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31900000012

第12章 自在之道在边缘上演绎中心(11)

滇缅公路的修通震惊了全世界,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曾评价说:此次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内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

且修筑滇缅路,物资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靠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滇缅公路的修成并投入使用,迫使日本侵略者放弃了正面打败中国军队的计划,转而试图从沿海国家和地区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在客观上给疲惫的中国军民提供了一定的调整机会,切切实实地改变了战争的进程。

1940年,日军占领了越南,拥有了新的基地。他们频频在此调动空军对滇缅公路进行疯狂的轰炸。

为了使这条民族生命线不至于被切断,1942年,10万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进行作战。虽然中国军队为此遭受重创,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滇缅公路。

同年7月,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重开滇缅公路的方案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支持,在中、美、印、缅四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自印度经缅甸到达云南畹町的史迪威公路修建成功并与旧有的滇缅公路相接。

抗日战争期间,西方许多国家的媒体在报道“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时都会配上这样一幅照片:陡峭的山坡上,一列长长的美制卡车队正在沿着无数逼仄的“S”形回弯组成的公路上缓缓行驶,公路两侧近处是幽深的谷底,远处是绵延的崇山峻岭,视野里公路的尽头则是斧劈刀削一般险峻的山顶。

这样一幅照片,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也反映出这条生命之线在顽强地输送着希望和动力的同时,还承受着堪称极限的艰辛挑战。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段被称为“二十四道拐”的盘山路都被认为是在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的某个路段。但在这两条公路上,研究人员和寻访者却一直找不到它的一丝影子。

直到2002年,戈叔亚才最终在黔西南的晴隆境内找到了“二十四道拐”,它位于晴隆县城往昆明方向出去1公里的莲城镇五一村半官坡。

这段公路从山脚到山顶约有4公里之长,蜿蜒崎岖,共有20多个弯道,所以才有了“二十四道拐”的称谓。

据记载,这段盘山公路始建于1927年,1936年工兵部队对其进行了改建。

日军截断滇缅公路之后,史迪威又于1943年秋主持改建了这一路段,据说,这次改建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将原来的24道拐改为了21道拐。

道路重修以后,国际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才能辗转运往重庆和前线。

“二十四道拐”如同大动脉一样,既是战火的后方,又是走向胜利的前线。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

来到贵州工作以后,只要有空儿,我都会看看当天的《贵州日报》。

报道新闻是报纸的职责之一,但有时报纸自身也会成为新闻的主角。《贵州日报》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因此给整个贵州的农村发展带来了福音,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步伐。

1978年11月11日,在《光明日报》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整整6个月后,《贵州日报》头版以整版篇幅推出了一组题为《“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顶云公社部分干部座谈纪要》的报道。

报头下黑体加框的“编者按”和“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的通栏黑体大号标题,都让这次报道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就是这组报道,使得在中国农村改革中具有破冰意义的“顶云经验”,第一次正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这篇报道的刊发比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订大包干协议书还要早上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给贵州的各级领导和各族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村体制改革的步伐。

这篇报道的面世既凝聚着当时贵州各级领导干部和宣传、新闻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也反映出了以顶云公社社员为代表的广大农民的朴素愿望和真实心声,其过程颇为曲折。

时间回到1978年年初的时候,当时顶云公社八角岩生产队的副队长武正才写了三封信,分别发给省里、地区、县里的主要领导,他在信中大胆地公开提出了八角岩生产队要搞“包产到户”或者“包产到组”的想法。

实际上,早在此前,顶云公社、关岭县乃至整个贵州的许多地方已经偷偷地搞起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是武正才的几封信才第一次将这个问题摆到了桌面上,事情的由来还得往前追溯。

20世纪60年代初,安顺等地就经常出现农民偷偷搞包产的事情,但因为主导政策的原因,往往都被“纠正”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国家经济实际上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当时贵州的人均年收入才46元钱,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00多斤,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地方又自发地、偷偷地搞起了包产。武正才认为要搞就光明正大地搞,所以才有了这封信。

接到武正才来信的关岭县委书记李清泉感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先是让当时驻顶云的整党整风工作队了解了情况,很快又亲自来到顶云公社召集所有的生产队干部开会。会上,绝大部分生产队都要求搞包产到组,经过热烈讨论后,李清泉向武正才和所有的生产队干部表了态:我认为可以搞。但是有一条,一定要统分统收,也就是集体不能垮,在“五统一”的前提下搞包产到组,我赞成你们试一下。

通过这次开会,李清泉越加觉得农民是纯朴的、实际的,他们的要求并不过分,于是他决定以关岭县委的名义把这件事做起来。之后,李清泉又到其他公社的30多个生产队了解实际情况,其间,他惊讶地发现原来一

直被县里认为最好的生产队——锡厂大队,实际上已经暗地里搞了多年的包产到组。

李清泉把调研中发现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在县委常委会上讲了出来,大家听完后都觉得应该试一试,于是县委常委会决定驻顶云公社的工作队全体转入帮助这里的16个生产队搞“包产”试验,为了慎重起见,李清泉亲自把“包产到组”改成了“定产到组”。

于是,这场以县委名义搞的试验就堂堂正正地开始了。

在开展试验的顶云公社的各个生产队中,常家寨的例子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在当时关岭县委政策调研组组长肖辑之的帮助下,常家寨确定了一套分组定产的方案:即把上下队分成作业组,把劳力、田地远近、好坏合理搭配;把耕作质量要求、工分、产量都定到丘块,定到人头上;增产有奖,蚀产照罚,秋收分组收割计量,由队上统一分配。

有了好的实施方案,加上常家寨以老队长罗文昌为主的班子既熟悉农田经营管理又善于吸收群众意见,当年常家寨的春耕搞得热火朝天,社员的干劲都很大。到了秋收的时候,常家寨的粮食总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这让李清泉非常高兴。

就在这时,安顺地委宣传部的干部冯先受和《贵州日报》的记者陈朝禄来到关岭进行采访。

冯先受本来就是学农业的,刚毕业的时候就在安顺农业局工作,有着长期的蹲点工作经历,对农村情况十分了解。据他回忆,实际上他早就在思考农村思想解放的问题,而且已经打算就“包产”到底姓“社”还是姓“资”这个问题写一篇东西。

冯先受两人首先到了顶云,因为时间紧张,他们来不及一个队一个队地去采访,于是就请公社的同志通知16个生产队的人来开会,以便集中了解农民的思想。

会上,大家都认为定产到组搞得好,也提到了“姓社姓资”的问题,同时还希望上级领导代表农民呼吁。

为了了解更为全面的情况,冯先受他们会后又找了几个因为不同原因没有搞定产到组的队来座谈,结果又是一致肯定了定产到组,他们说没有搞是因为被资本主义的帽子吓怕了。之后,他们又到常家寨进行了实地采访,和群众的直接交谈进一步佐证了他们此前了解到的情况。采访稿完成之后,经县委和地委领导审核就被加急送到了《贵州日报》编辑部。

当时省里对于关岭所搞的试验意见是不统一的。报社内部经过反复考虑后,在总编辑陈健吾和负责处理稿子的副总编辑张石锁等人的坚持下,最后还是把座谈会的报道签发了。

于是,这篇对当时贵州农村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的重磅报道终于面世了。

“顶云经验”实际上是在全国思想开始大解放的环境下,在贵州各级领导干部的支持和推动下,经过长期工作在宣传、政策研究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贵州日报社领导们的共同努力,把长期以来以顶云公社为代表的贵州农民对于农村生产方式的自主选择、自发实践大胆地公之于世,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摇旗呐喊的过程。

关岭县委在顶云公社搞“定产到组”试验的时间比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还要早8个月左右,而且是由县委主导的在一个公社范围内的试验,因而顶云公社有“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之称。

作为一个地处偏远的落后省份,贵州能在当时省内和全国形势都不明朗的情况下大胆开展“包产到组”试验,并大胆推出“顶云经验”,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篇报道发表以后,在全省和全国都还出现过关于是否包产的激烈争论和政策上较大的反复,当时大家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这整个过程给我们今天带来的启示也是非常之大的。

当年报道者冯先受的一番话恰恰表达了“顶云经验”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特摘录如下:“所以,‘顶云经验’不仅有它的历史意义,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正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有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需要解决。

这就需要我们像当年顶云的农民和关岭县委的同志那样,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二是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科学发展观的毕节萌起

有一次我到毕节参加全省的毕节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果刚开完会又有急事需要去总行,所以就在毕节坐飞机直接前往北京。

这件事反映出了如今毕节交通条件的一个侧面,从这里去省会贵阳和首都北京都很便捷。这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的,也没有一家有像样的床或被子;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火塘过夜。”

这是1985年时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海雀村人民的生活状态。

到了2012年十八大召开前夕,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充满民族文化魅力的生态村、幸福祥和的和谐村。

该村的森林覆盖率从1986年的5%上升到67.3%,人均纯收入从33元上升到1860元,人均占有粮食从67公斤上升到307公斤,人均林木折价达4万元以上。

这一组数字也许看起来并不那么震撼,但对于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的海雀村来说,却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根本变化。

变化,还得从前说起。

1985年6月,一篇题为《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的报道出现在供中央领导参阅的《国内动态清样》上,报道的作者是当时新华社贵州分社的记者刘子富。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立刻做出紧急批示,在批示中,习仲勋指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

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在习仲勋的关怀下,铁道部调拨专列将粮食运往大山深处的贵州,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燃眉之急。

这一年的7月22日,贵州迎来了年仅43岁的新任省委书记胡锦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胡锦涛到任三天后就先后到海雀村、思源村等地进行蹲点调研。调研中看到的一切,让胡锦涛决心要把人口数量控制下来。

在当时的毕节地区,贫困是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口恶性膨胀这两个既是贫困之因又是贫困之果的问题,有如两道绳索,紧紧地缠缚在毕节的身上。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仿佛在这里打了一个死结。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人多了吃饭就成了大问题,为了多种一点儿粮食,老百姓就只有毁林开荒,环境自然不断恶化。

这种贫困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特殊自然环境的作用,这就需要用智慧去发现症结所在,用智慧提出解决方案,用智慧引领着人们走出困境、走向未来。

究竟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这是现实给出的命题,也是贵州实现发展的迫切需要。

胡锦涛没有简单地“拍脑袋”,他把答案托付给了双脚,继续进行深入的调研。

接下来的时间里,胡锦涛几乎走遍了贵州的所有县市,走进数百个村镇山寨进行调研,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探源究本、寻路问计。

据时任毕节地委书记禄文斌回忆,大约在1987年8月前后,胡锦涛的脑海里已经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胡锦涛再次到毕节调研时对禄文斌等人提到,贵州的扶贫开发必须变全面推进为重点突破,同时还提到了将选择全省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毕节地区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探索出一条喀斯特山区发展之路的设想。

同类推荐
  • 失落的文明:震撼世界的考古发现(大全集)

    失落的文明:震撼世界的考古发现(大全集)

    本书在首次全方位、多角度披露人类史前著名古迹遗址的详细考古历程及结果的前提下,又提出了对历史留下的未解之谜的种种推测。毕竟,面对这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原始文明的曙光照亮了整个地球,而我们的困惑又实在太多太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人似乎愈来愈感到诸多的未解之谜难以解开,这些古文明的残片有的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有的却是人类社会自己留给后代的,有的所蕴涵的内容已经超出人类现在的解答能力。那么,这些历史残留的遗物,究竟隐含着怎样的谜底?是否有一把我们尚未发现的可以打开它的钥匙?我们的想象是否太苍白?
  • 创曼

    创曼

    “创曼”是一个地方,简单的说就是书中主角的家乡。故乡在每个人心中是深刻的;是独特的;是难以忘怀的。她是我们出生长大的地方,也是多年后我们心灵的归属。主角在18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创曼”这个地方,经历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后,在他即将离开“创曼”时明白了这里不仅仅是养育他的地方,更给予了他希望和理想。“创曼”在他心中已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强不息,向着未来奋斗的家乡精神。
  • 兴唐并肩王

    兴唐并肩王

    《新唐词典》注并肩王拼音:bìngjiānwáng释义:历经三朝、兴唐砥柱、不世名臣逍遥侯楚辞的专称。喻入朝不拜,与皇帝齐肩而坐之意。近义词:楚并肩、楚逍遥反义词:无出处:《唐史·楚辞传》:“德宗以辞屡建不世奇功,冠之逍遥侯。辞归隐,帝思不已,以并肩王号之,谓有唐一朝,必不负辞。然辞一别永年,终不复出,并肩王遂成绝唱。”例句:你们有人管他叫数学家、发明家,有人管他叫军事家、政治家,甚至于有人叫他思想家、预言家,更可笑的是还有人叫他阴谋家……可在朕看来,他就只是朕的好朋友、好老师、好兄长!朕信他敬他,封他个并肩王,怎么了?(德宗起居录)
  • 蜀汉忠义侯

    蜀汉忠义侯

    唐止穿越到三国时期。结果,他悲哀的发现,此时正是关羽败亡之前面对生与死的的抉择他不屈历史,向天挣扎他能否逆转乾坤造就蜀汉另一种传奇???
  • 朴学问津

    朴学问津

    郑剑平主编的《朴学问津》所选论文涉及文献语言、民俗语言、近代汉语,有词汇训诂,也有语法与文化研究,是研究生的成果,也是导师辛勤指导的结晶。其体例尊重原貌未作大的改动,其中不无幼稚之处,但也是我们共同走过的经历。所以不揣浅陋,敢以示方家。
热门推荐
  • 凤舞隋唐:桃花艳后

    凤舞隋唐:桃花艳后

    她,南梁公主萧语纤,因生于二月,被帝后视为克星,遗弃乡野。自九岁返京起,和亲于杨广,委身于宇文化及,又被窦建德强抢为后,与突厥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共处一帐,最终被李世民恭迎回京,奉为昭容。凤舞隋唐,乱世桃花究竟情归何处?
  • 亡灵杀手六月天

    亡灵杀手六月天

    当血魂觉醒,神魄开启,那一刻,黑暗不是终结,死亡才是开始……且看六月天带着亡灵神魄之力玩转都市,翻云覆雨——
  • 网游之转身爱上你

    网游之转身爱上你

    讲述女主陶素笺是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孩,在经历失恋后但仍保持着阳光般的对待生活,然后就在她喜欢的游戏中认识了一个人,并在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这个人,但这一段因网络发自内心的喜欢,却没来得及表白便葬死在现实中;面对那个男人的无情,陶素笺伤心欲绝却,而这时她的初恋归来满心地求合。不知陶素笺将怎样面对?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 最女孩

    最女孩

    《最女孩》的作者张佳羽是一个只有14岁的女中学生。她的文字带着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同于郭敬明与韩寒们这些前中学生中成名的新式作家的经历,生长在甘肃兰州的张佳羽,也没有着所谓蒋方舟式的那种古灵精怪,少年老成的自言自语,她出人意料的表达方式,是用童话这个我们越来越忽视的题材来表达着自己对于未知世界的重建与想象。
  • 最佳教师

    最佳教师

    十个三等功、五个二等功、三个一等功,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警官,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同时摘获二十多个各式各样的处分。他是警界的传奇人物,却被派往高中卧底担任窝囊的任课老师。从此,蘑菇头、蛤蟆眼镜、还有一直挂在那的傻笑就是他的标志。嗯,这是一个很嗨、很热血、不搞笑的喜剧故事。
  • 胡雪岩经商性格绝学

    胡雪岩经商性格绝学

    胡雪岩在经商过程中,能够把做人性格融注于做生意的具体行动中,所以他能一步一步做大,把自己的生意经念得漂漂亮亮,成为一代巨富!在这些方面,我们应当有所借鉴,好好地对照自己,扬长去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意红火起来!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分析胡雪岩经商性格的书,角度新颖,分析周全,可以给要做大生意的人带来一些要诀。
  • 梦然后宫

    梦然后宫

    爹死娘跟人私奔,从二十一世纪飘来的游魂,在传说中找到后继之身,举目无亲,她家道中落。皇帝有先天性白痴,年轻有为之人来当辅政大臣,众星捧月,他富可敌国!
  • 论势

    论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男在世:迷糊娘子遇众妖

    妖男在世:迷糊娘子遇众妖

    穿越穿越,某只倒霉的小白同学莫名穿越时空,踌躇满志想当好千金小姐或者小家碧玉,可是……可是为毛的,她一醒来就是顶着一头鸡窝,衣衫褴褛的小乞丐,还……雌雄难辨!好吧,看在古代帅哥的份上,她忍了,可是,谁来告诉她,她遇见的这都是一群什么人啊?
  • 拽拽小小刁蛮妃

    拽拽小小刁蛮妃

    初次见面,她把皇甫钺当做青楼小官给点了!第二次见面,小官摇身变成威风王爷,她再伸魔爪。第N次见面,吓,这男人怎么又成了当今武林闻名丧胆的顶级杀手!某男唇角扬扬,食指一勾:女人,还逃吗?某女小心的咽咽口水,声音虽小却坚定无比的回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