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很多事情按照规章制度来办往往不会办成。所以,沟通就成了办事的重要环节,要想有个良好的沟通就应该有所表示,而送礼则是这种表示的最好表现。同样是办事,有些人送礼就能把事情办成,有的人送礼则无功而返。由此可见,送礼也讲究学问。
清代商人胡雪岩既善于经商,也善于经营自己的关系网,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善于抓住不同人的特点,对症下药。
在胡雪岩的那个年代,要经营关系网,银票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胡雪岩深知此道,自然也不吝啬银子,甚至达到有“求”必应的地步。比方时任浙江藩司的麟桂调署江宁藩司,离任时在浙江亏空的两万多两银子需要填补,又暂时筹不到这笔款项,便找到胡雪岩请他帮忙,胡雪岩二话没说便爽快地答应,以致麟桂派去拜访胡雪岩的亲信也“感动”不已,称胡雪岩确实是“有肝胆”、“够朋友”,要他一定别客气,趁麟桂此时还没有离任,有什么要求尽管提,他一定尽力帮忙。胡雪岩做得也非常漂亮,他没有提出任何具体要求,只是希望麟桂到任之后,有江宁方面与浙江方面的钱财往来,能够经由他的阜康票号代理。这样的要求,对于掌管一方财务的藩司来说,自然是举手之劳。日后证明,胡雪岩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最终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收益。
胡雪岩为了与闽浙总督攀关系,也费尽一番心思。胡雪岩第一次拜见左宗棠时,左宗棠由于听到一些关于胡雪岩与太平军关系的谣言,对他颇有防备,甚至都不给他赐坐,很是“晾”了他一把。而胡雪岩最后还是赢得了左宗棠的信任,甚至被喻为知己,左宗棠因此成为胡雪岩在官场比王有龄更有力量的靠山。后来也就是由于左宗棠的大力举荐,胡雪岩才得到朝廷特赐的红顶子。
在人际交往中要获得他人的信任是很不容易的。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得到左宗棠的信任,其实仅仅做了两件事。
第一,贡献米和钱。胡雪岩回杭州,带去杭州的有一万石大米和十万两银子。本来这一万石大米有一个用处,那就是先前杭州被围时,胡雪岩与王有龄商议,由胡雪岩冒险出城到上海采购大米以救杭州粮绝之急。胡雪岩购得大米一万石运往杭州但不能进城,只得将米运往宁波,现在杭州已然收复,胡雪岩便将这一万石大米又运回杭州,而且把当初购米款两万银子面交左宗棠,等于是他既交待了事情,以此证明自己没有携款逃命,而又额外献给左宗棠一万石大米。那十万两银子则是胡雪岩为了激励攻下杭州的官军自我约束,不要扰民,而自愿捐献的犒军饷银。
第二,主动承担筹饷重任。左宗棠几十万兵马东征清剿太平军,每月所需饷银达25万之多,当时朝廷财政开支、用兵打仗采用的都是“协饷”的办法,也就是由各省负责军队粮饷之用,实际上是各支部队自己为自己筹饷。胡雪岩听到左宗棠提到筹饷的事,非常果断地表示自己愿意为此尽一分心力,而且当即就为筹集军饷提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胡雪岩所做的两件事,确实抓住了送礼的要害所在,因此也立刻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所谓抓住了要害,是因为粮食、军饷都是左宗棠当时最紧迫也最难办的事。杭州刚刚收复,最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善后,而善后工作要取得成功,第一位的是要有屯粮,而且,当时镇压太平军实际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同时进行,太平军几成败局,左宗棠肯定想争头功,这个时候,粮草军饷也是重中之重。没有粮饷就不能进一步展开攻势。而且如果“闹饷”,就无法控制部队,部队就会沦为“乌合之众”,甚至还会出乱子。胡雪岩的到来,一下子解开了这两个难题,他哪里还有得不到赏识的道理!按左宗棠的话说,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不但杭州收复,收复浙江全境他也有把握了。
送礼要恰当,归根结底也就是对症下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投其所好。送礼要送得恰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对方喜欢。而要对方中意,往往也就是送给对方急需的,又暂时没有的。比方左宗棠求功劳,胡雪岩正好给他提供能使他成就功劳所必需的东西,也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胡雪岩说:“送礼总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东西。”可见他是深悟此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