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烟花
小时过年,最爱观赏烟花,觉得它变幻莫测而又神奇无比。
当烟花“噗”的一声飞窜上天时,好似种子骤然在黑黑的土壤里爆裂了,长出一棵五颜六色的巨树,把墨黑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仰着头,痴痴地看那一团一团不断涌现的色彩,整颗心,熠熠地发着快乐的亮光。
年龄稍长看烟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烟花快活地、尽情地、任意地在天空里绽放出一朵朵令人目眩神迷的璀璨花朵时,我觉得它像是一个我所憧憬的人生:五彩缤纷,痛快淋漓。虽然短暂如昙花,但那瞬息万变的绚丽图案,却为世人铸下了永恒难忘的记忆。
年龄再长看烟花,却又进入另一个新境界。
花团锦簇的烟花,在空中展示自己美丽的面貌之前,是经过一个艰苦的制造过程的,每一道放射出来的光华里,都掺杂着不为人所知的辛酸;每一个设计新颖的图形中,都糅合着不为人所知的劳碌。
懂得这烟花的,能从它的灿烂得到启示:要有个发光发亮的人生,就得倾全力去拼搏,尽全力去奋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原是人世间千古不易的真理啊!
这些年来,夜夜挑灯读书,日日伏案写作,主要的目的就是以文字铸造美丽的烟花,在读者的心幕上尽情地燃放。等他日两鬓似雪时,回首前尘,知道我所绽放的小烟花曾经在人世间闪过亮丽的火花,那么,我对自己,就算是有了个清楚的交代了。
1.作者写年龄稍长看烟花,“觉得它像是一个我所憧憬的人生”,这句话在写作思路的安排和表达人生信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什么?(5分)
2.作者对烟花的成分有怎样的深层次的透视,才有对人生最高境界的感悟?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不超过两个字)(4分)
3.末段,作者对烟花的喜爱之情表现在“以文字铸造美丽的烟花”上,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5分)
4.本文整体构思很精致,联系全文,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6分)
现代散文自选模块综合运用题(10分)
哲理性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细微的事物,如一朵烟花、一座小桥、一间小屋、一堆黄沙、一株小树……引发这样或那样的联想和感悟,从而阐发深刻的哲理。请你选择生活中的某一个物象,展开想象和联想,写一篇300字的哲理性短文。
现代诗歌自选模块综合运用题(10分)
1.请仿照下面这首诗,选择某一事物,写一首小诗,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选自《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1号)
2.“五四”时期新诗人康白情认为《月夜》“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请分析鉴赏这一艺术特色。
专题二
文学与人
我有一个朋友,肌肤白净举止斯文,在多年前出过一阵政治风头。当时有个女大学生慕名而来,一见面却大失所望,说他脸上怎么连块疤都没有?于是扭头而去,爱情的火花骤然熄灭。
认为英雄的脸上必须有一块伤疤,这很可能是意大利小说《牛虻》在作祟。由此看来,很多人的血管里是流着小说的。于是,贵族很可能自居聂赫留朵夫;罪犯很可能自居冉·阿让;丑女们可能是争当简·爱;美女们可能是争当薛宝钗或林黛玉。文学曾经塑造了很多人。
同样的道理,60年代的很多青年,争着穿戴旧军装往边疆跑,而90年代的很多青年,争着穿戴牛仔装往股票市场跑,这并不是前者与后者的自然属性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只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吃米饭或馒头。至于热情和兴趣迥别,只能是文化使然。他们的用语习惯表情格式着装时尚,不难在他们各自看过的文学或者影视片里,找到最初的出处和范本。
从人身上读出书来,是罗兰·巴尔特最内行的话。用他的术语来说,就是从“自然”中破译出“文化”。他甚至说,法国人爱酒,也不是什么自然事件。酒确实好喝,这没有错。但嗜酒更是一种文化时尚,一种社会团结的隐形规范,一种法国式的集体道德基础和精神图腾仪式,差不多就是意识形态的强制——这样一说,酒杯里的意识形态恐怕有些难于下口了。
他革命性地揭示了自然的奥秘,但不大注意反过来从文化中破译出自然,这就等于只谈了问题的前一半,没谈问题的后一半。诚然,酒杯里可能隐含有意识形态,但为什么这种意识形态选择了酒而没有选择粥或臭污水?文化的运行,是不是也要受到自然因素的牵引?这个问题也得问。
事实上,文化不是天上掉下来,不是几千年来单性繁殖自我复写来的,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凡有力量的作品,都是生活的结晶,都是作者经验的产物,孕育于人们生动活泼的历史性实践活动。如果我们知道叔本华对母亲、情人以及女房客的绝望,就不难理解他对女性的仇视以及整个理论的阴冷。如果我们知道萨特在囚禁铁窗的惊愕,就不难理解他对自由理论的特别关注,还有对孤独者内心力量的特别渴求。理论家是如此,文学家当然更是如此。杰出的小说,通常都或多或少具有作家自传的痕迹,一字一句都是作家的放血。一部《红楼梦》,几乎不是写出来,四大家族十二金钗,早就在曹雪芹平静的眼眸里隐藏,不过是他漫漫人生中各种心灵伤痛,在纸页上的渐渐飘落和沉积。
所以说,不要忘了,从书里面也可以读出人。
1.第2段文字中画线的作品或作品中的主人公分别出自哪些作家之手?(4分)
分别由_____创作出来的。
2.根据文章,分别解释“很多人的血管里是流着小说的”与“自然属性”的具体含义。(6分)
3.作者称赞罗兰·巴尔特“革命性地揭示了自然的奥秘”的理由是什么?(4分)
4.作者在文末提出了对前人有所补充的文化观点,这是由文中哪些材料归结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成两类。(6分)
现代散文自选模块综合运用题(10分)
“文如其人。”请写一段话,就某一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现代诗歌自选模块综合运用题(10分)
1.“大河歌舞头朝东,突转向西波更奇。”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他们从生活和自然界的这种现象中受到了启迪,为了给作品增添波澜,使情节更加吸引人,往往“蓄势其前,急转其后”。请模仿徐志摩在《黄鹂》中的笔触,选取一个处于动态之中的意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你的感情变化。
黄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