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考试内容、形式多样化
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考试进行动态管理,鼓励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尝试考试改革。尤其应当鼓励教师根据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大胆改革考试方法,以考试独有的指挥棒功能,引导学生加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加强学习方法的学习,加强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自我训练与提高。
针对目前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全面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实行课程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探索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针对不同课程采取适应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考试形式。考试形式的改革不仅仅是考试方法的创新,它还应是促进教学改革深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杠杆。考试形式的改革就是要创新考试办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
首先,所选择的试题要尽量避免过分偏重于对知识的知与不知的测试,而要使学生在做题时有一个综合、分析、比较、理解的过程。目前高校教学考试的命题形式大体上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解释、问答、叙述、分析论述等类型,要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试题的特点,了解各种试题的优点和缺点,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决定采用何种考试形式。
另外,试题的内容也可以有选择的余地,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才能。
根据考试内容、考试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充分发挥各类试题的最佳测试点。
设计科学而合理的考试,将其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引导学生向此目标努力,并通过考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其次,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除传统的闭卷笔试外,还有开卷、半开卷、口试、撰写课程论文、上机操作以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有的课程还应多种考试形式相互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每一种考试形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单凭一种考试方式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何种考试形式,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决定,也可以采用其中几种方式相互组合以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考核结果更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选择最佳的考试形式是提高考试效度的重要途径,适当灵活的考核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又能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学生作弊动机。
3.成绩评定科学化
应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评分,才能有效地反映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其核心就是要改变多数高校长期形成的一次性闭卷笔试“一考定成败”的现象,对学生的成绩实行综合评定方法,即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并不是要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的不同,采用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法。
平时考试成绩需与听课笔记、作业成绩,分别合并计算,作为平时成绩。如果每学科的平时成绩,占该学科成绩的比例合理,就能督导学生平时刻苦学习。学风好了,就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考风也必然好转。考风好了,又反过来促进学风的端正,这就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这些做法和措施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在推进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中值得借鉴、继承和发展。
4.强化考后管理
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每次考试结束后,阅卷采取集体阅卷方式,制订统一的评分标准,按标准评分,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学生的考试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考试意味着教学告一段落,考试分数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句点。考试是对学生某个专业领域行为样本的考查,其中包含着大量宝贵的学习信息。实行考试结果报告制,就是在一学期全部课程考试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向学生宣讲各门课程的考试考查情况,报告本次考试的设计思想、评分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试结果反馈过程的焦点应当是找出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发现问题,以扬长避短。这其中既包括查找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问题,也包括对取得的成绩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认可。赞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进步有助于强化相应行为,帮助学生取得能够达到的理想成绩。对于学生未能达到学习目标的部分,或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不足的,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下一学期改进的方向与计划。对学生某一科目取得优异成绩的,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下学期的计划与方法,并适当规划配套的辅导以帮助学生进步。考试结果报告制通过学生考试的信息反馈,还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考试改革,也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有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5.积极推进考试管理现代化
选课制、弹性制及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基本特点,学分制选课制主要是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做到灵活性与可控性相结合、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来选择课程。而近年来,学分制出现了特有的交换生的现象。学生跨校选课、高校学分互认的制度,大大提升了课程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对独立性,这种选课形式在目前考试管理中是一个亟待加强的管理范围。选课制和弹性制给考试管理带来很大的冲击,给考试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分制下考试组织和实施存在批次多、类型多、人数多、标准多、灵活性等特点,随着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化,考试规模不断扩大,单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不能完成如此繁重的考试管理任务,必须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考试管理。只有充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考试管理,才能达到考试管理手段现代化、科学化,才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考试管理。此外,各高校应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考试管理软件,对本校学生选课、课程安排、考试安排、重修(重考)安排、试卷分析、成绩录入等功能逐步改进、完善,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使考试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四、结束语
课程考试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考试改革,必将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习方法的更新,使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课程考试改革的任务很艰巨,改革的理论需要与时俱进,改革的实施需要计划和科学理论的支撑,需要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需要各个学校和所有教师的积极配合。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管理模式,并根据满足其具体的人才需求,建立适当的实现机制,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水平,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研究,认真分析考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探索考试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使考试工作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静。学分制下影响学生选课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3)。
[2]林培朗。创新能力培养与考试改革。中国教育学刊,2001(2):3l-33.
[3]杨文斌。高校考试管理改革与素质教育。广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8)。
[4]邹姝稚。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考试形式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00(4)。
[5]刘海峰。以考促学:高等教育考试的功能与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