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27400000002

第2章 云岩人看知青(1)

云河长唱知青歌

薛天云

2012年10月,云岩镇党委书记陈志胜把《云岩河的歌》一书的初稿给我,并说,应编者之邀,云岩镇党委的负责人为该书写篇《序》,因为他们年轻,对知识青年插队缺乏亲身体验,让我协助一下。我把《云岩河的歌》书稿一连读了两遍,伏案而思,感慨万端。读到许多他们对当年艰苦经历的描写,不由热泪盈眶,感同身受;读到他们对乡亲和第二故乡的诚挚感情,使我这个云岩当地人愧感有加,自叹不如;读到他们对那段插队经历的理性客观的认识、刻骨铭心的记忆、无怨无悔的表述,使人肃然起敬,感佩之心油然而生。知青的39篇文章,全部用事实说话,真人、真名、真地点,记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观点,都是那么活灵活现,都是自己真情实感的写照,让人读后觉得叙事实在,犹如身历其境。字里行间,言谈之中,无矫揉造作之词,更无哗众取宠之意。正因为这都是说真话、表真情的文章,才能沁人肺腑、感动读者。他们对那次上山下乡插队中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原汁原味地记录,已不是一般的回忆文章,而是记录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本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的久远而更加彰显其光彩。

读《云岩河的歌》时,过去的许多事情,一幕幕、一件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之中。从1966年上半年开始“**********”,学校一直停课“闹革命”,该招生的没有招生,该毕业的没有毕业。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下发通知,决定全国各类大学暂停招生,初中和高中学校的“六六”级、“六七”级、“六八”级学生于1968年底前全部毕业,是农村户口的学生回乡参加劳动,是城镇户口的学生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老三届”的名称由此而来,也有了那次波澜壮阔、惊天动地,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9年元月12日下午,数辆大卡车把400多名北京知识青年送到云岩公社院内,公社革委会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宣布了分配到各大队插队的名单,知青们就跟着各队来接的人连夜进村了。12日前几天,刚刚下了一场大雪,云岩大地白雪铺盖,寒风刺骨。知青们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踏着吱吱作响的雪路,走着蜿蜒崎岖的山道,上山下洼,艰难地行进在云岩南北二塬的山山峁峁上。那时农村的道路都是二三尺宽的小路,并无现在的公路。他们中不少人穿着塑料底鞋,稍有不慎,便会滑倒在地。

最远的村,离云岩镇30多里,他们足足走了五六个钟头。他们在这几个钟头内,走了有生以来最长的山路、雪路,多数人也是第一次走了这样难走的路。对他们的第一场考验,竟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雪路漫漫!云岩人民看着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心痛难受,不少人为之抹泪。云河也记住了从冰上走过的知青,为他们的壮举吟唱赞行。我是宜川中学高“六七”级的学生,在1968年10月回村劳动,对他们自然是惺惺相惜、倍感同情。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回过头看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我认为那是“**********”

的产物,给国家的教育进步、人才培养造成断层,使千百万家庭和个人遭受了苦难和折磨。但是,从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号召的本身动机而言,我们虽不能妄加猜测,也能清楚地看到,他是要让知识青年经风雨、见世面,历经磨难,提高抵御能力,把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予这一代人身上。

毛主席曾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农民家中“上农村大学”,并一贯注重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相结合,“**********”前就倡导上海等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锻炼。从孟夫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害怕人生遇到苦难的磨炼,而把这种“磨炼”看作天赐的人生机遇。毛主席本身就是历经苦难折磨,才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所以他很重视让青年人“吃苦、磨炼”。那次插队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在农村锻炼几年之后,大多数在国家招工、招干、上学中得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极少数留在农村的,当地政府都进行了妥善安置。多数知识青年对自己在农村受到的锻炼,也持肯定态度,认为对自己一生是有益的。历史上任何一次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都是伟大而复杂的,都需要根据当时留下的资料去评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劳动的实践活动,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只有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知识青年本人最有发言权,《云岩河的歌》就是切肤深刻的体会,中肯恰当的评论。云岩河两岸人民群众对北京知识青年历久不衰、弥足珍贵的记忆,对知识青年良好形象的高度评价,更是人间正道、千古评说!

我是回乡青年,有家有舍,有亲人关照,不需做饭,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对插队青年的艰苦生活没有身历其境、甘苦自尝的经历,自然体会不深,但我从自己接触知识青年的过程中,以“旁观者清”的方位,看到了他们的难处,体会到了他们的苦衷。知青来插队,首先要过“两关”,即“生活关”和“劳动关”。开始时,生产队派人给知青做饭、打柴、驮水,后来他们自己轮流做饭,自己上山打柴,下沟驮水,还要坚持参加集体劳动。做饭的活儿虽不重,但天天、顿顿做饭,却是人生很难的一件事,而且要把饭做得好吃,更不容易,许多人一辈子都办不到。进山打柴,那是农村最累的劳动,把柴边砍倒边拢到一块,就是农民要做到这一点,也得几年实践。把柴砍好后要捆起来,再从沟底背到塬边回村的路上,一般都得爬几百米的坡,背柴时肩膀酸疼、汗如雨下,不习惯的人一天也砍不回一捆柴。每次下沟驮水,来回要走几里路,碰到连阴雨天,就得把天上降的雨水集起来,用它烧水做饭。队里给的粮要在石磨上磨成面粉,小麦、豆类、玉米等粮食各有各的磨法,不然磨成的面粉便不好吃。磨面时,知青们请村里的大娘、大嫂帮忙,有些女知识青年也像农村的妇女一样,拢着头巾,浑身上下弥满了面粉。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天天与“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打交道,天天刷锅洗碗,我认为是天下最难的事,可许多北京知青却把这种生活过了好几年。城市里来的知识青年爱讲卫生,但农村的水来之不易,连烧水做饭都不够,哪有洗澡、洗衣服的水?他们就把衣服拿到沟里小河边去洗,等天热了到云岩河僻静处泡个澡。这样艰难的生活,他们大多数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习惯了,熬过来了。至于参加农村劳动,并不像体育锻炼那样轻松愉快,对各种农活都有一个学习、习惯的过程,像豫剧《朝阳沟》

中银环初学劳动的体验,北京插队知青人人都亲身经历和体验过,但是他们挺过来了,有的还成为庄稼活的行家里手。我们南海村有个知青程伟明,他的乳名叫“小毛”,乡亲都亲切地叫他小毛。小毛每天做三顿饭,天天参加三晌劳动,社员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一年的出工数不少于农村的壮劳力。晚上还要看一会书,遇到有兴致的人和事,还要写诗作词,抒发一番诗意。后来他被调到南海峁生产队,我村人隔三岔五去看望他,一直保持着亲密关系。

在北海村插队的几个女知青,他们天天下地劳动,唱着歌上工,唱着歌下工,女知识青年童广兰还被社员选为妇女队长。后来我到县上参加了工作,下乡中每到一个小山村,总有那么几孔窑洞,糊着雪白的窗纸,窑畔上挂着几串红辣椒,门口放着几把锄头、镢头,看似普通的农户,实际是北京知识青年的住处。他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过着和农民一样的日子。此情此景,让人感到由衷佩服,更有所思。

北京知识青年在过好“生活关”、“劳动关”,接受“再教育”的同时,很快和村里农民融为一体,农民夜校有他们的读报声,田间地头有他们矫健的劳动身影,农民炕头有他们盘腿而坐亲切拉话的场景,一些艰难险阻的关头有他们带头冲锋的英姿。他们理智地思考自己遇到的人和事,公道地评说农村的是与非,虚心学习农民的善良品德,积极参与生产队和国家的各项建设。

他们敢为天下先,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他们有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艰苦创业于斯,奋发图强于斯。纵观北京知识青年在延安、在云岩插队纪实,我认为他们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一,知识青年给偏僻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风尚。知识青年组织农民上夜校、学文化、读报纸,教农民唱革命歌曲,办墙报和黑板报,“万马齐喑”

的小村庄,顿时有了生气,活跃了起来。每年冬季,公社革委会把有文艺特长的知青组织起来成立宣传队,到各村巡回演出。知青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说村里事,演农民身边事。久违了的文艺演出,又来到偏僻农村,农民看完节目能议论好几天。知识青年成了党和政府宣传、组织、动员群众的骨干力量,起到了桥梁作用。

北京知识青年到云岩插队,为云岩大地带来一股强劲的新风,注入了许多新风尚,这是促进云岩社会进步、风气革新的一座里程碑式的显着标志。

他们穿戴的衣帽款式、平时的言谈举止、见人嘘寒问暖的礼貌语言,都成了当地人学习的榜样。在知青来插队之前,云岩本地人穿的衣服还是老样子,男女都穿大裆裤,女人多数穿右襟袄。到了冬天,农民穿棉衣时,里衬就只是一件背心、一件短裤,没有内衬的长衫和长裤;棉衣外也没有外套,棉衣一旦穿上,就得到明年换季时才脱下来。从农历九月底穿上棉衣,一直到第二年清明节前后脱掉棉衣,要穿五六个月,棉衣内外都很脏。家境好的,过春节时换穿新棉衣,有半数家庭无衣可换。这固然有经济落后的原因,也是一种老习惯使然。有些围着锅台转的妇女,棉袄襟上有一层厚厚的、硬硬的污垢,有的小孩的棉衣袖上也布满了污垢,可以擦着火柴。自从北京知识青年来插队后,这种穿衣习惯逐步得到了改变。先是年轻人跟着学,过了二三年后,老年人也改变了原来的习惯。人们棉衣内都穿长衬衣,棉衣外都穿罩衣,棉裤外面也穿罩裤,过上一个多月把衬衣和外罩洗一下,既卫生又美观。

原来的大裆裤换成了西式裤,年轻人把圆帽壳换成了军帽,妇女们穿上了对襟袄,很少见到穿右襟袄的人了。不要小看这生活习惯的改变,须知许多文明、革新是从吃饭穿衣这些生活细节上开始的;任何大改革、大的社会进步最后是否成功,要体现在千百万人的生活习惯的改变上,就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穿长袍马褂的人不见了,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知识青年敢于破除迷信,开风气之先。许多云岩当地陋习是在北京知识青年插队之后逐渐消失的。他们在当地的生产活动、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邻里交往等事体中,注入了大城市的新风尚,使人们远离了不少陈规旧矩。

受到最大冲击的旧观念、旧习惯是“男尊女卑”。当时生产队掏羊粪时,不许女社员进羊圈干活,只能在外边把羊粪往地里送,说女人进羊圈不吉利。可那些北京女知识青年就敢破除迷信,挑战这种“男尊女卑”陋习,她们带头进羊圈掏粪,让男社员往地里担运,事后并没有不吉利的事发生。诸如此类“男尊女卑”的事例,自北京知识青年插队后就少了许多。

第二,知识青年是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知识青年对农村各条战线的发展,都起了带动和促进作用。他们倡导引水上塬、修建公路、新建学校等公益事业,他们为引水上塬等事业购买材料、争取投资,带头参加劳动;他们创办幼儿园、当“赤脚医生”,有的还到农村学校任教;在大搞农田基建、平整土地、兴修水利事业中,更是一马当先,带头冲锋。有的知识青年还担任了大队支部书记、生产队长、公社革委会主任等职,在战天斗地、改变面貌中带领群众前进。1973年,谷堆坪大队女知青殷丽丽担任了该大队支书。陕北的早春二月(农历),冰水依旧刺骨。为疏通谷堆坪村前的一条水渠,殷丽丽率先跳进水渠,挥舞着铁镐,大干起来。其他社员跟着跳下去,清理渠水中的石头、淤积物。两个多小时后,渠水畅通,使一片小麦田得到灌溉。

我国着名科学家钱三强的两个女儿钱祖玄、钱民协原在孟家塬村插队,后来调到云岩大队。云岩大队办了一个猪场,一年换了几次饲养员,依然没有起色,猪越来越瘦。后来大队就让钱氏二姐妹去办猪场,渐渐有了起色,越办越好。1972年我在宜川县委宣传部通讯组工作,我们通讯组把钱祖玄、钱民协办猪场的事迹写了篇报道,曾在《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广播这个稿件的那天,钱三强同志正在“五七”干校劳动,他听到广播后十分高兴,因为稿子的开头语就是“我国一位着名科学家的女儿……”,他既为女儿高兴,也为自己高兴,这意味着他可以得到“解放”,又重回科研工作岗位上了。后来钱三强同志还给我们通讯组送了一套《马恩列斯选集》,表示感谢。

同类推荐
  • 湖畔随笔:怀念一棵树

    湖畔随笔:怀念一棵树

    本丛书是杂文学会编选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作品集。包括《孤独落地的声音》(赵炳鑫)、《寂静中聆听》(刘汉立)、《你是黄河我是沙》(包作军)、《尘埃中触动的芬芳》(岳昌鸿)、《为你开门》(鲁兴华)、《怀念一棵树》(赵炳庭)、 《温暖的门边》(霁月纫秋)、《一根稻草的重量》(陈志扬)、《一线生命,多少深长》(潘国萍)。
  • 燃烧的红烛

    燃烧的红烛

    张家界这地方,出奇山,出秀水,出异物。单以花言,便有鸽子花、龙虾花、五色花等珍稀品种。鸽子花即“中国珙桐”,系冰川运动的孓遗物,全世界仅我们中国极少数地方幸存之;龙虾花多长于金鞭溪一带,模样酷似龙虾。遥想远古时候这里曾是一片海洋,便自然会生出纷纷的想像;绝无仅有的五色花,长于景区内的神仙湾一处。
  • 金陵十二钗的网络生活

    金陵十二钗的网络生活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三百多年来,《红楼梦》为汉语白话写作树立了一面旗帜,是中国古典文学在小说技艺上达到的最高峰。三百多年来,《红楼梦》激动着无数的读者,一代又一代人为它的故事所倾倒,为它的文字所痴迷。无数少男少女们心下默念着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暗藏着自己的青春情怀。又是多少历经世事磨练的人从中品位政治纷纭、勾心斗角。更有不能数计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中演化而出,小说、日记、戏剧、歌舞、影视剧……或改编,或续写,或戏说,三百多年来,一部《红楼梦》成就无数文本。一并多少学者名师潜心红学,皓首穷经,研究《红楼梦》的著作在图书馆里已作汗牛充栋。 ……
  •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由赵毅衡所著,大部分篇幅,都是讨论叙述形式问题,过于深入到细节之中。为了醒目起见,我把《苦恼的叙述者》的分析原则在此作简要说明。在全书开头讲这问题,有先人为主之嫌,实际上,下面的讨论应是全书的结论。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看完全书后不妨再读此节。
  •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人生朝露,居世屯蹇;何以解忧,唯有慧禅。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收录118篇沁人心脾的禅意美文,118段引人沉思的禅思感悟,在传承中滋养心灵,在关爱中呵护成长。置身其中,感悟智者的悲悯情怀,心灵的超脱将永无止境。
热门推荐
  • 是药,三分毒

    是药,三分毒

    白商陆看着俞四离开的背影,那样决然而不留半分余地,所有想说的话哽在喉头,说不出咽不进,最终化成苦酒一点点流进心房,并不醉人反叫人清醒得难受。俞四就是那般固执而又自我的人,所以在爱情的这场博弈中,她即使遍体鳞伤,也绝对不会回头不会先开口挽留。
  • 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你是不是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别人想到的好点子,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这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差异。创新能力是人们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本丛书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意蕴深妙,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的智慧可以帮助中学生理解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贴近生活,融入社会。
  • 总裁的贴身兵皇

    总裁的贴身兵皇

    他是世界公认的兵皇,厌倦纷乱。回归都市!因此史上最强兵皇回归都市,却做起保安。杨顾曾扬言:龙有逆鳞,触之必死。兔子不吃窝边草,谁敢乱来,劳资打得他生活不能自理!
  • 跌落天堂:回忆那么伤

    跌落天堂:回忆那么伤

    她始终相信,有些事在第一个瞬间就已经注定。莫岚,一个乐观阳光,怀揣梦想的美丽女孩儿,却在追梦的路上无意中跌进了他的世界,那是一个由回忆编织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了明争暗斗的世间。莫岚不知道,自己带给他的是觉醒还是再沉沦,而自己到底是他回忆中天使的替身,还是天使本身。面对这段迷茫的感情,面对这个迷失的人,她的坚强和宽容到底能不能浸润,迷失在梦境中的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 青鸿传

    青鸿传

    盘古身死,青鸿入世,且看他踏破八荒六合!
  • 美男争霸

    美男争霸

    原本好好的晴天集团准继承人赫俊威,听说自己的妹妹在A市差点进了警局,赫俊威便火速飞往A市,最后又在A市发生了哪些事?为何会遭到如此迫害?幕后主使又会是谁?庞大的赫家又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危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善良的皇者

    善良的皇者

    本是一个心性淡薄,善良仁慈的人,无奈生在了一个不平凡的家庭,在家人的羽翼里,雏鹰永远不知如何飞翔,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乱世里,一切都很无奈,定亲宴上,当心爱的女子离他而去之时,他将血往肚里咽,将泪往心里流,这才明白有很多事不是自己认识的那样......一次机缘巧合,他脱离了家族的保护,失落在外,方才知世事之艰难,没有了光环的他,将如何在这乱世求存?一块奇怪的石头,一卷古老的残卷,一段颠覆伦常的爱恋,一位倾国倾城的红颜......本书不同于现在盛行的仙侠的11,冷血......但却波澜壮阔,爱情,亲情,友情,真实而浪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直想写一本书,为自己的六年书龄留下点什么,早有构思,如今终于鼓起勇气。
  • 掌上英雄联盟

    掌上英雄联盟

    短短一个月间,肖璋从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怪物渣渣秒变而成WE.LOL分部的一员。曾经的世界第一ADC微笑因他而复出,曾经的王者战队WE因他而重新崛起!争雄LPL,笑傲IEM,称霸S5世界总决赛,打造属于我肖璋的电竞王朝!都不是梦!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一款神奇的、进化了的手机APP——掌上英雄联盟Pro。
  • 奇联妙对(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奇联妙对(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选取了历史上经典的奇联妙对,并介绍了它们的背景故事,从中反应了人们的才能智慧,也体现了我们语言的魅力。
  • S级保镖

    S级保镖

    一个落魄的富家大少爷,拥有重生的记忆,因缘际遇般成为美少女的保镖,看清纯美少女和帅气保镖的斗法,看OL美女和保镖的暧昧,看熟姐和保镖的纠葛。低调泡妞,高调踩人,保镖也能左拥右抱,尽享齐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