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21100000047

第47章 近代教育制度变迁与模式转换(1)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维新和新政均未能挽救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命运,中国近代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1月3日,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蔡元培被任命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月9日,教育部正式成立。在整个民国时期,尤其是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制度变迁、教育改革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民初恢复和维护各级各类学校的正常秩序,制订颁发《壬子癸丑学制》,到新文化运动高潮中,酝酿出台新的《壬戌学制》;从以德国柏林大学为蓝本,进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之探索,到导入借鉴美国大学模式。应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创新期。

一、民初学制的制订和颁发

鉴于民国初创,百废待举,急迫需要恢复因战争而中断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正常秩序,1912年1月19日,成立不久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4条)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1条),旨在于新学制正式制订实施之前,全国有一相对统一的章程。前者主要本着民主、共和的新精神,清除封建遗毒,如明确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旧时奖励出身一律废止,各种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等等;后者则具体规定了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及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各学年讲授科目、每周教学时数及各级学校的暂行课程表。虽然紧跟着颁发了《壬子癸丑学制》,但这两个文件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一直被沿用下来。

对民初学制制订有着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的是民主、共和新教育宗旨的确立。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于1912年2月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试图为民初的各项教育改革奠定一个理论基础。蔡元培首先明确区分了专制时代教育与共和时代教育在本质上的不同,指出制订于清末专制时代、以忠君尊孔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宗旨必须加以修正和重订,强调“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主张民国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为方针,并就其具体内涵作了详尽的阐释。同年7月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以“教育宗旨案”提交大会讨论审查,蔡元培的这一主张,除世界观教育一项因有异议未被采纳外,其余四项均在大会通过的民国教育宗旨中得到了体现。1912年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培养资产阶级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当然,民初教育部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是尽快制订和颁发新的学制系统。

1912年7月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云集了全国教育界众多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历时一月,提出议案92件,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学校系统及相关条令的讨论。此次学校系统草案先后拟就三稿,广为征集意见,同时参酌别国成规,力求集思广益。经过反复讨论,教育部于1912年9月3日公布了《学校系统令》,亦称《壬子学制》。随后,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小学、中学、专门学校、实业学校、师范学校及大学的有关法令规程。1913年(农历癸丑年),将《壬子学制》与这些法令规程的内容互相补充,综合起来形成了《壬子癸丑学制》。至此,民初的学制改革基本完成,这个学制的总体框架沿用至1922年。

《壬子癸丑学制》缩短了年限,整个教育期约为18年,分三段四级,一是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二级7年;二是中等教育段,一级4年;三是高等教育段一级,分预科、本科计6或7年,上设大学院,以“研究学术之蕴奥”。从横向看,仍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三大块。此外,还有补习科、专修科和小学教员养成所等,作为这三大系统的旁支。

十分显然,民初学制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政体转换的需要,综观整个学制改革过程,从教育宗旨的确立,学校系统的形成到课程设置、教科书编辑,无不体现了鲜明的反封建色彩,体现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本质转化。比如,明确宣布废止了旧有教育宗旨,而代之以民主、共和的新宗旨;针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轻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这一弊端,提倡实利主义教育,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生产技能的培养,“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伦理道德观念代替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以养成共和国新国民;取消旧有教育体系中的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废止给毕业生以科举出身;取消读经课,强调以美育代宗教;要求教育留意儿童身心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等。《壬子癸丑学制》的颁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合理而又平等的教育体系,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新的发展,民初全国的学校数和学生人数有了明显的增长,如学校数从1912年的8万7千余所增加到1915年的12万9千余所;学生数从1912年的293万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429万多人。当然,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改革者颇为宏远的理想与改革的实际成效有着一定的反差和距离,分析其内在原因,是十分值得深思的。

首先,思想观念的转变滞后于制度层面的革新。任何一项改革事业,观念的转变与制度的变迁是相辅相成的,观念只有以制度层面为中介,才能起到指导实践、改革现实的作用;同样,新制度的建立也只有引起相应观念层面的变化,才不至于出现“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由此,对于改革的主持者而言,必须牢牢把握两者关系,把观念更新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然而,从民初教育改革的进程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制度变革上的着力重于观念层面的更新。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就主观而言,如民初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在指导思想上认为政体问题解决后,革命任务已经完成,把资产阶级教育的建设更多地理解为有关章程、法令、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从而低估了封建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给新制度实施带来的负面作用。

就客观而言,由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不成熟性所决定,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几千年形成的封建思想更不是一场革命就能赶跑的。

历史事实已然证明,民初的教育改革成果不断受到一股股复古回潮势力的干扰和破坏,如袁世凯的恢复倡导尊孔读经,重新颁发“教育要旨”,使《壬子癸丑学制》的许多具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举措无法真正落实。直至1915年以后,随着袁世凯称帝失败,新文化运动兴起,人们对变革观念层面的重要性,有了深切的认识。

其次,学制改革的理想与现实条件的脱节。民初政局一直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军阀割据和当政者的争权夺利,导致这一时期教育行政部门人事变换频繁,在1912年1月到1913年8月短短一年半光景中,仅教育总长一职就先后五易其人,这对于教育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及其贯彻执行是十分不利的。连年战争引起经济衰败,民不聊生,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物质条件匮乏,严重影响了新制度的顺利实施。此外,改革者们对改革方案的策划理想化色彩较浓,也使一些举措与当时的国情和实际状况不甚符合。正如时人所批评的:“在教育部之意,亟欲整理全国教育,苟为教育上应有之事,无不制为新令,陆续公布。此令之可行与否或非今日急务,均不暇及,此教育部注重形式教育令之讥所由来也。”亦不无一定道理。

民初在向西方学习的取向上,改革者试图博采众长、熔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制度于一炉的初衷与仍旧跳不出日本模式的窠臼亦形成明显的反差。如果说民初改革在教育理论(教育宗旨)层面,更多地以欧美各国,尤其是德、法两国为取向的话,那么在教育实践层面,尤其是学校系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仍以吸收借鉴日本模式为基本特征,如“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较多地体现了当时欧美的先进教育理念,而1912年1月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则不仅各级学校设置课程的名称完全沿用日本的教育术语,而且在教学时数的分配上也颇为相近,在学校系统上,也仍由普通、实业、师范三大块构成。这充分说明了任何教育改革必然受时代和社会的制约。一方面,政体的变更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西方民主共和国家的教育,但另一方面,清末学习日本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是民初改革的主持者、参与者和执行者,其主力仍为留日学生。因此,在民初学制中留下日本教育影响的浓厚色彩,是不足为奇的,由此形成了《壬子癸丑学制》“日欧调和”的鲜明特征。

自《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到指责之声大作,不过短短几年,而且由于种种因素制约,事实上这一学制的诸多内容也未及一一实行。然而,就在这几年中,中国教育的发展取向又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方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在民主、科学的大旗下,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认同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另一方面,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社会的全面渗透和扩张,随着大批留美学者的归国,美国教育家来华,以及大量的赴美考察团成行,中国教育的学习范式迅速指向了美国。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程看,无论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实际影响和历史意义,民初的学制改革在《癸卯学制》和随后的《壬戌学制》之间均呈现出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征。

尽管民初学制有着种种不完善之处,但它在基本精神和总体指导思想上,以民主共和的新政体为皈依,把教育的基点放在培养共和新国民上,进而在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辑等方方面面,突破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旧框框,揭示了现代教育的真谛,体现了与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相适应,为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资产阶级教育的本质特点,因而,其历史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二、1922年新学制的制订和实施

1922年新学制的诞生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变迁和世界教育改革运动的勃发密不可分。近代中国经历了推翻封建政体的巨大社会变革后,又因一次世界大战的机遇,获得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短暂“黄金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则出于对民初一次次复古主义思潮泛滥的反思,使国人终于深刻认识到,要真正改变国家的命运,仅靠物质文明、科技进步,乃至于制度的革新都还是不够的,只有在思想意识层面破旧立新,才能在根本意义上解决民富国强的问题,由此引发了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及随后的“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以重新审视一切的大无畏气概,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反省和剖析。它强调人的解放,个性的张扬,反对迷信和武断;它强调开放性和现代化,注重从世界先进文明汲取营养。由这场运动的上述二个基本特征出发,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封建教育必然成为批判的对象,向当时先进的现代新教育理论学说看齐必然成为学习的目标。这一切都为20年代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壬戌学制》正式公布于1922年11月1日,是在当时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美国教育的总体氛围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全面变革的综合产物。它从1915年开始动议,几经酝酿讨论,反复论证,历时7年,以自下而上的形式,终以大总统名义颁布实施。1922年学制的基本框架为“六、三、三、四制”,其架构采自美国学制。与以往学制相比,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并分初级4年、高级2年二段;中学改制尤为其中的核心部分,表现为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6年,提高了中等教育的程度,同时分初、高中二级,增加了选择性;与中学平行的还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段为4-6年,取消了大学预科。

与新学制同时进行的是学校课程的相应改革。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于1923年6月确定并刊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内容主要有:小学取消修身课,增加公民、卫生课,国文改为语文,体操改为体育;初级中学以社会、言文、算学、自然、艺术、体育6科组织教学;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并设置公共必修、分科专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学采用学分制等等。《纲要》的相继出台并实施,使新学制改革的精神内涵得以体现和落实,对当时的教育实践起到了直接和具体的指导作用,并成为以后历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范式和主要基础。

同类推荐
  • “江门心学”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三辑·第一卷)

    “江门心学”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三辑·第一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每种含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两部分。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运用教育家的思想和著作是十分有益的。
  •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出版以来,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同行专家与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些专业性著述甚至将它视为重要参考,征引观点与部分论述。这些都让作者颇受鼓舞,深感人性的温馨。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 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本书摈弃卖点炒作庸俗化的负面理解、从卖点炒作的方法、原则、理念、层层分解、剖析、对卖点炒作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 教师如何提高说课艺术

    教师如何提高说课艺术

    本书主要从说课准备、精心设计与组织说课材料、幽默为教法服务、情感学法说课、辅助教学程序、互动教学目标、应对说课失误和总结说课经验等八个方面来进行铺垫和阐述。其中,听课和评课作为说课的后续工作,没有单独作为一章列出,而是补入最后一章,这样更显得本书结构紧凑、布局灵活。我们站在说课者的角度,多层次地模拟了说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教师在说课中少走弯路,对于日后的说课教学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本书主要围绕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论述,从国家政策、价值观、贫富差距、教育问题、文化现象、热门话题等方面揭示当下中国之现状。本书语言犀利而不激进,思想深刻而不哗众取宠,有高度的现实意义,是一本能真正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良心之作。
热门推荐
  • 境界彼端

    境界彼端

    在这个多种族共存的世界,就算神魔也不是永生的存在,必须繁衍后代来保证种族的力量,但所有种族除与同种族之外就只可能和人类繁衍后代,因而出现了纯血种、混血种、特血种、超血种的分别。轩辕墨混血种生下的混血种在家族里受尽歧视后离家出走,习惯单独行动的他一次执行任务偶然遇到了一个失忆少女,因为她是第一个没有用有色眼神看待他的人,轩辕决定帮助少女恢复记忆,从此走上一段艰辛冒险之旅。神月怜一个忘掉自己过去的少女,执着的寻找知晓自己身份秘密的拓跋诺。谁知她的记忆和身份背后竟隐藏巨大的秘密,身边对她虎视眈眈的人也络绎不绝。拓跋诺知晓神月怜身份秘密,想要利用神月怜的人之一,但他本身也全是秘密……
  • 我们不是浪子

    我们不是浪子

    为了梦想放弃了学业,用青春去战斗,不管风雨,如果没有笑容,那么就用眼泪来来洗涤我们的旅程
  • 书名是灵师

    书名是灵师

    世间有些死后不愿离去的人,人们称他们叫幽灵,灵魂,鬼。多种多样。有些爱食人血,人们叫他们血族,吸血鬼。各有不同。有些人死后身体僵硬,虽不能弯曲手脚却也是可以活动,人们称之为僵尸。因为总类太多,不知什么时候起,有一些人把他们统一称呼为,灵,这些曾经活着的生命终是要袭击人类,他们吃人肉,人血,有的甚至吞噬灵魂,其实不过就是在吞噬人们最根本的东西,生命。这些怪物都已经死去,他们想要继续留在这个世间,但是他们自己的寿命终究是有限的。想要更长的活着,甚至是永生,他们就必须要多一些歪脑筋,于是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开始狩猎生命的旅程。因为他们的目标大部分都选择了普通人,所以成功的几率都很大。但是在这之中数万分之一,或者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分之一的情况下,他们失败了。得以逃命的人将会把从他们那里得到的恐惧,愤怒,痛恨当成武器,从而反击。而这些反击的人们则被叫做——灵师。
  • 邪王枭宠:神医杀手妃

    邪王枭宠:神医杀手妃

    她,前世是z国最大组织的得力手下,要医术有医术,要暗杀能暗杀,少有敌手。今生,她是人人唾弃的废物,没人疼没人爱,既然重活一世,老娘一定连本带利的活。废物,老娘的七色灵力是看的么;魔宠,老娘的神兽军团是玩的么;丹药,老娘炼的神丹是送的么;老娘收的灵珠是吃的么!!!半路却遇上这病歪歪又自恋的男人,一时好心还人情解了他的毒,"娶我嫁你二选一,你是不是被驴踢了"‘娘子,吃了人家可要负责的”一脚踢开。“走开,老娘我只负责吃,不负责擦!”
  • 校草的独家宠儿

    校草的独家宠儿

    她,从英国考完哈佛回来,就被爷爷叫到圣樱学院再读书。第一次遇见他,保留17年的初吻就没有了!与他成为同桌,还与他为敌,还被别人欺负,从此一天好日子都没有。直到那一天,学校每半个学期就有一场晚会。那天,学校请了四大家族的人,爷爷在晚会上宣布了我的身份,之前欺负为的同学,都很狗腿的围着为身边。他也慢慢的开始追求我……求收藏,求推荐票,求打赏,求月票……
  • 此去经年,不再见

    此去经年,不再见

    12年,一个生肖轮回,我们从最初不相识走到了最终不相认。不能说没有爱过你,也不能说真正爱过你,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在一起。我欠你一个开始,你欠我一个结束。在余生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各自安好。
  • 宠妻无度:冷傲邪君的千面妻

    宠妻无度:冷傲邪君的千面妻

    她是军火女王,冷傲美丽是她的代表,一生的孤独终有一人可以陪伴,结婚当天才知道这一切只是一个阴谋,这一世我要为自己而活,活出精彩,打照属于自己的王国!
  • 生命政治: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生命政治: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收入这个集子的学术报告,是一些大学的机构在大学之外--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大学--按照这些报告中的一个报告人丁学良教授的说法,没有一流的大学,就没有一流的国家。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没有一流的国家图书馆,也就没有一流的国家。这是一本学术报告集,按照现在开讲、学者对话、现场问答这样的顺序编排,内容涉及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制度建设、全球一体化与法的变动、全球化:美元本位制与企业的治理模式、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有限与无限、社会网络与企业管理、社会资本的理论及研究任务、中国水问题等。
  • 宅门记事

    宅门记事

    赵家的七姑娘是庶出,一出生姨娘就疯了,嫡母手段狠辣,父亲不疼祖母不爱,六个姐姐也各有本事,婶婶们各打算盘,府中小妾更是精明厉害,赵府偌大的宅子了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勾心斗角!
  • 临夜手稿之梦魇追踪

    临夜手稿之梦魇追踪

    一场梦的开始,把他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为求真相不顾一切的疯子,究竟他们是谁手中的棋子,而命运的锁链又该如何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