗
孔子到达郑国的时候,和他的弟子们相互走散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郑国的东门口。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他的前额有点像唐尧,他的脖子后头有点像皋陶,他的肩膀有点像子产,他的下半身比大禹矮三寸,他那萎靡不振的样子活像一只丧家狗。”子贡找到孔子后就把那个人的话如实地对孔子说了。孔子一听反而开心地笑起来,说:“他所美言的我那种相貌,我可真是不敢当。但他说我像只丧家狗,那可真对极了!对极了!”
这当然只是孔子无可奈何的自嘲而已。孔子绝对不是那个郑国人所说的活像丧家狗,那么,什么人活像丧家狗而“无家可归”呢?
基督讲“天国”。信徒们劳作一生,就是为了能回到那个叫“天国”的家里去,得到永生。耶稣说:“上帝的国在你们心里。”又说:“富人进入上帝的国,要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因此,耶稣又告诫说:“不可为自己积聚财宝在地上,要为自己积聚财宝在天上,因为前者会虫蛀、生锈、遭窃,后者不会。”也就是说,要返回“天国”就不能成为物质的奴隶,而要做精神的贵族。这就不难理解耶稣为什么会把耶路撒冷圣殿内摆摊做买卖和兑换外汇券的人赶走,要还圣殿一个干净。
摩西说:“人的生存不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所说的每一句话。”我国也有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七尺。”那些贪得无厌,腰缠万贯,拥有豪宅,却精神匮乏的人往往正是“无家可归”的人。因为他们为物所困,为名所累,为利所陷,心灵已被物质性的东西充塞得没有了空间,而成了“植物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无论身居何处,惟有心富才是家。
渐修到顿悟
孔子跟着师襄学弹琴,他把这个曲子一连练了十天还不向下学。师襄说:“可以练点新的了。”孔子说:“我现在才只是学会了乐曲的弹奏方法,还没有成为一种熟练的技巧。”又过了几天,师襄说:“技巧已经掌握,可以练点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乐曲表现的思想情操。”又过了几天,师襄说:“已经体会了乐曲的思想情操,可以练点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有看到乐曲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又过了些天,孔子有了一种严肃深刻的理解,产生了一种心情舒畅登高望远的感觉。他说:“我已经体会到乐曲所歌颂的那个人了,那个人是黑黑的脸膛,高高的个子,眼睛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好像是四面八方的国家都服从他,这个人如果不是周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一听立刻离开座位向孔子行礼说:“我的老师说这个曲子叫做《文王操》。”
神秀与慧能分别代表北南佛教的分歧,主张“渐修”与“顿悟”有所不同。而我一直认为,“渐修”与“顿悟”没有什么的区别,只是修行过程的两个阶段而已,从孔子学弹琴的这个典故中又再次得到了证明。试问,没有“十载寒窗”,哪能“一举成名”;没有“人后遭活罪”,哪能“人前显富贵”。也只有“钻深山修身养性”,才有“出古洞名扬四海”;也只有“春天的播种”,才有“秋天的收获”,而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以我说,“渐修”是“顿悟”的付出和努力,而“顿悟”是“渐修”的成效和结果。
鸿鹄之志
陈胜年轻时,曾经给人家当雇工,有一次干活累了,在田埂上休息时,恨恨不平地说:“如果将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能忘记今天的伙伴们!”别的雇工都笑话他:“你一个给人家干活的,还有什么富贵可讲呢?”陈胜长叹一声:“唉!小燕雀哪能知道鸿鹄一飞冲天的志向啊!”
鸿鹄之所以能一飞冲天,是因为它有翱翔蓝天的抱负。陈胜以推翻秦朝暴政为己任,虽然失败了,但却极大地动摇了秦朝的根基。而由他分封、派遣出去的侯王将相,最后终于灭掉了秦朝。我由此想,人生做事应该定下更高的目标,如果你是学生,就应把目标定在考取满分上;倘若你是运动员,就应把目标定在破纪录上;假如你是商人,就应把目标定在成为首富上。定下这些更高的目标,重要的不是能否真正考取满分、打破纪录或成为首富,而是可以促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汗水,在经营的过程中倾注更多的心血。人生这样一来,生命之激情就能得到更充分的燃烧,生命之潜能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生命之风采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正如诗人艾青所写的那样: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首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燃烧。
人的生命犹如一块电池,其尊严和使命就是使自己身上的“电能”全部用尽用竭,毫不保留。
劳心重于劳力
汉高祖五年,项羽兵败身死,刘邦平定了全国,于是论功行赏大封群臣。人们互相争夺攀比以至于折腾了一年还定不下来。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于是封他为酂侯,给他的领地也最多。功臣们开始都不服,说:“我们一个个身披铠甲,手执刀枪,多的经过一百多次战斗,少的也有几十次,功劳尽管有大小的不同,但全都得过城,占过地,而萧何没有一点汗马功劳,就靠着舞文弄墨耍嘴皮子,没有上过一回战场,今天他的功劳反而比我们都高,这是为什么?”刘邦说:“在猎场上,亲自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而发现野兽兔子,并指挥猎狗往哪里追的却是人。你们也就是能够追野兽兔子,所以你们所做的也就是猎狗的事情。而萧何是发现野兽兔子踪迹,是指挥猎狗去追,他做的是猎人的事情。”功臣们听后都心悦诚服。
刘邦打的这个比方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他所强调的就是,劳心者比劳力者重要。事实也正是这样,作为劳力者的千军万马之所以能决胜千里,当然主要是依赖于作为劳心者的统帅军师们的运筹帷幄。也只有在劳心者提供的科学正确的方针和部署下,劳力者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效,乃至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否则,就只能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甚至全盘皆输,彻底失败。可见,人类社会始终是,用脑子的指挥弄刀枪的,出点子的引领跑腿的,做决策的领导抓落实的。
我又一次想起这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谦虚是攀越的阶梯
晏子做宰相的时候,有一天坐着车子外出,他车夫的妻子正好从门缝里看见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自以为给宰相赶车高人一等,背后立着大伞,赶着四马飞奔,威风凛凛,得意非常。事罢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跟他离婚。他问妻子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够六尺,可是人家当了齐国的宰相,名震天下。今天我从门缝里看他的样子,人家思虑很深,还仿佛总觉得许多地方不如人。你身高八尺,却替人赶车,而且你心里还总觉得挺了不起!因此我不想跟你过了。”从此以后,车夫变得谦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车夫把事情原委向他讲了一遍,晏子很赞赏,于是推荐他当了齐国的大夫。
这个典故又一次例证了《尚书·大禹谟》中说的“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骄傲自满的人为什么会招致损失呢?因为目空一切,他就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当然就无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因为盛气凌人,他就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忠告,当然就无法反省完善自己;因为自以为是,他就缺乏钻研求真的精神,当然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真知灼见;因为满足现状,他就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当然就无法取得更大的长进……相反,谦虚的人,一方面,自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这会促使他善于抓住每一个良机,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成长自己;另一方面,他更能获得别人的指教、点拨、支持和帮助,给自己追求的事业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从而取得更大的建树。
骄傲,是一个人长进的障碍。谦虚,则是一个人攀越的阶梯。
老子的孤寂
老子在周朝住了很久,后来看到周王室愈来愈衰落,便离洛阳而西去。路过函谷关时,把关的尹喜一见他就高兴地说:“您就要隐退了,请您走前为我写一部书吧。”于是,老子写了《道德经》。此后就再也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我想,老子是独自回到他的道上去了,因为他所尊崇的就是道。我又记起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章中说的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我的讲述非常容易明白,也非常容易实行。但是天下没有人能做到理解明白,更没有人能去实践躬行。我的讲述是有一个宗旨、主题、目标的,是有自己的主心骨的。我的谈论事务,是有一个依据、一个主干、一个总体的思路的。只有无知者,才会不理解我,也不被我理解。理解明白我的人绝无仅有,取法我的人更是难能可贵。所以可以说圣人是穿着粗布衣服,却怀里揣着宝玉。)
我读着读着,仿佛跨越远古历史,看到了老子特立独行的身影,但多少路人却对老子视而不见。我想着想着,依稀穿越时光隧道,听到了老子吹响的瞭亮号角,但多少沉睡者却对此听而不闻。我可以想象,当年的老子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形单影只。想到这里,我内心最为柔软的部分刹那间被深深地触动。我猜想,老子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宣讲传道,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但坐在台下的学子们,有的心不在焉,分散精力;有的关起耳朵,打起瞌睡;有的安坐不住,进进出出;有的交头接耳,违反纪律……面对这些无心向学、不求上进的学生,这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圣人之一的老子,在无可奈何之下,也不得不使了点小性子,发了点小脾气,向学生们发出劝慰和忠告。真可谓用心良苦,“恨铁不成钢”呀。不过也难怪,老子您积聚的只是天上的财宝,不是地上的财宝,不能直接给予芸芸众生金钱或房子,而对于把金钱或房子看得比精神和心房还重要的俗人来说,您的“道”是多么的不实用。然而,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我们谁又能够失去阳光的普照和雨露的润泽呢?还是王蒙说得好:“时至今日,两千余年后,中国外国,仍然有那么多人阅读讨论争论您的《道德经》五千言,众说纷纭也好,郢书燕说也好,越讲越糊涂也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也好,无人正解更无人实践您的思想也好,您的影响已经伟大绝顶,您的成功已经难以匹敌。还要怎么个知法行法?《道德经》毕竟不是射击要领或交通规则,您想让读者怎么去行呢?”
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的名妓卞玉京,为了赎罪,她用锋利的针,刺向自己的舌尖,然后,用血针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抄写《道德经》,断断续续,前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如果老子在天有知,我相信,他也会为此深受感动和备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