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34800000034

第34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

本章阐述痰饮、咳嗽之脉证和治疗。所论咳嗽,乃由痰饮所致,为痰饮病中的一个症状。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篇名之痰饮,为其总称,属广义,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其中之痰饮为狭义,属四饮之一。除四饮之外,尚有留饮和伏饮,留饮指水饮留而不行,伏饮指水饮潜伏不出。留和伏意味者饮病的久深,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至于微饮,指痰饮之轻微者。以上均属广义的痰饮病范畴。痰饮病以“温药和之”为总治则,并提出温、汗、利、下等具体治法,及痰饮咳嗽之随证应变法则。

一、原著精读

【原文1】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①,有悬饮②,有溢饮③,有支饮④。

【词解】

①痰饮: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这里是指狭义的痰饮,为四饮之一,亦作淡饮或澹饮,《说文》“澹,水摇貌也”,指饮邪流动,下趋胃肠,所以称为痰饮。

②悬饮:悬乃悬挂之意,饮停胁下,悬结不散,故称为悬饮。

③溢饮:溢指盈满,水满外流之意,饮邪泛溢肌肤,故名溢饮。

④支饮:支乃支撑之意,饮邪支撑于胸膈,气机不利,所以叫支饮。

【释义】 本条论述饮病的分类。

痰饮属阴类,是津液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根据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和主证不同,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一名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具体分类如下:饮邪流动,下趋胃肠者为痰饮;饮停胁下,悬结不散者为悬饮;饮邪泛溢,浸渍肌肤者为溢饮;饮邪支撑于胸膈,气机不利者为支饮。

【原文2】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①,水走肠间,沥沥有声②,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③,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词解】

①素盛今瘦:指痰饮病人在未病前身体很丰盛,得病之后,形体消瘦。

②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诸病源候论》作“漉漉有声”。

③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释义】 本条论述四饮的病机和主证。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知肺、脾、肾三脏共司人体的水液代谢。广义痰饮病的形成与人身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若肺脾肾气化失常,三焦水道通调失职,影响体内水液的运化、输布和排泄,水饮则停留于所虚的不同部位而形成痰饮,现分别阐述如下:

狭义之痰饮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肺气不能输布津液,而使饮食精微变成痰饮,若下流肠间,则沥沥有声可闻。饮食精微化为痰饮,不得充养肢体,故身体虚弱,日见消瘦。

悬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留肝区而积聚在胁下,而两胁是肝肺气机升降的道路,饮流胁下,则肝肺气机升降不利,所以咳唾时牵引胁肋疼痛。

溢饮是由于脾气不运,肺气失宣,通调输布无能,致水饮不得正常输布排泄,停积于内,泛溢于四肢体表,令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身体或四肢疼痛而重,水邪郁滞,表闭不开,故不汗出。

支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之后,停聚胸膈,水气凌肺,肺失宣降,而咳逆倚息,气喘不能平卧。肺气逆于上而不能通调水道,饮停不化,故面部体表形如水肿。

总之,痰饮病虽分而为四,其总的病机不外乎肺、脾、肾三脏和三焦气化功能失常;痰饮所停留的部位虽有胃肠、胁下、肌表和胸膈的不同,但不外乎随人体之虚处停留成为该处之祸患。至于病理变化,四饮证候有时又相互影响,难于截然划分,故临床当结合脏腑经络学说及八纲的内容,进行辨证施治(表13-1)。

【原文3】 水在①心,心下坚筑②,短气,恶水不欲饮。

【词解】

①在:为波及影响之意。

②心下坚筑:心下,相当于上脘部位。坚,坚实凝结之意;筑,《说文》“捣也”,此处引申为动悸不宁。心下坚筑,即上脘部感觉坚满不舒,动悸不宁。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波及于心的证候。

饮凝心下,上凌于心,抑遏心阳,故心下坚实凝结,动悸不宁;饮邪侵扰胸中,阻碍气机升降,故短气;心胃相通,饮伤心阳,亦困胃阳,故恶水而不欲饮。

【原文4】 水在肺,吐涎沫①,欲饮水。

【词解】 ①涎沫:皆为水饮不化所生,其绵绵不断者为涎,轻浮而白者为沫。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波及于肺的证候。

水饮上逆射肺,肺气不利,气不布津,则水津聚为涎沫,随饮气上逆,则吐涎沫;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故欲饮水。

【原文5】 水在脾,少气身重。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波及于脾的证候。

水为阴邪,易伤阳气,饮困于脾,脾失健运,精气不生,中气不足则倦怠少气;脾主四肢、肌肉,脾为湿困,水湿易阻滞气机,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身重。

【原文6】 水在肝,胁下支满①,嚏而痛。

【词解】 ①胁下支满:指胁下支撑胀满。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波及于肝的证候。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胁肋贯膈上注于肺。水饮波及于肝,肝气抑遏,肝络失和,故“胁下支满”;饮随肝脉上扰及肺,肝肺失和,故嚏而胁下痛。

【原文7】 水在肾,心下悸。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波及于肾的证候。

水饮犯肾,肾气不能化气行水,水饮无制,下焦饮邪内扰,则脐下悸;若蓄水冲逆,上凌于心,可致心下悸动。

以上五条,由四饮而推及五脏水饮,意寓水饮为患,不仅留于肠间、胁下、胸膈、四肢,还可波及五脏,引起五脏气化功能失常。水在五脏,并非五脏本身有水,实乃饮邪随五脏各自之虚而侵扰为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出现的与各脏有关的证候而已。五脏水饮与四饮之间,仍有密切的关系。如水在肺之与支饮,水在脾之与痰饮、溢饮,水在心、肾之与痰饮,水在肝之与悬饮,其证治均有内在的联系,应合参之。

【原文8】 夫心下有留饮①,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词解】 ①留饮:指水饮久蓄而不去者。

【释义】 本条论述留饮停于心下的证候。

水饮形成之后,若饮邪留于心下,困阻心阳,则使阳气不布,不能温暖背部的心俞,故病人背寒冷如手大。

【原文9】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①,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词解】 ①缺盆:指锁骨上窝处。

【释义】 本条进一步论述留饮停于胁下的证候。

缺盆为足少阳胆经所过,足厥阴肝经络胆布胁肋上贯膈。饮成之后,若留于胁下,壅塞不通,阻碍阴阳升降之机,导致肝胆经脉不利,则胁下痛引缺盆;咳嗽之时,气满更甚,故咳嗽则胁痛加重。

【原文10】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①痛,脉沉者,有留饮。

【词解】 ①历节:关节。

【释义】 本条论述胸中留饮的两种变化。

水饮停留在胸中,胸阳被遏,肺气不利,故其人短气。胸阳不得温煦,气不布津,故有口渴,但这种口渴多为渴而不欲饮。肺主气而朝百脉,胸中饮邪可随肺气流注于四肢关节,而使关节气血痹滞不通,则四肢历节疼痛。饮邪留于胸中,阴寒凝聚,阳气闭郁,与外邪关系不大,故脉沉。可知,脉沉而不浮,是诊断留饮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不可拘泥,应与上述证候连贯,方可诊断为留饮。

【原文11】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①,其人振振身瞤②剧,必有伏饮③。

【词解】

①目泣自出:指眼泪自己流出。

②振振身瞤:形容身体震颤动摇不能自主。

③伏饮:指痰饮在体内伏而不觉,发而始现。

【释义】 本条论述膈上伏饮因外邪引发的症状。

“膈上病痰”,指膈上胸肺之间素有痰饮潜伏。因阳气虚弱,阳不化饮,饮邪停伏,阻碍肺气,则出现胸满咳喘、咳吐痰涎等症状。若一旦感受外邪,外邪则易引发伏饮,因风寒外束,正邪相争,营卫不和,所以有恶寒发热、背痛腰疼等症状;由于饮发于内,寒阻于表,内外合邪,逼迫肺气,阳气不得宣通,故咳剧则泣自出,发作厉害时,可见身体震颤动摇不能自主。本证偶感外邪,即病势急迫,内外俱病,显然内有宿根,故曰“必有伏饮”。

陈修园认为本条是哮喘病,乃内有伏饮因感冒风寒而骤发,在治疗上,主张表里兼治,如夹热者可用大青龙汤;夹寒咳甚者可用小青龙汤,这种见解在临床上比较切合实际。

与上留饮三条互参,可知留饮、伏饮是指水饮伏留于内,难以攻除,发作有时之证。留饮、伏饮亦即四饮伏留为患,体现痰饮病病势缠绵、病情深痼的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谓的留饮、伏饮病。根据饮邪停留的部位,留饮、伏饮可归入于四饮当中,如饮留心下属狭义痰饮或兼支饮,饮留胁下属悬饮,饮留膈间属支饮,饮留四肢关节属溢饮。

【原文12】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①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②者饮也。

【词解】

①脉双弦:左右两手脉象皆弦。

②脉偏弦:左手或右手脉象见弦。

【释义】 本条论述广义痰饮病的成因与脉证。

本条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指出痰饮病骤发的成因。由于病人饮水过多,水饮犯肺,暴发喘满,为一时的停水。第二层:“凡食少饮多……微者气短”,指出饮病由渐而得的原因。由于病人中焦阳虚,脾不健运,胃纳不佳,则食少。又因气化失常,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故口渴而饮水多,以致水积于心下,重则水气凌心而为心下悸动,轻则妨碍气机升降而为短气。第三层:

“脉双弦……脉偏弦者饮也”,论述寒与饮之脉象辨别。饮脉以弦为主,由于饮邪多侵犯局部,偏注一侧,故单手脉见弦,且弦而有力。如果六脉皆弦,弦主寒,乃过用苦寒药物,大下、久下后,体内呈虚寒之象,故双手脉见弦,且弦缓无力。关于广义痰饮病的成因,除脾失健运外,肺脏功能失调,不能通调水道;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等皆可引起痰饮。

【原文13】 肺饮①不弦,但苦喘短气。

【词解】 ①肺饮:指水饮犯肺,属支饮之类。

【释义】 本条论述肺饮的脉证。

由于肺气不能宣化,通调水道失常,水饮之邪停聚于肺,肺气受阻而不利,故“但苦喘短气”,但此时可以不出现弦脉。

仲景将此条置于“脉偏弦者饮也”之后,“支饮……其脉平也”之前,意在说明痰饮病并非都见弦脉,弦脉为饮病之常脉,不弦或平脉为饮病之变脉,临证须灵活,不应以切诊作为诊断饮病的惟一依据,当四诊合参。

【原文14】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①也。

【词解】 ①脉平:谓平和之脉。

【释义】 本条论述支饮轻证及其变脉。

支饮,其病不甚重,未伤脉络,故脉不弦而反平。饮邪支撑,上逆于肺,肺气不能宣降,故短气,喘而不能卧。

对“其脉平”者,有两种看法:①并非无病脉。此乃与“脉偏弦者饮也”相对而言,指其脉不弦,说明饮邪留伏未深。②指脉平和如常,人虽病而脉不病,可供参考。

【原文1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释义】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这里所指的痰饮为广义痰饮。痰饮病形成,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失却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体内游溢之精气不能化生气血,遇阴寒凝集而成。水饮多在肺、脾、肾所虚之处,停留为患。总之,人体内水液代谢因虚而停,因寒而凝,聚成痰饮,病变多端。饮为阴邪,遇阴寒而聚,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水湿的运行依赖阳气的推动,所以,治疗用温药温暖脾胃,可以助运化;温暖肺气,可助通调水道;温暖肾阳,可以助化气,水液代谢正常,不停不聚,则不生痰饮。痰饮之邪,虽因虚而成,即成痰饮,则实物停聚,必寓行消之品,始能蠲除,不宜专事补益刚燥,故不曰补之而曰和之。

临床应根据痰饮病的虚实盛衰,邪气轻重,病变部位,病情趋势和兼证等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组成温振阳气,蠲化痰饮,标本兼顾的有效方剂,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治本方面,治脾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治肾以肾气丸为主方。治标方面,有行、消、开、导四者。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此即《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之意。

【原文16】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①,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词解】 ①胸胁支满:是指胸胁有支撑胀满感。

【释义】 本条论述痰饮(狭义)停留心下的证治。

饮邪停留心下,弥漫于胸胁则胸胁支满;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故见头昏目眩。病机总属脾胃阳虚饮停,治疗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为治饮病的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两药相伍,又能补土制水。本方温而不燥,补而兼消,有温化三焦水饮之功,是“温药和之”的具体运用,后世称为苓桂剂之祖方。

【辨治要点】

主证:胸胁支满,头昏目眩。

成因:脾胃阳虚饮停。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同类推荐
  • 不孕不育门诊百问百答

    不孕不育门诊百问百答

    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占生育年龄妇女的15%-20%,近些年来,我国青年人结婚以及生育年龄普遍延后,此外加上环境污染、社会因素、性传播疾病等诸多因素的不良影响,使得不孕不育症患者显著增加。本书针对不孕不育症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不孕不育的相关知识。本书所搜集的问题都是患者最关心、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本书对不孕不育症的正确认识、病因、诊断以及中医疗法、西医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预防措施均做了详尽的解说。本书内容精炼,通俗易懂,内容全面丰富,形式生动活泼,适合广大不孕不育患者及家属阅读。
  • 眼科超声

    眼科超声

    本书集编著者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眼科超声医师参考书。作者均来自眼科发展有百余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医院。全书共分为15章,以眼部解剖学特点为基础。从角膜、巩膜、葡萄膜、视网膜、玻璃体、晶状体、眼眶等部位,叙述正常解剖特点、正常超声表现,再叙述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鉴别诊断及诊断特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 《金匮要略》导读

    《金匮要略》导读

    但原著年代久远,文辞古奥,阅读困难,不易准确理解和掌握。编者立意于深入浅出,释疑解惑,详述原著的写作背景、内容安排、重点难点、学术渊源、学术沿革、学术体系、学术观点、学术评价、应用心得和学习方法等。原文排列顺序以明代赵开美校刻的宋本《金匮要略方论》为准,解说忠实于原著,力求平正公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临床应用,讲清难点疑点。各类病证都在释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病因病机、主要症状、辨证要点、治疗方法、对证方剂、药物配伍、使用方法、调摄养护等,前后系统连贯,要旨一目了然,密切配合临床,贴近医疗实践,便于读者学习、理解和应用。
  • 风湿病中医诊治手册

    风湿病中医诊治手册

    本书重点阐述了26种风湿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中成药治疗、食疗、针灸治疗、康复、中西医综合治疗经验及体会,预防、护理、预后及现代临床研究等。
  • 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

    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介绍了天人相应与生命整体观、养生方面的知识。
热门推荐
  • 穿越之长生剑

    穿越之长生剑

    本文主角因为一把名为长生剑的神奇宝物,穿越到了大秦帝国,见证了中国战国末期诸侯分裂到大秦帝国的变迁,见证了诸子百家的兴盛直至衰败。忠心义胆的古代军人至死不渝的古代女子血流成河的古代战场寒光凛冽的古代名剑。
  • 原世界

    原世界

    副本、战场两条主线数量繁多的种族,千奇百怪的怪物,符文复杂的机械制品,各式各样的装备地狱小鬼、地狱恶鬼、冥灵骑士、骨龙、地狱战将、骷髅之王、暗黑守护少年复仇归来,看他如何统领召唤军团,纵横奥斯特大陆,成就传奇。
  • 左手悲伤

    左手悲伤

    青春年华,却因爱情的突然来临而改变。谁人能知左手之悲?
  • 度世

    度世

    淡然处世容不惊,花语掉落碧空晴。我辈苦难度苦厄,镇压妖魔换清明。
  • 长安街

    长安街

    这是发生在一个和我们相似的时空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也有着自己的宿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间客栈、信天楼、李氏王朝、天机山,面对着一个个的庞然大物,一个小茶楼的老板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身出江湖的漩涡,又如何不迷失呢?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我们都不曾走远

    我们都不曾走远

    他们很早就遇见过,又很快分开了。儿时的他们没有爱情,却留给彼此永远难忘的记忆。长大的他们重新认识,而彼此相爱了。可是他们身上背负了太多的故事,当事实渐渐清晰时,爱情开始逃亡。爱情是什么,幸福又是什么,这是童苑在表姐去世后深刻思考的问题。当秋天再来的时候,是不是还是收获的季节?我看见风吹过、云飘过,可是对你得思念却驻扎在心里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太残酷,为什么给这么好的女孩这么多的不幸,我们还怎么信任生活。可是如果你看见了那么残酷的生活,让你泪如雨下,你还会舍得不珍惜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吗?我常常站在公车上对着外面的蓝天发呆,心里默默为童苑哭泣,我才惊觉我被命运多么眷顾着才会如此幸福。
  • 结婚游戏

    结婚游戏

    离婚时,她怀有身孕,却被逼手术。离婚后,她决心遗忘,却遭人破坏。再婚时,她以为终拾幸福,却风波再起!可谓是,一次游戏一场沦陷。
  • 有理说得清

    有理说得清

    本书从有理说不清的原因说起,帮你找寻各种有理说不清的障碍及克服办法,教你在工作生活中如何说理才能被人接受的方法,让你知道遇什么人说什么理的技巧。
  • 不朽魔途

    不朽魔途

    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走上一条修炼的路,适逢道魔之战的的江北琅将何去何从。为了生存,浩浩魔途路,他会站在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