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是波列沃依(1908—1981)用绝对真实的材料写成的。故事的主人是飞行员阿列克谢·马列西耶夫,作家是在奥廖尔市附近军用机场上同他在一次战斗的间隙结识的。作者在小说中只把他的姓改为梅列西耶夫,塑造了一个勇敢、坚强的苏维埃人的形象。现在马列西耶夫的事迹尽人皆知。在敌方阵地上空的空战中他被击落,拖着两条受伤的腿爬了几十公里的路,克服了难以置信的疼痛,最后重新回到战斗部队并成为一名著名的无脚飞行员,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
《真正的人》获得苏联国家奖章。波列沃依在这本书中成功地体现了他喜爱的主题:描写苏维埃人怎样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成为大写的人。波列沃依在小说《黄金》中描写的银行里年轻女打字员穆夏·沃尔科娃和《我们是苏维埃人》这本书中各篇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这样的人。而且作者总能说出这些书中人物的原型。波列沃依创作的风格特点也就在于他的作品总是建立在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的基础之上。
波列沃依是苏俄作家,本姓坎波夫(Кампов)。从他从事新闻工作开始起就表现出一种性格:他只想写自己亲眼看见过的并且非常了解的东西。他的第一部文艺著作的书名就颇冒风险:《带虱人的回忆录》。他是在同小偷和流浪汉混过一段时间后写出这部书的。认真是他第一本书的主要的并且几乎是惟一的优点。故事由一个流浪汉讲述,刚开始写作的波列沃依使这位叙述者的语言充满了小偷的黑话,致使不具有这方面的专门知识的人很难读得懂。然而波列沃依的朋友们却喜欢这本书。波列沃依家乡特维尔的年青文学家们瞒着作者本人把书寄给了高尔基。后来他听说后吓了一跳,他本不指望会有答复。当特维尔青年报编辑部收到高尔基寄给波列沃依的厚厚一包邮件时,他感到非常惊奇。高尔基写了5页纸严厉地分析了《带虱人的回忆录》的词语,建议作者尽量多锤炼语言。
收到这封信后不久,波列沃依就离开他工作的工厂,从1928年开始全力投入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他写了几个短篇小说后就开始创作大型中篇小说《沸腾的车间》,描写一家大工厂的人们和他们的工作、生活,描写他们怎样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在卫国战争年代,波列沃依仍干新闻工作,撰写稿件,但这时他已经是中央报纸《真理报》的记者了。在苏军发动进攻时发生过这样的事:在一张报纸上同时登了他写的两篇文章,于是一篇署的是他的真姓坎波夫,而另一篇则署的是他的笔名波列沃依。
如果把他如何写作战简讯的过程或者是把他写的前线报道经过怎样的曲折才传给编辑部的过程写出来,一定会成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艰难的战斗环境下,要完成编辑部给的任务常常需要精力充沛、机智果敢,有时甚至要冒生命的危险。军事记者的身份使他经常出入危险地区。有一次,某坦克旅司令部被敌人包围了,不仅从那里发不出邮件,连走出包围圈都很困难,可是波列沃依却千方百计到了这个被敌人包围的坦克旅指挥部。另一次,他乘一架战斗机充当空中射击手向敌军部队射击从而飞出包围。又一次,他乘降落伞越过前线降落到斯洛伐克游击队活动的地区。还有一次,因要完成记者和联络军官的双重任务,他乘一架小飞机飞到布拉格,然后从布拉格把情报转交给方面军司令部并把他的通讯稿转发给《真理报》。后来他在题名为《这四年》的一本战时日记里讲述了这一类故事。
卫国战争之后,波列沃依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还积极参加了争取世界和平的活动。欧、亚、非没有哪个国家他没去过。他战后写的特写和文章,汇编成若干集子。波列沃依还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大后方》和《在荒岸上》。《大后方》讲述的是战争年代和战后初期发生在他的家乡加里宁市的事件,不过小说中用的名称是上伏尔加河市。小说叙述一个工人世家在战争期间所过的生活,他们虽然在大后方但生活的艰苦程度并不比前线战士们的小,他们在大后方表现出的英勇精神也不比在前方打仗差。《在荒岸上》描写西伯利亚一个大型建筑工地上人们的生活和斗争情况,记叙那些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劳动者们是如何同官僚们及追逐名利地位者们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
波列沃依虽然忙于编辑工作、记者工作和社会活动,但他从未放弃过文学创作。他非常熟悉许多杰出的作家、演员、画家、军人,在《传记小说》、《人物剪影》两本书中就写了不少有关他的朋友和熟人的故事。他的最后一本书名为《最难忘记的》,其实,最难忘记的还是《真正的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