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在一条路上不断地走,总觉得自己已经把路走绝了,再不能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再不会有更大的成就、实际上,路的旁边也是路。可能我们一生注定只能奔赴一个方向,如果总是沿着那条老路前进,当然有把路走烦,走厌,走绝的时候。西田千秋试着往旁边跨了几步,就发现了无数的路,而且条条都是全新的路,并最终引领他走向了成功。
生活悟语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在生活的路上走得不好,不是路太狭窄了,而是我们的眼光太狭窄了,所以最后堵死我们的不是路,而是我们自己。
9.从世界首富那得到的启示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十八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
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墨尔斯博士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十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
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豪。
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认为,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从事创业。然而,世界创新史表明: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并不多,不少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在知识不多时,就直接对准了目标,然后在创造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知识。比尔·盖茨哈佛没毕业就去创业了,假如等到他学完所有知识再去创办微软,他还会成为世界首富吗?
生活悟语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存在着这么一个真理:对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他也许得永远等下去。
10.自觉地坚守生命目标
J·D·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
换上其他一些人,或许会是穿华衣、吃美食、坐豪车、娶名妻,极尽张扬。然而,塞林格走的却是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他退隐到新罕布什尔州乡间,在河边小山附近买了九十多英亩土地,在山顶筑一座小屋,周围种上许多树木,外面拦上六英尺半高的铁丝网,网上还装有警报器。每天八点半带上饭盒入内写作,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不准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电话联系。
他平时深居简出,偶尔去小镇购买书刊,有人认出他,他马上拔腿就跑。他不喜欢过多的社交,有人登门造访,得先递上信件或便条;如果来访者是生客,就拒之门外。他更不喜欢自造舆论,成名后,只回答过一个记者的问题,那是一个十六岁的女中学生,为给校刊写稿特地去找他的。
塞林格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个人在没有能力获得享受时主动放弃享受,并不是一件怎么了不起的事,难就难在当享受唾手可得,却不向它投降,自觉地坚守自己的生命目标。正是这种视创造为生命、鄙视享乐的性格使塞林格的作品保持了持久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哪怕是一个短篇,一经发表,马上会引起轰动。
生活悟语
永不投降是一种无形的生命刑具,在刑具两旁,一边站着英雄和圣人,一边站着懦夫和小人。所以坚守自己心灵的那份宁静与圣地,也是让世人敬佩的处世方式。
11.唱出自己的声音
他的名字叫黑海涛,如今是奥地利皇家歌剧院的首席歌唱家。海涛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来那一次,顺便去了趟北京音乐学院。机会难得,当时许多有背景的人都想让这位歌王听一听自己子女的歌唱。帕瓦罗蒂耐着性子听,不置可否。这时,窗外有一男生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无人入睡》,歌者就是从陕北山区来的学生黑海涛。他知道自己没有面见帕瓦罗蒂的背景,于是他要凭借歌声推荐自己。
听到窗外的歌声,帕瓦罗蒂说:“这个学生的声音像我。”接着他又说:“这个学生叫什么名字?我要见他!并收他做我的学生!”后来,帕瓦罗蒂亲自张罗黑海涛出国深造事宜(但终因某些原因未拿到签证)。1998年,意大利举行世界声乐大赛,正在奥地利学习的黑海涛写信给帕瓦罗蒂。于是,帕氏亲自给意大利总统写信,终于使海涛成行,并在那次大赛上获得名次。
如果没有黑海涛那一嗓子《今夜无人入睡》,此刻他大约会在一个中学当音乐老师。
伯乐相马是我们一个国粹式的典故。那故事说,看遍了槽上拴的马,正当伯乐失望地就要走开时,这时在马厩的一角,一匹瘦骨嶙峋的马突然清亮地嘶鸣起来。“听声音我就知道是一匹良马,虽然它是那么瘦,那么卑微,主人用拉车的标准衡量,故而嫌弃它。其实,它的抱负不在车辇与槽头呀!”伯乐说着,走过去,抱住这匹可怜的马。是那不同凡响的一声,成就了它千里马的命运。
当人人都能做到最好,都把自己的潜能开掘到极致的时候。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大繁荣的时候。
生活悟语
只有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援助。这也是人世间无尚高贵的博爱之举。
12.激将之计
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所败,逃至樊口,已无力继续与曹军对抗,只得联手江东孙权以自保。
刘备知人善用,派能说会道的诸葛亮出使东吴。
诸葛亮是怎样说服孙权的呢?诸葛亮见到孙权是这样说的:“如今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举兵,刘备在江南集结,目的都与曹操争夺天下。眼下曹军势如破竹,威震天下,大有逐灭群雄,一统江山之意。加上刘备之军渐渐败退,将军您宜早做准备,好生斟酌才对。如果贵国的军力能够与曹操对抗,就即刻与他断交;如果无力与其对抗,那干脆就迅速解除武装、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来,将军似乎在表面上要服从曹操,其实内心里很是犹豫不决。目前形势已很急迫,没有多少时间让您犹豫了,希望马上定下主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愣了一下,反问道:“照你说的形势如此严峻,刘备怎么不赶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说:“君差矣。齐国壮士田横您该知道,他在道义上不能投靠汉高祖,宁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刘备是汉室后裔具有英雄资质,目前虽然困顿,仍有八方壮士慕其英名,源源而来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于事成与不成,只有靠天命决定。岂可向曹贼投降呢?”
孙权听后大叫一声:“我拥有吴国十万大军,承父兄之业,更岂可轻易言降。”
此时的孙权是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将军,血气方刚,自尊心强得很。孔明就是利用孙权的这个特点,或者叫做弱点,用言语刺激孙权的自尊心,使他的意志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转化。
孙权虽然大叫不降,其实内心也很不踏实,向孔明问道:“现在这种情况除了刘备之外再找不到能与曹操作战的军队?可刘备最近连吃败仗,不知是否有军力与其再战?”
这些是孙权所真正担心的事情,他也明知道光凭东吴自己的力量斗不过曹军。
孔明早有准备,冷静地分析形势给孙权听,以打消他的不安。孔明说:“刘备确实吃了败仗,但现在军力不少于一万。而曹操之军虽众,但长途远征疲惫不堪。这一次为了追击我们,曹军的轻骑兵一昼夜竞跑了三百里,古人云: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之缟。再者,曹军北兵不惯水战,我方占有地利;荆州之民虽然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是时时准备反抗。如果将军集中兵将与刘备之军配合,联手作战。天时地利俱在,剩下的只看将军您的决断能力了。”
孔明这一番分析,指出曹军之短处,强调刘、吴潜在之长处,最后把事情成败的关键又推给了孙权自己,可谓步步高棋,招招妙耳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孙权断下决心,联军抗曹,以至后来发生了三国时代最大的决战——“赤壁之战”。
生活悟语
当某些时候,你的一些事情必须靠其他人的有力配合方能完成,而这些人却还有犹豫之中,这时激将法便是最见成效的。
13.高明之举
1993年,正当经济危机在美国蔓延的时候,加利福尼亚的哈理逊纺织公司,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三千名员工悲观地回到家里,等待着失业来临之时,却接到了董事会办公室的一封信:向全公司员工继续支薪一个月。
在全国上下经济一片萧条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消息传来,员工们深感意外。他们惊喜万分,纷纷打电话或写信向董事长亚伦·傅斯表示感谢。
一个月后,正当他们为下个月的生活发愁时,他们又接到董事会办公室发来的第二封信,董事长宣布,再支付全体员工薪酬一个月。三千名员工接到信后,不再是意外和惊喜,而是热泪盈眶。在失业席卷全国,人人生计无着的时候,能得到如此照顾,谁不会感激万分呢?第二天他们纷纷拥向公司,自发地清理废墟、擦洗机器,还有一些人主动去联络被中断的货源。三个月后,哈理逊公司重新运转了起来。对这一奇迹,当时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这样描述的:员工们使用浑身的解数,日夜不懈地卖力工作,恨不得一天干二十五小时。这时,劝亚伦·傅斯领取保险公司赔款一走了之和批评他感情用事、缺乏商业精神的人开始服输。
现在,哈理逊公司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公司,它的分公司遍布五大洲的六十多个国家。
生活悟语
世界上任何形式的灾难,其实都是人的灾难,一旦人的灾难被化解了,希望也便降临了。
14.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太张扬
一个人的意见相左的敌人越多,那他的事业就越难以发展,他的人际交往也就越失败。
无论是伟人、名人还是平常老百姓,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敌人——和自己意见、观点、性格都相反的人。志不同、道自然也不合。
1996年6月,在俄罗斯大选中爆出了一个大冷门:列别德单枪匹马竞选总统,获得了15%的选票,名列第三,后来,叶利钦为了蝉联总统,将列别德招至麾下,委以安全会议秘书和总统国家安全助理的重任。这使支持列别德的选民转而支持叶利钦,使叶利钦在第二轮选举中奠定了胜局。于是,列别德名声大震,成了政坛的大红人。连叶利钦都预言:列别德将成为2000年的俄罗斯总统。
可是,就是这位政坛红人,在10月17日,被叶利钦撤销一切职务。仅仅121天,这位被称为“明星政治家”的人被撵出了克里姆林宫。列别德怎么那么快就从权力高峰上跌落下来,原因何在呢?
有人说他是祸从口出,也有人说他权力欲太强,两种说法都对,而且是互为表里,表面看是祸从口出,实质上是他野心太大,要让总统、总理下台,搅乱了克里姆林宫的政治平衡。
列别德的下台,主要起因在和50岁的内务部长库利科夫的争吵。库利科夫得到叶利钦的支持,又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的盟友,他是克里姆林宫中参与决策车臣战争的“强硬派”。但是,当列别德一进入克里姆林宫,把手伸向库利科夫权力范围内时,库利科夫当然就和他发生了对抗。列别德雄心勃勃,独自同车臣反政府力量达成了在车臣停火和俄军撤出的《哈萨维尤尔特协议》,这个举动使他获得了一定的声望,但他处理独断,引起库利科夫巨大的反感,他坚决反对从车臣撤军,认为这样做将导致战争车臣化,会搞乱俄罗斯南部局势……列别德针锋相对,还把车臣战争责任推给库利科夫,还认为库利科夫判断失误,根本不配当内务部长,并要他辞职。列别德还要叶利钦在他和库利科夫两人之间做出选择:“有他无我,有我无他。”一下子便矛盾激化起来。
列别德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了,他真以为在这个世界里,除了他是“救世主”外,别人都是无能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