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78100000015

第15章 迎接中考,心态决定一切

初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差不多都与即将到来的中考有关。由于中考是绝大多数学生有生以来遇到的第一次高利害考试,第一场改变人生的“硬仗”,因此初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特别需要有效引导、调控。否则,不仅会对学生中考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根据初中三个年级的不同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

初一年级:适应决定一切;

初二年级:状态决定一切;

初三年级:心态决定一切。

因此,初三年级的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调节,绝不能只是埋头教书,也不能简单地“减压”了事。需要具体分析问题,具体解决问题。我认为,初三学生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其实可以归纳为两对矛盾,那就是:过分焦虑与焦虑不足,渴望沟通与趋于保守。

过分焦虑与焦虑不足

随着中考的迫近,学生心理负荷不断加大,从而引起明显的反应,这就是焦虑过度。这是初三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升学愿望强烈,学生急于提高成绩,常常是急于求成贪多求快,当现实和愿望产生矛盾的时候,便产生焦虑的心理情绪,而一旦产生了这种情绪,常常需要长时间调整。这种心理在成绩中等的学生当中,表现得特别突出。由于这些同学在班级人数中占大多数,所以他们的过分焦虑甚至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心态。过分的焦虑还会引发情绪上的激动或者低落,有的初三学生甚至常常与同学发生激烈的冲突。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由于焦虑过度,自己的努力总是没有很好的收获,就变得灰心丧气,自信全无。

有压力是正常的,压力是人生必需的因素,没有压力,往往也就没有动力。但是压力一定要适度,“适度的压力”能使人们处于适度焦虑和适度兴奋的最佳状态,信心十足、心态平静、精力集中、思维敏锐。而过度的焦虑不仅是一种心理疾病,同时还可能引起生理上的严重反应。我经常发现一些初三学生容易患病,一到考试就感到心慌气短、呼吸急促、老想上厕所,或者经常失眠、食欲不振,等等。这些都是过度焦虑引起的。

面对过度焦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我们不妨看看八中初中部两个教师的工作实例。

八中初中部某届初三学生Y,自认为“脑筋不快”,便“笨鸟先飞”,学习努力,平时学习成绩还算不错。可近来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怪事出现了:每遇考试,前几天她必然会出现身体不适状,发高烧,头痛得厉害,不得不在医生的建议下休息。考试过后,一切不适应的症状全无。这样次数多了,“装病大仙”的绰号便在同学中悄悄叫开了。为此Y很苦恼,也非常委屈:“39℃的高烧能装出来吗?我又不认识医生,哪来的假假条?”

Y的班主任刘满秋老师经过对其症状的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考试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情绪。所谓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及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上表现为:紧张、担忧、苦恼、无助、胆怯、自卑。生理上出现: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手足发冷等。严重时常表现为:坐立不安,头昏脑涨,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停滞阻抑状态,等等。

针对Y的情况,刘老师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她的心理素质,重点是帮助其学会心理压力的自我避免与自我排解,教给她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

首先,进行自信心的训练。增强自信心,是消除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教师与家长在考前应多说一些鼓励话,少说泄气话,可以让学生在临考前注意个人消极意识的出现,并向自我消极意识挑战。所谓挑战,是指向消极的自我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辩论的过程。例如,“每到考试,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引导自我辩论:“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毫无必要!班里确实有比自己更强的同学,但也有不如自己的同学,担心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是无根据的。”考试固然意味着同他人的“竞争”,但就个人的发展来说,归根结底是与自己“竞争”,因此,把注意力放在担心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上,这种担忧是多么地幼稚。经过这样的自我暗示调节,Y的考试状态有了明显好转。考试时能抓紧时间排除杂念,立足于自我潜能的发挥,吸取其他同学成功的经验,身体的不适之感也基本消失了。

其次,帮助Y正确面对挫折。我告诉她,一个人不可能总是成功,一旦失败一定要能正确地对待,如果失败后你继续消沉下去,那你将一事无成。但当你失败后,你没有因此而委靡,而是鼓足勇气,找出原因继续向前,那成功一定会到来。正用到了一句话“人总是要有精神的”,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充实的人,一个活着有意义的人。

再次,改变对考试的认识,提高考试技巧。Y把考试的结果看得很重。认为考差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她说自己都不敢想结果。我告诉她,考试重在了解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考试找到自己知识上的空缺才是目的,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应该集中精力去解决难题,而不能只想着考试分数。把考试分数看得过重,就会忽视考试的真正意义,从而使得考试的积极意义被消极作用所代替。同时会反过来影响考试情绪和考试成绩。接着我与她对话,模拟考砸了的后果,想象最糟糕的场面,让她发现她其实是在预支烦恼,夸大烦恼,进而认识到如此焦虑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最后我也给她讲授了一些考试的方法技巧,告诉她应对不同学科的考试应该有不同的策略。如,数学考试不要死抠一道难题,语文考试应该留一个小时写作文等。经过这些指导,她在平时遇到难题时,不放弃,找思路、想办法,考试过程中不急躁,运用科学的方法答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另外,我还告诉Y一些简单的自我解除紧张焦虑的方法。当自己感到紧张焦虑时,进行简单的自我治疗,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听音乐或进行体育锻炼等有效的方法,使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得到控制,从而逐步增强自控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引导之后,Y的心态日趋稳定。上课能安心听讲,考试时也不那么紧张了,基本上从学习焦虑中解脱了出来。相应地,她的成绩有所上升,在中考中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唐保花老师的学生R则有着比较长时间的“过度焦虑”历史。初一时,她极具进取心和主动性,做班干部兢兢业业,很有魄力和威信,是很优秀的一个学生。但到了初二上学期,她就显得不那么自信了,而且每当期中、期末临考前,她的脸上便布满了青春痘。起初唐老师以为那碰巧是生理期的正常反应,也没有多在意。在一年的过程中,尽管唐老师在英语课上努力想办法调动R的情绪,她也很谨慎地配合着,但是效果好像不佳,成绩也是起起伏伏,差强人意。期间,唐老师跟家长联系过,他们也对孩子的变化很不解,只是在言语中充满对孩子的期待与焦虑,并反复提及R之前有多优秀。唐老师只有安慰了他们一番,答应再跟R聊聊,不断关注她。

进入初三,R和另外几个女生对考试成绩表现出极度的关心和焦虑,整天患得患失,用“寝食难安”来形容都不为过。可是初三年级必然是练习更多,考试频繁,如此下去,紧张和焦虑等沉重的负面情绪会把孩子们压垮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唐老师开始找学生谈话,跟家长联系,每天都疲惫不堪,中间甚至想过放弃,她沮丧地发现自己做的那些工作虽然对学生短时间内有效,但大多都不可持续。在石伏平老师和张新蕾老师的帮助下,唐老师发现这些学生的问题根源是压力过大,不只来自学业与考试,更是来自父母长时间过高的期望值与过度的关注。

新蕾老师建议我联系家长,由她跟家长交流一下,我把R的家长请来,我们四个人坐在一起从家长与孩子在家的交流聊起。事实证明,与我们之前的推测完全一致,R的家长望女成凤心切,一切为她让位,让她有了不能承受之重,每当成绩不理想便有负罪感。长此以往,孩子便紧张、焦虑、压抑起来。越临考越明显,疯长的青春痘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家长却全然不觉其中的问题。新蕾老师教家长如何在家调整亲子关系,减少过度关注,减轻R的压力。我在学校也全方面地配合,结合班主任工作和英语课让R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她真的从阴影中慢慢地走了出来。

那次交流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并把所学灵活运用到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学生身上,效果真的很明显。在带班的过程中,我受石老师的启示,弱化对成绩的分析,强化对知识的认知与自我的调整、提升,使得整个班级活跃而不失严谨,气氛沉稳而不沉闷。同时,我还组织他们每天进行长跑,既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增强了体质,也巩固了心理调试的效果,并为体育加试提前做好了准备。因为运动是最好的催化剂、疗伤药和缓冲剂。中考前,我们又请新蕾老师利用英语课给全班同学做了一次集体调适,让他们带着轻松的心情迎接中考。可想而知,成绩自然比较理想。

可以说,唐老师是很幸运的,她有石伏平主任和张新蕾老师作为后盾和智囊,一位杰出的班主任和一位专业的心理教师很好地补充了唐老师这位年轻班主任的不足。R也是很幸运的,如果不是八中有这样优秀的教师群体,如果八中的老师不是集团作战,全员教育,她和其他一些同学的心理问题恐怕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急学生和家长之所急,果断地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深入挖掘学生问题的根源。站在教育者应有的高度上引领学生,与家长配合解决学生的困惑,这是八中初中部的一条成功经验。

面临中考,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班主任也许是为了防止学生的“弦”松下来,常常将班级中的“考试氛围”、“紧张情绪”营造得很充足。但是这种做法收到的效果常常是负面的,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平常心是学生在考试时正常发挥自身水平的重要保证。一方面,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不要把中考渲染得太神秘,制造过度紧张的空气,要经常向学生分析“平时似考试,考试似平时”的辩证关系,把学生从对中考的过度焦虑中引出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以平常心对待中考,“每逢大事有静气”,“心贵处于平常”,要用平常心去从容备考。

同时,教师要想办法稳定学生的情绪,调整学生的心态,积极疏导学生心理,科学减压。常见的办法就是教师找学生谈心,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绩观、人生观。给学生“强心”、“镇定”,为学生的顺利迎考铺平道路。教师还应该适度激励过度焦虑的学生,使其对自身充满信心。

过度焦虑的学生,有不少是因为学习不得法,努力很久而成绩不见起色。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制订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时间资源,学校每日课程设置,自己各科的学习状况等诸多因素,制订科学的方案,减少盲目性,使学习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一般说来,初三学生的过度焦虑会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慢慢消减。

学校也可以适时在初三年级开展一些文体活动,缓解学生的压力,稳定学生的情绪,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习、生活张弛有度,充满活力,能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复习、迎考。现在有一些学校,一到初三就停掉学生的体育课,至于活动课、校园活动就更不在话下,试图用拼时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这种做法首先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初三时期正是孩子(尤其男孩)身体发育,走向健壮的关键时期,此时停止必要的体育锻炼,无疑会对他们的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这种做法除了进一步增加中考前的“恐怖氛围”外别无益处,有时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应考。

我想,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虽然初三非常重要,但优秀的中考成绩是初中三年工作的“总结果”,并不只是初三一年的工作成果。

还有一点值得提到的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自主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教学生学会积极做自我暗示、进行自我放松。比如每天复习后,考生可以回想自己一天的收获,对自己一点一滴的收获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肯定,以此来调节情绪,调整心态,减少焦虑。又如考前可暗示自己“我下的工夫已经不少了,只要我按真实水平发挥,就一定没有问题”,“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这次考试失败,下面还有挽回的机会,没必要紧张”,等等。如此反复自我暗示,就能够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过度紧张的情绪。

在“过度焦虑”的反面,是部分学生的“焦虑不足”。

很多初三老师都会发现,有部分初三学生仍然上课聊天、吃东西、睡觉,显然缺乏中考将至时应有的紧张。这种过低的焦虑水平也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而这样的学生也很难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面对这种情况,一般说来教师会采用目标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奋斗目标,使目标成为其行为的约束力和学习的动力。这种方法当然是正确的,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我觉得应该弄清学生为什么会没有压力。

一种学生是根本不想学,根本无所谓,就想混一张初中毕业文凭。这样的学生,八中初中部没有,全北京的初中里恐怕也不多见,姑且不论。

另一种学生是过度焦虑最终导致焦虑不足,由于总是学不好,总是紧张,最后“弦”绷断了,彻底不紧张了。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主要要做的是不断给其成功的体验,慢慢修复他们的自信,把断掉的“弦”接起来。

还有一种学生是对自己的未来,对中考存在错误认识。比如,认为自己的父母“有路子”、“有票子”,自己不必努力也可以进入好高中、好大学。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告诉他们:总想着靠父母的关系和权势,总有一天要吃苦头,要被激烈竞争的社会所淘汰,而且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孩子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够健全,所以教师应尽力帮助他们澄清错误认识,让他们回到发愤努力、自力更生的正途上来。

渴望沟通与趋于保守

初三学生实际上非常渴望沟通,因为他们学业繁重,生活单一,课外活动少,缺少交往和交流。同时,面对巨大的压力,他们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指导,希望能从老师、家长的话语中得到安慰、激励。他们也很希望能和同学、朋友在一起,说说心里话,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却是不少初三学生面对家长封闭自己,甚至表现出对家长的某种敌视;对老师也缺乏信任,不敢与老师沟通,即使有机会,也不愿直说心事。这将导致自己的各类问题都很难解决。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学习上保守,不仅不回答别人的疑问,不向别人提供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有了疑问也不问别人。这种保守的心态,使同学之间缺少了合作,不能激活学习,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我认为,造成这种矛盾心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效率的低下。本来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沟通的意向,但是由于沟通效率低下,最终使得学生选择了自我封闭。找到合适的话题,制造合适的氛围,进行坦诚的沟通是化解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刘慧敏老师认为,要解决沟通难题,就要提供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以及三方面共存的场所和情境,让他们有所触动和感悟。应该让学生和家长之间相互安慰,相互激励,能说心事;学生与老师之间能真正诉说衷肠,互相信任。于是她很好地运用主题班会时间,不再采用以前的单纯说教,而是创设一些条件和情景让学生和家长都参与进来,触动心弦,让心理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中雪消冰融。

为达到这样的效果,刘老师确定了班会主题——“你的心事我知道”,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通过家长会做家长调查问卷,摸清过去和现在家长们的一些具体想法和家庭教育现状,并做出调查报告。

第二,设计主题班会“你的心事我知道”的学生调查问卷,摸清学生目前的情况,比如:目前最大的困惑、最需要什么、是否有明确的理想等,并进行整理、统计形成报告。

第三,通过家访和电话的形式对班会的参加做简单的动员,就班会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得到多数的认可。

第四,准备给家长的资料。

在班会过程中,班主任开场白后出示家长调查问卷与结果,让学生知道自己并非孤立无援的。接下来,班主任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压力与困惑,再邀请家长代表发言。最后,请学生完成问卷,整理成报告,在会后发给家长。在坦诚的氛围中,学生和家长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位家长代表的发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你也到初三了,以前总是听同事们说初三的孩子学习如何紧张,就在今天,还有同事问我:“你的孩子上初几了?”我说:“初三。”他说:“呦,马上要参加中考了,他们学习特紧吧?周六日上课吗?”我说:“还没有,但有的同学上补习班。”可见社会对初三、对中考的认知度。

说实话,你上初三了,我也很有压力,很紧张,不知道我们做家长的该如何帮你走好这段路,有点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剩下的就是着急了。上周五开家长会,听到学校、老师对你们初三学生的安排,我还是很有信心的,感觉到好的学校就是不一样,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对于你来说考上理想的高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呀!那将是你人生中的一个新的起点。当然了,我不是说普通的高中就不好,但是我觉得,你和考上理想的高中还有相当的距离,具体的情况我也跟你讲了,也分析了你目前所处的位置,你应当正视现实。我也很赞同你说的“一切皆有可能”,而且我觉得,你只要努力,不是有可能,而是太有可能了。

对于外语的学习,我觉得,你还是工夫下得不够,不要老是想着走捷径,要熟读、常听、背诵重点句子,单词就不用说了,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老师也是这么要求的,就是你总是打折扣,不照着去做。再有就是不耻下问,不懂的一定要追着老师或同学问明白,不存疑,这点你做得就更差了。不过,我现在欣喜地看到你有进步了。有了想把外语搞上去的强烈愿望,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有了目标,就要付之行动,坚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初三了,我也知道,你的学习任务很重,压力很大,但是,所有初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你们是站在同一跑线上,我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教育孩子确实是一门学问,我们只有你一个孩子,应该说是没有经验的,教育你的方式方法,有时也是欠妥当的,我们也在学习,也在调整。希望你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在你感到不能接受的时候,多用一些换位思考,要知道,我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也不小。俗话说,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把压力变成动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我和你爸爸都殷切地期望,你能在初三有一个质的飞跃,快点成熟起来,考上理想的学校,跨出你自主人生完美的第一步。

而她的孩子在班会结束后是这么说的:

周五的“你的心事我知道”这个班会,确实挺有意义,这次班会没觉得有多感人或是激动,而更多的是一种很实在、很真诚的感觉。它使我们烦躁不安的心踏实下来,通过听、读老师写给我们的话和对家长的调查问卷,我知道了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有很多人在支持我、帮助我,而且我也知道了父母、老师还是了解我们的,想到这些,压力就小了很多。

老师提到的那些问题,有些以前一直没仔细想过,被这么一问,有很多答不上来。比如:我的理想、我的困惑等。这也就没法解决,不过我相信如果多开几次这样的班会,有什么困扰(主要在心理上)都是可以解决的。

现在该做什么,我不说,大家都知道。现在谁不知道该使劲儿呀!可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而使劲儿,动力该不会很大吧?我个人认为,班会上让几个人讲个什么事迹或是学习方法,倒不如像这次班会这样,解决一下我们学生的心理问题来得更切合实际。小学六年加上中学两年,如果还没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就不是能用一两节班会可以解决得了的,而心理问题就不一样了,也许只是一句无心的话或是拍拍肩膀这样的动作,就可以让心中长期困扰自己的问题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只要心理没问题,凭我们班同学的智商,是不会被别的问题难住的!

母子之间的沟通到了这样的水平,我想也就不会再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至于一些初三同学在学习上搞封闭,生怕别人超越自己的现象。我想教师有必要告诉他们这么几个道理:

第一,这是一种很小家子气的做法和想法,会让自己的心变小、变狭隘,而在当今这个越来越需要合作的时代,这样的心态不仅将影响自己的学习,还将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最终影响自己的命运。

第二,这是一种很一相情愿的做法和想法。难道一个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之后,他就安全了吗?很可能在你自己故步自封的时候,别人已经加快速度超过了你。到那时,你的自我封闭岂不显得非常可笑?

第三,这是一种很不聪明的做法和想法。与别人交流学习经验,或者帮助别人学习,其实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这不是赐予,也不是恩惠,更不是额外的任务,而是一种共赢。

已故的国家督学,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孟吉平同志曾经为中小学生写过一本书,书名叫《怎样才能学习好》,这本书曾在1980—1981年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评选中获优秀读物奖。过了十多年,原来出版这本书的中国少儿出版社又将其再版。书中有一章谈到“帮助同学学习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吗”,其中所说的一些道理,我觉得至今看来还是很正确的:

学习好的同学,只要处理得好,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不但不会影响你的学习,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搞好学习也有好处,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帮助别人的同学,不是总处于一种给予的地位,也能从被帮助的同学那里受益。第一,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思索,加深理解的过程。你不是要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懂吗?你自己就要多思考,想得深透,要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否则,自己不十分明了,就给别人讲解,讲来讲去,人家还是不懂。再有,帮助别人,还要善于把自己懂的道理用嘴讲出来,茶壶煮饺子——心里有数,倒不出来,不行。这不是给你提供了一个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吗?第二,被帮助的同学,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对你有所启发的。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不是总处于被动地位,他提出的问题,有的你可能没有想到,这对你深入学习是有启发的。在讨论问题时,他也发表意见,有的见解,也会是你没想到的,这对你深入理解一个问题也是有帮助的。这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意思吧。第三,就整个学习来说,同学之间是相互帮助。在一个班集体里往往是你的数学学得好,成绩突出;而向你请教数学题的同学,语文学得好,知识面广。今天,他学习数学有困难,你帮助他学习数学;明天,你学习语文有困难,他帮你学习语文。同学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帮助,这不是大家都受益吗?

确实如此,前面我曾经提到,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无论采用多么科学的学习方法,只要是自己一个人学,对所学内容的巩固率最多只能达到75%左右;而如果将所学的内容讲授给他人,这种巩固率可以高达90%。这么看来,进入初三之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必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进一步提高了。

要做到“适合”与“适应”

初三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一直被学生和家长看得很重。原因就在于学生进入初三阶段,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发生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也希望自己能在成绩上有所突破。从考试性质上看,期中考试实质是对学生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是对学习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加深,是加油站、检修站。因此,借助对期中考试的总结、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不失为一个帮学生化解压力,提升动力的好办法。

熊力老师认为,学生必须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自己要去适应的?明确了这两点,将会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受益一生。于是在初三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之后,熊老师召开了一次总结会,在会上,她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适合,五个适应”的要求:

一个“适合”

考试结果出来了,如何看待它?我想重要的不是你当下所处的位置,而是所处的方向。人有了目标才有理想,理想就像星星,我们永远都到不了那里,但我们可以像水手一样,用它指引方向。所以要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适合自己。

说到学习目标,不同的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只能选择对自己适用的学习方法。这一点,至关重要。切忌把别人的学习方法强安到自己身上,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努力打拼,一方面却收获甚少。初二升初三可以说是个飞跃,如果发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就应马上调整,因为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浪费,去做无用功。要客观地审视一下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在众多学习经验中挑选适合自己的去借鉴。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要学会坚持,只要路是对的,就不要怕路远。

五个适应

一、适应老师:我发现很多学生会在一段时间里对任课老师产生排斥心理,老师越是严格,他们就越反抗,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是抵触。这样的情绪只会害了他们自己。其实,老师的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项作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有一定意义的,有些事情学生们不能完全理解,但不妨去认真做,做完之后再来讨论它的正误也不迟。

二、适应同学:同学们有缘遇到一起,形成了班集体,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彼此。一个人的能力再高,也是有限的。聪明的人要懂得利用优势,同为同班同学,我们的优势就是团结。集体最有优势的永远是两个字——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再好也有片面性,“兼学”是我们在团体中可以借鉴的最有效的形式。跟同学相处要谦虚、要宽厚。

三、适应自己:我们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成绩要有一颗平常心。老师和家长更加关注的是你努力的过程,只要你努力了,就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如果对待学习只想急功近利,那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失去了平常心,事情就有可能偏离轨道。

四、适应失败:输了比赛,不等于就是失败。一次考试的失败可以引起你的思考,甚至使你获得顿悟,这样失败反而成为成长过程中独有的一份财富。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我们要更踏实地做好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学你能学的知识点、拿你能拿的分、把握你能把握的机会……

五、适应时间:时间最公平,你可以停下,但没人会等你。不能停下,唯有前行。路途再远,也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就不要停下;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悔恨。努力从现在开始并不晚。

这次总结会对学生的触动很大。一位同学感慨地说:“期中考试成绩是实实在在的,不能根据我们的好恶去更改,但是我们通过今天的班会,学会了思考自己,设计自己,管理自己,从今天开始并不晚,努力请从今日始!”

熊老师的工作给我的启发也很大。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现在越来越质疑给学生“讲道理”的有效性,认为思想教育必须要依赖各种活动。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有价值的,它能促进思想教育的教法不断进步。但是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讲”本身并不一定是“讲道理”的教学方法效率不高的真正原因。在很多情况下,恐怕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把道理讲到位、没有把道理讲到学生心里。像熊老师这样既讲得很透彻,又讲得很有针对性,思想教育课的效果是差不了的。

树立远大目标绝对不是空话

树立远大目标,激励自己学习曾经是许多代中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不二法门”。远大的目标能够激发起长久的动力,能够让一个人在求学、成长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而无数杰出的人才之所以杰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付出了艰巨的努力。

这些年,人们一直在探讨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培养出真正一流的人才,没有能培养出真正的大师。去年辞世的钱学森先生留下的“钱学森之问”,时时刺激着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神经。很多人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课程设置、教法采用等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探讨。但是我觉得,参与讨论者似乎忽视了一个本应非常浅显、非常明白的原因——我们在教育中是不是忽视了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我们是不是越来越重视“实利”教育?我们有没有打着“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旗号降低了德育的品位和格调?

我总是觉得,树立远大的目标,对于一个学生、一所学校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张伯苓先生曾在《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中自述南开学校的办学目标:

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窃以为我中华民族之大病,约有五端:首曰“愚”,千余年来,国人深中八股文之余毒,民性保守,不求进步。又教育不普及,人民多愚昧无知,缺乏科学知识,充满迷信观念。次曰“弱”,重文轻武,鄙弃劳动,鸦片之毒流行,早婚之害未除,因之民族体魄衰弱,民族志气消沉。三曰“贫”,科学不兴,灾荒叠见,生产力弱,生计艰难。加以政治腐败,贪污流行,民生经济,濒于破产。四曰“散”,两千年来,国人蛰伏于专制淫威之下,不善组织,不能团结。因此个人主义畸形发展,团体观念,极为薄弱。整个中华民族有如一盘散沙,而不悟“聚者力强,散者力弱”、“分则易折,合则难摧”之理。五曰“私”,此为中华民族之最大病根。国人自私心太重,公德心太弱,所见所谋,短小浅近。只顾眼前,忽视将来,知有个人,不知团体。其流弊所及,遂至民族思想缺乏,国家观念薄弱,良可慨也。

右述五病,实为我民族衰弱招侮之主因。苓有见及此,深感国家缺乏积极奋发、振作有为之人才,故追随严范孙先生倡导教育救国,创办南开学校;其消极目的,在矫正上述民族五病;其积极目的,为培养救国建国人才,以雪国耻,以图自强。

南开学校能够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能够成为中国教育的“标杆”,与它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密不可分。

但是,近些年来我们似乎对理想信念的教育有点重视得不够了。一些学生提起“理想信念”就认为是“空话、大话”,少数教师似乎也抱着同样地想法。在初三年级,“如何应对中考”成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唯一核心,至于理想信念,在一些人看来不过是很遥远的东西,怎么能在“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初三有立足之地呢?

我想,这些观点差不多都带有短视的特征。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只把升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学生在达成这一目标后很快就会丧失动力,或茫然不知所措,或变得放任自流。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初中优秀生升入优质高中之后总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其根本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同样地,如果一个学生只把个人功利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么他将很有可能变得狭隘、自私,而这样的人是很难真正成功的。

八中初中部自成立那天起,就以全面育人为自己的宗旨,即使在初三也一直贯彻这样的宗旨。王瑶老师所带的2006届初三(7)班,被评为2006年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王老师总结的两条主要经验之一就是:“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与技能、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让思想品行与学习成绩、身体发育一同进步。”在八中初中部的初三年级,许多班会课都是围绕着理想信念展开的,而学生也从中提升了自我,收获了动力。曾经有教师结合影片《圆明园》的观赏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课后不少学生都写了自己的感想,我们不妨看几段学生的文章。

学生刘硕写道:

从前,我总是觉得报效祖国、为祖国建设出力是一件离我很遥远,而且是“假、大、空”的事情,然而今天,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身为一名中国人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小的时候,我就总想成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今天,我渴望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和理想更加坚定。如果我真的能够成为一名老师,我一定要告诉我的学生们,我们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我一定要告诉我的学生们,落后就要挨打,国富才能民强;我一定要告诉我的学生们,勿忘国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会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我会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因为,这就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事情,这就是我能够为祖国作出的贡献,这就是我的理想。

学生孙丛薇写道:

以前,我总以为目标就是理想,觉得考上北京八中高中部就是我最大的理想,然而在班会上,老师告诉我们理想的定义之后,我才恍然大悟:理想并不是目标,而是心中所向往的、能够实现的、同国家有联系的概念。

我又重新思索起来,理想,我的理想是什么?是考上好中学吗?是长大有一份好工作吗?不,不是,这只是个人的目标,那么我的理想是:当一个设计师,虽然我可能没有那么深厚的底蕴,没有基础,但那是我所向往的。

前几天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名字是我们熟悉的,但却是令人痛恨和辛酸的——《圆明园》。这是中国最大的悲剧,一个无法避免的、由于中国没有实力造成的悲剧……“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社会中的法则,所以要想摆脱圆明园噩梦般的命运,就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作为中国青少年,必须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徐一飞写道:

为了使悲恸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要牢记过去的耻辱,好好学习。因此,我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做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以前,虽然我也想做一名企业家,但我想得更多的是成功后的个人喜悦,而不是为祖国多作贡献。通过观看影片,我端正了态度,树立了为人民做企业、为社会做企业、为祖国做企业的坚定信念。

我觉得做企业对国家的贡献更直接、更具体。我要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新的技术,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再把销售新产品所得的资金一方面给国家纳税,一方面投入新技术的研发。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新技术的竞争。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没有技术,我们只能生产别人研究出来的东西,只能得到很少的“加工费”,而利润的大头全被掌握技术的人拿走了。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用自己研发的新技术创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这样,企业做大了,我就可以向国家交纳更多的税款。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对祖国在资金上和技术上同时作出贡献,能有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那我会感到无比自豪!

同时,我还要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做企业挣来的钱回报社会,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弘扬民族文化,捐助贫困地区的同学,使他们也能接受同等的教育,与我一起并肩为祖国作贡献。

学生们的话令我感动,我也为他们在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对学习、对未来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感到高兴。正如他们自己说的,有了远大的目标和真正的理想,他们的学习才会更有劲头。

我觉得,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时限,相对于人的发展来看,任何时期的教育也都有自己阶段性的教育目标。但是,所有学校又都要有超越自己教育时限和所处教育阶段的眼光,用吕型伟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立足于学生成‘人’”。与此同时,我觉得还要加上一条,就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者傅国涌先生在《过去的中学》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过去的中学之所以值得我们追想、神往,最根本的就是它们常常是超越功利的,没有把功利的目标凌驾在一切之上,陷入功利化的泥潭中,显示出精神上的猥琐和平庸。”遗憾的是,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立足功利的成分似乎太多。这样的精神境界,想缔造出真正一流的名校、培养出真正一流的人才是很困难的。回答“钱学森之问”,我想首先要从精神层面的问题开始。

利用好考试,分析好考试

谈到这一点,我觉得首先要破除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讳言考试的心态。2006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与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校长、教师座谈时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现在一些人不愿意谈考试,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更何况,考试是一个存在,一个巨大的、整个社会都不能假装视而不见的存在,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有什么理由率先背过身去呢?

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的评价特别强调综合性和多元化,但是毋庸讳言的是,在评估学生对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所掌握的状态时,考试是一种较公平、较有效的方法。物理组的包栗老师认为:“新课程的实施,使传统以知识为主的考试设计,逐渐转变为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整体教育目标。考试试卷含有丰富的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信息,试卷上保留下来的答案和痕迹,是学生思考过程的轨迹体现,也是老师教学策略产生效果的真实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掌握评价学生的多元化方法,既要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也要学会分析试卷,提高考试评价的科学性,从中获取有利于改进学习和教学的信息。这些信息为我们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进入到初三,特别是初三下半学期,考试的次数越来越多,考试相对于中考的“仿真”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特别需要老师们做好试卷分析,重视试卷讲评,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这方面,八中初中部的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好做法。

包栗老师常做的是分数段统计与描述、各个等级分数的统计与描述、及格率和优秀率的统计与描述等。不过,更值得重视的是她通过详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试卷,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个别化的教与学的分析和评价。这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再从个别到一般的分析过程。她主要做了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

(1)群体差异研究。同样的分数并不意味着同样的能力水平以及同样的答题结构和答题思路。因此,通过比较研究同类试卷中各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发现学生答题的个性特点和问题,就能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2)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分析。通过分析与研究这些学生的试卷,结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沟通,看看学生怎么思考、怎么推理、怎么分析,找出错误所在及成因,从而找到学生的知识结构缺陷,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补救。

(3)教学诊断分析。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编制,相对来讲更具有权威性和标准性。因此,将考试题目与知识双向细目表加以对照,然后通过分析所教学生的答卷,尤其是分析选择题的各种选项比例和各道题目的得分率,可以发现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和教学薄弱的方面,提出改进或补救的方案。

(4)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纵向分析,指的是对同一个班级群体,在不同阶段考试中的答题情况进行对比,特别是同一类型题目的得分率、答题结构、错误原因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两次考试之间的这段时间内,自己的教学策略调整是否有效。横向分析,则是同一次考试中,通过流水阅卷过程中教师的体会以及不同班级在同一题目得分率的比较,总结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

在每一方面,包老师都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分别做了原因分析,并归纳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我相信,这样的考试对师生双方都是有益的。在日常考试中,考什么、怎么考很重要,但是更关键的是不能考得糊里糊涂,不能考完就丢掉。要仔细分析考试,认真地将考试作为改进教学的支撑点。

王爽老师则特别重视考试后的试卷讲评。为了讲评课,她进行了精心的准备。首先,做好试卷成绩统计,分析学生考试的总体情况,分析学生失误的原因。然后,她分析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出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问题,针对学生的多错点、常错点、易错点进行讲评,这样才能目标明确、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又能满足学生出错后寻求真知的迫切愿望。她认为,要想让讲评课效率提高,必须改进讲评方式,发挥师生各自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学生的作用。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试卷讲评课基本就是教师单向宣布正确答案的“订正课”,对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王老师给讲评课总结出的方法是:“评议结合,共同探讨,重在反思”。

王老师认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并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能力,评讲时要少讲、精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改正、消化。对于综合大题的分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重过程、轻结论。这类题目大多数学生是有失分现象的,一些学生的答案虽然得分了,但答案未必完美。所以要带领学生分析题目,从审题开始,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意,挖掘题目包括的知识内涵,理顺解题思路,找出题目要探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每个提问之间的递进关系是怎样的,使学生真正弄懂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面对学生的错误,王老师要求他们回忆当初自己的理解在哪里出现了偏差,或没有回答出问题是卡在哪里了,卡住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中,注意引导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精心提炼,使之系统化,在掌握常规解答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通过讲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思想方法、分析方法、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训练学生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提高其分析、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试卷讲评中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是王老师在试卷讲评中特别看重的。她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反思意识

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的情境,提供反思信息,促使学生去潜心思考,深入研究。比如检验某套装置的气密性,如果是向内吹气会是什么结果,那要是向外吸气又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了新知,发展了能力,同时也因自己独特的见解、新颖的想法而信心倍增,增强了探索的勇气,反思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是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它的意义在于学习能力的发展、提升。

2.掌握好反思手段

(1)严谨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学习因素是否科学合理,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紧凑、严密,是否出现偏差,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课后的试卷分析及时准确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总结经验,贯通新旧知识。

(2)尝试错误,激发思维。勇于面对各种错误,认真反思产生错误的根源,细致地做好除“根”工作,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通过学生自己的改错本,积累学习中所遇错误,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

(3)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各种思维的多方位、多角度的程序。比如在提问、举例、讲评问题时,要倡导“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题目引申变换”的训练,并根据所教对象和内容特点,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由浅入深、多层次、多变化的问题,启发探索、诱导反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4)在与师生交流中进行反思。学生的反思不应该是自我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别人多交流、多争论,同时不断反思,使问题明朗、清晰,这样可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严密、更深刻。

(5)联系实际生活与生产来反思。思维定式常常表现为“死代公式”、“套用经验”,妨碍发散思维的开展。因此学生的反思不能脱离实际,要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与实际相比较,检验反思是否正确,找出问题所在。

3.加强反思训练

不断加强学生反思训练,逐步让学生形成能发挥其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在试卷分析时,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解题后再思考:命题人的意图是什么?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什么?解题方法是否灵活、有创意?是否有其他解法?这类解答有何规律?应该注意什么?等等。学生通过解题反思训练,能够不断提高应用知识的效率,进而培养了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

王老师还要求学生写考试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反思各学习环节(预习、上课、作业、考试、复习)的学习质量和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通过深刻反思,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措施,从而既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又全面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下便是摘自一位初三同学考试分析的一段内容:

诊断:此次化学成绩十分不理想,我心里有个疑惑,为什么知识在我的手里不会运用。面对着一些题目我开始不知如何下手,这也许就是我最大的不足。或许我还没有开窍,不明白怎样揭开现在的一团迷雾。

分析:在选择题上我毫无信心,有时急躁的心情使自己还没有思考成熟就乱写,猜一个答案。另外我看到一大段文字就开始晕,从哪里切入不明确,还有就是一些知识不会运用,不明确考题所要考我的是哪一类型的知识点。

处方:要对症下药就必须一步一步来,第一步,基础的部分要熟悉、熟悉、再熟悉。反复推敲题目,明确思考过程,要给自己多加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多问几个为什么。第二步,多看各种不同的题目类型,定期进行总结,以多种形式加以巩固。

在学生自己写的试卷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出他的进步。我们经常说要通过考试促进学生的进步,但是怎么促进呢?我觉得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考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为什么有些学校考试无数,学生却很少进步?我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对考试的分析讲评,忽视了让学生通过考试自主进步。

考试究竟是考谁?在我看来,是考学生,更是考教师。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教师存在着一种不良的习惯,那就是考试考砸了,就怪学生不好好学习;考试考好了,就拼命往自己脸上贴金。其实,考试,包括中考、高考,都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机会。教师应该用一种理性、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考试,无论考得好坏,都不把考试当成非常功利化的东西。

我们不妨看看张蝶老师在一次化学期末考试后做的教学改进分析,看看她是怎样在学生优异的考试成绩背后发现问题,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的。

第一,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整体来说,四班的基础知识比三班扎实得多,平时基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落实,三班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包括化学式、方程式的书写还有部分同学不过关,需要记忆的概念、知识记忆得模糊,不牢固,学生较为浮躁。

因此,将来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在课堂教授时注意根据学生的易错点和易考点进行清楚、条理的讲解,采取多种形式检查、督促学生的基础知识落实,比如在课堂上默写化学式、方程式,或者进行小测验,针对一段时间所学内容进行基础题目的练习。尤其对于三班,重点就要放在基础知识上。加强平时作业改错环节的落实,及时检查,并且一段时间后将练习中的高频错题汇编成卷,重新测试。

第二,学生实验设计、评价和在新情境中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这里的提高,主要并不是难度的提高,而是对思维发散性、敏捷性要求的提高,是对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对实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要求的提高。一些开放性试题强调实验、观察、实践过程中的讨论和迁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验教学。但由于课时问题不可能有太多时间让学生亲手去实验室做实验,所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自主描述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尤其强调误差的分析以及错误操作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实验要进行延伸,更改装置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讲解,锻炼其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在课堂中加入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当堂可给评价。下学期进行总复习阶段,对所学重要实验进行总结,再进行提升练习。

第三,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因之一是知识学得比较死,甚至不扎实,没有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网络。其二是能力与方法问题。学生的信息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科学探究等能力不够,对化学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对于物质的分类研究不见深度;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将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帮助学生比较记忆、联想,然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应用能力。

第四,学生的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教师要锻炼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一点,首先在课堂讲述时就得注意自己的用语规范、准确,然后在学生的练习中注意指出他们用语不规范的地方,并且给他们分析不规范叙述可能带来的错误。

第五,学生的审题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两项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主要通过习题课以及习题讲评课来实行。带着学生读题,教他们画出关键字词、关键信息,教他们如何分析,如何利用信息找到解题入手点,并且在练习和考试中要求他们按照平时老师的方法来做,逐步提高。对于学生容易犯的粗心的毛病,要求学生在每次考试后分析总结,找出容易犯错的地方,比如将“选正确的”看成选“错误的”,然后在考试时,让他们在题目上动笔作标记。

应该说张老师的分析有理有据,改进措施也很有针对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她在考试后对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怎样组织课堂会更精彩。教师少讲、精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发现、归纳、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种能力和品质。善于用生活中的实例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讨论和交流,寻求解答的多种途径。这就让一次普通的考试分析,超越了教学改进的层面,上升到了教育哲学反思的高度。这样的考试,我觉得才真正没有白考。

同类推荐
  • “江门心学”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三辑·第一卷)

    “江门心学”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三辑·第一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每种含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两部分。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运用教育家的思想和著作是十分有益的。
  • 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本书以电视传播思想为核心內容的讲座文集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应景而设的,而是一种学术的习惯,一种思想力的凝聚——试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申,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室里,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名师讲座在每周五的下午总是准时而热烈地进行着,热烈于每每现场里的学术氛围,热烈于人人脑海中的思考延伸……
  • 传媒管理学

    传媒管理学

    当前及未来,加强管理是中国传媒组织的首要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传媒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瓶颈,跑马圈地、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了初期制度解放所提供的市场空间,传媒组织的运作重心必须转型。本书一是深入结合传媒组织管理实践,二是努力用专业的管理学视角进行解析,三是论述了传媒组织运作流程中的生产、销售、广告、人力资源、财务、战略等所有环节,它既是传媒管理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传媒综合评判;既为研究者提供认识论,也可为业界提供决策依据。
  •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与该研究相关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力图使整个研究既有理论的思辨力,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穿透力。
热门推荐
  • 明朝生存法则

    明朝生存法则

    正统年间,厂卫凶焰渐涨,瓦剌王庭蠢蠢欲动。理工科大三学生王寒,稀里糊涂的被老天爷送回了这个年代,大明这片幽静的湖面,悄然泛起一丝涟漪……————————这大抵是一个理科学霸回到明朝正统六年的故事。(清新文、微腹黑、三观正)
  • 冷心杀手妃:倾城妖孽邪帝

    冷心杀手妃:倾城妖孽邪帝

    她是21世纪的第一杀手邪心,也是神秘沐氏家族的继承人沐冷凝,被心爱男子背叛。爱到不能爱,恨到不能恨,毅然开启空间黑洞,一朝穿越遇见妖孽。"女人,不要试图逃离,代价你付不起"某妖孽那副痞痞的样子真帅。"你可以收起你过早的建议,也许我根本不用付出代价"某女挑衅得看着某妖孽。老子堂堂邪心会被你威胁,你白痴啊。
  • 妙手天医在都市

    妙手天医在都市

    七十二路银针可替美女分忧,超凡身手亦令敌人闻风丧胆。祖传圣医经被夺,陆一航被迫无奈,只好开启拳打富二代,脚踩装逼男的牛逼旅程。
  • 晓来又见尘埃落

    晓来又见尘埃落

    到底是阴谋邂逅了爱情,还是爱情征服了阴谋?是刚出虎穴又入狼窝,还是从水晶屋跌入了金银窟?得太快的,是感情,还是早有预谋的设计?虐么,会有的……幸福么,呵……
  • 皇陵末路

    皇陵末路

    一件件灵异事件的发生,一个个来到他身边的有故事的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秘密,但是最终都好像指引他走向那个地方……然而那个地方却并非终点
  • 诡作

    诡作

    郑重声明,本小说严谨心脏病等患者阅读,以上。
  • 双面美人:重生复仇之路

    双面美人:重生复仇之路

    所有的一切都是阴谋,自己最爱的人娶了自己的好妹妹!明明是她的婚礼却变成妹妹的婚礼,到最后她毁了容,她吸毒,她是不良少女,是家族的笑话,死的时候却获得了重生,她开始步步为谋,也遇上了一个面瘫男人,天天吵着要生孩子要生孩子的.......“老婆这个姿势怎么样?”“不咋滴”--“那这个姿势勒~”“不咋地”--n个不咋地后,“老婆你是不是不行....”徐夕阳一拳欧过去“滚!你还太短了呵!!”
  • 修真记

    修真记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神无之境,何人涅槃?昔日之情,今日之恨,可否尽释?
  • 原古时代

    原古时代

    诡异持续了三天,第三天夜里,地球如同从沉寂中苏醒了一般,供人观赏的化石,弱小的生物,无害的植物,都还原到了最强盛的时期,还出现了地球史上未有过的生物。在被未知电磁的干扰下人类建立起的文明被轻而易举的打破,在危机四伏的时代中弱小的人类该如何生存?
  • 师兄下山

    师兄下山

    避世千年的斗神宫最后一位子弟入世修行。带着师傅破碎虚空前留给他的寻凰玉,寻找天命注定的两个师妹。继而引出一连串啼笑皆非却感人至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