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活动中,领袖人物的个人生活问题常常是记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面对这样的提问,周恩来很少直答,而是运用委婉方式自如应对。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在记者招待会上,美国《生活》杂志的一位女记者问:“总理,是什么原因使您那样精力旺盛?”周恩来微笑着指着旁边沏有中国茶的暖水瓶回答说:“没什么,秘密就在这里。”他的回答立即引出一片笑声,会场更加活跃起来。周恩来的应对既风趣,而又有无尽的言外之意。无独有偶,同一个问题在另一场合又有人提了出来。
1964年,周恩来访问巴基斯坦时,一位美国女记者问周恩来:“您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依然精力充沛,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
场内顿时响起友善的笑声和议论声。
周恩来双手抱臂,温和地笑着,坦然地答道:“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的,所以我至今很健康!”
顿时,全场掌声四起。
在这里,周恩来巧用委婉方式,既暗示出东西方生活方式的差别,东方优于西方,又用“东方人”这样一个平常的称呼,恰到好处地把中国的邻邦也包括进来,在友好邻邦之间释放了善意,播下了邻里之情,创造了友好和谐的气氛。把一个生活问题回答得如此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真可谓一言多得,精彩绝妙。
在外交场合,有些记者经常会提一些具体、敏感而不便回答的问题,这时运用委婉方式柔中带刚地回敬,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1964年4月,周恩来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欢迎日本松村访华团宴会。一位日本记者问:“日本政府说从当前各种形势考虑,日中关系暂时采取政经分离方式发展,但据说贵国坚持政经不可分离。请问政经分离为什么不行呢?”
对于这个问题,周恩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冷静地反问:“松村先生是日本有影响的政治家,我们同先生就经济、贸易和交换记者等所有问题进行了会谈。这究竟能说是政经分离呢,还是政经不可分离呢?”
周恩来以问代答,十分巧妙,他避开正面说明,而是引用松村访华之例进行类比反驳,把自己的观点隐藏其中,让对方自己去得出结论,充分展示了周恩来巧于周旋、机变应对的高超智慧和个性风格,以致20多年后这位记者还记忆犹新,并着文回忆这段经历,称之为“卓越的应酬”。
反客为主
“中国政府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把记者踢过来的皮球又踢回去。
在1963年出访亚非欧14国期间,为了让世界各国更多地了解中国政府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12月20日下午,周恩来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在回答记者提问中,周恩来强调: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积极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于有的记者提出的刁难性问题,周恩来坦诚友好地一一给以回答。
美国加利福尼亚报纸记者问:“我想了解你对肯尼迪被杀害有何反应?”
周恩来回答:“肯尼迪总统的遇害是你们国家的内部事情。当然,暗杀本身是卑鄙可耻的。你知道,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任何这类行为,尽管被暗杀的人是敌视我们新中国的。”
美国《时代》杂志记者问:“你的政府为什么反对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周恩来回答说:“这样一个条约表示三个大国要垄断核武器,所以我们要反对。我们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制止核战争。因为发生一场核大战对人类是个大灾难。既然如此,世界各国都应该过问,应该有权来讨论如何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制止核战争的问题。世界上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在政治上应该一律平等。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问题应该由大家来共同讨论,而不应该由少数国家垄断这种讨论,甚至把有利于少数垄断者的决定强加给没有参加讨论的国家。”他进一步揭露道:“这个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字以后,美国就不断进行地下核试验。美国总统和政府官员不断声称,要继续核试验、生产和储存核武器,把核武器交给它的盟国,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义务。这证明三国条约的签订并没有减少核战争的危险,而是增加了核战争的危险。”
这个记者接着又提出一个似乎更尖锐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反对东西方和平协商?”这使记者招待会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人们屏息静听中国总理做何回答。
周恩来不假思索地反问道:“中国政府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晓得。”
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把记者踢过来的皮球又踢回去。
突如其来的反问,使这个美国记者顿时语塞。过了好一会儿,才回答道:“因为中国政府反对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人们设想,中国反对缓和东西方关系,反对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周恩来笑了笑,解释说:“这是两回事。绝不能认为由于中国反对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就说中国政府反对东西方谈判和缓局势。”
他语气缓和地继续说道:“你想想,如果中国反对东西方缓和局势,为什么中国大使在华沙同美国大使进行了8年多的会谈呢?谈判次数达118次。我的历史知识有限,在现代史上,这样长的谈判恐怕是空前的。会谈8年多虽然没有解决问题,但还在继续谈。怎么能说中国不要和平协商呢?我希望通过你的美国杂志向美国人民致意,告诉美国人民,中国人民愿意同美国人民友好,但是,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我们是要反对到底的。必须把这两件事区别清楚。”
周恩来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处于窘境中的美国记者,只见他连称:“是、是。”
周恩来的对答征服了出席招待会的各国记者。美联社记者说,周恩来“得心应手地回答了所有问题”,不少原来对中国有误解的人改变了看法。
反唇相讥
在猝不及防的诘难下,在别有用心的挑衅面前,周恩来总是在谈笑间使对方的诘难不攻自破。
周恩来的语言以其精辟、准确、幽默而富有思辨性和战斗力而着称。他极具诱惑力和鼓动性的语言不仅让他在对手面前所向披靡,还让对方也心悦诚服。
在遇到猝不及防的问题时,如果能及时做出巧妙的对答,就很容易抓住对方的心,让对方折服。周恩来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1957年9月7日,周恩来会见第一次来我国访问的美国青年代表团。代表团团长说,我们事先有个协议,每人只问一个问题,这样大家都有机会。
周恩来说:“这是机会均等?”
团长说:“正是。”
于是,一个代表问:“24名美国记者是否被允许进入中国?”
周恩来答:“关于记者问题,就适用你们团长刚才说的原则,就是机会均等,彼此互惠,有来有往。可是美国政府不但禁止中国记者去美国,而且不允许美国记者到中国来。今天在座诸位虽然没有记者,但是听说也有几位是兼做记者的,这等于说美国记者先到了中国。从你们的接触中,可以看到中国是不是对外国新闻记者开放,并且在互惠的基础上开放。”
又有一位代表问:“美国国务院对我们说,我们来中国,同中国青年接触并且亲眼看看中国,这件事情本身就是违反美国最大利益的。我知道周总理不愿干涉美国内政,可是你是否能够对这件事情评论一下?特别是对今后美国人到中国来旅行的问题。”
周恩来说:“你问我个人,我看不出美国青年或美国其他朋友到中国来有什么违反美国最大利益的。诸位既然来了,大概也有同感。如果违反美国利益,诸位就不会来了。我看诸位都是爱护祖国的嘛。美国国务院说不是,说你们来了是违反美国最大利益的,这不是矛盾吗?”
接着,又有人问:“听说现在中国领导人对于国内政策意见很不一致,特别是关于‘百花齐放’的政策。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不一致的地方究竟是什么?能不能取得协调?你是否认为现在有个人争夺权力的问题?”
周恩来回答说:“很遗憾,我都不知道,你倒知道了?我完全可以向你声明,这完全是没有根据的流言和挑拨。如果有人希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间发生他们所希望的这种事情,那他会落空的。”
提问者说:“请你不要遗憾,你的话使我感到高兴。”
另一位代表问道:“毛主席和周恩来是不是愿意在个人基础上同艾森豪威尔见面,来调整两国关系?”
周恩来说:“为改善两国关系,我个人从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一直到现在都在努力,并且也愿意这样做。但是像你提的那样的具体问题,现在很难回答。”
又有一名代表提问:“是否认为美国政府的政策不能代表美国人民的意志?
可是在上次选举中有95%的人投了两党的票。而中国政府说这两个党遵循着同样的政策。”
周恩来说:“这个问题是美国内部的矛盾问题,是要你来回答的。你自己来回答比我更恰当。”
在外交活动中,面对有意的诘难,周恩来总是三言两语使复杂的问题得以解决,又可以在谈笑间使对方的诘难不攻自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位记者提了一个涉及国家机密的问题要周恩来回答,他问:“请问周恩来阁下,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这句话的实质是要讥笑中国的贫穷,而周恩来看了一眼这位记者,然后回答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
这一回答使全体在场记者为之愕然!场内鸦雀无声了,只听周恩来进一步解释道:“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值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主辅10种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他又说:“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金融机构,信誉卓着,币值稳定。”
周恩来的话激起了全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周恩来对西方记者居心叵测的刁难镇定自若,避开对方提出的实质性问题,用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10种人民币面额值之和来加以变通,机智而巧妙地回答了“必须回答”的问题。周恩来的回答风趣幽默,既回击了对方想要讥笑中国贫穷的意图,又巧妙地回避了货币发行这个不能公开的秘密,而且无懈可击;既使自己摆脱困境,又保持和谐的交谈气氛,让在场的所有记者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对方提出挑衅性问题时,周恩来为什么总能泰然处之,灵敏机智、针锋相对地用幽默的语言痛击对方,令其落荒而逃呢?关键在于懂得从薄弱环节入手。
一次,周恩来在办公室接待一位美国记者。当这位记者看到周恩来用的是一支美国派克牌钢笔时,便用带着几分讽刺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要使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恩来听了付之一笑,风趣地说:“谈起这只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
美国记者听后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在这里,周恩来抓住美国记者不了解钢笔来历的漏洞,针锋相对地用幽默语言回击对方,令对方无话可说。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恩来: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
结果周恩来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
在内外活动中,在猝不及防的诘难下,在别有用心的挑衅面前,面临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周恩来总是以其深邃的智慧、丰富的经验、清晰的思维、机敏及时的反应、准确无误的语言,甚至以幽默的一颦一笑化解难点,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意外场面。这就是周恩来的魅力,让人不得不服。
幽默化解
“我是在替王先生卖书刊呢。”机智和幽默,是化解尴尬的最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