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05900000006

第6章 文献综述(2)

2.组织间知识传播

组织间的知识传播可以是有目的的安排的结果,如通过联合R &; D项目、战略联盟等方式,也可以是非主观意愿的知识溢出和竞争者模仿的结果。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组织间合作与知识传播的研究(Appleyard,1996;Bhagat、Kedia、Harveston,etal.2002;Kogut,1988;Lane &; Lu‐batkin,1998;Powell,1998;Powell、Koput &; Smith,1996),其中Apple‐yard(1996)、Bhagat等(2002)与Lane和Lubatkin(1998)对于集群知识传播的研究较有参考意义。Appleyard(1996)对组织间知识传播的决策机制与方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Lane和Lubatkin(1998)对组织间知识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吸收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Bhagat等(2002)的跨文化知识传播模型有益于认识集群企业由文化相似性带来的知识传播优势。

(1)Appleyard(1996)的组织间知识传播决策模型。

Appleyard(1996)认为企业间的知识传播并非简单的溢出关系,而是它们对预计的成本和收益分析的结果(如图2.6)。企业既可选择公开这些知识也可私下保留这些知识,同时可选择是否对其拥有的知识申请法律保护。如果企业认为独自拥有这些知识所获得的垄断收益要比传播这些知识获得的收益(或保留这种知识付出的成本)大时,企业就会选择不对这些知识进行传播,如使其成为行业秘密或不对外发表其研究的技术细节。

向行业中其他竞争企业传播知识会导致企业对知识独占所得的收益减少,因此只有当知识的接收者能提供其他有用的知识进行回报或许可费,企业才可能将其拥有的知识进行传播。

Appleyard(1996)将企业的这一决策过程公式化为:

Eit[B(L,R,A)]≥Eit[C(D,T)]

其中,EitB是企业自知识传播中获得的期望收益,它是L(许可费收入)、R(获得接收者拥有的技术使用权的收益)和A(从接收者获得的知识)的增函数;而EitC是企业选择知识传播可能付出的期望成本,它是D(由于知识被扩散导致的利润下降)和T(所选择知识传播方式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函数。

而根据企业传播知识可获取的方式以及使用的方式,企业间可能的知识传播方式具有四大类。Appleyard(1996)同时对这些传播方式的交易成本进行了分析。

(2)Bhagat等(2002)的跨文化知识传播模型。

他们根据知识的三种类型,即个人知识、交往知识和结构知识,并结合知识的三个维度,即简单/复杂、独立/系统(独立指的是该知识的传递不需要有组织情境,而系统指的是该知识的传递必须有赖于其所处的组织情境)、显性/隐性,以及文化的两个维度,即集体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垂直文化/水平文化,最后加入一个调解变量——认知模式,提出了跨边界的知识传播模型。

他们指出,个人知识、交往知识和结构知识这三种知识类型中都分别包含着简单/复杂、独立/系统、显性/隐性三个维度,而不同的文化类型会对人们处理、解释和使用知识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独立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他所接受的知识也独立于其所处的情境;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与所处环境中的重要人物是相互依赖的,并且乐于去寻找知识所处的情境条件。

当知识和组织历史、职责模式、团队内外的规范相关时,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会对此有更多的关注,并且运用这些情境化的知识有更高的敏感性;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关注个人特征方面的知识,如个性、信仰、情感以及对于事件、目标或者人的态度,与集体主义者相比,他们更乐于接受和传播那些理性的知识。

对于把握和理解一个事件,集体主义者比个人主义者更强调知识的历史性和情境性,更少强调可编码知识的重要性;而个人主义者则强调个人目标超过集体目标,强调理性分析胜过历史和情境理解。

在垂直文化中,个人认为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而水平文化中,个人往往认为自己或多或少与他人在社会地位上是相似的。垂直文化中的知识传播往往是从上往下的;而水平文化中的知识传播则既有从上往下,也有从下往上。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下列观点:

①当知识是简单的、显性的、独立的,并且在相似的文化环境中传播,那么其传播效果最好;而当知识是复杂的、隐性的、系统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传播时,则传播效果不好,甚至没有效果。

②根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的公司更容易吸收和传播显性和独立的知识。而集体主义文化的公司则正好相反。

③在相同的文化类型间传播知识最容易,比如从集体主义文化向集体主义文化传播知识,从垂直文化向垂直文化传播知识;在不同的文化类型间传播知识是困难的,比如从集体主义文化向个人主义文化传播知识,从垂直文化向水平文化传播知识;而在极端不同的文化类型中传播知识是最不容易的,比如从垂直个人主义文化向水平集体主义文化传播知识。

④在不同的知识类型和维度下,文化类型对于知识传播的作用是不同的。

Bhagat等(2002)的跨文化知识传播模型非常好地将文化变量融入知识传播中,对于理解具有不同文化的组织或团队间的知识传播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Lane和Lubatkin(1998)的相对吸收能力

仅仅通过组织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未必能够带来有效的知识传播,组织间知识传播的效果依赖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Lane和Lubatkin(1998)提出的相对吸收能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对吸收能力是对Cohen和Levinthal(1990)吸收能力概念在组织知识传播领域的扩展。Lane和Lu‐batkin(1998)认为Cohen和Levinthal(1990)的吸收能力定义过于绝对化,没有考虑到组织间知识结构差异对知识传播效果的影响,他们将吸收能力的分析单位从公司层面扩展到组织间的层面。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企业从另一个企业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由学习过程中双方的特征所决定。

事实上,组织能否在互动学习中有效地评价、理解和运用所接收的知识即吸收能力取决于双方在如下几方面的相似性:

知识基础。为了促进组织对知识的认知和评价,组织的知识基础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组织必须拥有对应于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basic knowledge);第二,这些新知识要足够多样化,这样学习者才能获得创造性的学习效果。

知识处理系统。有效的知识吸收要求双方具有相似的知识处理系统。

组织的知识处理系统如同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决定了知识获取、存储、传播的一般规则,企业的知识实际上是嵌入在它的知识处理系统中。如果一个组织希望理解消化(内化)其他组织拥有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时,它们之间必须要有相似的知识处理系统。

目标相似性。当学习双方在经历和解决问题的类型上有越多的相似,知识的吸收方能够更有效率地运用这些知识。

组织知识传播研究为从一般意义上理解组织的知识传播现象提供了指导,但对于像集群这样特定情境中企业的知识传播却分析得不多。集群企业知识传播与传统的组织知识传播研究实际上是一个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传统的知识内传播研究的分析对象主要是同一组织内的成员或团队,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而组织间知识传播研究则主要关注那些在合作联盟过程中相互竞争的企业。但是,集群环境中的知识传播主体有其特殊性,这些企业之间既有为着各自利益相互竞争的一面,又有着基于本地高强度关系嵌入、共同文化和背景带来的合作的一面。因此,对于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研究需要整合传统组织知识传播的研究来分析它特有的问题。

第二节集群知识传播研究综述

集群现象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对产业区的论述。随着20世纪70到80年代意大利东北部地区、德国巴登-符腾堡地区和美国硅谷地区经济的成功,集群再一次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集群对企业生产与销售方面形成的成本优势(Piore &; Sabel,1984)。随着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资源(Grant,1996;Kogut &; Zander,1996;Leonard &; Sensiper,1998;Spender,1996),人们逐渐认识到集群不仅为其中的企业带来分工和专业化的灵活性与成本优势,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创新(Lawson &; Lorenz,1999;Martin &; Sunley,2003;Maskell,2001;Maskell &; Malmberg,1999;Porter,1990,1998)。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关注的焦点从如弹性专精、外部经济(Piore &; Sabel,1984;马歇尔,1964)这样的物质要素生产优势,转移到将集群视为一个由大量本地企业构成的知识共同体或知识网络(Boschma &; Wal,2006;Pinch、Henry、Jenkins,etal.2003;Tallman、Jenkins、Hen‐ry,etal.2004)。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来整合组织内和组织外不同主体所拥有的不同类型知识以提升竞争能力成为集群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Capello &; Faggian,2005;Giuliani &; Bell,2005;Grant,1996;Malmberg,2003)。

对于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的研究按其所选择的分析单位可分为两类:集群中观视角研究与企业微观视角研究。集群中观视角研究考虑的是各种集群成员总体上的邻近性(如地理邻近、关系邻近以及制度邻近)是如何促进集群企业在知识传播上的效率(Boschma,2005)。中观视角的解释逻辑认为这些集群中观层面的邻近性通过本地的劳动力传播,共同文化价值观、共同的认知基础为其中企业的知识传播提供了平台与渠道,集群企业的知识传播是广泛普遍的。而集群微观视角研究认为中观视角过度夸大了集群企业之间的相似性对企业知识传播的作用,他们认为集群企业间无论在分工角色、关系资本、网络位置还是认知能力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特点使得集群企业知识传播表现出高度的结构化和差异性,而非中观视角所认为的匀质化或普遍化。微观视角根据所关注的异质性因素的不同,可以细分为关系视角类研究和认知视角类研究。前者强调集群企业之间在集群关系网络中的地位(position)的异质性及其对知识传播的影响;而后者将集群企业视为一个接受信息、解读信息和吸收信息的认知主体,强调企业之间在知识基础或知识结构上的异质性及其对知识传播的影响。

因此,围绕着集群企业知识传播问题,本节分别介绍了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的中观视角研究和典型理论模型以及集群知识传播的微观视角研究和典型理论模型。

一、中观视角集群知识传播研究

集群知识传播研究的根本特点在于集群为企业的知识学习与知识获取提供了特殊的环境,这一环境包括地理的邻近性、企业之间的高互动性以及文化制度的相似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集群企业的知识传播或知识学习行为表现出与一般组织知识传播与知识学习所不同的特点。

集群知识传播的中观视角主要强调集群企业在整体上拥有的如地理邻近、关系邻近、制度邻近等区域层面共性因素对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的影响。总的来说,中观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解释逻辑:邻近性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了知识传播平台(Amin &; Wilkinson,1999;Maskell,2001;Porter,1998;Scott,1998;Storper,1993),这一平台使得集群中企业间的知识传播是广泛(pervasive)而均匀的(even)。根据它们所关注邻近性因素的不同,中观研究可分为两类:地理邻近与非地理邻近。地理邻近类的研究主要受马歇尔“产业空气”思想的影响,它们认为集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性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知识传播;而非地理邻近类的研究则强调集群企业间由于文化、制度、历史上的一致性对它们之间知识传播的促进作用。下面对集群知识传播中观研究的介绍主要围绕这两类文献展开。

同类推荐
  • 怎样理解和运用财务数据

    怎样理解和运用财务数据

    本书共二十章,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数据信息平台是企业管理的最佳平台;资产负债表:企业家底状况;经济活动与资金周转;资产负债表是怎样记录业务活动、报表附注:报表的补充说明;决策未来:预测财务数据分析等。
  •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本书在大量吸收我国最新的区域经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我国区域经济实践的思路,系统地阐述基本理论。
  • 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08)

    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08)

    本书收录中国经济学家2008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文章,内容包括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获奖理论等。
  • 共和国的村庄

    共和国的村庄

    本书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具体的村落为切入点,反映新中国6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记述了新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五个村庄,间接反映了建国60年的历史风云。
  • 芝麻绿豆经济学

    芝麻绿豆经济学

    作者从事经济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专业知识丰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有独特的见解。所以,作者避开了传统灌输式的内容呈现方式,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恋爱、买房、赚钱、消费、销售等进行生活化的讲解,让大家明白经济学如芝麻绿豆一样简单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热门推荐
  • 碎骨

    碎骨

    一个人要成长,不仅要勇敢,还要勇敢面对过去
  • 贴身妖孽

    贴身妖孽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敌人,睡得了娇娘。”此乃新时代好男人标准,落魄少年宁凡为了自己下半身的幸福,给美女老板当起了贴身保镖,去西南剿灭大毒枭,他英勇无畏,只身潜入骷髅会,他谈笑风生,一身才华必然引来各式各样的美女缠身,他该如何抉择?落魄少年能否扮猪吃虎,笑傲都市?
  • 你总该相信你自己,就算世界与你背离

    你总该相信你自己,就算世界与你背离

    这是一本送给每个奔波在路上的年轻人的温暖笔记。亲爱的,你可以不迷茫,不彷徨,不纠结,那些关于梦想的话,都可以是真的,那些关于青春的回忆,你可以一直演绎,那些关于爱情的追求,可以永不停滞,慢慢来,不要着急,你想要的一切,光阴都会给。
  • 语言的突破(智慧生存丛书)

    语言的突破(智慧生存丛书)

    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20世纪以来最畅销的励志经典。永远不要奢望让世界来适应你,你对了,世界就对了,影响你的说话方式,让你能表达自己、说服他人、领导团队。
  • 领导与口才知识(全集)

    领导与口才知识(全集)

    国口才训练大师戴尔·卡耐基说:“假如你的口才好,可以使人家喜欢你,可以结交好的朋友,可以开辟前程,使你获得满意。有许多人,因为他善于辞令,因此而擢升了职位,有许多人因此而获得荣誉,获得了厚利。你不要以为这是小节,你的一生,有一大半的影响,由于说话艺术。” 鉴于此,本书涵盖了领导口才的所有内容,分为下面几个部分:领导口才的魅力、领导口才与心理,领导口才与行为细节、领导口才与自我训练,领导口才与人际关系、领导口才与激励,还有领导在各种场合的说话艺术以及说话技巧。
  • 重生之女配励志记

    重生之女配励志记

    这是一个渣女配重生的故事,男主女主你们好,请让我过过,给你们腾地方。那个男主,你拽着我的衣服干什么?我不爱你了,我说的是真的,什么!?这绝对不是欲擒故纵!艾玛!男主你别跟着了!我家男神在那边等我呢!小心他分分钟秒杀你!总的来说,这就是一个菟丝子般的女配自己励志成长,结果获得了爱情的故事。自立自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 巅峰较量:百亿大单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巅峰较量:百亿大单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一个超大项目引出两场惊心动魄的商场较量。杭州湾项目是国家特批、民间投资的大型动力设备制造项目,总投资近千亿元,仅设备采购就上百亿元。面对巨大的利润诱惑,各路高手跃跃欲试,商场上硝烟渐起。为了夺得项目的主导权,融资高手罗京天与京城大亨孙天毅展开了生死对决,双方各自利用资金、人脉、舆论等优势,层层设局猎杀,欲置对方于死地。为了夺得项目设备采购的标的,销售菜鸟王强在残酷的商战中迅速成长,所在的APP公司销售团队按流程解剖了一个大单所要解决的所有环节,从外围进攻,步步渗透。
  • 异世至尊魔神

    异世至尊魔神

    一个现代都市少年,17岁的他却遇到了不平凡的经历,是福是祸?都无法知道,只是这却是他人生路上平凡中的传奇半风景,什么是正义?什么又是邪恶?少年那朦胧的心,能否辨别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魂武记

    魂武记

    能身化巨猿的兽魂师;能掌指若刀剑般锋利的器魂师;能本身沟通万千植物的植魂师;能随意操控天地间水火元素的元素魂师。这里是武魂世界,每个人,在其六岁时都能觉醒属于自己武魂,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实物,或为元素,随之修炼,则能成就天地间最强大职业——武魂师。若觉醒武魂先天等级越高,则未来成就就越大,甚至,成为传说中帝君般存在,踏上成神天路…………牧景,一个天生双武魂少年,却双生废武魂,受着别人嘲笑白眼,走入火狮学院,自这里而起,逐渐,走出一条让他人所万分诧异之路……本书等级:魂士、魂师、大魂师、魂灵、魂宗、魂王、魂尊、魂圣、魂帝,以及……神???
  • 那些追求的日子

    那些追求的日子

    一山村少年在朴素的理念指引下,虽经历身边朋友和伙伴因各种原因而纷纷离开学校,他始终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虽遇到各种原因但没放弃追求,一直到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即使现在也如此,期间也遇到过自己青春岁月中的刻骨铭心爱的记忆,由羞涩朦胧到深刻体悟。既有对生他养他的故乡和亲人的回忆和眷恋,也有对曾经一起生活学习过的老师、同学及恋人的深情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