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55600000008

第8章 电视的崛起(2)

如何处理大小景别、选择多种视点、设计不同角度,这是由导演依据剧本提供的内容而决定的。上面列举《太》剧中由于运用大景别所取得的显著的艺术效果,并非想以偏概全,贬低特写与近景的作用,或大景别一定优于小景别,只是想借以说明各种景别都有其自身的表现功能,要依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并非是依据银幕或屏幕的尺寸大小来抉择的。

同样,我在拍摄一部表现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时,为了表现战争的壮观场面和宏大的规模与气势,也曾大量地运用全景和远景的大景深的景别,以适应内容的需要,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这一创作原理并未过时,无论电影或是电视剧的创作都是应该遵循的。

由上述论证,我们不难看出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在艺术创作规律和创作原理方面,二者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从实质看,电视剧与电影在创作上是比较不出根本性的差别的。

二、电视与广播之比较

我们如果对电视作横向比较和纵向反思的话,我认为更应该以广播作为它的参照系。

毋庸置疑,如果对电影作历史性的回顾,便可清楚地看到它起源于默片,然后才发明声音录制设备,并介入影片,而后才有色彩,此后又发展成宽银幕、立体声等多种形式。

电视则不同,它是由广播系统派生出来的,它是先有声音,而后画面影像和色彩才介入。因此,电视的初生期,基本上是用画面配合广播来图解声音。而电影的初生期是默片,没有声音配合,不得不想方设法用影像来叙事和表达思想,以便使观众看懂。

由上述原因,可以看出电视重视语言是和广播的历史性联系分不开的。因此,有些电视剧还若隐若现地留有广播剧的痕迹,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电视从广播系统中分离开来,在感官接受上主要是“听”与“看”的差异。看电视,听广播,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它却道出了电视与广播的各自的特性,而我们却常常忽视这最具真知灼见的道理。我认为电视就应该从“视”上去剖析它的特征,正像小说重“说”,话剧姓“话”一样,它们的命名不正规范出它们各自的特性了吗?

为此,我们在探讨电视的特性时,应该特别强调电视的视觉特征,这正是它和广播的界限。广播重听,电视重看,这是由它们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当然,电视剧并不排斥语言,语言仍然是电视剧的重要表现手段。

电视虽说是视听传播媒体,但顾名思义,它的主要功能应该在“视”觉上。因为电视的受体主要指观众,广播的受体则指听众。看与听可以说泾渭分明。所以电视应该特别注重它的观赏性,以满足观众的视知觉的审美享受。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百闻不如一见”。可见听一百次不如亲身目睹一次,真是言简意赅,把听与看作了量的比较,概括得主次分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如果说中国民间的说法,只是凭经验、凭直觉总结出来的,那么,国外有关研究机构的试验,可能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据美国和法国的电影研究机构经过实验表明,眼睛是人体接受信息量最大的器官。他们指出,人类借助感官获得的信息,有70%是通过眼睛接受的。人类通过视知觉不仅接受生理意义上的刺激信息,而且以视知觉为基础去理解和把握大量的视觉刺激中所蕴涵的表层乃至深层的意义。

此外,前苏联理论家查希里扬也说:“根据各种实验资料证明,人的脑子接受来自眼睛的报道,平均大约30倍于另一重要感官——耳朵。”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伟大画家达·芬奇说:“被称为灵魂之窗的眼睛,乃是心灵的要道,心灵依靠它得以最广泛、最宏伟地考察大自然的无穷作品,耳朵则居次位,它依靠收听肉眼目击的事物才获得自己的身价。”

由以上论证可以看出,视觉因素比听觉因素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对具有观赏性艺术特征的作品尤其突出。不管是中国人的发现和概括,还是外国人的试验和佐证,足以证明看比听所获取的信息量要大得多,这是确定无疑的,也是无法否定的。

可是从当前电视屏幕的观赏效应来看,却不尽如人意。除了播出以听为主的新闻节目、谈话类栏目外,在一些极具观赏性的栏目,特别是在电视剧中,语言出现的频率大大高出了画面造型的表现力。现在有不少电视剧仿佛是让人听电视,而不是看电视,这样下去,必然会养成观众习惯去听,而不热心去看,久而久之则会造成观众的视知觉衰减。因为画面缺少魅力,从而丧失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当然,也有一种“肥皂剧”类型,它是以语言见长的,是针对那些干家务活的家庭妇女拍摄的。但是作为电视剧的总体构成来说,总不能以针对家庭妇女的类型作为制作的范本吧?

日本电视导演大山胜美来华讲学时曾说:“在日本有的电视剧只能边干事边去看,与其说是观赏电视,倒不如说是在听广播剧。因为单靠耳朵听也可以了解情节,通过声音也可以想象画面。一般都是在忙着做事情的情况下去听,听到有趣的地方再去看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的播放很注意声音效果,尽量发挥这个传播媒介的特长。”但是,大山胜美本人并不赞成这种看法,他说:“一般人认为不靠台词的解释,而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甚至不直接说明而是用象征暗示手法刻画角色才算是真正高水平的电视剧。有人认为靠解说词取胜的电视剧是一种倒退和庸俗化。在电视剧里多用解说词容易得多,也不高明。”他还说:“只想靠戏剧的内容、讲话来吸引观众的话,不如让观众看剧本。”可见语言在电视剧中泛滥并不是电视特性决定的,恰恰相反,电视的本性则应强调它的观赏性,应该强化导演和摄制人员的视知觉意识。

现在的情况是,看电视犹如听广播,电视剧中的人物个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没完没了,絮絮叨叨,管你爱听不爱听,照说没商量,仿佛人物不说话,戏就无法演下去。而有的电视剧则是故意在卖弄语言,玩语言,把一些痞子秽语,江湖黑话,民间打情骂俏的粗俗俚语,当做生活主流语言炫耀;有的则附庸风雅,让人物说一些与自己身份毫不相符的外语和警句,以显示作者的博学多才,而观众看后却茫然若失,辨不清剧中人物都是何许身份。他们一会儿谈天文地理,一会儿讲网络知识,一会儿谈炒股经验,一会儿讲克隆技术,仿佛都是一些难得的全才,一些稀有的精英。

最为常见的是,有的编导在情节转不过去的地方,或者出现漏洞无法自圆时,便用最省事的办法,借助语言打通关节,或堵漏洞,或打补丁,语言成了一剂应急的灵丹妙药。这也是电视剧中语言泛滥的成因之一。

为什么以视觉见长的电视画面反而让语言抢占了优势呢?为什么有些导演舍弃信息量大于70%的视觉手段,而独钟情于信息量少的听觉手段呢?很可能是因为语言已成为某些编导者手里驾轻就熟、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工具。一旦让他们运用影像本体来创造形象和表述思想含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有可能是另一条造成语言过剩的原因。

屏幕上语言材料过剩,视觉材料贫乏和短缺,画面只是作为图解语言的符号,以及“用听代看”的现象已不鲜见,结果影像造型的能力与魅力也就随之减弱和消失了。

本来可以用眼睛发现的一切,可以用视觉形象和画面造型表述的事物,揭示的情理,由于视知觉的衰减,不得不用简单易行的语言来代替,于是观赏效果也就被淡化了。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在他的“遗嘱”中告诫人们:“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作为导演,在屏幕或银幕的画面上为什么不去把那些隐藏在平常事物背后的美挖掘出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呢?

当然,电视剧并不排斥语言,我们也不主张把电影和电视剧都拍成默片或哑剧,否则也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言也应被看做是电视剧的重要表现手段,言为心声,语言是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但是,电视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视觉”元素上,因为屏幕要以视觉形象来体现其美学特征,这是和广播以听为主的重要区别。

由于某些电视剧创作人员的视知觉的衰减,以及过分仰仗语言的功能,从而影响了画面造型的表现力,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发出人类视觉功能正在衰减的讯号。他说:“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我们的概念脱离了知觉,我们的思维只是在抽象的世界中运动。我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是度量和辨别的工具。结果,可以用形象来表达的观念就大大减少了,从所见事物的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也丧失了。这样一来,在那些一眼便能看出意义的事物面前,我们倒显得迟钝了,而不得不去求助于我们更加熟悉的另一种媒介——语言。”

而我们的一些编剧多是凭借文学的写作经验去创作剧本,所以剧中能够提供的视觉材料就显得较为短缺。美国好莱坞制片人对剧本的要求则是一个视觉剧本。对于编剧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

伟大的作家海明威曾说:“如果你到好莱坞去,他们就要你写东西时以看取景框的方式看事物,当你应当想到人的时候,你想到的只是画面。如果只想人,而不顾画面,写出来的,可能就不是电影故事。”我想,写电视剧与写电影剧本在重视视觉上是不会有多少差别的。

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说自己讲故事的方法,就是:“我试图要达到的目的,首先是让你们看见。”

如果导演的目的是要让观众看见,而编剧的剧本却只仰赖语言,而缺少视觉形象,再有能耐的导演也是无能为力的。

作为电视的编导,我认为应该珍视视觉材料,应该名副其实地让观众去看;特别是导演更应呕心沥血、挖空心思地为内容寻找到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质外壳,让观众在屏幕上看到一个运用视觉材料营造出来,而不是用语言堆砌出来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电视剧呼唤精品

中国的电视事业的起步虽较西方国家为晚,但是发展极为迅速,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各地新建的电视台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形成了一片繁荣景象。

据有关部门统计和报纸披露,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仅有35家电视台。由于发展迅速,到了1994年年底,全国县级以上的无线电视台达到982家,合计为3125家。以上统计数字都是经过官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建立的电视台。如果将未经官方批准的有线电视台列入,其数字可能大得惊人。

即使按照1994年统计的数字,如果与发达国家作横向比较,“中国正规的电视台数超过美国一倍,是日本的25倍、英国的260多倍,比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巴基斯坦这11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519家”。

另外,各省和直辖市的电视台又争相上“星”,抢占空间。据统计,约有95%以上的省和直辖市的电视台通过中国的8颗人造卫星上了天,使国内“上星”的电视达40多个频道。为此,扩大了覆盖面,增加了收视率,提高了省和直辖市电视台的知名度,同时也为自身谋取了更多的广告收入。由此,形成了群雄逐鹿、争相推出好节目,以取悦观众、提高收视率的火热局面。

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出现了更多的频道则意味着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当然会受到观众的欢迎。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节目众多,观众的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中国电视剧的市场似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有的电视台还设置了播出电视剧的固定频道,安排固定播出时段,使喜欢收看电视剧的人们有了相对固定的收视平台。

进入21世纪后,电视又有了大的发展,设备越来越先进,上星的频道越来越多,节目越来越丰富。有些文化企业和商家也看好电视剧这块市场,纷纷投资拍摄电视剧,于是电视剧的产量骤增。虽然产量大,集数多,但真正能播出与观众见面的则不多,据说相当数量的电视剧由于质量差,甚至是文化垃圾,被压在电视台播不出去。

现在,可以观赏电视剧的频道多了,节目多了,产量也上去了,但质量平平、真正称得上精品的电视剧却寥寥无几,多数是“快餐”式的平庸之作,甚至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打着擦边球的黄色或黑色的垃圾。所以有些造诣高的导演和演员就曾公开表示不愿拍电视剧和不愿出演电视剧,其原因就在于电视剧制作粗糙、质量较差,还难以形成艺术精品,所以不敢问津。

毋庸讳言,在观众群体中,对大量的平庸之作早已有訾议之声,对粗制滥造的低劣作品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是深恶痛绝。甚至有的人指责“电视将人口白痴化”,“电视已成公害”,“电视将人娱乐至死”的问题应值得重视。由此,呼唤影视“精品”的声音日益高涨,要求影视界特别是电视剧推出精品,也是事出有因,并非苛求。对于电视剧的创作者来说,推出“精品”自然责无旁贷,否则也无颜再见观众。现在大多数创作者已有了拿出“精品”的压力和紧迫感,人人都在翘首以待“精品”的出现。

何谓精品?在商品市场上,“精品”常常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光彩夺目,受人青睐,以至于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同类推荐
  • 艺术文化论

    艺术文化论

    针对当代艺术存在的新现实,针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变相、艺术表现,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艺术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其目的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蔽。
  • 练琴:重回音乐

    练琴:重回音乐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
  • 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

    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

    2006年6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与前瞻:连接中国与好莱坞的影像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即以此次研讨会上提交的发言论文为主体,同时汇集了近来相关研究成果,是“华语电影研究系列”又一部重要结集。全书共分七辑:跨境交往中的理论建构,“西洋景”中的影响焦虑和主体建构,镜像纠结:扭曲与认同之间,在意识形态疏离背后,和而不同:寻求新的竞合关系,多重指涉:好莱坞与港台电影,泛亚语境,对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间的渊源、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和意义等进行了缜密追溯与深刻探讨,视角独到,资料全面,为中国电影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 著名协奏曲欣赏

    著名协奏曲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协奏曲欣赏》主要内容包括:大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十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典、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e调第一钢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 中国书法全集4

    中国书法全集4

    《中国书法全集4》主要内容分为“父与子:领时代风骚”、“唐朝两位‘广大教化主‘”等章节。
热门推荐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第三册)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第三册)

    福尔摩斯虽然是阿瑟·柯南道尔笔下塑造的人物,但能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他以最有趣、最引人的手法,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引起共鸣:人们都有探索黑暗与未知的好奇,也都有找出真相、伸张正义的向往。就在事实与想象里、在假设与证据间、在科学理论与小说创作下,人们心中都有福尔摩斯的影子!福尔摩斯的冷静、智慧和勇气,在悬疑紧凑的故事情节里是最值得玩味的。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推理分析是破案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鉴识科技应运而生,为侦案工作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帮助,但这位神探的博学多闻、细心耐心、追求真理、坚持原则的特质,应该是这套书背后所要传达到的重要含义。
  • 天浴

    天浴

    严歌苓小说自选集,主打作品《天浴》同名电影由李小璐主演,包揽当年台湾金马奖7项大奖及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时年16岁的李小璐凭此片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等奖项,但此片未能于国内上映。这部中短篇小说自选集,主要讲述了发生在特殊年代的各种故事。篇目包括《天浴》《倒淌河》《扮演者》《审丑》《少尉之死》《老囚》《爱犬颗韧》等7部中短篇小说。主打篇目《天浴》,讲述了一个极其想要回城的女知青文秀跟当地藏民老金的故事。文秀出卖身体,只为回城,但文秀的牺牲并没有换到回城的机会。老金带着文秀怒气冲冲大闹场部,最后在绝望之下射杀了文秀再与她殉葬。
  • 罗斯福(名人传记丛书)

    罗斯福(名人传记丛书)

    本书讲述了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的事迹。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世界秩序重建中发挥了重要影响,被评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与华盛顿、林肯齐名。
  • 弦断谁人听

    弦断谁人听

    一代名将岳飞戎马一生,驰骋沙场二十年从无一不敌!可是纵观他一生的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在战乱中抛母弃子而去,岳飞缘何并不伤心?第二任妻子贤良淑德,持家有方,岳飞又缘何在深夜里苦吟“知音少,弦断有人听?”究竟谁才是让他魂牵梦绕一生,痴恋一世都不能割舍的女子呢?
  • 放逐之断剑

    放逐之断剑

    断剑重铸之日,骑士归来之时。孤儿出身的他,却获得了不凡的幸运。一百二十位英雄穿越到地球?谁才能生存到最后。
  • 幼年
  • 周易浅述

    周易浅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婚必读走向金婚精选经典

    新婚必读走向金婚精选经典

    婚姻是人生新的里程碑,年轻人经过恋爱最终要走上新婚的红地毯,与自己心爱的人执手相偕而行。新婚的美好足足会让所有男人和女人回味一生,哪怕是在伤心绝望之余,这一点也可以构成无以伦比的最大慰藉。步入婚姻的小屋,有关新婚前后性知识的准备是不可缺少的。婚姻是否美满,从新婚就已经开始。一个对各方面性的知识一窍不通的人,是很难享受到新婚的快乐和婚后的和谐的。不要以为性能“无师自通”,性知识需要在学习中充实,在实践中提高,更需要夫妻之间的交流和探讨。
  • 琉璃亡瞳

    琉璃亡瞳

    琉璃亡瞳,看我们年轻时的文,回忆过去。QQ2261262267
  • 异世鼠神传

    异世鼠神传

    龙牧天,一个高中学生,穿越到异世,竟然离奇成鼠。在这个魔法与斗气并存的世界,他能否顺利生存?复杂阴暗的政治斗争,他充当什么角色?所爱之人,竟成一国王子的未婚妻,他将如何面对?空间扭曲,位面交叠,只会最低级火球术的他,如何生存?混沌之体,是福是祸?魔神之女,姐妹双花,精灵公主,龙族劣女,转生火凤,这一串串情感纠葛,他又会怎样处理?六千年宿命轮回,几十载爱恨情仇。由鼠化形的异世穿越者,是沉沦还是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