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地方,有时反倒给人安全和自在。途中任何一次不经意的邂逅,随意的闲聊,或许类似杜拉斯笔下的《广场》,不着边际又设身处地,当我们在路口说再见,那是出于礼节,就像下飞机的时候,空姐站在大门的两侧。不必感动,也不必铭刻于心。
顷刻,我们又上了不同的航班。当某年某月某一天在机场再度相遇时,抑或因认出彼此而不说:Hi;抑或因认出彼此而热烈拥抱,其实都是自然的反映。
我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可自然永远与我们保持着一朵花的距离,我们只好为自己找个台阶:顺其自然。
我们可怜,但不可悲。
二
因为我一直是醒着的,虽然在机舱我常常昏昏欲睡,睡是为了清醒。清醒有时也是种痛苦。
但痛苦是生活的馈赠,她成就一个人,也毁灭一个人。可当一个人随着飞机飘在三万英尺的高度,或者说一个人的命握在飞行员手中之时,现实的所有还那么重要吗?
有次乘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班机,眼看飞机就要在日本机场着陆了,忽然一阵猛烈颠簸,机上的东方人大都吓得脸色苍白,西方人却像是在坐过山车似的嘻嘻哈哈。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美国影片,片名已经淡忘,但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面对一夜间被台风吹走的房屋,搂着儿子说,没关系,我们重建便是了的那种镇定自若的神情,却是那么记忆犹新。
谁都避免不了突如其来的灾难,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坦然对待。这似乎和民族的特性或者文化无必然联系,但不排除环境的影响和力量。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道理的。
三
记得一次在韩国转机,我后面一位女士,好像性情十分急躁,嚷着、挤着要让她先过。我回头一瞥,她不是刚才与我搭乘一架飞机,在我前排位置就座的安静的女子?怎么一会便判若两人?
难道因为这航班的中国人居多的缘故?中国人多的地方,就不需要礼仪?
在世间游走,偶尔的褪去“面具”是为了“呼吸”的顺畅?可也应在尊重他人、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且我们在外的言行举止好像一扇窗口,他人会因此衡量,或揣度我们整个民族。有次我在美国一家超市买东西付款时,收款员问我愿不愿意为一家儿童医院捐款,我毫不迟疑地说没问题,因为我前面那位东方人已对她摇头说No,如果我也来婉言谢绝,会给美国人留下什么印象呢?
尽管转眼我们就消散在茫茫人海,成为互不相系的路人,但曾经的印迹不是秋天的叶子随风即逝。
四
犹如你在机场的等候,犹如临别时你眼眶的泪水,犹如登机前接到的短信、电话……
而这些似乎比老美迎来送往的缠绵拥吻更耐人寻味。无论我飘在哪个国度,不改的是中国心,不改的是对旅行的眷恋,它宛如我喜欢的人儿,总是充满着诱惑;宛如一座看不见的城市,潜在诸多的可能性……
但我终将抽出不舍之手,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只是我固执地以为结束是另一种开始,而人生何曾不是一次长长的旅途?
我把途中采撷的一朵腊梅,别在胸襟,踏过一段泥泞,把脚步悄悄地放慢在下一路口……
1.作者为什么认为一个人在飞机上不寂寞?(4分)
2.文中写到一位在韩国转机的女士前后的不同表现,目的是什么?(6分)
3.理解结尾“我把途中采撷的一朵腊梅,别在胸襟,踏过一段泥泞,把脚步悄悄地放慢在下一路口……”这句话的含义。(4分)
4.你认为作者“人在旅途”时的感悟有哪些?(6分)
现代散文自选模块综合运用题(10分)
作者说“清醒有时也是种痛苦。但痛苦是生活的馈赠,她成就一个人,也毁灭一个人”,请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二个名人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句的理解。(300字左右)
现代诗歌自选模块综合运用题(10分)
走吧
北岛
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
《走吧》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这首诗展现了一个矛盾的“悖论”的情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专题四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能做一件事儿: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只能有出息点。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那是一个炎热的晌午,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都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想丢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里,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炸辣椒。这几道菜都是干的,耐放,很拌饭。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塘,很香。在我陶醉于母亲说的营养时,喝着麦乳精的同学都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
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我又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我既说不好普通话,也说不好省城的方言,说普通话边音和鼻音、卷舌音和非卷舌音分不清;说省城话,走在大街小巷,别人一听,都嗤之以鼻,我为企图抬高自己装腔作势而难受。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作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老乡来后,我打肿脸充胖子招待他们,我怕他们说我小气,说我忘恩负义,我瞧不惯他们的心眼儿,同时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以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我在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得感谢利叔,利叔是我同村人,出来许多年了,混出了一点名堂,他常常为帮不了村庄而揪心,给我办事他找到了寄托,他说他不是在帮我,只是给村庄办了点事。在城里我单身了许久,和乡下女子相处惯了,和城里的姑娘总有点格格不入,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弥补我的家用,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都端在大桌上。
家乡菜全都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父亲喜上眉梢地来回奔忙,有时难以应急,母亲也还会拿假土鸡充斥,算账时偷偷打点折。借助土菜馆,我发了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这种感觉很亲切,很暖和,也很自得。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在一起聚会,在街道、在集市、在公园旁若无人地侃起村庄,就好像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吭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的拷问中,把名利修炼成淡、成轻,这时,我的村庄才真实地突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有愿望回一趟村庄,回一趟家,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缩短我们与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进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在那里久久徘徊,似乎还是在寻找什么东西,是因为过去我们带走太多,所以总认为取之不尽,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一把斧子,那些东西对我们没有用,我们带走的是别的东西,尽管两手空空,带的东西已经很多了,这似乎只有我更知道,而我只有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一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1.“我们走的时候……我们带走的是别的东西,尽管两手空空,带的东西已经很多了,这似乎只有我更知道。”“别的东西”指的是什么?(2分)
2.概括说明“我”对村庄感情的三段变化。(6分)
3.“带着村庄上路”,文中写了哪些有关“村庄”的内容?请概括说明。(6分)
4.联系全文,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6分)
现代散文自选模块综合运用题(10分)
赏析一篇文学作品应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一是思想内容,二是艺术形式。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对于本文的赏析文章。(300字左右)
现代诗歌自选模块综合运用题(10分)
藤
流沙河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诗歌往往借用自然界的某种现象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一种看法,本诗通过“藤”的形象来表达诗人的人生哲理。请另选一种自然物,写一首小诗,并说出你要表达的人生哲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