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34800000034

第34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

本章阐述痰饮、咳嗽之脉证和治疗。所论咳嗽,乃由痰饮所致,为痰饮病中的一个症状。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篇名之痰饮,为其总称,属广义,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其中之痰饮为狭义,属四饮之一。除四饮之外,尚有留饮和伏饮,留饮指水饮留而不行,伏饮指水饮潜伏不出。留和伏意味者饮病的久深,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至于微饮,指痰饮之轻微者。以上均属广义的痰饮病范畴。痰饮病以“温药和之”为总治则,并提出温、汗、利、下等具体治法,及痰饮咳嗽之随证应变法则。

一、原著精读

【原文1】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①,有悬饮②,有溢饮③,有支饮④。

【词解】

①痰饮: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这里是指狭义的痰饮,为四饮之一,亦作淡饮或澹饮,《说文》“澹,水摇貌也”,指饮邪流动,下趋胃肠,所以称为痰饮。

②悬饮:悬乃悬挂之意,饮停胁下,悬结不散,故称为悬饮。

③溢饮:溢指盈满,水满外流之意,饮邪泛溢肌肤,故名溢饮。

④支饮:支乃支撑之意,饮邪支撑于胸膈,气机不利,所以叫支饮。

【释义】 本条论述饮病的分类。

痰饮属阴类,是津液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根据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和主证不同,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一名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具体分类如下:饮邪流动,下趋胃肠者为痰饮;饮停胁下,悬结不散者为悬饮;饮邪泛溢,浸渍肌肤者为溢饮;饮邪支撑于胸膈,气机不利者为支饮。

【原文2】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①,水走肠间,沥沥有声②,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③,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词解】

①素盛今瘦:指痰饮病人在未病前身体很丰盛,得病之后,形体消瘦。

②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诸病源候论》作“漉漉有声”。

③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释义】 本条论述四饮的病机和主证。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知肺、脾、肾三脏共司人体的水液代谢。广义痰饮病的形成与人身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若肺脾肾气化失常,三焦水道通调失职,影响体内水液的运化、输布和排泄,水饮则停留于所虚的不同部位而形成痰饮,现分别阐述如下:

狭义之痰饮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肺气不能输布津液,而使饮食精微变成痰饮,若下流肠间,则沥沥有声可闻。饮食精微化为痰饮,不得充养肢体,故身体虚弱,日见消瘦。

悬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留肝区而积聚在胁下,而两胁是肝肺气机升降的道路,饮流胁下,则肝肺气机升降不利,所以咳唾时牵引胁肋疼痛。

溢饮是由于脾气不运,肺气失宣,通调输布无能,致水饮不得正常输布排泄,停积于内,泛溢于四肢体表,令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身体或四肢疼痛而重,水邪郁滞,表闭不开,故不汗出。

支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之后,停聚胸膈,水气凌肺,肺失宣降,而咳逆倚息,气喘不能平卧。肺气逆于上而不能通调水道,饮停不化,故面部体表形如水肿。

总之,痰饮病虽分而为四,其总的病机不外乎肺、脾、肾三脏和三焦气化功能失常;痰饮所停留的部位虽有胃肠、胁下、肌表和胸膈的不同,但不外乎随人体之虚处停留成为该处之祸患。至于病理变化,四饮证候有时又相互影响,难于截然划分,故临床当结合脏腑经络学说及八纲的内容,进行辨证施治(表13-1)。

【原文3】 水在①心,心下坚筑②,短气,恶水不欲饮。

【词解】

①在:为波及影响之意。

②心下坚筑:心下,相当于上脘部位。坚,坚实凝结之意;筑,《说文》“捣也”,此处引申为动悸不宁。心下坚筑,即上脘部感觉坚满不舒,动悸不宁。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波及于心的证候。

饮凝心下,上凌于心,抑遏心阳,故心下坚实凝结,动悸不宁;饮邪侵扰胸中,阻碍气机升降,故短气;心胃相通,饮伤心阳,亦困胃阳,故恶水而不欲饮。

【原文4】 水在肺,吐涎沫①,欲饮水。

【词解】 ①涎沫:皆为水饮不化所生,其绵绵不断者为涎,轻浮而白者为沫。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波及于肺的证候。

水饮上逆射肺,肺气不利,气不布津,则水津聚为涎沫,随饮气上逆,则吐涎沫;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故欲饮水。

【原文5】 水在脾,少气身重。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波及于脾的证候。

水为阴邪,易伤阳气,饮困于脾,脾失健运,精气不生,中气不足则倦怠少气;脾主四肢、肌肉,脾为湿困,水湿易阻滞气机,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身重。

【原文6】 水在肝,胁下支满①,嚏而痛。

【词解】 ①胁下支满:指胁下支撑胀满。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波及于肝的证候。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胁肋贯膈上注于肺。水饮波及于肝,肝气抑遏,肝络失和,故“胁下支满”;饮随肝脉上扰及肺,肝肺失和,故嚏而胁下痛。

【原文7】 水在肾,心下悸。

【释义】 本条论述水饮波及于肾的证候。

水饮犯肾,肾气不能化气行水,水饮无制,下焦饮邪内扰,则脐下悸;若蓄水冲逆,上凌于心,可致心下悸动。

以上五条,由四饮而推及五脏水饮,意寓水饮为患,不仅留于肠间、胁下、胸膈、四肢,还可波及五脏,引起五脏气化功能失常。水在五脏,并非五脏本身有水,实乃饮邪随五脏各自之虚而侵扰为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出现的与各脏有关的证候而已。五脏水饮与四饮之间,仍有密切的关系。如水在肺之与支饮,水在脾之与痰饮、溢饮,水在心、肾之与痰饮,水在肝之与悬饮,其证治均有内在的联系,应合参之。

【原文8】 夫心下有留饮①,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词解】 ①留饮:指水饮久蓄而不去者。

【释义】 本条论述留饮停于心下的证候。

水饮形成之后,若饮邪留于心下,困阻心阳,则使阳气不布,不能温暖背部的心俞,故病人背寒冷如手大。

【原文9】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①,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词解】 ①缺盆:指锁骨上窝处。

【释义】 本条进一步论述留饮停于胁下的证候。

缺盆为足少阳胆经所过,足厥阴肝经络胆布胁肋上贯膈。饮成之后,若留于胁下,壅塞不通,阻碍阴阳升降之机,导致肝胆经脉不利,则胁下痛引缺盆;咳嗽之时,气满更甚,故咳嗽则胁痛加重。

【原文10】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①痛,脉沉者,有留饮。

【词解】 ①历节:关节。

【释义】 本条论述胸中留饮的两种变化。

水饮停留在胸中,胸阳被遏,肺气不利,故其人短气。胸阳不得温煦,气不布津,故有口渴,但这种口渴多为渴而不欲饮。肺主气而朝百脉,胸中饮邪可随肺气流注于四肢关节,而使关节气血痹滞不通,则四肢历节疼痛。饮邪留于胸中,阴寒凝聚,阳气闭郁,与外邪关系不大,故脉沉。可知,脉沉而不浮,是诊断留饮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不可拘泥,应与上述证候连贯,方可诊断为留饮。

【原文11】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①,其人振振身瞤②剧,必有伏饮③。

【词解】

①目泣自出:指眼泪自己流出。

②振振身瞤:形容身体震颤动摇不能自主。

③伏饮:指痰饮在体内伏而不觉,发而始现。

【释义】 本条论述膈上伏饮因外邪引发的症状。

“膈上病痰”,指膈上胸肺之间素有痰饮潜伏。因阳气虚弱,阳不化饮,饮邪停伏,阻碍肺气,则出现胸满咳喘、咳吐痰涎等症状。若一旦感受外邪,外邪则易引发伏饮,因风寒外束,正邪相争,营卫不和,所以有恶寒发热、背痛腰疼等症状;由于饮发于内,寒阻于表,内外合邪,逼迫肺气,阳气不得宣通,故咳剧则泣自出,发作厉害时,可见身体震颤动摇不能自主。本证偶感外邪,即病势急迫,内外俱病,显然内有宿根,故曰“必有伏饮”。

陈修园认为本条是哮喘病,乃内有伏饮因感冒风寒而骤发,在治疗上,主张表里兼治,如夹热者可用大青龙汤;夹寒咳甚者可用小青龙汤,这种见解在临床上比较切合实际。

与上留饮三条互参,可知留饮、伏饮是指水饮伏留于内,难以攻除,发作有时之证。留饮、伏饮亦即四饮伏留为患,体现痰饮病病势缠绵、病情深痼的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谓的留饮、伏饮病。根据饮邪停留的部位,留饮、伏饮可归入于四饮当中,如饮留心下属狭义痰饮或兼支饮,饮留胁下属悬饮,饮留膈间属支饮,饮留四肢关节属溢饮。

【原文12】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①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②者饮也。

【词解】

①脉双弦:左右两手脉象皆弦。

②脉偏弦:左手或右手脉象见弦。

【释义】 本条论述广义痰饮病的成因与脉证。

本条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指出痰饮病骤发的成因。由于病人饮水过多,水饮犯肺,暴发喘满,为一时的停水。第二层:“凡食少饮多……微者气短”,指出饮病由渐而得的原因。由于病人中焦阳虚,脾不健运,胃纳不佳,则食少。又因气化失常,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故口渴而饮水多,以致水积于心下,重则水气凌心而为心下悸动,轻则妨碍气机升降而为短气。第三层:

“脉双弦……脉偏弦者饮也”,论述寒与饮之脉象辨别。饮脉以弦为主,由于饮邪多侵犯局部,偏注一侧,故单手脉见弦,且弦而有力。如果六脉皆弦,弦主寒,乃过用苦寒药物,大下、久下后,体内呈虚寒之象,故双手脉见弦,且弦缓无力。关于广义痰饮病的成因,除脾失健运外,肺脏功能失调,不能通调水道;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等皆可引起痰饮。

【原文13】 肺饮①不弦,但苦喘短气。

【词解】 ①肺饮:指水饮犯肺,属支饮之类。

【释义】 本条论述肺饮的脉证。

由于肺气不能宣化,通调水道失常,水饮之邪停聚于肺,肺气受阻而不利,故“但苦喘短气”,但此时可以不出现弦脉。

仲景将此条置于“脉偏弦者饮也”之后,“支饮……其脉平也”之前,意在说明痰饮病并非都见弦脉,弦脉为饮病之常脉,不弦或平脉为饮病之变脉,临证须灵活,不应以切诊作为诊断饮病的惟一依据,当四诊合参。

【原文14】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①也。

【词解】 ①脉平:谓平和之脉。

【释义】 本条论述支饮轻证及其变脉。

支饮,其病不甚重,未伤脉络,故脉不弦而反平。饮邪支撑,上逆于肺,肺气不能宣降,故短气,喘而不能卧。

对“其脉平”者,有两种看法:①并非无病脉。此乃与“脉偏弦者饮也”相对而言,指其脉不弦,说明饮邪留伏未深。②指脉平和如常,人虽病而脉不病,可供参考。

【原文1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释义】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这里所指的痰饮为广义痰饮。痰饮病形成,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失却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体内游溢之精气不能化生气血,遇阴寒凝集而成。水饮多在肺、脾、肾所虚之处,停留为患。总之,人体内水液代谢因虚而停,因寒而凝,聚成痰饮,病变多端。饮为阴邪,遇阴寒而聚,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水湿的运行依赖阳气的推动,所以,治疗用温药温暖脾胃,可以助运化;温暖肺气,可助通调水道;温暖肾阳,可以助化气,水液代谢正常,不停不聚,则不生痰饮。痰饮之邪,虽因虚而成,即成痰饮,则实物停聚,必寓行消之品,始能蠲除,不宜专事补益刚燥,故不曰补之而曰和之。

临床应根据痰饮病的虚实盛衰,邪气轻重,病变部位,病情趋势和兼证等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组成温振阳气,蠲化痰饮,标本兼顾的有效方剂,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治本方面,治脾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治肾以肾气丸为主方。治标方面,有行、消、开、导四者。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此即《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之意。

【原文16】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①,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词解】 ①胸胁支满:是指胸胁有支撑胀满感。

【释义】 本条论述痰饮(狭义)停留心下的证治。

饮邪停留心下,弥漫于胸胁则胸胁支满;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故见头昏目眩。病机总属脾胃阳虚饮停,治疗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为治饮病的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两药相伍,又能补土制水。本方温而不燥,补而兼消,有温化三焦水饮之功,是“温药和之”的具体运用,后世称为苓桂剂之祖方。

【辨治要点】

主证:胸胁支满,头昏目眩。

成因:脾胃阳虚饮停。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同类推荐
  • 精选妙用中草药

    精选妙用中草药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草药宝库中精选出八十多种中草药,分别从简介、表源、采收加工,性味功用、功效主治、保健膳、验方精选等方面,对精选出的中草药进行了全方位介绍。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本书介绍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设备性能、使用方法、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并发症及其防治。
  • 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本手册分两篇。“学习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归纳、提练、概括,使学习内容变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以便学者在复习时能准确把握主要知识点。在表述形式上主要采用图表形式,将内容相关、格式类似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概括,以化繁杂为简明,变零散为系统,帮助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与比较,便于掌握和记忆,并在脑中构建起《中医诊断学》的知识网络。“释难篇”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或易混淆的内容,加以解释和剖析。附录中有2套模拟试卷,以帮助学习课后复习之用。
  • 脾胃病证妙谛

    脾胃病证妙谛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主要供中医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古文献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全书共分12卷128篇,全面概括了针灸史、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俞穴、刺灸临床治疗各个方面,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
热门推荐
  • 虫图腾Ⅱ:危机虫重

    虫图腾Ⅱ:危机虫重

    民国十七年,公元1942年,此时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日本已经处于劣势,自知这场侵略战争必将失败的日本人将掠夺的目标转向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在这硝烟弥漫的空气中却隐藏着骇人惊闻的秘密。一只小小的虫子会有何种能力足以颠覆历史?金木水火土,驱虫家族的五代君子,各自拥有各自独门的绝技。潘俊掌握着木系的驱虫之术,既可救人于瞬间,又可致人于死地……
  • 冷王冷妃消消看

    冷王冷妃消消看

    “惹我者,虽远必诛!”“生而伟大,死而壮烈!与其懦懦无为而活,还不如轰轰烈烈而死!”这是玉涫潆的代名词……
  • 飘渺神功

    飘渺神功

    一片图纸碎片,引起一场浩劫。一段灭门惨案,隐藏一只黑手。一条复仇之路,揭开一场阴谋。一个许氏孤儿,铸就一段传说。
  • 医世倾城王妃很淡定

    医世倾城王妃很淡定

    一场奇葩的穿越,让一个气死人不偿命的淡定姐终结了一个腹黑男。
  • 鸿蒙天狐

    鸿蒙天狐

    一出生就被族人抛弃?没关系,咱拥有了绝世神功的传承!喜欢的人被打落凡尘?没关系,咱修行一千年去人间找她!一条破尾巴就算宝藏?没关系,咱可以用抢劫来弥补损失!早产的元婴鄙视自己?没关系,咱身边还有个听话的徒弟!困惑修仙的路途被彻底断绝?没关系,咱可以边走边看,船到桥头自然直!…………………………………………………………………………………………………尽情关注《鸿蒙天狐》,小女子坚持日日更新~希望大家能喜欢!
  • 茶书:茶艺、茶道、茶经、茶圣讲读

    茶书:茶艺、茶道、茶经、茶圣讲读

    有人说,茶是造物者特别为我们中华民族安排的。还在上帝创造天地前,我们的神农氏早已发现茶树,尝过茶叶。由嚼青叶,而发明为采叶焙制,由采叶焙制,辽代神农像而改良为煎烹饮啜。茶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在悠久的历史中,茶的清香、高雅与中国的民族性相结合,成为刻画“中国”的重要形象之一。
  • 双子帝王

    双子帝王

    当两位天纵之资的两位王子降生在大陆东方偏僻的王国,整个大陆的局面会如何风云变幻?双子传奇带你进入宏伟的大陆争霸史,进入剑与魔法、战争与阴谋的世界。
  • 那些年的青春之在一起

    那些年的青春之在一起

    小编名字叫韩一冉,还是个学生,本人行星饭,被称‘智障行星饭’。第一次写小说不知道写的怎么样,要是写的不好给点意见哦。你们可以叫我冉冉,也可以是一冉,千万不要叫我大大或者小编之类。相信咱们可以相处的很好哦
  • 魔王的复仇

    魔王的复仇

    契约签订,开启恶魔之路。葛少飞龙翔高校的不良学生,打架无败记录中学时代,就小有名气,形如恶魔,因此被周围人称为“恶魔”,外号“丧尸”。说话与行事风格总是相当直接,不是很聪明。天生的虐待狂,遇上挑衅的对手会无情收拾掉,亦爱先发制人但也不是常常这样,擅长以拳头作战。在学校里,家里都处于一种状态,不善于和人交谈,喜欢独来独往。虽然表面凶恶,但内心有一点小善良。要不是那个狗屁魔王什么复仇,而且会危害到自己的亲人,鬼才帮他。在学校里不断的打架,借此来修炼自己的能力。到后来无需前往魔界直接在人间开战。
  • 死亡空间之预言笔记

    死亡空间之预言笔记

    蓝辛的人生从捡到这本笔记的瞬间,就脱离了正常的轨迹。走在预言既定道路中的他,如小说中的角色一样,在笔记的安排下进入死亡空间。初次任务斯巴达300勇士,任务类型团战,敌方以一个B级武力侧轮回士为首的5人小团,我方2个C级轮回士便是全部战力。进入空间之前,就已经通过预言笔记得知了大致情况的蓝辛没有惊慌,两国对峙,个人武力从来决定不了大局。死亡空间里,不缺武力破天的强者,当然也不会少了以计破武的智者。而本书的关键词,正好就是‘智者’。--动笔之前,看来很多无限流的作品,发现最近以斗智为主的题材好像比较少,所以在此特意献上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