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7700000054

第54章 品牌与策略(10)

对于打下江山的《新闻调查》来说,如何进一步构建和维护品牌将是以后一个阶段的重心。借助大众传播手段构建的品牌,由于受众日常接触多、关注高,一两次节目的落差,就可能导致品牌的贬值,对此《新闻调查》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强化品牌意识,这是面对激烈竞争必须接受的挑战,品牌构建和维护的成败,决定着栏目的未来。

从深度、纪实的“品格”塑造,到质疑、调查的“品质”确立,再到“品牌”的构建与维护,我们大体勾勒出《新闻调查》“在路上”的风尘仆仆。需要说明的是,品格、品质、品牌三者不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而且并存于今天的行程中,《新闻调查》时而高歌猛进,时而坚毅稳健的姿态,最好地抒写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参与着中国电视的风云变幻。

三“品”说期待:真品、藏品、实验品

完美的事物从来不存在,《新闻调查》也不例外。依偎在央视温暖而宽厚的怀抱里,逐渐长大成人的《新闻调查》,在取得一定的地位和成就之时,同样存在走下坡路的危险。因此,对于《新闻调查》走得更久、走得更好的期待,不如化作现实的努力:质疑栏目可能的不足,加以善意的提醒。

1.真品?赝品?

《新闻调查》虽然借鉴了美国《60分钟》的理念,却决非“舶来品”,而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自主开发的“民族品牌”,按道理没有“赝品”的可能。但是深究下去,我们还是会产生质疑:

其一,《新闻调查》既然冠以“新闻”之名,就应该强调“新闻”的特性,其中“时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深度有余,快捷不够,是《新闻调查》长期以来的弊病,究竟是调查“新闻”,还是调查之后不是新闻的成了新闻(这有点“议程设置”的色彩)?推敲这一点,我们发现《新闻调查》许多时候无非是“调查,以新闻为名”而已。当然,追求时效会受节目周期等因素的限制,但是对于《新闻调查》的诸多粉丝们来说,他们还是希望在重大新闻发生之时,能够看到《新闻调查》的身影。其二,关于“调查性报道”虽然解释尚不统一,但是“事实必须是自己挖掘出来的”、“调查与收集材料是记者的原创行为”等原则大体已成共识。从目前《新闻调查》播出的节目来看,许多选题不是“第一发现”,在“质”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同时主题性、话题性报道依然占有一定的数量和比重,可以说《新闻调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努力,目前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可见,无论是在“新闻”二字,还是在“调查”二字上,《新闻调查》都有提高的空间,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真品”,《新闻调查》尚需多多努力。

2.藏品?易碎品?

在《新闻调查》诞生的前一年,全国广播电影电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多出精品”的要求。可以说,《新闻调查》几乎是带着期望和使命来到观众面前的,九年里《新闻调查》的确产生了许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可圈可点的“大片”,给观众尤其是业界人士带来阵阵震撼。但是,从《新闻调查》拥有央视平台,不仅占有诸多资源而且可以网罗全国顶尖人才(如果它愿意)的优势看,它的精品数量在整体节目中的比例,依然有着很大的提高空间。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新节目不断涌现,如《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新闻调查》迫于收视率的压力,多少有些手忙脚乱,一些节目宛若“短、平、快、活”的新闻,成为一闪而过的“易碎品”。显然,这与观众的收视期待不符,《新闻调查》的价值就在于“作品”意识打造出来的“精品”,“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观众心目中的《新闻调查》应该是“精品”的集纳处和展示台!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所说的“精品”并不局限于艺术和制作的标准之上,也不是DISCOVERY式的、百姓敬而远之的“奢侈品”,而是点燃百姓对生活、法制、民主希望之情的“珍品”,比如《生命》、《范李之死》、《大官村里选村官》等,它们表现出的正义和公平使观众愿意把它们化作颗颗闪亮的珍珠,化作铭刻在记忆里的“藏品”。这些“藏品”应该经得起历史、社会、人民的检验,应该是当代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影像历史;这些“藏品”的叠加,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出它们的力量,并且由此向观众证明:电视时代并不完全是一个肤浅的时代。

3.实验品?陈品?

九岁的《新闻调查》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运行机制和制作规范,但是电视产品很难“越陈越香”,“成熟”会否带来僵化和板滞?标准化生产是否导致模式化?在面对许多无法解决的现实难题时,《新闻调查》会不会日益丧失电视人最为宝贵的实验品质和先锋精神?“陈品”虽是昨日辉煌和风光的见证,也可能成为沾沾自喜的“麻醉品”,从而销蚀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地重复老路,克隆出一堆似曾相识的“陈品”。面对未来,《新闻调查》能否唤醒当年敢为人先的“实验”勇气,甘冒“半成品”,甚至“残次品”的风险,大胆地求新、求变,发扬自己的先锋精神?

在当前的新闻改革过程中,中国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使命感、党的宣传工作的要求,以及西方的新闻专业理念和商海的诱惑,构成了中国新闻从业者错综复杂的内心冲动。一直有着浓厚精英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新闻调查》,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成名想象”,用先锋精神勇敢地开拓新的话语空间。要成为“中国的《60分钟》”,就意味着必须超越《60分钟》,就必须拒绝和抵制电视低水平的复制,使深刻和理性在其中成为可能。实现这一切,就必须具备超前的思想力度和精神高度,挑战价值体系的姿态,对抗现实的勇气以及形式创新的天赋,《新闻调查》的电视人准备好了吗?

对于《新闻调查》成为“真品、藏品、实验品”的期待,也许有着太多的理想主义色彩,甚至超出了它可能达到的高度和可能,有些希望甚至是关乎体制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规则至少可以让“吹毛求疵”的愿望有了美好的托词。瑕不掩瑜,但是否为真金,最终还是要由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结语

九年,无论对于喜新厌旧的观众还是热衷于改头换面、花样翻新的中国电视,都是一个令人感叹的数字。“在我看来,走到今天的《新闻调查》,其表现方法和叙述方式是可以与《60分钟》媲美的”,《新闻调查》的确改变了新闻语态,铸就了新的节目形态,现在面临着更重的使命:用理性和责任,浇灌出新的舆论生态。回头看,当年《东方时空》的成功得益于一批同样有着理想和激情的电视人,然而他们善于改变表达方式,却无力反抗强制性秩序、市场化诱惑,一度的辉煌转眼即成明日黄花。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新闻调查》有责任用智慧和汗水,去推动中国的民主建设,履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不如此——《新闻调查》虽然“正在发生”,也可能很快成为“历史”。

(本文与顾亚奇合作,发表于《中国电视》2005年第9期)

变革、困境与开拓

——由《零距离》升级改版看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新突破

常言道,七年之痒。肇始于2002年的《南京零距离》也到了第七个年头的转折期。曾改变了中国电视新闻高高在上的传统语态,掀起“民生新闻”浪潮的《南京零距离》又一次举起了民生新闻变革的大旗:由《南京零距离》正式升级改版为《零距离》。

当前,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民生新闻对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历史性意义?民生新闻在今天又面临着怎样的现实困境?升级改版后的《零距离》将会为中国电视新闻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是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对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一、变革:中国电视新闻本土化创新的标杆

受世界新闻变革潮流的影响,我国本土电视新闻共经历了四次变革,分别是:1986年中央电视台的专题报道《人大常委会讨论破产法纪实》,改变了中国电视政治人物“张口无声”的历史,被称为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第一次革命;第二次革命源于1993年的《东方时空》,它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闻节目的本体变化,而且也为中国电视的制度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三次变革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大型直播,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传递给观众;第四次变革就是世纪之交的《南京零距离》所带来的民生新闻浪潮。作为一种新型的节目样态,其关注民生、反映民情、表达民意的基调,其平视百姓、走近百姓、互动百姓的视角,都掀起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从语态到视角、从内容到形式、从播出方式到影响模式的全新转变,是和过去高高在上的、精英思维主导的、充满官方意识形态与话语霸权的“新闻联播体”的一次彻底决裂。对于中国电视而言,其最大的意义不仅在于将新闻中社会新闻的大语境成功转变为民生新闻的新内涵,不仅在于由传者中心到受众中心的历史性转移,不仅在于新闻采集方式由专业记者向全民记者的扩散,更重要的是,民生新闻是在克隆成风的中国电视界自我孕育出的一颗真正基于自己文化土壤的、本土化创新的种子,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具有标杆性的意义。

二、困境:边缘化的危险

作为中国电视“克隆风”中的“异类”,《南京零距离》也没有逃脱被“克隆”的命运。短短几年之后,民生新闻的红旗已经插遍了中国电视的“大视小台”。全国范围内的同质化竞争日渐激烈,各地不同频道之间更是拼得你死我活。由于民生新闻本身就是“关注民生,表达民意”这一“形而上”的理想追求与“拉动收视,吸引广告”这一“形而下”的利益驱动相混杂的产物,对收视率的追求就成为民生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各地民生新闻大战最后演变为节目收视大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收视导向的竞争格局又反过来对民生新闻的内容产生了影响,其最终结局就是那些以追求感官刺激和轰动效应为目标的“低俗化新闻”开始大规模登堂入室,由此产生了诸如内容琐碎,范围狭窄,模式单一,新闻性低以及流于表象,意义浅薄,心态浮躁,难以深入等大量问题,使得民生新闻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危险。

如何变革,成为摆在民生新闻面前的新课题。

三、路径:用公共新闻理念突破民生新闻樊篱

造成目前民生新闻困境的原因除了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外,也有观众审美疲劳所导致的客观原因,但更多的则是节目自身的原因。在这一情况下,2009年初《南京零距离》开始计划改版。5月1日,一档全新的栏目《零距离》正式播出。这次改版不仅仅是栏目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升级。《零距离》由五个板块构成:《焦点》、《角色》、《观点》、《追踪》和《纪录》。节目一开始就是一组25分钟的快速全面的组合报道(《焦点》);之后是5分钟的新闻人物报道(《角色》),每天让观众认识一位栩栩如生的新闻人物;报道结束后,是10分钟的评论(《观点》),强化个性主持、特邀嘉宾、新闻评论员的特色,同时开展与场内外观众和网民的互动;接下来是一个以舆论监督为主的深度调查节目《追踪》,在7分钟的时间里记者深度介入新闻事件,揭露事件真相,为民代言;最后是10分钟的新闻故事——《纪录》。升级后还推出了周末版《零距离周末》,把热心观众和新闻当事人请进演播室,进行一周焦点回顾、一周人物评选、一周调查回音等。

《南京零距离》的改版是一次非常及时的调整。因为以追求轰动效应、吸引眼球为主的民生新闻模式不仅很难获得政府认同,而且也不能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如果不考虑中国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利益矛盾纠结与思想意识形态多元化的问题,如果新闻报道依然只停留在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以及表达民意这一浅层次的“报道”模式上,如果民生新闻不能为社会转型进行更为忠实的守望,不能在社会矛盾冲突的解决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不能在各个社会阶层利益的协调中充当角色,不能在多元思想意识形态的融合中引导舆论,那么民生新闻就不会真正成为社会认可的品牌,不会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与舆论引导力,更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对于今天的电视传媒而言,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社会功能,由作为单纯的媒体报道角色向社会服务公器转变,由单纯的新闻单位向信息服务机构转变。正如今天的互联网,不仅仅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海量的互动性信息,而且还能够帮助个体的受众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这意味着民生新闻必须要向公共新闻理念转变,必须要由社会新闻这一狭窄的领域走向社会公共空间的大舞台。公共化的民生新闻不仅能够报道事件,而且还要深度挖掘意义,为受众解惑;不仅要解释问题,而且还要努力解决问题,为受众解忧。不同于一般的民生新闻,公共化的民生新闻维系受众与新闻之间的桥梁开始由受众的兴趣转变为受众的利益。正所谓兴趣是短暂的,而利益却是永恒的。由于受众的问题能够在这里获得解决,受众的利益能够在这里得到保障,维系节目与受众之间的纽带将更为强大、持久。

同类推荐
  •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是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在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的一门学科。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一些同学却视为畏途,兴趣淡漠,这使一些教师、家长乃至专家、学者大伤脑筋。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事物,只要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学习钻研的冲动,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中小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体会到蕴含于数学之中的奇趣和美妙。
  • 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体制问题有时候是政策问题。大的体制一般由国家来制定,小的一些体制则由我们自己根据地方上的实际情况制定。也就是说在国家既定的体制之下地方上仍然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探索、研究、确定和解决,即制定符合地方教育发展的体制,或者说存在着如何把国家好的体制变为符合基层实际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政策体制的问题。
  • 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我们读着他们的创刊词,好象在听斯人斯世的宣言,在这些宣言中,有是虽是公式化的、标语化的,但更多的是熔艺术与思想与一炉。其中既有豪放而又婉约的回声,好似聆听来自“秦淮河上的桨声”;有是令人回肠荡气,产生一种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残阳如血”之沉郁壮美的意境。与此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发现每一个不同年代便有不同凡响的空谷足音,如果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那么本书所仰重的创刊词便是来自那种已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
  • 享受思维的盛宴

    享受思维的盛宴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我们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本书借鉴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从传媒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即传媒治理与治理传媒角度,特别是就传媒如何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具体探讨。本书包括社会风险语境概说、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可行性、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传媒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传媒五个部分内容,并联系中国媒介现实列举了大量报道个案以及详细的案例分析。
热门推荐
  • 戏苍穹

    戏苍穹

    是命运的补偿吗?当惨遭众叛亲离的她意外的拥有了一副男人的躯体时,她又将如何从灵魂深处完成由女到男的蜕变,男身女魂的他在这个陌生的异世界又是怎样在完成他使命的同时游戏红尘的呢?且看少年如何一步步斩万劫,破心魔,,戏苍穹……历经千万死劫,终有一日,脚踏穹宇,傲气长啸:“睥睨天下谁为尊,琼霄风云任我舞,漠视天下英雄辈,试问谁人敢不服?”
  • 混沌仙帝

    混沌仙帝

    什么是凡?庸庸碌碌便是凡!什么是仙?潇洒自由便是仙!凡欲成仙!必须逆天而行!少年韩峰,登仙梯,入仙宗,学仙法,与命争,和天斗,成就无上混沌仙帝!
  • 风吹泪落之千年相恋

    风吹泪落之千年相恋

    唐虞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背后竟然会有这么多的故事,这样的遇见还有故事的揭开都让唐虞始料未及。从古代到现代,如此机缘巧合的遇见,分离,再遇见。人生变幻无常,面对这两个都深爱自己的男生,唐虞将走出什么样的选择?
  • 药神之影

    药神之影

    湘栾大陆中每个人出生都会附带一个箱子和蛋卵,藏在胸前,“湘栾大陆”之名也因此而来。全新职业——药剂师分为九等,主角是如何一步步攀登……
  •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理论流派与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选读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理论流派与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鲁迅诗释读

    鲁迅诗释读

    鲁迅先生写下了许多光照千秋的不朽著作,诗歌作品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书收录其全部诗作,计旧体诗六十三首,新体诗十二首,是迄今篇目最全,考证最细的鲁迅诗歌研究著作。
  • 我的皇妃是特种兵

    我的皇妃是特种兵

    她遭到国家与亲人的背叛,被以为自己一心灰意冷,命运的齿轮不断转动,她终于遇到……那个他。
  • 九幽王座

    九幽王座

    自九幽葬地而来的少年忘却前生,背负国殇,挑起乱世烽火,葬天地春秋“天地弃我,幽冥能容!你葬我万世帝业,封我万民!可有想过我出来的这一天?”请看西厢房客作品《九幽王座》!
  • 郡临天下:腹黑女郡王

    郡临天下:腹黑女郡王

    她,林若涵21世纪女警莫名穿越,什么?我是个男人!还是个废柴小郡王!谁说我是废柴了,我可是那个强大的灵魂,某爷腹黑一笑:看你这么厉害我就勉为其难的做你的郡王妃吧。女强男强,强强联手,又会一段怎样的传奇呢?欢迎跳坑,永不弃坑。
  • 步步错之情殇

    步步错之情殇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将军与公主本应是一代佳话,然而,一步错,步步错!今生,注定了的只是离别!(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