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稳定性
喜怒骤变,哀乐难测,这是违法犯罪青少年情绪体验不稳定性的体现。他们在对别人的态度方面表现出忽冷忽热:高兴时情感丰富,易动感情;愤怒时冷若冰霜,对人十分凶残粗暴,很难捉摸其真正的意图。他们的情绪忽高忽低,高时神气活现,趾高气扬,一副不可侵犯的样子;低时垂头丧气,愁眉苦脸,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教育他们时,如果教育者缺乏感情,采取讽刺挖苦、简单粗暴的态度,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甚至与教育者顶牛、打骂;如果教育者富有感情,也往往产生动之以情的效果,他们甚至也会泪流满面,真诚表示改悔。
一般来说,由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经常受到社会和周围人群的歧视和谴责,受到家庭和亲友的冷落,往往有一种自卑感。与此相反,他们又在自我的小天地里顽强地表达自己的“虚荣”式的自尊。把自己的违法犯罪活动当作所谓英雄的、有面子的表现,并以此为骄傲的资本在同伙中吹嘘炫耀,他们把“玩得猖”、“闯出名”作为奋斗目标。有的甚至眉开眼笑戴手铐、坐班房、上刑场等。扭曲的自尊与极端的自尊混杂共存,是违法犯罪青少年情绪体验不稳定的又一个特点。自卑时痛苦、悲伤和恐怖的心理与自尊时得意、自傲的情绪体验混杂交织在一起,使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都很不稳定。即在正确方向上自卑,在错误方向上自负。正如一个因撬锁偷窃被少管的少年说的那样:“人活着就应该这样,要好就好出个样子,要坏就坏出个样子。我当不了文学家,就当盗贼。”自卑自负的矛盾混合经常会导致情绪上的冲突,引发犯罪。
根据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情绪特征,家长和教师从小就应教育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在教育改造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时候,可以用“置换处境”的方法,要他们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集体主义教育和友谊教育,启发他们划清友谊与哥们义气的界限。对违法犯罪青少年,可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教育他们认清哥们义气的虚伪性和危害性。用集体主义和革命友谊去取代哥们义气。在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切不可失去信心,只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持之以恒地做感化工作,定能收到效果。
精神垃圾的腐蚀、毒害
一些具有色情淫秽内容的传媒所渲染的黄、赌、毒、凶杀、欺诈等精神垃圾对中小学生的毒害和腐蚀是十分严重的。在超前消费思潮、色情音像书刊、不良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下,使一些在校中小学生产生了不良的价值观念和畸形的心理需求,有的学生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结交异性朋友,在无力承担消费支出时,就结伙盗窃、抢劫,有的还在淫秽书刊和色情音像的影响下实施强奸犯罪。精神垃圾对中小学生的腐蚀、毒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色情淫秽传媒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电视、电脑、互联网等早已进入社区居民家中,这些科技成果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也不断出现。
色情淫秽传媒,主要以出版物、音像制品的形式出现,以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低级庸俗的内容诱使他人观看。色情淫秽制品对罪犯形象、犯罪的方法手段、低级庸俗的淫秽情节都有刻意的描画。例如在电视节目中,即便是收视率较高的频道,也经常出现凶杀、打斗、色情等情节,一些格调低下、内容庸俗、质量低劣,以暴力、色情为主的节目充斥荧屏。一些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等经营者为谋取非法利益,不惜使用色情、暴力等有害内容,甚至直接从事色情服务。这对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小学生的毒害非常大,许多中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是从受到不良影视节目的影响开始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看过色情录像的中小学生中,有过半数是在录像厅、网吧看的。某市一个17岁的女中学生,经常伙同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观看色情录像,最终导致离开学校到一家夜总会从事卖淫活动,被公安机关查获后行政处罚,处罚后不久又回到夜总会,继续从事卖淫活动。
2.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网络是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网络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调查发现,广东某市20%的在校学生每天到网吧上网,80%的在校学生有过到网吧上网的经历,成为网吧经营者的主要客源。在广州、韶关、深圳、潮州、阳江、珠海等市,网吧的客源有近70%是中小学生。网吧是中小学生接触暴力色情信息的重要场所,许多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就是从痴迷网络开始的,网络成为许多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
不良网络信息严重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以网络游戏为例,目前互联网上80%的游戏软件来自境外,暴力、欺诈、色情等内容充斥其间,让许多中小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的通宵达旦地玩网络游戏,夜不归宿,损害了身心健康,荒废了学业,有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有的中小学生因为没钱到网吧上网,会不自觉地产生偷、抢的想法,爱慕虚荣,好逸恶劳,沉迷于暴力,色情等感官刺激,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思想也越来越严重。某校中学生刘某,向外婆要钱到网吧上网,因外婆不给便将外婆锤杀,抢得200元钱后便到网吧上网。在校园内经常发生的恐吓、勒索、暴力事件,许多与中小学生在网吧结识社会无业青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此外,有的不法商家在中小学学校周边向中小学生推销彩票,设置摸奖游戏,摆放赌博机等。这些精神垃圾不仅严重地败坏社会风气,也是侵蚀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不良影响非常严重。
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
屡禁不止的腐败现象与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也有一定的关系,是诱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在社会上,一些腐败分子失职、渎职、以权谋私、公款消费和贪污受贿,这对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都不强的中小学生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有的学生心理失衡,开始效仿腐败分子的生活,为贪图钱财和享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某市有一名中学生多次伙同社会青年抢劫在校学生,时间长达2年,作案40多次,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在法官问他是否后悔时,他说:“现在的社会就是能贪就贪,不能贪就抢,大家都这样,我也没有什么后悔的。”大量事实证明,过多接触腐败现象的中小学生,其心理对社会的不信任感远大于其他学生,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更大,这种情况与遗传无关,而是后天的“影响”。如果成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奉行巧取豪夺、弱肉强食、贪污腐败,又有什么资格要求中小学生遵纪守法?
在社区生活中,中小学生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信奉权力作用的执法者无所顾忌地违法乱纪,处心积虑地规避法律,利用其权力和关系网逃避惩治,这一现象极易使中小学生产生无视制度、蔑视法律的心理,使他们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时胆大妄为,即便对其教育改造,效果也大打折扣。
其实,发生在中小学生身边的腐败现象、不正之风是随处可见的,中小学生身处其中,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如在解决自己的升学、择校等问题时,家长不得不到处拉关系、找后门。有的学生家长下岗、失业后也要到处托人解决生计问题,这些现象导致一些中小学生纯洁的心灵遭到毒化,价值取向陷入误区,理想信念被扭曲,心理发生畸变,对社会的仇视心理增强,进而无视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一些学生家长对自己的腐败行为在家庭中从不掩饰,即使是在子女面前也不回避,严重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为子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在子女出现不良行为后,也不是极力教育挽救,而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予以包庇、纵容,导致子女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未成年人冲动性犯罪的成因
从司法实践上看,目前未成年人发生突发性、冲动性、激情性违法犯罪占绝大多数,主要类型有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随意殴打他人、强拿硬要、故意毁坏财物)、涉性违法犯罪(强奸、猥亵儿童、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等。发生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心理原因、同伴影响、网络影响、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但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我们把它归结为主观原因,也就是来自于未成年人本身的原因。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上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理上并没有与生理上同步发展,还相当不成熟,而且具有两重性。心理上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五大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高中生已经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总想摆脱成年人的约束而自作主张。男生表现为鲁莽,不听话,甚至顶撞家长和老师;女生则表现为把自己的不满掩藏起来,对同学说、对日记说而不再言听计从家长和老师的说教。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他们做事欠考虑,往往幼稚、不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上不独立,又只好依赖于父母。
2.自觉性与冲动性的矛盾。高中生由于独立意识、成人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一方面显得懂事了,开始自觉学习,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遵守纪律;对家长或老师交给的事情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并予以较好地完成。但另一方面,由于履历肤浅,缺乏经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有限,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想法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鉴别是非的水平有限,感情用事,好冲动,自控力差,遇事不计后果。
3.心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青春期的高中生对异性有兴趣,却在表面上男女界限分明,忌讳在同学面前与异性接近,其实他们对异性有一种神秘的新奇感。女生通过打扮自己,男生则以大声说话、吵闹、恶作剧等,以此来吸引异性的注意。女生把喜欢的男生的印象写在日记里。男女生常在梦中做刺激性欲的梦,男生在梦中会发生遗精,但醒来又不好意思。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经常处在这种心理与行为的矛盾之中。
4.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由于生理的巨大变化也带来智力的发展,因此,青春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春期未成年人关心自己的理想、前途,社会责任感有所增强。但视野狭窄,看问题片面,对社会不良现象和风气,还不能正确分析和对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对现实的不满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发生着内心的冲突。
5.意志的坚定性与脆弱性的矛盾。在远大理想和目标的推动下,未成年高中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克服困难完成各种任务。他们具有不怕苦、不畏难的坚强毅力,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另外,成绩的不理想,考试的失利,或情感中的失恋都会使他们悲观失望,甚至会轻生。这说明面对挫折与逆境他们依然有脆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