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爬行动物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它们的世界非常奇妙。人们对两栖动物充满了好奇。如鳄鱼是如何生活的,它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是什么?海龟为什么要把自己埋在泥中?它们身上又有哪些稀奇古怪的秘密呢?两栖爬行动物是第一批登陆的脊椎动物,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关于它们的起源和演化,人们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海龟为什么埋自己?
在动物的传说中,有许多海龟救人的传奇故事。海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海洋生物学家们对它的生活习性进行过不少研究,但一直没重视海龟的自埋行为。
人们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加纳维拉尔海峡,发现海龟把自己整个身体都深深地埋在淤泥里。当时,人们还以为那是个海龟壳。等到扒开淤泥挖出来才发现,原来那是一只活海龟!
这个奇闻一传开,很多潜水员都觉得新鲜。因为在他们的潜水生涯中,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这种海龟自埋的怪事。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海龟把自己活埋在淤泥里呢?这是海龟在冬眠,还是它们在清除寄生在体上的藤壶?亦或是它们在冰凉的海水中自我取暖的一种方法?为了探索海龟自埋之谜,海洋生物学家们到实地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有的科学家发现,在一些个子较大的雄海龟身上,寄生着许多藤壶。藤壶是一种小型的甲壳动物,体外有6片壳板。在壳口,有4片小壳板组成的盖,常常固着在海滨岩石、船底、软体动物以及其他大型甲壳动物身上。藤壶寄生在海龟身上,既影响海龟游泳,又会使海龟感到难受。所以,这些科学家认为,海龟是为了摆脱藤壶的纠缠,才钻进淤泥里去的。
但是这种看法很快被否定了。有的科学家亲眼看到,海龟在自埋时,只是把脑袋扎到淤泥里,尾巴朝上。寄生在它们头上的藤壶,会因为陷入淤泥,缺氧而死。但是它们身体中部和尾巴上的藤壶,却仍然还活着。
贴士:除了棱皮龟,所有的海龟都有壳。棱皮龟有一层很厚的油质皮肤在身上,呈现出5条纵棱。
此外,一些身上没有藤壶的大个儿雄海龟,在海底也存在这种自埋习性。所以,认为海龟是为了清除藤壶而自埋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过了些日子,一个潜水俱乐部的会员们,来到一个港湾里进行训练。当女潜水员罗丝潜入海底的时候,她发现淤泥里露出一只海龟壳,像是被人扔掉的。罗丝游了过去,先慢慢地检查了一下四周的环境,拍下了照片,然后伸手把海龟壳提起来,原来这是一只活海龟!
此刻,这个活埋自己的家伙被惊醒了,它不满意地抖掉了身上的淤泥,转身游走了。没过多久,罗丝又发现了一只海龟壳。不过,这是一只大个子雌海龟,它并没有睡觉,反应特别敏感,罗丝还没碰到它,它就搅动起淤泥,乘海水一片浑浊什么也看不清的时候,逃之夭夭了。
没过多久,罗丝的同伴们也发现了两只埋在淤泥的大雌海龟。后来,她们在海底只找到了一些海龟待过的泥穴,再也没有看到一只自埋的海龟。
佛罗里达州的一些海洋生物学家,根据罗丝他们的新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种种猜测。他们认为:
第一,在潜水员发现的4只自埋海龟中,有3只是大个子的雌海龟,这就推翻了大个子雄海龟为摆脱藤壶而自埋的说法。
第二,从潜水员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海龟的自埋仅仅是一个短暂的现象,所以不能认为它们是在冬眠。
第三,从罗丝的记录中,人们发现,海龟自埋时,海底水深27.4米,水温21.7℃。这说明,海龟自埋并不是为了取暖。
但是,海龟究竟为什么要自埋呢?这种现象是偶然出现的,还是经常发生的?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会解开这个谜团。
乌龟真的可以万年长寿吗?
乌龟也许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科学家认为这与它们性情懒惰、行动缓慢、新陈代谢水平低有着密切关系。乌龟的心脏机能很特别,从活的龟体内取出的心脏有的竟然可以连续跳动两天。
另外,龟长寿无疑还与它们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乌龟的四肢和头部的骨头很软,当乌龟紧张或遇到危险时,它的头和四肢就会缩到坚硬的壳里,以保护自己。同时,乌龟身上有很好的保护色,能够避免自己受到敌害的侵袭。这也是它长寿的原因之一。
贴士:乌龟是杂食性动物,以动物性的昆虫、蠕虫、小鱼、虾、螺、植物嫩叶、浮萍、瓜皮、麦粒、稻谷、杂草种子等为食。耐饥饿能力强,数月不食也不致饿死。
动物学家和养龟专家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以植物为食的龟类的寿命,一般要比吃肉和杂食的龟类的寿命长。乌龟的长寿与它的呼吸方式也有很大关系。乌龟没有肋间肌,呼吸时,必须使口腔下方一上一下地运动,才能将空气吸入口腔,并压送至肺部。在呼吸的同时,头、足一伸一缩,肺也就一张一吸,这种特殊的呼吸动作,也是乌龟得以长寿的原因。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乌龟是长寿的象征。但是,难道乌龟真能像人们说的那样活上千年、上万年吗?事实并非如此,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龟只有300岁。
癞蛤蟆身上为什么长疙瘩?
癞蛤蟆又叫蟾蜍,它昼伏夜出,行动迟缓,性情温和,是青蛙的近亲。癞蛤蟆长有又宽又大的嘴巴,善于捕捉害虫。但是它外形丑陋,在它的身上长着许多疙瘩,因此,它并不受人们的喜爱。但是,人们不应该歧视癞蛤蟆,它丑陋的外表能够保护它自身的安全。当它趴在地上时,它皮肤的颜色与泥土的颜色很相近,这样就可以使它避免被敌害发现。
癞蛤蟆身上的疙瘩能够分泌出黏液,对皮肤起到保湿的作用;有的疙瘩还能分泌乳白色的有毒浆液,这是它攻击敌害的武器。在癞蛤蟆的耳后有一个腺体分泌蟾酥,蟾酥可加工成中药,具有止血、镇痛、强心、解毒的功效。
贴士:蟾蜍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
癞蛤蟆虽然长得很难看,但它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帮助,它曾经是热带作物的救命恩人。19世纪,人们把体长达15厘米的大蟾蜍运到遭到虫灾的西印度群岛,害虫被大蟾蜍全部消灭了。后来,这种大蟾蜍还被运到夏威夷、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热带农作物生长地区,继续消灭害虫。
为什么变色龙会变色?
在热带地区,有一位奇特的居民,其身体的颜色经常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就是避役,人们又叫它“变色龙”。避役是一种蜥蜴,属于爬行动物。在一天中,它可以使身体变换六七种色彩:在枝叶繁茂的绿树丛中时,它的身体变成绿色;在枯黄的树干中间时,身体变成暗黄色;到了黎明时分,它的身体又变成暗绿色。当遇到敌害时,避役会发出奇怪的叫声,这时身体会出现五色的斑点。总之,它尽量使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以便将自己隐蔽起来。
贴士:变色龙学名叫避役,“役”在我国文字中的意思是“需要出力的事”而避役的意思就是说,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所以命名为避役。
科学家们发现,避役的皮肤里有许多色素细胞,它们决定了其身体的颜色。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色素细胞会随温度、湿度、光照强弱的变化,进行扩散或聚集,于是避役的身体表面就会变色。避役变色可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一种高明的伪装术;这既能骗过敌害的眼睛,便于保护自己,又能迷惑捕食对象,从而轻而易举地接近猎物。
蛇毒到底有多厉害?
公元前31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克娄巴特拉被罗马执政官屋大维活捉,并准备将其带回罗马,在举行凯旋仪式时示众。克娄巴特拉得知后绝望万分,她通过自己的心腹侍女,设法找来了一种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放在胸口,结束了浪漫而传奇的一生。那么,毒蛇身上的毒从何而来?蛇毒为什么能置人于死地?
一般来说,毒蛇体内的毒液是经由毒牙来施放的。毒牙是毒蛇的致命武器,按其在上颚的生长位置,可以分为前毒牙和后毒牙。毒牙是一条空心的管道,其后端和毒囊相连接。当毒蛇感觉到攻击对象就在近前时,就直接咬向对方并注入毒液;如果离攻击对象较远无法接触,它们就会施展出看家本领——喷毒。喷毒时,毒蛇会猛挤头部两侧的肌肉,压迫毒囊使毒液成一条直线向对方喷射。
蛇毒又来自何处呢?研究人员发现,蛇毒主要由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和降解酶等构成。毒蛇在制造蛇毒的过程中,“使用”了比较普通的蛋白质,并把它们转化成了致命的毒液。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一位教师认为:当生物的基因组中有一个基因被加倍复制之后,生物就能进化出新的蛋白质:一个基因保持了原有功能,而另一个基因变异成了一个新的基因——毒素基因。
贴士:1976年,云南昆明动物研究所从眼睛蛇毒中研制成“功克痛灵”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取得独特的镇痛效果,曹宜生研制的“复方克痛宁”在治疗神经性疼痛,癌痛和戒毒方面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由于蛇毒镇痛剂有更高的镇痛活性,且无成瘾性,临床用于代替吗啡治疗癌症晚期的疼痛。
一般来说,毒蛇的毒素有两种:一种是神经毒素,一种是血液毒素。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阻断神经与肌肉间的传递,从而引起呼吸肌麻痹,因呼吸困难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滞留、酸中毒,继而使呼吸中枢受抑制。血液毒素可直接损害心肌,导致心脏功能不全。还有可能促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被蛇咬伤的部位)高度肿胀,引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最终导致死亡。埃及女王很有可能是这样命丧黄泉的。
虽然蛇毒听起来令人不寒而栗,但它的很多成分都具有很强的药理作用,是对人类有益的。自古就有人使用蛇毒做镇痛药,现代临床学上将蛇毒精制成一种促进凝血的药,用于防止内出血;还有人将其用于防治血栓病。目前,有些专家主张用蛇毒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或攻克癌症等,不过这些应用尚待科学研究证实。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更多研究蛇毒的成果出现,蛇毒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也会更多。
既然如此,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毒蛇。全世界有600多种毒蛇,它们的头部多为三角形,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毒蛇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神经毒素为主的毒蛇,主要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一类是以血液毒素为主的毒蛇,主要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另一类是兼具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的毒蛇,主要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不同的蛇种,其毒液的性质也不相同。
为什么蜥蜴的尾巴会再生?
如果一只蜥蜴被咬去了一截尾巴,这对蜥蜴来说,简直小事一桩。因为过不了多久,蜥蜴就会有一条新的尾巴从断尾处长出来。但这条新尾巴还是会比原尾巴稍小一些,且花纹也会有点不同。
只要我们留意身边的动物世界,就不难发现有许多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再生本领,蜥蜴便是这类动物中的一员。为什么这些动物会有如此不寻常的本领呢?原来,这都是细胞耍的小把戏。细胞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分管着不同的工作。
贴士:蜥蜴俗称“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是一种常见的爬行动物。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然而,动物体内的这些细胞不只是做某一项单一的工作,有一类细胞是“多面手”,能根据身体的需要进行变化。如断了尾巴的蜥蜴,“多面手”细胞会纷纷来到受伤部位,形成一种胚轴原的物质,胚轴原的细胞发生变化,有的变成骨细胞,有的变成肌肉细胞,有的变成皮细胞。大家齐心协力地工作,最后造出了一条全新的尾巴来。
那又是谁在在指挥制造新尾巴的工作呢?指挥者是暗藏于细胞之中的基因(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但基因的指挥者并非永远是万无一失的,它有时会发生突变,发出错误的指令,结果细胞们就多造了一条尾巴出来。这一错误对蜥蜴来讲可能是致命的。身后拖着一条分叉的尾巴,行动起来极不方便,如果尾巴被卡在某个地方动弹不得,天敌就会很容易捉住它,那时蜥蜴就会危在旦夕!
响尾蛇如何捕食?
夜晚,在加拿大的某个荒漠上,一只小田鼠正探头探脑地从洞口向外张望。看来好像没有危险,于是它后腿一蹬,跳到了洞外。突然,一道黄色的“闪光”袭来,小田鼠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成了别人的美餐。仔细一看,这道“闪光”竟然是一条杯口粗的响尾蛇。其实,响尾蛇的视力非常差,再加上夜晚漆黑一片,它几乎就是个睁眼瞎子。那么,响尾蛇是如何发现猎物并且准确地发动攻击的呢?
有个探险家曾经发现,如果把一块烧热的鹅卵石放在一条响尾蛇的附近,它同样会立即扑咬上去。原来,具有一定热度的物体都会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小田鼠是恒温动物,体温比周围环境高。在响尾蛇的眼里,黑夜中的小田鼠虽然轮廓模糊,但简直就像一团火焰那么醒目。要抓住它,当然不费吹灰之力了。
贴士:响尾蛇奇毒无比,足以将被咬噬之人置于死地,但死后的响尾蛇也一样危险。美国的研究指出,响尾蛇即使在死后1小时内,仍可以弹起施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