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58000000045

第45章 影像观念与性别凝视(4)

影片的拍摄手法、编剧技巧是别具匠心的,所以对观影者的观看习惯乃至观念、素质是一个挑战:何伟的视角和行为记录是一个时间线索,而肖可的行踪与所思所想构成了另外一条线索。因此,从故事叙事的时间流程看,这两条线索是相互编织又自行发展的,视角也在两个人之间频繁地转换。也许会给人以错乱和破碎的感觉,就像被抹乱了的拼图,不是没有完整,而是需要观看者参与完整的拼贴过程。这个过程既要观看者能跳出两个视角之外保持头脑冷静,又要能深入体会两个角色各自的情绪变化与转折。因此,观看者拥有一个尚待加工的全知视野,必须能将自我投射进来、抽拔出去。“第三个人”的片名,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此。

不过,“第三个人”的命名也许还有其他的含义——像肖可这样爱过姐夫、亲自揭开姐夫杀害自己父母真相、又被姐夫强奸的女孩,因为他说了一句“想和小时候(13岁)的自己谈一谈”而原谅了他。她认为“我觉得自己比你健康多了”,“反正对于就要死的人生,再多一件痛苦也不算什么。”

这是一个有悖常理的逻辑,肖可的心理变化在最后无论如何也很难说得通。虽说人在生死关头再大的事情也能看开了,但她的愤怒和不放弃被展开得太深太重,而她的谅解和宽容又来得太快太突然。所以,肖可这个人物被编排得似乎过于神化了,她的原谅、负罪和广阔的心胸,都抵得上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了。因此,借肖可的身体而存在的那个“神性的肖可”——那个英文片名的命名“Unfinished Girl”——也称得上是影片的“第三个人”吧,一个抽象的、心灵性的、巨大而又不可判断的存在者。

二、对女性生活的误解与想象性武断化塑造

这三部影片,以特定时代故事为内容,并且借助影像特有的呈现方式,描摹出中国社会体制跌宕变迁之下个人和家庭内部无比精彩的内容。特别是对婚姻、道德、个体自由之间的思索,既各个独立,又能彼此构成言说关系。

1.被置换的“春光”还是“春光”吗?

《小城之春》的题名令人不能不联想到沉闷、无聊的婚姻是多么需要春色的浸润,谁又能否认志忱的出现对于玉纹来说,不是迎接春色的重要机会呢?但是,故事的结局告诉人们:此一个春色来过又走了,留下礼言与玉纹创造彼一个春色。这是否就是点题了呢?

即使志忱和玉纹走到了一起,也并不是没有基础和机会的。二人本来就是恋人,而且病重的礼言试图自杀成全他们。但是,志忱和玉纹都没有任由事态如此发展。志忱颇有先见之明地换掉了礼言的安眠药,而玉纹更是扑倒在礼言的身上,反问他“你心里……你怎么……”

况且,在志忱到来之前,礼言就对玉纹表示过不满和歉意。他觉得自己病了这么久,和玉纹也分居了这么久,他们的婚姻生活了无生趣。他拿自己没有办法,觉得身体和心灵都快要入土了。当志忱到来之后,家里有了欢笑声,也令礼言的心恢复了些许绿意。他多次想要玉纹留下来和他一起住,但都被玉纹拒绝了。他才明白已经不是因为自己的病而令玉纹分居出去的,而是他们的心没有爱,只有责任和道德。

志忱来到这个家,听到也看到了玉纹是多么痛苦地在熬光阴,每天除了买菜回来的路上在城墙上站一会之外,她都没感受到快乐和轻松。他也知道这对夫妻已经分居了这么久,平静的生活之下毫无生命活力。

所有人对什么是男欢女爱的幸福婚姻都是清楚的,但是在行动中却无法打破现有的种种制约。不是没有能力和途径,而是不可以这么做。这个制约着他们的行动并且具有如此强大力量的准则,就是对神圣婚姻所必须奉献的绝对道德感。

没有爱和性的婚姻,即使行将入土,却也是僵而不死的!

如果礼言自杀成功,志忱和玉纹过上的新生活也不能称为“春光”,因为他们要背负一生的自我道德谴责,而这种道德自责仿佛婚姻中永不痊愈的伤痛,就像白玉上的瑕疵,破坏了整体美好的感觉。

影片结尾给观众描述了何为所谓的“正当而合理的春光”:礼言和玉纹一起登上城墙,相拥远望。礼言去体会玉纹的欲求世界,而玉纹也袒露自我沉醉的隐秘并接纳礼言。

在电影的叙事中,很多婚姻内部的褶皱细节往往被高度概括化,日常生活的琐碎也被象征化提炼。而在这部影片所呈现的自我说服的时代心理下,所有痛苦被举重若轻地一笔带过。

被置换了的春光还是春光吗?《小城之春》给出了一个伪答案,却留下无尽的追问和思考。

2.男性对女性情感的臆想:从“被疼痛袭击”到“习惯疼痛”

所有看过《爱情的牙齿》的观众,都熟悉影片中钱叶红几次疼痛经历的来龙去脉,但是未必会直觉到,疼痛从被动施加到主动索求的变化背后,展露出的正是男性导演对女性情感成长路数的臆想性建构。

这样的逻辑并非空穴来风,而恰恰体现出男性思维一以贯之的武断想象力。

就像作为侵犯行为的强奸,被假想为一些女性所渴望的;就像自我取悦的超短裙,被认定是勾引。

钱叶红第一次的确是因疼痛而记住了一个人。但她的记忆并没有和疼痛因果性地捆绑起来,也就是说,接下来的几次疼痛与她对情感的记忆之间是并行的关系,而不是酵母与面粉的关系。因此,疼痛被当成钱叶红的成长必修课就显得特别矫情。

不是说她不可以有那些疼痛的经验,而是把她的这些经验概括为“女性的内心史”,甚至断言“伤痛是通往爱情的捷径”,就让人有迈入陷阱的感觉。

首先,通往爱情的捷径肯定不是疼痛。如果疼痛意味着伤害,就更加不是了。疼痛必须被定位为一种内心体验,一种痛定思痛之后的感悟。只有后者也许才称得上是经历过爱情后所产出的副产品。所以疼痛是爱情道路上的风景,而不是道路本身。

再者,钱叶红最终找到幸福了吗?她爱上了爱着自己的男人吗?影片并没有回答这些疑问。所以,在经历种种痛苦还没有找到爱情答案的情况下,万万不能定位影片体现了“女性的内心史”。

另外,从故事情节的设置看,钱叶红最终执意要拔掉一颗好牙的心理,被建构成她需要用疼痛来记忆,也需要用疼痛来理解。似乎她对爱情的认识已经别无办法,她对疼痛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成了主动索取。简言之,她有了习惯性疼痛的瘾。

这种瘾就是一种病态,而这种病态在影片中是通过故事情节来自我证明的。如果导演还说这就是女性内心史,即伤痛成瘾是女性内心史,那么人们当然有必要回问这种认定背后,支撑这种认定的文化中,如何想象女性?如何言说女性?

3.强迫性“原谅形象”的建构

《第三个人》里最具有戏剧性的场景发生在影片的后半部,所有矛盾冲突的线索汇聚在肖可的家里。她对何伟的审问,带来了影片的高潮。

高潮的遗留物不是别的,而是一个被高高架起的原谅者的形象。肖可在姐夫何伟亲口承认杀人事实之后,对他没有丝毫的恨意,反而得到了内心的平静。

之前,肖可费尽心思想要找到答案的目的,就成了一个谜——她是想为被杀的父母找到凶手,并让他付出应有的代价?还是要撕下伪善者的面具?但故事的发展证明并非如此,她轻易地原谅了一切,似乎她苦苦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所有的痛苦来自于姐夫对她的隐瞒。自己是不知情者,这个意念令她怒火中烧。所以,当何伟坦白以后,她立刻恢复了平静。

这样编织起来的愤怒与追究,变得异常可疑。当然不能否认可以有这样的心思和想法,作为个案任何人不能置喙肖可的复杂内心与行为。但是,如果把她与高贵的原谅者等同起来,其逻辑力量就相当脆弱了。

再者,看看她原谅的是什么——何伟曾经的行为和当下对她的施暴。

‘文革’时的何伟还是个13岁的少年,出于阶级仇恨,他要消灭有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方式的肖可父母,打他们并杀死他们,他没有恐惧和后悔,虽然这么多年来他“也曾想和当时的自己谈谈”。甚至,他把娶肖凤看成是对她们一家人的继续报复:“肖凤曾经是那么高傲,谁也不理,现在她成天伺候我,还怀了我的孩子……”他的内心还恨恨不平,短暂闪过的善良还没有填满他的内心。

但是,肖可似乎没有看透这一切,她仅凭着对方一句话就轻易原谅了他。也许她觉得这是个时代造成的悲剧,所有对当时时代的人、事与物的盖棺定论也莫不是如此。毕竟这么多年来,何伟还是关心着她的生活,所以这个原谅尚可称为合逻辑的原谅吧。

那么当下何伟对肖可的强奸呢?他手拿的锤子却迟迟没有落下。稍微迟疑之后他决定用强奸来打击肖可,他觉得这更能侮辱对方的人格。就像他通过娶肖凤为妻的手段来长期报复她一样。而且,事后他没有忏悔,在他看来似乎强奸是他的解压剂,是他找到坦白勇气的前提。

也许有人觉得,肖可对何伟连杀害父母的仇都能原谅,强奸为什么不能呢?这样的想法出于这样一个逻辑:父母之仇、时代之错是更大的范畴,而强奸在这个范畴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原谅了前者,后者就更得原谅了。

这似乎就是影片预设的逻辑,的确是荒谬无比的反女性逻辑。

因此,影片塑造的伪原谅形象也许片刻打动了人心,令观众以为看到了宽广胸怀与跨越时代的理解,以为找到了面对类似问题的操作方式。但是,细节的漏洞处处暴露了反人道的本质和对女性文化的反动建构。

三、个体角色的永恒困境

三部影片让观众看到了女性拥有自由身心所普遍遭遇的难处。不是不想或者不去争取,而是在过程中四处碰壁。其结果往往就是形形色色的妥协:向传统道德妥协;任由男性思维的诉说系统/想象系统所编排和演绎;在国家、时代、家族等宏大范畴下保持沉默……

为妻、为母的身份让她们不能不顾忌已有的价值体系中对妻职和母职的规约,不愿去揭开被占有、被剥夺、被报复的真实心理原相。她们甚至可能会出于爱对方而采用极端形式:玉纹最终成了自己婚姻的捍卫者;肖可一部分出于保护姐姐婚姻的心理而饶恕了姐夫的所有罪恶;而钱叶红则自觉地要把对方撇清,把“勾引者”的帽子往自己头上一戴,出轨男人回归家庭就成了清白之人,就摆脱了任何社会道德的谴责。她们被爱伤害,也可能会扭曲地采用被伤害的行为来表达爱。

她们的痛苦正在于此——不知道如何来正常地、健康地表达情感。三部影片塑造的本分的、冷静的、宽容的女性形象,并没有勾画出女性群体的心灵史,反而让我们看到她们形形色色的投降。

“所有角色莫不首先是个妥协者”,权且将它作为此文“中国社会、影像镜鉴与性别”的题解。

第三节 影像世界中的政治性陈述与个体角色的扮演

一、国家绝对意志的单极表达

1934年,传奇女导演莱妮.雷芬斯塔尔执导了纳粹党集会纪录片《意志的胜利》,这部电影被看做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宣讲润滑剂”,并且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影像品格为政治所影响和利用的特质:最高统帅的直接干预,无限制的经费支持,一百二十人的摄制组编制,30至50架摄影机随时备用,再加上无数的聚光灯全权听候调遣……所有这些令现代电影人都望尘莫及的“特殊对待”,决定了雷芬斯塔尔势必借用电影的手段,制造出同等甚至更多的“政治回报”的筹码。

在此之前,雷芬斯塔尔已经执导过两部影片。1932年,她导演了第一部影片《蓝光》,并出演了主角。这是一个为精神恋爱而存在的女人,却最终因不提防物质欲念的连累而丧命的神话般的角色。有点像中国古代神话中后羿与飞蛾女神相恋却制造了意外谋杀的悲情故事。影片最深刻也是最动情之处,在于对男女两性情爱观念差异的探讨。

1933年,她又执导了《信念的胜利》。影片的内容是庆祝希特勒攫取权力后举行的国社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显然,影片的基调已从情感寓言转移到了为政治权力传声与留影。

同类推荐
  •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

    《大国与小民》被鲁迅、柏杨等中国顶层知识分子评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最切实的著作”之一。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社会学经典译著,作者明恩溥在二十多年审慎研究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生动概括、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观点客观犀利。以前的人是怎样的?别人眼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今天的中国由何而来?几百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哪些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了解和思考这些,对个人的自省自觉,甚至对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益的。
  •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国内第一本从民商法学视角考察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新闻出版改革为背景,以转型期各报业集团法人定位的不同时段为经,以各家报业集团在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表现为纬,深入细致地论述中国报业集团从事业法人走向企业法人的转变原因、发展进程、组合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探寻建设中国一流报业集团、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腾飞的发展路径。对于深度了解当代中国报业集团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理论支撑,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报业理论有一定意义。
  •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文章讲述的是: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内卷化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性别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等内容。
  • 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也随之变得轻而易举,个人信息侵权事件频繁发生。网络和媒体频繁曝光各类个人信息侵权事件,使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在网络中输入个人信息进行搜索,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个人信息,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个人信息受侵害事件,如甬江职高“五十四名学生信息网上曝晒” 事件中,54名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出身日期、政治面貌、民族、入学年份、是否住校、户口性质、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共13项信息全部可以看到。
  • 做有智慧的校长

    做有智慧的校长

    本书围绕如何成为智慧的校长展开论述,倡导校长应当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更要用智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内容包括:重点,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让学生做主人放手学生做环境控制的主人请注意,孩子在场等。
热门推荐
  • 重生都市之最强主宰

    重生都市之最强主宰

    (全新流派)九天之上有一条星河,星河之间有十二颗圣星,千万颗星辰。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一名圣修者。每升入一个境界,便可沟通一颗圣星,引用星辰之力!传说,当十二颗圣星均被沟通后,则能够引用星河之力,甚至能打开那扇通向圣道,成上巅峰的“星穹之门”!而这里,也随之被称为“圣域”,——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世界......高中生洛炎,偶然得知自己的体内被植入了一颗神秘的圣心,从此宁静的生活变得波涛不平。一份跨越两界的情感,一段拯救危机的征程。当女神的灵魂进入躯体时,当命运的罗盘开始转动时,一切就此开始
  • 深海浅游

    深海浅游

    四兄弟结义打天下,却在即将迎来黎明的前夜割袍断义,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多年打拼的商业帝国危在旦夕,又是什么机遇让他们度过重重危机走向商业巅峰?商业从来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互联网作为商业的加速器,从来不能完全遮蔽商业的复杂性,走入商场,就必须扛枪战斗……
  • 我是六尾狐

    我是六尾狐

    柳儿:我原以为我的爱是那么感天动地,却唯独感动不了浮生。我在生命的尽头,却只是孤苦一人。浮生:不管你是人是狐,我都那么深爱着你,可你跟我在一起,只会死。我不能再让你冒险,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伤害你,然后把你推向另一个人的怀抱!赤铭:我所得到的,我想要得到的,难道真的就那么难吗?只要你能幸福,我愿意散尽我万年的修为,永世轮回。绿儿:原来,我们都在为对方着想,谁也没有真正的敞开心扉,柳儿,我若是你,我也会这么多,就算再痛苦,也是值得的。
  • 圣灵邪神

    圣灵邪神

    泱泱圣土,气象万千:四神殿五大国,六大职业七大工会,九大陆十二大家,无数种族不尽争斗,处处都是传奇!叶玄重生在这个玄奇世界里,从一个最低级的灵士开始,探宝寻幽,炼丹铸甲,一步步踏上圣土之巅,成神之路。。。
  • 佛语法门经

    佛语法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极品兵王在唐朝

    极品兵王在唐朝

    从特种兵中精挑细选的特种兵学院学生许青在毕业考试科目之一野外生存训练中误入时空转化通道,来到唐朝武则天执政时代,救下差一点被武则天外甥贺兰敏之奸污的太子妃杨庄若,化身薛绍,娶太平公主,情挑上官婉儿。这三位绝色佳人和许青扮演的太平公主第一任驸马薛绍一角按史书记载都没有好下场,为了能与三大美女长相厮守,为了能活得潇酒,活得自在,活得安稳,也为了让唐朝避免安史之乱后盛极而衰的悲剧重演,许青不得不将自己当兵王的经历搬到唐朝,建立一支足以保卫自己和包括三大美女在内的众多红颜知己的强大私人武装,在武后乱政,武家与李唐皇室争权到白热化的时候,许青毅然出手,决定了政权最终将走向何方……
  • 武侠游方行

    武侠游方行

    浮凡尘离,三世而悟!孤独的路,应有孤独的人来走!大千世界,仙魔何在?佛陀何应?隐居红尘,独行修道!随凡行,代天罚!孤独之下既为天,我便永生永世接受孤独,以祭天殇!顺,孤独!逆,寂寞!不生不死,亿世轮回!
  • 历史转折中的女人

    历史转折中的女人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女人给我的印象真的是一言难尽。这只是一段还原的乡村生活,这是一定会有的实情。作者是一个男人,但是重男轻女同样给我心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心里创伤。作者是1984年出生的乡村人,我从来没有接觸过女人,但是这就是乡村中的真实女人的形象。
  • 读故事,长经验(MBook随身读)

    读故事,长经验(MBook随身读)

    《读故事,长经验》讲述了: 人生在世,有些规矩不可不知,有些窍门不可不懂,有些本事不可不会。经验可谓后事之师,教训堪称前车之鉴,关键时刻的一个经验,价值足有千金重。可见,经验之于人们如良师、似益友。感受前人为人处世的得与失,就能丰富自己的阅历;多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就能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保持清醒,少走弯路,从容驾驭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