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79100000022

第22章 两性的结合与欢好——婚姻礼(4)

2.传统程式存六礼

传统社会中汉族的婚礼,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逐渐形成一套礼仪,这就是影响后世两三千年的“六礼”。最早见载于《仪礼》的《士昏礼》及《礼记》的《昏仪》中,整理这些记载可知,“纳采”(男家遣媒人对女家表示向某女求婚的意愿)、“问名”(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家媒人)、“纳吉”(男女两方交换生辰,各自卜得吉兆,宋代称“换草贴”,俗称“换八字”)、“纳征”(卜吉后,表示婚姻成立,春秋时称“纳币”,宋代称“纳成”、“定贴”,俗称“订婚”)、“请期”(男家派媒人向女家问明结婚日期)和“亲迎”(新郎在傧相陪伴下到女家迎娶)等仪式,称“六礼”。“六礼”齐备,婚姻关系才能算是成立。新婚之夜,还有“同牢”(新婚夫妻共用一个盛肉的牢盘进食)、“合卺”(将一个瓠断为两半,斟上酒,夫妻各饮其一,合起来还原为一瓠,表示夫妻共体)。婚后,还有“见舅姑”、“醴妇”及“庙见”等仪式。如此才算成婚。

六礼本是士大夫之礼,后来,普通民众也把六礼纳于自己的婚姻中。宋徽宗时朝廷规定,士大夫结婚仍行“六礼”,平民百姓的婚礼则简化为“四礼”,即将纳采、问名合而为一,又将纳吉与纳征合而为一。南宋时,朱熹根据婚礼逐步由繁变简的实际情况,在其《家礼》中略去问名、纳吉、请期等三礼,只留下纳采、纳征、亲迎等三礼。实际是将问名并入纳采,将纳吉、请期并入纳征。元代又规定,士庶人家的婚礼为“四礼”,即议婚、纳采、纳币、亲迎。全面奉行朱子《家礼》的明代礼典则规定,平民百姓婚礼用纳采、纳币、亲迎等“三礼”。到清代,又将普通文人、百姓的婚礼调整为纳采、纳币、请期、亲迎等“四礼”。

历史地看,婚姻六礼呈现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但其影响却至今仍存。

镜头二十六:纳采提亲

女人在给儿子办18岁生日时,专门把平时熟悉的李嫂请来了。李嫂的职业是卖花,所以走街串巷,大家小户的,人缘极熟,而且她又是个热心人,最喜欢帮人牵针引线做红媒。

李嫂送了几枝花作贺礼。才一落座,李嫂就问:“太太,少爷办多大生日的喜宴呢?”

“18。”

“哦,那找我来,可是要让我帮忙给少爷说门亲事?”

“李嫂果然精明,就是这么回事。”

“那有看准的没有?”

“还没有。李嫂,你方圆左近都熟,你给参谋参谋。”

“我想想。照我看,要配您家这门第,少爷这人品,年龄又相当的,这城里还真没有几家。嗳,城北王家咋样?”

“是那个祖孙三代中过举人的王家?”

“对,他家小女今年十四,出落得那叫秀气。”

“是不是细挑身儿,小翘鼻儿,脸上有一对儿小酒涡儿?”

“着啊!太太,您见过?”

“当着明人,我也不说暗话了。上个月十五我去庙里上香,瞅见过她一回,当时就眼前一亮,觉得这姑娘不俗,就留了心。回来找人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是城北王家的千金。”

“那太太您是中意了?”

“对。”

“老爷呢?”

“我跟他说了,王家一门三举人,他早就有耳闻,家世没的说。想着这读书人家教出来的女孩肯定是知书达礼。何况我又见过本人,老爷也十分满意,这不叫我找你来商量商量。”

“你这就找对人了。”

“这么说,你对王家知底?”

“知底不敢说,不过您想知道的底我知道,王家就这一个宝贝女儿,虽然宠却不娇惯她,果真是识文断字,知书达礼,就像太太您说的,不俗。”

“那她说亲了吗?”

“您听我说啊。才不说了,家里挺宠她,觉得她还小,有几家上门提过亲,都给回了。”

“那就是还没有。”

“对了。太太,不是我夸口,您要有意,让我去说,保准不会被回了。”

“为啥?”

“还用说,您这门第,谁敢不看到眼里?而且少爷谦虚好学,没一点坏毛病,他读书人家最在乎这个。我跟他家老太太、太太都熟。这还有不成的理?就算有个万一,我也会叫它烂到肚子里,绝不会损害您家的面子。”

“那好,挑个好日子,就劳你跑一趟。这礼都准备好了。”

“少爷生的好时候,今儿个就是好日子,要不我今儿个就去?”

“唉呦,你倒比我还着急?好了,不说玩笑话,说成了重礼相谢。”

“先谢谢太太了,我看看您备的礼?”

“好。”

女人让人把准备的礼盒拿上来,百合花、合欢、五色丝、长命锁,李嫂一一地检视着,连连点头。

“还有只活雁。礼不算重,求个吉利而已。”

“这还叫轻?足够了。”

李嫂把礼物收好,直接往城北来。

叫门进屋,老太太一看见她抱了只雁,就明白了。

“李嫂,你又多事了。不知道我现在还舍不得孙女吗?”

“老太太,待我把这求亲的人家说了,您再驳我也不迟呀。”

“谁家啊?”

“城东的张官人。”

“哦?”老太太没有再说话。

李嫂知道,有门,她把带来的礼品摊开摆到桌上。

“嗯。他家少爷啥情况,说说听听。”

“老太太,您一问就问到点子上了。他家的家世、门风人所共知,我就不费口舌了。他家少爷,也是好人品,刚刚十六岁,也是个好读书习文的人,还不张狂。难得的。”

“这倒也听说过。人样子呢?”

“没的说,不说赛过潘安,也够得上百里挑一。”

“从你这嘴里就不会有不好的话,甭管是谁,都让你夸得一朵花似的。”

“老太太,我这可不敢说瞎话。他人在学堂,你可以让少爷去看看。要是我胡扯,您把我这嘴撕了。”

“哈,逗你呢。你坐坐,我跟老爷他们商量商量。”

过了不久,老太太乐呵呵出来了。

“照说,我是舍不得的,不过老爷他们都说这门亲事亏不了孩子,我也不说啥了。礼,我们收了。”

“唉呦。老太太,您这才是真疼小姐呢!许个好人家,您还能享这孙女、孙女婿好些年福哩!”

“谢你吉言。”

纳采,民间叫提亲,就是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彩礼,表示向女家提议婚事。作为整个婚姻礼的第一部,纳采受到特别的重视。正式挑日子纳采之前,还有不少准备工作,比如像镜头中所写,男方对女方家庭及女子本人都有了较真实、确切的了解之后,才找媒人去提亲。如果缺少这些了解,男方会与女方进行一些接触,在确定对方条件符合自己家择妇标准之后才会正式去提亲。这些标准无非是两家门当户对,女方家风谨严,女子贤良淑德之类。

纳采的采,就是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先秦时,采,一定要用大雁,而且必须是活雁。关于用雁的讲究,后世多有解说,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雁随着季节的改变而迁徙,时间、地点及路线都极有规律,人们以此象征婚嫁有时,不可耽搁。“凡婚礼皆用雁,取其知时候也。”

有人认为雁喜欢往暖和的地方飞,夫为阳,妻为阴,用雁以喻,有夫唱妇随、不离不弃的意思。

还有人认为雁一生中只配偶一次,以雁为采,寄托了人们期盼新人从一而终、白头到老的愿望。

总而言之,是取“雁”的象征意义。

先秦时纳采,还有一系列的礼仪,非常繁杂,后世已经渐渐简化了。

用于婚礼的清代喜字九连碟。在极其重视成双配对的婚礼中,恐怕惟一能容忍的奇数就是9了——如果不是它可以谐音久,象征婚姻美满长久的话,也不可能得到人们的青睐,造出这样一件奇特的婚礼用品。纳采的礼物,除了雁,还可以有很多,比如在汉代有多达三十种,和镜头中所列的几种功能一样,都是或借谐音,或借寓意,来表达对婚姻的美好祝福的。

镜头二十七:问名换贴

张家少爷的生日宴散罢不久,李嫂已经又折回来了。

“太太,给您道喜了。”李嫂连声叫着。

“呦,这么快!坐,快坐,来,喝杯茶。”

“太太,给您道喜了。王家把礼收下了。”

“是吗?让你受累了。还顺利吗?”

“老太太有点舍不得孙女,不过,我这一说,她也就没话了。”

“好。用过饭了吗?下去歇歇。我和老爷说说,回头写好年庚帖子,再劳你跑一趟。”

“没的说。订好日子您就吩咐我就妥了。”

好事都要趁热打铁,很快,张家选好了日子,备好了礼,少不了叮嘱几句。李嫂带着张少爷的庚帖和礼品又到了王家。

仍然是老太太迎着。

“老太太,张家托我送庚帖来了。还请您把小姐的庚帖也赏下来。”

“备着呢。备着呢。”老太太说着,接过递上来的红色庚帖。看那上面写着张家少爷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等。

“这个我收下了。”老太太把收到的庚帖拿到祖宗香案前压好,又取出一张红纸来,递过去。

李嫂伸手刚要接,老太太的手又收回去了。脸上也收了笑容,正色说道:

“关系着孩子的终身大事,你口风可得紧着点。”

“明白!老太太,您认识我多少年了,我是那办事不牢靠的人吗?”

“小心为上。我们可不想有损名声。”

“您放心。我是一手托两家。除了我,就是您两家知道这事,我是不贪酒不馋嘴,口风严着哩!”

“那就好。”老太太的神色和语气都缓和下来。

问名在先秦六礼中是独立存在的,礼节也颇不简单。但是在后世的发展中,渐渐失去了独立性,由于它紧接着纳采进行,人们为了图省事,干脆让媒人一次完成,如果提亲得到女方首肯,直接提出要女方的生辰八字。也许是这种简化仪礼的行为太过普遍,到北宋太宗时,干脆下旨把问名合并到纳采之中,成为一个仪礼过程。

问名的庚帖,一般都用红纸,这是和中国传统婚礼尚红一致的。庚帖上最重要的是要写清楚生辰八字,人之所以有生辰八字,是中国古代干支纪时法在人的年龄上的运用,出生时间取年、月、日、时四个由大到小的点,而它们均可以用干支表示,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这样,每个人的出生时间都可以用四组干支共八个字来记录,这就叫生辰八字。八字之外,男方还希望了解女子是否为嫡生亲养等情况,于是在后世出现了“草帖子”来说明这些情况。如果说八字是为了占卜婚姻是否吉利可行,草帖上的家世背景更多就是富贵人家炫耀门第和看重出身的表现了。

问名的礼也是雁。这恐怕也是造成问名和纳采合一的一个原因,雁本就不易得,尽管可以“造假”——或用鸭、鹅代替,或干脆以皮帛、木头制成雁形,但接二连三的抱雁送礼,也够让人觉得麻烦的,少花钱多办事历来受到提倡,二礼合一也不违反什么,那何苦不合、何乐不合呢?

问名(以及前述的纳采)一般情况下都不公开,之所以要秘密进行,主要是男女双方家庭都对这桩婚姻的走向没有把握,男方怕遭到女家拒绝,传扬开去有失体面;女方怕问名后男家占吉不利,退回庚帖,传扬出去姑娘的名声就没办法保全了。说到底,还是面子心理在作祟。鲁迅先生说:面子是中国人精神的纲领,的确不假。小事儿上还不肯丢面子,婚姻大事更是得加倍留神。不成姻缘事小,还有成的机会;失了面子事大,想挽回就太难了。

镜头二十八:纳吉卜婚

张太太拿到了李嫂带回的王小姐的庚帖。

张老爷在祖宗面前烧了香,通报祖宗要为儿子卜婚了。

找来了城里最有名的张半仙。

张半仙是个出过家又还俗的道士,据他自称出家是跟着一位得道高人修炼去了。回来以后,本就神神道道的人就更让人捉摸不透了。

他在城中摆了个摊,算命、看相、测字,样样都干。但因为规矩多(比如一天只在上午给三个人看相)又据说很灵验,所以人们送他个“半仙儿”的雅号。

不过,“半仙儿”见了和自己同宗的官宦张老爷,也失了神气。

“张半仙,都说你擅长算命,十拿九稳?”

“同道抬爱。老爷您要算什么?”

“我什么也不算。找你来是为了小儿的婚事,女方的庚帖送来了,找你来合合八字。有问题吗?”

“没问题,算姻缘我最在行。请您赐下庚帖。”

“这是小儿的,这是女方的。我可丑话先说到头里,你合的要是不准,当心我找人砸你的摊子。”

“不敢,不敢,我保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那就看看吧。”

张半仙把两张庚帖打开,掐着指头晃着脑袋。

忽然他“唉呀”一声大叫,把正端起茶杯喝茶的张老爷吓了一跳,手一抖,茶水洒了一身。他沉下脸来,正要发作,张半仙已经抢先开了口:

“恭喜老爷,贺喜老爷!这么多年,我没少给人合八字,像贵公子与这位王小姐这般绝配的还是头一回碰到。”

“是吗?”张老爷忘了生气,追问道:“说来听听。”

张半仙一通乱侃,把张老爷两口说得是频频点头——听是听不全懂,可得做出全听懂的样子,堂堂张老爷、张太太,怎么可以不通不懂呢?不过话说回来,他们要是真懂真通,也用不着找张半仙来了。

赏了张半仙,打发他走后,张老爷把两张庚帖捏在手里,还不住地点头。

“老爷,他吹得五马长腔的,我听着可是有点悬乎。”

“他敢胡说?不怕我砸了他的摊子,断了他的财路。”

“跟他置那气干啥,孩子一辈子的事。要不,再找个人合合。”

“也好。”

又连请了三个算命先儿,一律是说好。谁敢不讨城里大户的欢喜?

张老爷放了心,张太太还不踏实。

晚饭后,她又烧香祷告了一番,把写有儿子和王小姐八字的红纸放到两个空碗里,各压上一个铜钱,把两个碗搁到了水缸里。这才去安歇了。

第二天一大早,张太太就起床跑到水缸前,两个碗紧紧靠在一起。张太太压住心头的喜悦。待老爷起床梳洗完,她便急不可耐地催促老爷可以准备聘礼了。

同类推荐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

    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
  •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银河相会:七夕节(文化之美)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 实用对联三千副

    实用对联三千副

    本书包括春联、婚姻生育联、寿联、挽联、宅第联、待业店铺联、治学联、修养联、风景名胜联等20类。这些对联有吉祥联、阳光联、科技联、民间民俗联。这瞟对联即可用于民间年节办事书写,也可供楹联爱好者欣赏研究。文字优美、可读可用。
  • 中国年画

    中国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 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及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 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 ”、“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 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年画》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鬼门关

    鬼门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门关》分为鬼门关地理概况;鬼门关称谓流变等六篇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傲世总裁追妻记

    傲世总裁追妻记

    他们虽然没有见面,但是他们已经是夫妻,可恶的是这小女人竟然让我们的总裁在婚礼上落单,可恶吧?因为知道他有女朋友,结婚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所以她逃了。逃跑,亏她想得出来,让他在那么多媒体面前出丑,他堂堂Y市头号大总裁,怎么可以承受这种侮辱,不把她抓回来问罪,他这个总裁岂不是要被人笑掉大牙。
  • 闪婚厚爱:强宠冷漠小娇妻

    闪婚厚爱:强宠冷漠小娇妻

    结婚的时候,他不情,她不愿;结婚当晚,本该柔情蜜意,温柔缠绵,他却无情地抛下她,三天未归,她却淡然如水。婚后一年,他对她宠溺纵容,她对他悉心照顾,两人日日同床共枕,他却从来不肯碰她一分一毫,甚至连她主动送到门前都不要……
  • 尘缘两世

    尘缘两世

    惜年之约,难忘相守时,却不晓飞鸿于洋在海,天涯咫尺,心不坠。流年乱了浮生,轮回空间的序,辗转尘埃两世,却不知到头得索,无悔是一魔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胥无心

    胥无心

    是情,让他泯灭人性,化身成魔;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是爱,让她粉身碎骨,永堕轮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恨,让她泪流成海,绝心绝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痴,让他蒙蔽双眼,善恶不分;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大明宦难情

    大明宦难情

    浙江松林富家公子李庆渝原是纨绔子弟锦衣玉食,终日无所事事踏山玩水游手好闲,后因反书(元记)被操家,双亲入狱死于酷刑,家道中落因差阳错入宫成为一名太监,从此经历一段繁复的人生之旅。
  • 逍遥俏皮妃

    逍遥俏皮妃

    一场意外让白瑶成功的从二十五岁的成年人变成一个五六个月大的小屁孩,还有一个人神共怒的双胞胎姐姐。她将调皮可爱腹黑发挥的淋漓精致,当不喜皇宫的她遇见身为一国储君的他,腹黑对上了腹黑,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灯火阑珊

    灯火阑珊

    一朝醒来,重生异界,却是父母逝世,与兄姐们分开。势要报仇的她决定奋发,而且有个随身系统,报仇之路更简单了!既然要报仇,就把事情搞得轰烈点吧!
  • 上帝爱游戏

    上帝爱游戏

    游戏为人所爱,占据了很多人的内心,这即是一场游戏亦是一次玩笑!不知情为何物,但却心有不甘!想要拥有但却没有机会,不想变成累赘!
  • 卿卿子衿,悠悠我心

    卿卿子衿,悠悠我心

    听说最近穿越很流行,呵呵,很好玩,呵呵O(∩_∩)O~......................才怪某卿一脸悲愤的指着作者大大:“不是你说有美男相伴包吃包住还包玩的吗,可是现在肿么死了那么多人而且男主还是这个腹黑又傲娇的家伙(某也打了个喷嚏),虽然长得不错的说...........咳咳,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吓死宝宝了!
  • 权力玩家赵匡胤

    权力玩家赵匡胤

    从一个底层小兵到九五至尊的平步青云之路,全面解密“带头大哥”赵匡胤的低调弄权之术。赵匡胤建立的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积弱的王朝,但赵匡胤却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的“仁君”。中国的“仁君”不止赵匡胤一个,但是亡国之时能让老百姓全城以死相殉的王朝,只有宋朝一个。中国几千年来,真正达到帝王权术最高境界的,只有赵匡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