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如诗一样,都是中国古典文坛上鲜艳多姿的花朵,也是我们中国人读之不衰,兴之不尽的艺术珍品。词从一产生就显示了它独特的个性,虽小巧别致,却艺术性极高。从产生到发展,到成熟,到定型,到绽放,继而五颜六色地遍地开花,充分说明了它的艺术生命力的旺盛。唐五代词虽然曲调还不是十分丰富,但其艺术性真真切切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到了宋代,词大力发展,空前繁荣了起来,已与诗平分江山,不分伯仲了。它在不断发展中完善,并进一步深入,由文人词到大众词,由歌唱到纯为文学艺术品,经历了漫长的阵痛过程,正是一代一代文人词客对艺术的追求,才有了词的新颖别致的形式。为此,千百年来,人们的兴趣在不断增强,对词的艺术研究已为汗牛充栋,其成果也是叠加而起。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只是着眼于起源,体制,演变,音律,节奏,流派,甚或解读,对词的总体把握不够。笔者在教学闲暇的时候,不断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把词放在艺术层面去看待,把词的艺术做一个全面的把握和概括,不是更利于人们的学习和欣赏吗?有了这一思索,自己就有意地搜集相关的资料,阅读一些相关的“词话”,加深了对词的深入了解。经过较长时间的梳理,在五年前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按照这一轮廓的构思,先进行了片段式的撰写,也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就这样不断丰富、填充,不断润饰、增加,最后就成了这本书目前的格局。
词这一艺术,与唐诗艺术形式上有别,作家的心态也各有不同。唐代诗人创作讲气势,讲征服世界,讲理想,讲奔放激情,说做并行,而宋代词人讲含蓄凝重,讲韵味情趣,讲观照内心体验,讲拈花中笑谈人生,思致大于行动,重实际轻理想,从容大于潇洒;唐代诗人表现的是洒脱的硬汉精神,宋代词人表现的是超逸的文质彬彬情结。通过唐代辉煌文明的破亡,再到五代的乱离遗事,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教训的深刻,对此也受到了惶恐和戒惧。对前朝遗训透视和深思,使他们建功立业的理想热情大大降温。为此,对世事不常的厌倦情绪无形中就得到了滋生和蔓延,并进一步发展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以至于更为浓重。在他们的词作中流露出来的伤春惜春,离愁别绪都是低沉失落的,再不像唐人那样昂扬奋志了,而是注重个人情操风节的修养,追求生活的享受,即“回归内生活的追求上”(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日常生活上追求一种富于人生哲理的幸福与安慰”。(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传统三演进》)其实这种追求正是他们忧生意识的体现。晏殊、秦少游、韩维、黄庭坚都是如此,就连豪放派词人范仲淹、苏轼、辛弃疾等也或多或少有一些人生如梦的生命苦短意识,更不要说那些大批的婉约词人了。在他们的词中,无处不愁,愁情愁绪充斥其间,甚至到了无愁不词的地步。宋人在词中尽情地表达了这种心态变化,表现他们的人生情怀,使日常生活艺术化,情韵化,审美化,他们尽情地去享受,于是化俗为雅,闲谈之中,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从而表现出拔俗的超逸境界。这正是宋人对现实人生、社会政治思索的精神升华,也可以说,是宋人既不愿过天堂般的生活,又不愿过尘世纷扰的生活,希望回归大自然,尽情享受自然美景中的快乐,并进一步与大自然成为一体,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艺术化的写照。这仅是一种人生理想而已,因为他们谁也离不开现实。除了这种人生心态外,宋人中不乏灵魂变异和扭曲者,姜蘷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总而言之,宋代文人这种心态是在优裕生活中恐惧的一种表现,这种心态在词中滥而泛,泛而滥,这就是宋词中为什么人物如此软弱的原因,从另一角度充分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约束人性的批判。为此,宋词的理性很强,内容又极丰富,面孔又多彩烂漫。正因为如此,宋词的艺术是其社会的折射和反映,认识宋词就等于认识了宋代社会。在宋词中,彰显了人性与社会桎梏的矛盾,所以其艺术是多面人生的反映。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这一历史现象,我们从十方面进行了论析。
本书的主要内容共分十章来论述,绪论是整体把握词的特点,第一章是词律的美学意蕴,第二章是唐五代词的缠绵情调,第三章是柳永与宋初词的婉约情调,第四章是北宋后期词的豪放之声,第五章是南宋词的婉约遗风,第六章是南宋豪放词强音,第七章是唐宋词的意象类型,第八章是唐宋词的抒情格调,第九章是唐宋词的空灵境界,第十章是唐宋词的风格流派。笔者认为,这十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把词的美学范式涵盖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愿望,其艺术可能还有很多,这十方面的内容还是比较梗概论之的,远远不能包含全部,还需要在今后的深入研究当中,不断充实,查缺补漏。
在本书的撰写当中,曾先后参阅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借鉴引用了不少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一一注明,但书中参考和借鉴的前贤成果中,因历时长久,可能会有未注明处,敬请谅解,在此深表谢意。对支持和帮助本书出版和提出宝贵意见的友人,在此谨表谢忱。
王铁良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