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加强对红色旅游区(点)的服务管理和人员培训
要针对目前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编写一批教材,分级分类开展红色旅游区(点)的管理服务和培训工作,制订相应法律法规,及时整顿红色旅游市场,如各个红色旅游区(点)的导游词和解说词,都要在宣传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把关,要严肃导游讲解纪律,提高导游素质,切忌乱编革命故事,冒充红色景点,并积极做好游客的组织和服务工作。红色旅游的组织开展需要通过军队和地方党、政、工、团、妇等多个渠道加以组织,但防止以红色旅游为名,用公款度假和吃喝,旅游行业也要积极引导旅行社组织客源到红色旅游地参观。
(7)红绿蓝结合,老中青参与,培育大产业、大市场
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在革命老区,当地自然环境保护较好,山清水秀,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都位于大山之中,很多景点也是依山傍水,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风情民俗等其他旅游资源,一些红色旅游线路区(点)之间也往往有其他种类的旅游产品,必须抓好资源整合,做到以红色旅游为主轴,带动其他旅游产品发展;以其他旅游产品为后盾,推动红色旅游发展,达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共求发展的目的。如湖北洪湖将红色景点与洪湖联系起来,共同打造了一条“红+绿+蓝”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国内旅行社也应推荐更多的将“红色旅游”与绿色风景、历史文化及休闲度假相结合的路线,通过周边邻近的着名景点(区)和热门线路,带动“红色旅游”的发展,更好地整合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红、绿、蓝结合,优势互补,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形成大旅游格局。
(8)红色产品的延伸和红色文化的挖掘
红色旅游要从目前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向多形态的红色旅游产品转变,开展红色活动,开发红色产品,提供红色体验,树立红色品牌。如四川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河北提供地道战体验,井冈山开发红军饭系列,湖南常德开发东方红香烟,韶山推出毛家连锁饭店等,极大地丰富了红色旅游市场,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必然存在生命周期问题,如果我们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去,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去,就可能保持红色旅游产品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
(9)保护好红色资源,避免大规模无序开发
要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首先要保护好资源背景环境,要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进行环境质量监测,避免在重点红色资源地进行无序开发,如毛泽东故居周围就一直保持原有的风貌。其次应考虑到红色旅游遗存与一般历史文物相比,有其特殊性:第一民间性,红色旅游资源大量遗存在民间,许多会址和重大事件发生地是民房;第二非物质遗产特征明显,如标语、故事等;第三是流动性强。基于这些特点,红色旅游遗产保护要有新的遗产保护理念,要探索和创新多种形式。除建立陈列馆等,还要研究特殊的保护标准,形成多种保护方式和手段。如采取影视、歌曲等形式,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此外,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对遗产进行分级分类和保护,国家不可能把资源保护全部承揽下来,要分层次进行管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实现了从亚洲旅游资源大国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国家旅游局提出了2010年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未来几年保持红色旅游的快速增长,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红色旅游业在增加创汇、繁荣经济、扩大就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促进世界人民友好往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红色经济和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研究之展望
张祖群、赵明
内容提要:对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与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环境解说现状进行分析后,主要研究:典型古村落筛选;古村落的历史地理考察;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的内容;人类家园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学术贡献主要体现于:在理论层次上可逐步探索与完善适合于中国历史地理背景的环境解说理论;在应用层次上通过环境解说实现静物遗迹的活化与显现。对此研究,需要遵循“发现问题→创建模式→实例验证→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技术路线以实现研究目标。该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体现为:从国内外典型遗产地环境解说对比中找出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保护利用、遗产解说等方面的不足;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实证案例进行内业、外业两方面的考察,并试图提出古村落解说系统的构建概念、框架、模式等;探讨中国黄土地区人地关系,恢复文化传播扩展的历史地理背景;形成“对比研究-实地考察-构建理论-验证理论”规范的实证主义范式。
关键词:古村落、人类家园、解说系统、人地关系、中国黄土地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综述
1.环境解说的定义
环境解说除了着重情意、价值的培养之外,更以行动为导向强调思考模式的建立与问题的解决,其目的在于引起对环境问题的思量、讨论及产生环境改革之行动(蔡惠民,1985)。解说之父Freeman Tilden定义解说为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使用原始的物体、亲身的经验,以及各种解说媒体,来阐述解说主题的意义和其与人们之间的关系,而非仅是事物的简单描述。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分析
目前国内大陆地区的环境解说相关研究很少,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1994年到2005年之间的解说类论文有382篇,但是与环境解说相关的只有3篇:磨洁(2000)提出森林解说基本框架;吴必虎(2003)对国外环境解说系统的进行综述;邓冰(2004)分析了北美环境解说专业的成立背景、学科分布、课程设施,为我国发展环境解说提供了思路。吴必虎教授(2003,2004)曾对国外环境解说进展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构建了内容框架:解说受众;解说的框架与功能;解说员与游客之间的沟通过程。
3.中国古村落环境解说研究现状
环境解说源自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家公园和遗产保护地针对公众讲解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对关中民居(武联、霍小平,1999)、黄土高原窑洞(胡云杰等,1998;廖红建等,2000;周若祁,2003)等传统古村落景观的个案研究,多局限于对其布局和空间形态的文化特质以及和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定性分析;与之相近,借鉴西方,对中国乡村景观评价(谢花林等,2003;刘滨谊、王云才,2002)、乡村景观规划(谢花林等,2003)及陕西地域三大民居人类家园对比评价(张祖群等,2005、2006)探讨也较多。坚持与自然谐调共生的营建态度,民居的设计建设中应有生态观(沙润,1997、1998),保证“自然之根”(翟辉,2000)。对不同古村落景观保护,要充分考虑不同自然、人文地理背景和其渗透历练的文化价值观,使地域文化得以持续(赵群、刘加平,2003),体现在与自然谐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上“人-地-神”和谐共生。中国传统古村落作为旅游景观开发(黄芳,1997;周霞,1998)的典型案例分别在陕北窑洞(胡云杰等,1998)、平遥古城(刘家明等,2000)、客家民居(梁锦梅,2000)等得以详细研究。传统古村落利用旅游业获得经济收益来促进自身发展,是一种深层次整合过程。
从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出,前人研究成果没有(或较少)辨证联系古村落破坏与保护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对古村落特别是中国黄土地区研究缺少历史环境复原,规划保护对环境解说认识不够、体现不够。中国文化起源于中国黄土地区,其传统古村落浸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李连璞等,2004),如何合理挖掘评价指数的地理学意义并指导多层次有序的保护工作,如何应用“类设计模式”(关瑞明等,2003)在“保护”与“开发”中取得一种平衡,如何深层次挖掘美感性评价指数的景观文脉视点,如何在景观资源向旅游资源拓展并取得效益,如何总结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等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