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59700000005

第5章 长阳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保障(2)

五、制定专项保护计划

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十五溪故事、土家吹打乐,是长阳世代土家族儿女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2006年长阳县为申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切实加强对以上四个项目的保护,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

(一)长阳山歌五年保护计划

长阳山歌是同民俗融为一体的,它伴随着土家人的生活、生产习俗在民间保存着。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使得长阳山歌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冲击。长阳山歌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为民族音乐创作和表现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无论是在音乐主题的选择与拓展、音乐形象的丰富和塑造、音乐语言的结构与锤炼,还是在表现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有纵横驰骋的天地。为了加强对长阳山歌的保护和传承,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特制定如下五年保护计划。

1.保护范围及内容

本计划所保护的“长阳山歌”是指在自治县区域内流传了几千年的山歌这一民族音乐文化瑰宝。

2.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及原则

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实施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3.主要保护措施

(1)建立“长阳山歌”文献档案室,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建立长阳山歌资源数据库。(2)实施“长阳山歌”传承计划。继续开展评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活动,对传承人给予表彰和经济奖励。对高龄的长阳山歌歌手给予一定的传承补贴,以解决生活困难,确保其艺术生命得以延长。对长阳山歌流传重点区域实行重点保护。对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村落给予扶持和奖励。在中、小学的地方教材中,开设“长阳山歌”课程。举办中、小学“长阳山歌”比赛。(3)实施“长阳山歌”传播计划。编印出版《长阳山歌》专著和刻录“长阳山歌”光盘。在三峡长阳网设置“长阳山歌”固定栏目。在长阳山歌流行重点区域的榔坪、贺家坪、资丘、渔峡口建立“长阳山歌”培训基地,组织“长阳山歌”培训。举办全县“长阳山歌”擂台赛。举办湘、鄂边土家族民歌擂台赛。

4.五年保护年度计划

5.经费预算

组织专班,进一步在县境内收集、整理长阳山歌。建立“长阳山歌”文献资料和资源数据库,经费10万元。在三峡长阳网开设“长阳山歌”资料介绍网页,经费2万元。在全县命名表彰“长阳山歌”传承人为主的第二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经费5万元。编辑出版《长阳山歌》专著,经费14万元。制作“长阳山歌”资料光盘和编印“长阳山歌”地方教材,经费8万元。举办“长阳山歌”歌手擂台赛和全县中、小学生“长阳山歌”歌手比赛,经费12万元。在长阳山歌流行重点区域的榔坪、贺家坪、资丘、渔峡口建立“长阳山歌”培训基地,组织长阳山歌培训,经费12万元。举办湘、鄂边土家族民歌擂台赛,经费14万元。举办湘、鄂边土家族民歌学术研讨会,经费10万元。以上合计87万元。

6.经费来源

完成本保护计划需投入经费87万元,将通过以下途径筹措资金:一是争取将“长阳山歌”列入宜昌市级、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各级政府拨专款支持保护传承工作;二是县财政每年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向社会募集一定经费,以弥补经费的不足。资金来源安排为:县财政投入约22万元;文化部门及所在乡、镇、村自筹5万元;民族部门筹集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15万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45万元。

7.保障措施及相关机制

(1)法制保障。为了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于2006年3月31日经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次常务委员会批准,2006年6月10日起颁布施行。2006年6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宣传、贯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实施意见》,成立了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评审鉴定委员会和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县保护中心具体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传承等日常工作。(2)经费保障。从2006年起,县人民政府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3)规划保障。根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长阳山歌、薅草锣鼓等民间音乐受“条例”保护,并将此项工作纳入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4)组织保障。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网络,具有特殊价值的村寨或者民居,设立保护小组。(5)传承人保护。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申报命名机制,为传承人建立个人档案,鼓励民间艺人从事民间文化传承。(6)生态保护。建立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7)约束机制。依照《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中的“法律责任”内容,对给长阳山歌、薅草锣鼓等民间音乐保护造成损失的当事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长阳南曲五年保护计划

长阳南曲,古称南曲,亦称丝弦,在长阳已流传两百多年。长阳南曲最显著的特点是悠婉细腻,优美抒情,唱腔曲牌丰富,被誉为“郁香山花”。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使得长阳南曲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冲击。为了加强对长阳南曲的保护和传承,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特制定如下五年保护计划。

1.保护范围及内容

本计划所保护的“长阳南曲”是指在自治县区域内流传的长阳南曲及相关传统民俗。

2.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及原则

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实施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3.主要保护措施

(1)建立“长阳南曲”文献档案室,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建立“长阳南曲”资源数据库。(2)实施“长阳南曲”传承计划。继续开展评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活动,对传承人进行表彰和经济奖励,对高龄的长阳南曲艺人给予一定的传承补贴,以解决生活困难,确保其艺术生命得以延长。(3)对长阳南曲流传重点区域实行重点保护。对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村落给予扶持和奖励。在长阳南曲流传区域的各中、小学的地方教材中,开设“长阳南曲”课程。举办中、小学“长阳南曲”比赛。(4)实施“长阳南曲”传播计划。刻录“长阳南曲”光盘,在三峡长阳网设置“长阳南曲”固定栏目。每年举办一次“长阳南曲”培训班。举办长阳南曲师徒大赛。举办长阳南曲学术研讨会。在资丘镇建立“长阳南曲演艺堂”。

4.五年保护年度计划

5.经费预算

组织专班,进一步在县境内收集、整理长阳南曲。建立“长阳南曲”文献资料和资源数据库,经费10万元。在三峡长阳网开设“长阳南曲”资料介绍网页,经费2万元。在全县命名表彰“长阳南曲”传承人为主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经费5万元。制作“长阳南曲”教学光盘、经典传统曲目光盘、创新演唱作品光盘,编印“长阳南曲”中、小学地方教材,经费23万元。一年一度的“长阳南曲”师徒大赛(共5年),经费20万元。举办“长阳南曲”学术研讨会,经费6万元。建立“长阳南曲演艺堂”,经费80万元。以上合计146万元。

6.经费来源

完成本保护计划需投入经费146万元,将通过以下途径筹措资金:一是争取将“长阳南曲”列入宜昌市级、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各级政府拨专款支持保护传承工作;二是县财政每年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向社会募集一定经费,以弥补经费的不足。资金来源安排为:县财政投入35万元;文化部门及所在乡、镇、村自筹6万元;民族部门筹集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25万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80万元。

7.保障措施及相关机制

(1)法制保障。为了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于2006年3月31日经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次常务委员会批准,2006年6月10日起颁布施行。2006年6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宣传、贯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实施意见,成立了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评审鉴定委员会和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县保护中心具体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传承等日常工作。(2)经费保障。从2006年起,县人民政府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3)规划保障。根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长阳南曲、薅草锣鼓等民间音乐受“条例”保护,并将此项工作纳入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4)组织保障。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网络,具有特殊价值的村寨或者民居,设立保护小组。(5)传承人保护。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申报命名机制,为传承人建立个人档案,鼓励民间艺人从事民间文化传承。(6)生态保护。建立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7)约束机制。依照《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中的“法律责任”内容,对给长阳南曲等民间曲艺保护造成损失的当事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十五溪故事五年保护计划

十五溪村会讲故事的人很多。故事类型分为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四大类,具有民俗学、人文科学、传承历史研究价值和娱乐教化的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使得十五溪故事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冲击。为了加强对十五溪故事的保护和传承,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特制定如下五年保护计划。

1.保护范围及内容

本计划所保护的“十五溪故事”是指在都镇湾镇十五溪及周边村寨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故事及相关文化空间。

2.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及原则

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实施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3.主要保护措施

(1)建立“都镇湾镇十五溪民间故事”文献档案室,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建立民间故事资源数据库。(2)实施“十五溪故事”传承计划。继续开展评选优秀民间传承人活动,对传承人进行表彰和经济奖励。对高龄的民间故事讲述家给予一定的传承补贴,以解决生活困难,确保其艺术生命得于延长。(3)对十五溪故事实行重点保护。对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绩突出的村组、个人给予扶持和奖励。在都镇湾镇举办中、小学校“民间故事”演讲比赛。(4)实施“十五溪故事”传播计划。出版《十五溪故事》专著并刻录“十五溪故事”光盘。在三峡长阳网设置“十五溪故事”固定栏目。举办湘鄂边土家族民间故事及其他口头文学等学术研讨会。修建“十五溪故事堂”。

4.五年保护年度计划

5.经费预算

组织专班,进一步在十五溪境内收集、整理“十五溪故事”。建立“十五溪民间故事”文献资料和资源数据库,经费12万元。在三峡长阳网开设“十五溪故事”资料介绍网页,经费2万元。命名、表彰以“十五溪故事”传承人为主的第二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经费2万元。编辑出版《十五溪故事》专著,经费10万元。制作“十五溪故事”传承光盘和编印“十五溪故事”地方教材,经费8万元。在都镇湾镇举办“十五溪故事擂台赛”,经费2万元。举办湘鄂边土家族民间故事及其他口头文学等学术研讨会,经费10万元。修建“十五溪故事堂”30万元。以上合计76万元。

6.经费来源

完成本保护计划需投入经费76万元,将通过以下途径筹措资金,一是争取将“十五溪故事”列入宜昌市级、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各级政府拨专款支持保护传承工作;二是县财政每年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向社会募集一定经费,以弥补经费的不足。资金来源安排为:县财政投入21万元;文化部门及所在乡、镇、村自筹5万元;民族部门筹集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10万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40万元。

7.保障措施及相关机制

(1)法制保障。为了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于2006年3月31日经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次常务委员会批准,2006年6月10日起颁布施行。2006年6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宣传、贯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实施意见,成立了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评审鉴定委员会和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县保护中心具体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传承等日常工作。(2)经费保障。从2006年起,县人民政府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3)规划保障。根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学受《条例》保护,并将此项工作纳入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4)组织保障。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网络,具有特殊价值的村寨或者民居,设立保护小组。(5)传承人保护。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申报命名机制,为传承从建立个人档案,鼓励民间艺人从事民间文化传承。(6)生态保护。建立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7)约束机制。依照《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中的“法律责任”内容,对给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学保护造成损失的当事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土家吹打乐五年保护计划

土家吹打乐形成于宋代,它同民俗融为一体,伴随着土家人的生活、生产习俗在民间保存着。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使得土家吹打乐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冲击。为了加强对土家吹打乐的保护和传承,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特制定如下五年保护计划。

1.保护范围及内容

本计划所保护的“土家吹打乐”是指在自治县区域内流传了500多年的民间吹打乐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家民俗。

2.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及原则

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实施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3.主要保护措施

(1)建立“土家吹打乐”文献档案室,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建立土家吹打乐资源数据库。(2)实施“土家吹打乐”传承计划。继续开展评选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活动,对传承人实行表彰和经济奖励。对高龄的土家吹打乐艺人给予一定传承补贴,以解决生活困难,确保其艺术生命得于延长。(3)对土家吹打乐流传重点区域实行重点保护。对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村落给予扶持和奖励。在土家吹打乐流行区域的中、小学校扶持建立“土家吹打乐”演奏队。(4)实施“土家吹打乐”传播计划。刻录“土家吹打乐”传统曲牌光盘。在三峡长阳网设置“土家吹打乐”知识介绍及优秀曲目欣赏固定栏目。举办“土家吹打乐”培训班;举办全县“土家吹打乐”比赛。(5)举办湘、鄂边土家族民间吹打乐学术研讨会。

4.五年保护年度计划

5.经费预算

组织专班,进一步在县境内收集、整理土家吹打乐。建立“土家吹打乐”文献资料和资源数据库,经费10万元。在三峡长阳网开设“土家吹打乐”资料介绍网页,经费2万元。在全县命名、表彰以“土家吹打乐”传承人为主的第二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经费5万元。制作《土家吹打乐》传承光盘和编印“土家吹打乐”地方教材,经费8万元。举办“土家吹打乐”比赛,经费3万元。在土家吹打乐流行重点区域的都镇湾、贺家坪、资丘、榔坪、渔峡口中、小学扶持建立“土家吹打乐”演奏队,经费6万元。举办湘、鄂边土家族民间吹打乐学术研讨会,经费10万元。以上合计44万元。

6.经费来源

完成本保护计划需投入经费44万元,将通过以下途径筹措资金,一是争取将“土家吹打乐”列入宜昌市级、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各级政府拨专款支持保护传承工作;二是县财政每年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向社会募集一定经费,以弥补经费的不足。资金来源安排为:县财政投入14万元;所在乡、镇自筹2万元;民族部门筹集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6万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2万元。

7.保障措施及相关机制

(1)法制保障。为了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于2006年3月31曰经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次常务委员会批准,2006年6月10日起颁布施行。2006年6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宣传、贯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实施意见,成立了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评审鉴定委员会和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县保护中心具体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传承等日常工作。(2)经费保障。从2006年起,县人民政府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3)规划保障。根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土家吹打乐、薅草锣鼓等民间音乐受“条例”保护,并将此项工作纳入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4)组织保障。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网络,具有特殊价值的村寨或者民居,设立保护小组。(5)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申报命名机制,为传承人建立个人档案,鼓励民间艺人从事民间文化传承。(6)生态保护。建立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7)约束机制。依照《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中的“法律责任”内容,对给土家吹打乐、薅草锣鼓等民间音乐保护造成损失的当事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长阳土家跳丧习俗五年保护计划

“长阳土家跳丧习俗”,俗称“打丧鼓”。这种土家人民几千年来以歌舞祭奠亡人的习俗,充分体现了土家族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和民族情感纽带,是中国巴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因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外出打工者剧增等多种原因致使该习俗具有濒危性,亟待保护。为了加强我县“长阳土家跳丧习俗”保护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特制定如下五年保护计划。

1.保护范围及内容

本计划所保护的“长阳土家跳丧习俗”是指在自治县区域内流传了几千年的以跳丧为主要内容的土家祭祀民俗活动的文化空间。

2.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及原则

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实施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3.主要保护措施

(1)建立“长阳土家跳丧习俗”文献档案室、实物陈列室、研究室和电子资源库。从2006年开始,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立“长阳土家跳丧习俗”研究室;在县图书馆内建立“长阳土家跳丧习俗”文献档案室;在县博物馆内设立“长阳土家跳丧习俗”实物陈列室;在县文化馆内建立“长阳土家跳丧习俗”电子资源库。

(2)实施“长阳土家跳丧习俗”传承计划。继续开展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活动,进行表彰并给予经济奖励。对高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传承补贴,以解决其生活困难和医疗方面的后顾之忧,确保其艺术生命得以延长。

(3)建立重点保护乡(镇)、村。县政府出台政策,对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绩突出的镇和村给予扶持和奖励。在县内各学校地方教材中,开设《长阳土家跳丧习俗》课程,每学生每学期保证两课时的授课时间,了解相关知识及习俗。农村学生有条件的要进行田野考察;县城附近的学校,每学生安排一个课时参观“长阳土家跳丧习俗”陈列室。

(4)实施“长阳土家跳丧习俗”的传播计划。编印《长阳土家跳丧习俗资料集》等图书并公开出版。出版《长阳土家跳丧习俗》资料光盘。在三峡长阳网设置“长阳土家跳丧习俗”知识及习俗介绍固定栏目,宣传“长阳土家跳丧习俗”。

(5)兴建白虎堂计划。白虎堂是“长阳土家跳丧习俗”活动及传承的主要场所,兴建白虎堂便于展示“长阳土家跳丧习俗”文化空间。长阳县政府计划在资丘、都镇湾、火烧坪、榔坪、渔峡口等地兴建五座白虎堂,每处面积在500~800平方米。

(6)制定相关法规,走法制化的保护道路。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我县的权力,制定《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长阳土家跳丧习俗”等给予保护,使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4.五年保护工作日程

5.项目经费预算

制定、颁布、宣传、实施《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15万元;深入普查摸底,搞好搜集整理,建立跳丧文献档案室,成立研究室20万元;在三峡长阳网开设“长阳土家跳丧习俗”资料介绍栏目2万元;在全县命名、表彰以跳丧传承人为主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5万元;编辑出版《长阳土家跳丧习俗资料集》一书10万元;制作《长阳土家跳丧习俗》资料光盘4万元;启动“长阳土家跳丧习俗”知识进入地方教材编写计划5万元;建立实物陈列室和电子资源库20万元;编写出版《长阳土家跳丧习俗代表性传承人传记集》一书5万元;召开第一次“长阳土家跳丧习俗理论研讨会”,并出版理论研究文集20万元;开展一次全县中小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3万元;命名表彰、以跳丧艺人为主的全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5万元;组织一次全县跳丧传承人师徒大赛10万元;启动白虎堂建设计划,投资兴建五座白虎堂250万;组织编印《长阳土家跳丧习俗》画册15万元。以上合计需资金389万元。

6.经费来源

完成本保护计划,需投入389万元,将通过以下途径筹措资金,一是争取将“长阳土家跳丧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国家专款支持保护传承工作;二是县人大通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后,县财政每年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向社会募集一定经费,以弥补经费之不足。资金来源安排为:县财政投入100万元;镇、村自筹20万元;文化部门筹集24万元;民族部门筹集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45万元;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

7.保障措施和相关机制

(1)法制保障。组织起草《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于2006年3月经湖北省第十届人代会审批通过并颁布实施。

(2)经费保障。向国家申报专项经费与县人民政府纳入财政预算相结合。

(3)组织保障。县成立“长阳土家跳丧习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文化体育局为项目责任单位,并成立跳丧研究室,落实研究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

(4)建立激励机制。每三年对以跳丧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进行一次表彰;通过立法为高龄传承人解决传承补贴问题,解决其生活和医疗方面的困难;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民间艺人的良好文化形象。

(5)建立约束机制。依照《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的“奖励与处罚”内容对给“长阳土家跳丧习俗”保护造成损失的当事人追究责任。

六、制定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一)建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的和意义文化生态,也称文化背景,它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道德的反映,同时反过来会对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各个民族和地区都在探索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本土文化的内涵,促进本土文化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同时又不被外来文化所吞噬,保持本土文化的特有气质和秉性。在这种背景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被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而被人们所重视。长阳是一个以土家族和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土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构成长阳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文化色彩,形成鲜明的土家族文化个性。在多种思想文化激荡交融过程中,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一些流传久远的文化艺术面临失传消亡的危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长阳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1984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以后,长阳区域性文化的土家族文化特征得以确认,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信心和力度,产生了一大批文化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的保护及利用工作还比较零散,还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更深入更全面的发掘。2004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计划发展局联合编制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建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的深刻积淀,是凝聚民族精神、民族意志的重要源泉,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对于团结民族力量、促进民族繁荣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全面建设小康长阳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科学的发展观中,不再把经济的增长作为发展的唯一目标,而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文化生态保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因此,对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的保护,不仅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建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长阳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民族文化的进步始终离不开民间文化的支撑和滋养。实现长阳民族文化的复兴繁荣,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建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培植新兴经济产业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文化为内涵的相关产业迅猛崛起,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将成为长阳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优美的自然风光,淳厚的土家文化构成了长阳旅游的两翼。对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在长阳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建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件分析长阳土家族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民间信仰长阳土家族民间信仰,一是表现为图腾崇拜,其中以白虎崇拜最具代表性。《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血,遂以人祀焉。”在长阳民间,白虎被塑造成仁德礼义的化身,白虎崇拜贯穿于祭祀、节俗、婚丧、建筑、服饰、饮食、劳动之中,成为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心理。二是表现为祖宗崇拜。即对先祖廪君、德济娘娘以及对宗教的崇拜祭奠。三是表现为宗教信仰。长阳民间宗教信仰杂糅了道、释、儒和巫种种,其中又以对巫的信仰表现最为突出。巫是古老的历史文化。《世本》载:“廪君之先,故出巫诞也。”巫文化在长阳土家族文化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其表现也五花八门,大体可分为迷信端公巫婆,忌讳犯禁,迷信巫嫁(即用巫法嫁祸于人)。在巫文化中,既有信鬼、畏鬼、敬鬼的恐惧心理,更有降鬼、驭鬼、辟鬼的精神力量。

2.民间习俗

长阳民间建筑、饮食、婚嫁、生育、丧葬、服饰、节俗等体现了浓厚的土家民俗和地方风俗特点。

长阳传统民居建筑历来釆用吊脚楼这种独具特色的干栏模式。吊脚楼多由正居和厢房组成,造型上分一字屋、撮箕口、四合院等。长阳土家人饮食喜辛辣,好豪饮,喜饮茶,吸山烟,宴席以十碗八扣为盛,具有浓重的山乡风味。婚嫁特点体现在“哭嫁”这个独特的风俗上。哭嫁以歌代哭,叙说别离之情、养育之恩。哭嫁歌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被誉为土家婚俗的奇葩和土家女儿的绝唱。长阳丧俗体现了土家人顺应自然、旷达生死的态度。土家族撒叶儿嗬、坐丧、转丧各显其长,其中又以土家族撒叶儿嗬最具魅力,其舞姿以模仿山中奔兽为特点,形神兼备,透视出土家人豪迈奔放的性格和天人合一的生命理解。长阳土家服饰喜宽松,袖裤粗短,其图案色彩融汇了大自然山水花鸟虫鱼,体现了土家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中习武、渔猎、农耕的特点。

长阳节俗虽多数已被汉化,但仍有许多节俗保持了土家民族的特点,主要有六月六祭祀廪君的“向王节”、“赶毛狗”的元宵节、祭祀牛王的“牛王节”、腊月二十九过“赶年”等。在这些节日中都融入了节日饮食、节日娱乐、节日礼仪、节日禁忌等,构成完整的节日风习文化传统。

3.民间文艺

民间文化涉及土家族民族语言,民间故事、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和土家族撒叶儿嗬,它们被誉为长阳民间文化“三件宝”。“三件宝”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挖掘、整理、创新,搬上舞台,影响巨大。长阳山歌曲调高尤奔放,劲吹一股强烈的山野之风。根据长阳山歌原始素材创作的《开创世界我工农》、《丰收调》曾风靡全国。长阳南曲词曲高雅,三弦伴奏,辅以云板,闲云野鹤,大有山野名士之风。由土家族撒叶儿嗬发展而来的长阳巴山舞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的文化体育项目。除此之外,在长阳传统音乐中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歌俚曲,如薅草锣鼓、坐丧鼓、哭嫁歌、五句子等。与民间音乐相应的民间器乐也非常丰富,分吹打乐、吹管乐和锣鼓乐等。民间吹打乐是活跃在民间最广泛的文化活动;吹管乐主要是土笛、巴乌、木叶等,多用于吹奏民间小调;锣鼓乐曲牌最多,其中以“十板鼓”最为热烈、最具特色。长阳出土的虎钮錞于、猪头罄等是古代军中之乐,尚待研究开发。民间舞蹈除土家族撒叶儿嗬外,花鼓子风格柔美,自成一格,在县西民间广为流行。长阳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在长阳民间繁若星辰。在深厚的民间土壤里,培育了大批民间故事家,其中都镇湾镇农民孙家香可以讲述400多个民间故事,被命名为湖北省优秀民间故事家。长阳土家族语言中没有独立的文字,但方言方音异彩纷呈。

4.传统工艺

长阳民间传统工艺主要包括织锦和雕刻两类。织锦中以“土锦”即“西兰卡普”最为著名。“西兰卡普”过去是土家女子出嫁必备的被套嫁妆,土布机织,工艺源远流长,其色彩斑斓,风格古雅。其次是挑花,它是在平纹的布底上绣出的图案,典雅质朴。雕刻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纹饰、木雕、墓碑石刻上。县西渔峡口、资丘等地民间雕刻艺术炉火纯青,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同时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长阳民间文化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打上了浓重的巴文化印记,忠实地记录了在长阳这片土地上巴文化发展的历程,直接地或曲折地表现了土家人的内心世界,它是我们认识土家族的一扇窗口。

5.民族文化建设阵地和队伍巩固发展

长阳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建成了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县图书馆、县歌舞剧团、县电影院、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巴人发祥地——武落钟离山朝圣地,开发了鄂西南道教圣地中武当天柱山、石柱观、佛教场所观音阁,发掘了香炉石文化遗址等等。全县乡镇建立了文化站,大多数村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建成了一大批文化中心户和文化专业户。其中县文化馆、县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三万多件,资丘、都镇湾、高家堰等乡镇文化基础设施达到全省山区一流水平。

全县民族文化队伍不断巩固壮大。至2002年,全县文化艺术事业机构达到19个,从业人员达到230多人,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较达到2%。农村民间文艺队伍日益发展。截至2003年年底,全县具有一定影响并登记建档的各类民间艺术社有6个。全县各乡镇建立了民间艺人协会网络,各类民间艺人达3000人。社会文化机构组织健全,先后成立了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巴文化研究所、文学艺术界各单项协会,组织完善网络,全县各类文学艺术人才达460多人。

长阳民族文化队伍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出版有关民族民间文化研究论著和资料达200种,关于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以反映土家族婚俗为题材的大型歌舞剧《土里巴人》获全国“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长阳巴山舞”获全国广场舞群星奖并改编成体育健身舞向全国推广。

6.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建设

长阳县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建设,把建设文化名县列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培养文化人才,大力改善文化设施,切实增加文化投入。2002年,用于发展文化事业的投入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了1.2%。认真组织和动员广大专业、余文化队伍大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创新工作。20世纪80年代,长阳即基本完成了对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谚语、长阳南曲、长阳山歌、土家族撒叶儿嗬等主要民间文艺资料的搜集整理出版,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研究创新成果。1996年和1998年,长阳先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省、全国文化先进县,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歌舞)”称号。2003年被国家民委确立为全国民族文化工作联系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立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基础良好,条件具备,符合发展所需,应加紧实施。

(三)建立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原则和目标

1.实施原则

建立长阳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的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坚持立法保护与政策保障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助相结合。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抢救、保护和利用三者间的关系,在确保民族民间文化获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抢救、保护、利用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

2.规划目标

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总目标是:通过实施专业文化生态保护,到2015年左右,使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濒危品种和主要特色品种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传统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比较自觉的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实现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

(四)建立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要内容

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范围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域面积3430平方千米,含11个乡镇。根据资源分布和保护状况,保护区又以县西渔峡口镇、资丘镇、榔坪镇、都镇湾镇、贺家坪镇为重点,面积约1800平方千米。保护区保护的主要内容为: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舞蹈、美术等;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传统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地方语言;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物和场所;其他需要保护的项目。

实施保护的主要方式为:

1.实施文化生态保护专业区计划

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全县343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到处都生长着参天的传统文化之树,其中在种类上以歌舞艺术最有影响,地域上又以县西五乡镇最具特色。

根据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的特点,拟在全县优先设立六个传统文化生态保护专业区。

“长阳南曲”保护区。保护区设置在资丘镇。资丘位于县西90千米,辖地面积383.2平方公里,总人口41769人,其中土家族占97%。资丘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它是长阳南曲、土家族撒叶儿嗬的主要流行地区。长阳南曲在长阳流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至目前,长阳仅有60余人熟悉南曲艺术,其中南曲艺人绝大多数分布在资丘各地。南曲艺术面临着灭绝失传的危险。

“土家族撒叶儿嗬”保护区。“土家族撒叶儿嗬”又叫“跳丧”。保护区设在资丘镇及榔坪镇八角庙村。资丘土家族撒叶儿嗬在民间广为流行,全镇跳丧从艺人员达2000余人。八角庙村位于榔坪镇东南部,总面积47.9平方千米,总人口4298人,其中土家族占90%以上。该村以擅长跳丧而闻名,全村有160余人精于跳丧。其井水(自然村)跳丧风格古雅,自成一派。除此之外,八角庙村山歌、花鼓子参与人员众多,在全县亦有很大影响。

“长阳山歌”保护区。保护区设在渔峡口镇双古墓村、榔坪镇沙地村、乐园村。双古墓村位于渔峡口镇东南,总面积29.8平方千米,总人口3434人,其中土家族占98%。该村以擅长喊山歌中的“穿号子”而闻名,全村有1300余人会喊山歌,土家风情歌舞剧《夷城巴风》的“穿”就是由该村农民演唱的。位于榔坪镇南部的沙地村和乐园村,总面积分别为39.7平方千米和43.9平方千米,总人口分别为2771人和2961人,其中土家族均占95%。两村有520余人会唱歌,由取材于这里的民歌创作而成的《开创世界我工农》、《丰收调》等风靡全国。闻名全国的农村合作医疗也发祥于这里。除此之外,还有320人精通跳丧,108人会跳花鼓子,有13个吹打乐班子。

“长阳民间吹打乐、民间故事”保护区。保护区设在都镇湾镇十五溪村。该村位于都正湾镇西南,辖地面积9.07平方千米,总人口2261人,其中土家族占76.9%,因土家吹打乐、民间故事而闻名,吹打乐多次参加县民间吹打乐比赛,红白喜事中都有他们的身影。此外,该村有700多人会讲民间故事,正在积极申报民间故事村。

“长阳薅草锣鼓”保护区。保护区设在贺家坪镇紫台村、高家堰镇界岭村。紫台村位于贺家坪镇西南部,北邻318国道,总面积80平方千米,总人口3335人,其中土家族占65%。薅草锣鼓是该村较普及的民间艺术,有200多人会打会唱薅草锣鼓。此外,还有民间吹打乐、山歌等民间艺术亦广为流行。界岭村位于高家堰镇东北部,面积11.32平方千米,共3个村民小组,247户,总人口912人,其中土家族占55%。该村素有“锣鼓之乡”的美名,全村900多人中有三百人能奏薅草锣鼓、打击乐或配唱山歌,除薅草锣鼓外,还有坐丧、吹打乐、车子灯、皮影戏等各种民间艺术。

“长阳花鼓子”保护区。保护区设在渔峡口镇枝柘坪村。枝柘坪村位于渔峡口镇西南面,面积6.4平方千米,总人口2974人,其中土家族占94%。该村每逢生儿打喜,做生祝寿,人们喜跳花鼓子,且参与人数多,全村有千余人会跳花鼓子。此外还有土家族撒叶儿嗬、民间吹打乐等。

在实施非物质口头民间艺术专门区保护的同时,选择四至五个民族民间文化形态保存比较完整、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和审美价值、特色鲜明的村落进行全面的文化保护。其主要任务是:

第一,保护传统民居建筑。釆取制定村民公约与适当物质奖励以及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引入旅游经济等综合手段,鼓励居民对传统民居和民居特点因素予以保护。

第二,保护传统民间生产生活中健康有益或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民俗。通过建立鼓励民间风俗传承机制,促进特色风俗流传。

第三,保护传统民间艺术。以村为单位,大力开展旨在弘扬传统艺术的民间文化活动,奖励优秀民间艺人,使传统民间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第四,保护具有地方影响的古迹遗存,如墓葬、作坊、庙宇等。

落实传统文化生态保护专业区和民俗村保护措施,主要是以县人民政府名义上对上述保护区予以命名保护。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和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形态和发展。建立详细民间艺人档案和艺术传承图谱,借此准确掌握保护区内传统艺术生存及成长状态。

2.实施民间文化资源库建设计划

第一,全面普查,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档案。从2004年开始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要求和统一的格式,分别建立各民间文化艺人、民间文艺社团、民间文艺之乡(村)、民间文化艺术品种的文字、图片、音像档案。建立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保护名录。

第二,对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进行挖掘整理。从2004年开始,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对民间文艺进行新一轮的搜集整理。主要是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民间传统工艺等,整理成册,印刷出版。在此前出版发行物中已经录入的资料,不再列入此次搜集整理的范畴。

第三,建立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即将重点民间艺术形式、重点民间艺人和重点作品摄制为音像资料,对已经形成的文字、图片资料分类整理,录入微机,建立数据信息库。并逐步通过信息网络和地方资源库互通有无,实施资源共享。

(五)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建立保护工作机制成立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委员会主任由县人民政府分管民族文化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行政负责人为成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民族宗教事务局和文化体育局联合组建,负责委员会日常工作。设立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专家委员会,主要对保护工作提供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科学论证工作。专家委员会由保护区工作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各乡镇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组织和工作机制,负责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当地保护工作。

2.制定政策法规

积极促进《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尽早出台,为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将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全县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将传统文化保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3.建立专项基金

建立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施专项基金,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基金的管理使用。

4.制定工作标准

为保障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有效实施,由保护区工作委员会制定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各类标准规范,使保护工作科学有序。

5.培养干部队伍

在委员会的领导和组织下,建立一支由各个门类专业人员组成的保护区工作队伍,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充实和提高保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6.建立奖励机制

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精神奖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二是在对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进行奖励,一般每两年奖励一次。

同类推荐
  • 另类日本文化史

    另类日本文化史

    本书不以常套的纵向时轴表现日本文化史,而是从世相的横断面着手,深入至文化的内核并从中观察和体验。于是,勾勒出了很多令读者有感兴趣的话题:间的红唇黑齿为何意?一个寂字,为什么令日本人狂喜和狂爱?生死又是如何化为千年之风的?卡哇伊的前身今世?穿着和服的动漫凯蒂猫为何人见人爱?AKB48走红与少女爱的深层关系?非黑非白的幽玄之美与湿气有关?当然,还有汉字文化的魔界幻境,切腹的白日青天,怨灵的鬼魅幽影,不伦的残月融雪等考述与解读。作者总是用别样的眼光,将纷杂在事象背后的文化根由揭出。用语雅赡,用意深至。可读性强。
  • 祠庙陵墓对联(下)

    祠庙陵墓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对联。
  • 悦读甘州:故事

    悦读甘州:故事

    甘州是一块古老、厚重、深沉、美丽而又不乏神秘的热土,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甘州人,我对家乡始终充满着依恋、热爱之情。通过《悦读甘州》,对家乡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诸如民国外邑诗人罗家伦的“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当前,各地都在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古迹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拉动其他产业综合发展,然而,我们的旅游文化,也面临着一个继续向前发展的课题。要进一步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不能仅仅依靠挖掘古代人文景观,而需古今并重,唯有如此,方能与时俱进,不负时代之所望。
  • 山西民间笑话

    山西民间笑话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体育知多少

    体育知多少

    古代体育非常发达,种类繁多,竞赛激烈,很多情况下,不逊色于现在。但体育最初的来源,又是怎样的呢?体育是与人类的出现而一同出现的,古人采摘果实,捕捞鱼虾,都需要跳高,跳远等活动,由此产生了体育。并逐渐杨枝散叶,丰富化。如现在的足球,它最早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欧洲产物,事实上,它在中国民间流传很久,名为蹴鞠;唐朝时也出现了马球。该书在展现各种体育项目和活动的同时,也展现出这种古老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
热门推荐
  • 重活之书写人生

    重活之书写人生

    杂志投稿让他获得第一桶金新概念作文让他初负声名出版小说让他跻身青年畅销作家文坛已死让他转战网文一味的抄袭被他摒弃前世的经历由他书写重活一世,不走老路他是余白那个经常被人称之为文豪、白金大神的人,其实他很清楚,从始至终,他都只是一个普通人(ps:本书伪文艺,小热血,貌似单女主,喜欢请入坑。)
  • 仙木

    仙木

    离曦是怡灵山掌门竹源真人座下的唯一入室弟子,可多年来,师父却从不教他运用修为的方法。天生异象,竹源和几位长老命离曦和俗家弟子景辰下山寻找分散在各地的仙木。寻找仙木的途中,离曦和景辰邂逅了离曦的宿命中人谣姗和失去了一部分心房的清瑟。清瑟身世凄苦,怨念极深。为助爱人达成心愿,她不惜使用禁术割心之法除去心中所有邪念从而能够接近身怀至真至善至纯三道真气的离曦。虽然离曦和谣姗是命中注定的一对,可谣姗和景辰之间萌发出了微妙的情愫,离曦和清瑟也情根深种!(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人魔战

    人魔战

    新手随便写的,不知道怎么样,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 重生之星光闪耀

    重生之星光闪耀

    前世因为毁容不得不走上经纪人道路的越云深重生了。见过了光怪陆离云谲波诡的娱乐圈,这一世,越云深只想安安静静当个自给自足的闲散艺人。
  • 贤弈编

    贤弈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逃兵的勋章

    逃兵的勋章

    他本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小人物,他只想安安稳稳的服完兵役,回家过自己的小日子,一场惨痛的战斗逼他叛离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没有异能,没有穿越,一个普通人的传奇故事,伤了也会疼,疼了也会哭,只是哭过笑过之后,还是要幸福地活下去!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天堂的左边

    天堂的左边

    当生活和生命被我们心中的执念所主导,幸福会在哪里?绝望不会是一切最终的结局,也给不了结局,因为希望生生不息……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虚假的上帝

    虚假的上帝

    在魔法大陆上,有这样一个传说。他不是创世神,却拥有着创造世界的力量。他虽然不是神,却比神更加的强大。那么,他到底是谁呢?马甲重新更改很抱歉,请大家继续欣赏我的文章,
  • 宿命之争锋对决

    宿命之争锋对决

    华夏未来的守护者苍修,为了寻找小师妹,下山进入俗世,原本以为只要找到小师妹并且将其带回山门就会结束,殊不知,这一趟山下之行却是一段争锋之路,一路的强势,只为完成一段尘封的宿命之战。为了这一战,苍修也走到了守护者与毁灭者的交界点:是坚守使命,承担起华夏守护者的职责,还是成魔,踏着鲜血成就自己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