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19200000022

第22章 行走在死亡与希望之间(8)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一颗此前并不明确自察的“中国心”,我做不了世界公民,我心里总惦记着把对国家和民族的焦虑、对社会的责任感落到实处,脑子里好像装了一部“中法比较”的永动机。

同时,我还发现自己的个性符合新闻行业的要求:对挖掘新事物、传播新知识非常感兴趣,同时又对所谓事实和各方观点满腹怀疑。我热衷于埋头研究资料,爱跑现场去“眼见为实”,也喜欢抓到人物刨根问底。

如果一定要在这50多个月的驻外生涯中提炼出最让我激动的部分,那就是“去现场”和“回祖国”。去现场,就是在调研和采访的过程中,空间上要去事件的发生地,时间上要在事件的发生点,逻辑上要找到事件的源头。见证历史、获得新知的快感就来源于此。回祖国,就是立意和写作要针对国内的需要,记者的责任感与成就感都有赖于此。依照教材上的说法,套用新华社的要求,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两句话: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我愿在此叙述的是,这两句话如何从教条变成了我的人生信条。

到现场去

在我看来,现场是一个大概念。从传统意义上看,重大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地固然是现场;广义地讲,建筑文物的典故、社会问题的缘由、文化政策的出处、言论背后的逻辑等,只要与我驻在的国家和人民有关,全都是现场。

跟踪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是驻外记者最重要、最显活儿的任务之一。细细数来,2001—2005年间,以重大或突发事件的形式发生在法国的时政新闻并不多:2002年4月21日,极右翼势力在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中胜出;2005年5月29日,法国全民公决否决《欧盟宪法》草案。借用法国政治舞台上演的国际大事有:2003年12月3日,上海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投票发生在摩洛哥,属新华社巴黎分社报道辖区),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巴黎病逝。中法双边关系体现在大事上就是几次领导人来访和中法互办文化年。

这些大事往往可预知过程、不可预知结果,新闻报道的事前准备与事后反应同等重要,因此都是战役性报道,总社早早策划,分社明确分工。作为巴黎分社的一员,我每次都积极投身集体战斗,那种配合愉快、酣畅淋漓的感觉真不亚于打了一场痛快的好球。

比这更重要、更私人的是感受。重大事件公布结果的那一刻,我会真的暗暗激动,以为自己在“见证历史”:仿佛“时代的印记”是一枚刻章,“时代”是一张纸,而我,眼睁睁瞧见印章朝着纸面落了下去。我知道这种感觉有自我煽情的成分,但我不能否认自己的好事之心。就像膝跳反应一样,它不由我做主。

第一次报道法国大选,晚上8点,当电视屏幕显示,极右翼“国民阵线”主席勒庞得到18%的选票,我的心像弹簧一样蹦了起来,接连好几分钟都颤巍巍的,脑子却点了穴似的绷紧了。那时我独自负责法国的英语新闻报道,独自写完人物、综述和分析三篇大稿,都凌晨3点了。临睡前只觉得遗憾,没能分身去看当晚的反右翼游行。

朱镕基总理访问法国期间,我去听他对法国工商界的演讲,会场热烈紧张,总理智慧风趣,我不动声色坐在人群中,内心里无声叫好简直要叫破嗓子,满脑都是“天地悠悠”、“国家兴亡”之类的句子。

阿拉法特在巴黎治病那几天,分社记者们24小时轮流值班,在医院门口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等到那天凌晨4点,发言人宣布阿拉法特真的已经走了,我接到同事从医院门口打来的电话,听到电话里传来发言人的声音,当即写下了中文、法文快讯、消息和通讯……以网络时代的媒体效率,远在天边的受众可能比我更方便、更清晰、更全面地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发言人最最细微的表情变化,但那一刻我在凌晨的巴黎真的感到“我在现场”,觉得自己“亲眼看到幕布落了下来”。

到处都是现场

除了不由自主地投入重大和突发事件,深入现场还包括进入其他一切与驻在国有关的事情。坦白地讲,最开始的时候,自己脑子有着不知何时生长起来的可笑念头(比如,我被派出的名头是英文编辑,跑出去采访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法国大人物不会随便接受一个中国小记者的采访……),所以,我选择了“旁门左道”:避开新闻热点,关注社会和文化。法国什么东西最有特色?这些行业里哪些人最有名气?根据清单,我有针对性地广泛阅读、搜集资料、联系采访。我还给自己安排了许多“社会实践”的任务:定期去社区图书馆借书、去社区图书馆游泳,每个月熟悉巴黎一个地区,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参加在法国的朋友的聚会……一年之后,自己制定的计划做完了,我不仅灭了旧思想,学了新东西、而且热情地投入了法国的生活,也更加喜欢自己的工作了。

后来正式做记者,先是笼统地负责经济报道,后改跑时政和外交。真正做记者的忙碌生活这才开始了,真正做记者的“鲁莽”也变本加厉了。只有想不到的采访对象,没有提不出的问题。要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那就要采访跟他见过面的德斯坦。希拉克要访问中国?那就要在他出发前让他谈谈。要谈中国能源问题,那就要采访总部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主席。要报道中国非法移民,那就要跑遍与此有关的法国政府部门,首先要去戴高乐机场关押非法移民的滞留区看一看。此类性质的采访能够做成,是良好的中法关系、事件本身的性质和新华社国家通讯社的地位等非个人因素使然,但我个人确实从中获益匪浅。

我印象中最紧张也最快意的一组采访是在2004年5月,为了配合报道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巴黎分社接到总社通知,必须尽快发回二战老兵、战争受害者、历史学家的采访文章。稿子要得急,分社人手少,我和社长梁贵和决定次日驱车前往诺曼底,现场挖人,挖到一个采访一个。结果,我们早上6点出发,一路电话不断,通过第一个线索顺藤摸瓜,总共驱车800多公里,跑了5座城市,做了7个采访,夜里3点才回到巴黎,第二天发回了5篇稿件。

对敬业的记者来说,那是一个浓缩、高效的工作日,非常难得。

除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外出采访,新华社记者还必须具备日常报道和调研的功夫。报刊、电台、电视台派出的记者根据版面或节目的要求,有目的地选取合适的题材、不定期地发回稿件即可,而新华社是通讯社,是消息总汇,驻在国每天发生的大小事件统统要报,重大事件的综述、分析和内参也要写;不仅如此,新华社还用多种语言发稿,每个驻外记者都要用汉语和一门外语发稿。巴黎分社多名记者各有分工,但是值班那一周,法国每天出的政令措施、外交事件、经贸动态、天灾人祸和社会文化新闻,值班记者都要在第一时间把信息发回。有时一整天忙忙碌碌只能写几个简短的消息,大量精力耗费在核实人名、地名和说法等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当中。如果当天遇到重大或突发事件,那当晚还要写回综述,有时还要写分析和内参,开夜车是常有的事。

我一厢情愿地觉得,做日常报道是深入现场,报纸、电台和电视上有行进中的法国;做调研也是深入现场,资料就是沉人历史的法国。人们的生活就是现场。去街上,去酒馆,去人家,去葡萄园,去酒窖,去博物馆,去菜市场,去听他们谈话,这些都是现场。2004年法国图书沙龙以中国为主宾国,沙龙期间举办了二十多场作者与公众的见面和辩论会,按惯例都由记者主持。沙龙主办方之一、法国教育部的新闻办公室希望中国记者能参与主持其中两场与中国图书有关的辩论。主持那场辩论会,对我来说,是比采访更有意义的深入现场。我总觉得,每一个现场只要能找出它的原因和意义,就能做成文章。这个原因和意义,是问题的根源,是现场的核心,是最高贵的地方。

跳脱时的焦虑与喜悦

不管多么深入现场,我时不时会有跳脱的感觉,跳脱的同时充满了焦虑,因为我担心我以为找到了核心,其实没有。我会不由自主地投入事件,我也经常对种种言之凿凿的分析(不论别人的,还是自己的)满腹狐疑。我很少信任采访对象,我总觉得他们别有用心。

所有分析性的稿件,我总是要挨到截稿前的最后一刻才能交稿,因为我经常对自己的判断和表述信心不足。我总在问自己,倘若再给我一天时间,让我又获得新的资料、做了别的采访、遇到不同的观点,那我是不是还会持同样的观点?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此时为截稿而截稿又有什么意义?

法国全民公决否决《欧盟宪法》那天,我要写一篇国际观察。

读的资料越多,做的采访越多,在我脑子里疯跑的野马就越多,而我不能将每一根缰绳收在手中。我很想站到圣母院广场的零点砖上,让一切从脚下出发,距离任我把握。可是,材料就是像一堆沉甸甸的布料趴在地上,我可以假装持某个观点将它们拼凑成一件衣服,但我知道那是拼凑的。

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思考,我基本能够与自己的狐疑和焦虑和平共处了。我想明白了一点:不论在哪个国家,政坛形势如果确实不能深入其中,那就终究是雾里看花;关于大国关系或两国关系,用现实政治或利益需要等理论假装纵横捭阖,当然容易拾人牙慧。在此基础上,我做了两个决定:①原谅自己的满腹狐疑,允许保留焦虑。

如果说,满腹狐疑是因为敬畏真相和知识储备不足,是年轻记者正常的妄自菲薄,那我愿意相信,只要不懈积累,终有一天能与豁然开朗不期而遇;在不能豁然开朗之前,焦虑是必然的。②肯定自己的兴趣,扬长避短,选定社会和文化领域为专业发展方向。

上述推理得到了感情因素的佐证。驻外相当久了,我都不曾觉得自己对巴黎和法国有感情。巴黎很美,对公民也极尽现代化人性都市的体贴;法国很丰富,耐人寻味;但巴黎法国和我之间,有什么不可消解的关系吗?我充其量是一个饶有兴致的观察员。直到有一天,我在巴黎有了一个好朋友,我和她相约见面。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巴黎有了固定的与朋友约会的老地方,有了最爱散步的街区;我期待博物馆即将开幕的展览,会在一个莫名的时刻渴望某家餐馆的某一道菜……总而言之,我和巴黎之问,建立了个人化的关系。

那一刻,我有了平静的喜悦。我也因此想到,整座博物馆的书,都没有地铁里一个呆滞的眼神动人。与政治、外交和经济相比,社会和文化是更加动人的现场。

回祖国来

我在巴黎决定多做社会文化稿件,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来自祖国的呼唤。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现在的主题,总社国际部时常发来约稿通知,而这些约稿经常与社会问题有关。法国怎样解决假日交通高峰期的拥堵?法国怎样发展农村的文化?法国私立学校是怎样的情况?法国有没有婚前检查,是否强制,是否免费?

法国怎么抓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法国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法国是否限制小排量汽车?法国人机场餐饮是否狠宰游客?

法国怎么保障残疾人权益?可以说,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每遇到一个问题,每出现一个现象,国内媒体每次热烈讨论某一话题,驻在发达国家的记者就会收到约稿,就要展开采访和调研,为普通读者解答疑惑,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虽然有时也抱怨法国的情况与中国有天壤之别,约稿很难处理,但我其实还是相信,一切都可以比较,如果确实有天壤之别,那这差别产生的原因就是文章所在,而理解现象、解释差别,就是新华社记者的职责。比起那些应景的稿子,解答这些真实的疑问更有趣味,也更有意义。因此,分社发给我的每个约稿题目,我都是苦恼地接下来,在狐疑中采访,在焦虑中完稿。偶尔有些问题我自认为找到了正确答案,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或者解答一些疑惑,那当然是很欣慰的。

也有很多时候,我担心自己脱节于祖国的发展。发达国家的developed是个完成式,我在法国那四五年,每见到法国经历大的变化,比我年长的记者甚至认为,以他们的见闻,法国这二十多年都没什么变化。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一切都是正在进行时。不能在她中间与她的发展一同进行,那就很容易落后于她。而落后于时代的记者,是多么令人羞愧。这种担心落到工作中,就是不能事先把握后方可能提议的选题,缺少主动,总是被后方追着赶着,手忙脚乱。而两三年的时间里始终手忙脚乱,就不可能构思和执行有系统的调研计划。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经常“回国”。心始终在国内,眼睛也要永远看着国内。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网上有一部分活生生的国情,也有一部分同行的工作与受众的反馈。一年一次的休假,也是恶补国情的好机会,从流行语到流行病,在国外错过的统统都要补回来。任期结束后回国,更是开始了彻底的休整和补习。4年前我被派出,当时中国人均GDI:不到1000美元,如今已经增到1700美元;当年艾滋病感染人数只有几万,如今已经到了65万。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情,做完了多少工作啊。学习了“十一·五”期间的十个阶段性特征,我更加相信,社会和广义上的文化新闻的报道将越来越重要,从社会学理论到现实中的问题,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同类推荐
  • 杨万里集

    杨万里集

    《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杨万里集(修订版)》结构包括原文、译文及注释,注释详实,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文学的渊源。《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杨万里集(修订版)》是以《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为底本,参校王琦珍整理的《杨万里文集》。除作参校《全宋诗》,择善而丛。作品大致按年代先后为序,限于《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杨万里集(修订版)》体例篇幅等方面的要求,作者选注了杨万里有代表性的诗作百余篇,全部词作八篇、以及文十余篇,以馈读者
  • 新诗杂话:朱自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新诗杂话:朱自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极为宝贵,但其中尤以散文最为瑰丽,堪称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瑰宝。他笔下生花,文思泉涌,拥有独特的审美旨趣和美学意境,不拘泥于已有的散文体制,开创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树立了万口传诵的白话美文模范。
  • 别说你懂写网文

    别说你懂写网文

    本书由网络文学的基本概念说起,从写作技巧到作品分析,从读者心理到营销策略,最终谈到作者的个人成长,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不仅给网文作者架设了一座成长的阶梯,也为网文读者描绘了一幅网络文学的全景图。
  • 思想的子弹

    思想的子弹

    这是一群活跃的、极具影响力的90后作者。“青 春的荣耀90后先锋作家二十佳作品精选”这套书精选其中的20位集中推出,全面展现他们的文学才能。同 时,这套书还是90后读者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样本。 《思想的子弹》为其中一册,是90后代表作家张 文胜的作品集。 《思想的子弹》是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发出的最有利的呐喊。体现出青年一代作者中少有的 对世事、社会、人类的关注。
  •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孙颖瑞编写的这本《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讨论了元的文化和元代文人,关汉卿的社会剧、爱情剧、历史剧,以及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热门推荐
  • 青丝难借:谁家鬼儿哭

    青丝难借:谁家鬼儿哭

    曾几何时的童年,你一头漂亮的长发是你仅有的美好。那时我不知,残忍的将你引入河水之中。那一时的冰凉我不曾感受,你在水底的绝望。一夜之间,你没了头发,头上长着两个丑陋的触角。你拥有世间所有的嘲笑与异样,童年不曾有过笑容。你是世间丑陋的存在,衬托出我的美好,那一日的惊鸿一瞥,才知多年来的骄傲碎了一地。
  • 音魔之召唤通天

    音魔之召唤通天

    “贼老天你是不是被谁捅了一棍子了,这样玩我”尉小帅的人生是个悲剧,穿越前如此,穿越后也是如此。穿越前他是异能者里面的废物,穿越后他是召唤师里的废物。人生最悲惨的不是一出生就是废物,那样反而有了安于现状苟延残喘的借口。人生最悲惨的是,给了你一个高高的起点,然后将你从云端推下来,跌落地面再次成为一个废物。当然最最悲惨的莫过于穿越前是这样,穿越后依然是这样。但是悲剧似乎还没有就此结束,身为召唤师的他竟然意外的被契约成了别人的奴仆…悲剧也就罢了,还要整出连续剧来。人生悲惨如斯!未来何去何从…“天,你要玩我便陪你玩到底,看最后到底谁玩谁?”且看小帅如何坑蒙拐骗,强取豪夺,斗人斗天,如何成就山海大陆上一个关于召唤师的永不磨灭的传说。不太监不11精心制作,期待推荐收藏。在看书的兄弟们跪求你们的支持。推荐,收藏,即使小小的评论都感激不尽
  • 来自异界的通缉犯

    来自异界的通缉犯

    五个来自羽空大陆的通缉犯,为了逃避大陆的通缉而来到地球,殊不知纵横羽空的各种黑暗势力的爪牙竟在地球出现。怪事鬼谈,接连不断,街头打斗,风生水起,这一切不过是开始罢了……而羽空大陆各大势力的秘密,又会是什么呢?那个看似一点都不可靠的主角星灰,究竟该如何让应对一次次的危机袭来?
  • 易纬是类谋

    易纬是类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制霸老公,请放手

    制霸老公,请放手

    她为了保住父亲生前的心血,被迫和他分手。从此他们形同陌路却又日日相见。他和别人相亲高调喊话,让众人关注。“相亲就相亲,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我不在乎!”她无动于衷。正式订婚时她却意外出现,包中藏刀。“你敢和别人结婚,我就敢死在当场。”“张兮兮,是不是我把手里的股份给你,你就会和我睡。”他邪魅的问道。“你就不能把股份分几次给我,多睡几次!”捂脸~~
  • 末世之封神时代

    末世之封神时代

    灾难降临多年,新秩序建立,弱肉强食,强者为尊。徐天行本为狩猎团探路的炮灰,却偶然得到一本奇书,可唤神禽异兽,亦可使用通天法术。家人、朋友,亲情、友情,徐天行终于有了奢求的资本。
  • 异界武神

    异界武神

    九幽大陆,强者为尊!萧玄意外融合武学宗师的灵魂,凭借秘典打破废体桎梏,唤醒九幽大陆最古老的体质——神赐霸体。霸体不可敌,萧玄不可敌。
  • 新探案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新探案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神尊追妃:腹黑雪神驾到

    神尊追妃:腹黑雪神驾到

    1v1霸道独宠文。新书《倾世医妃:腹黑王爷要反扑》读者群:515131744神尊大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你,什么叫做“霸道暖男追天下第一腹黑女,犹隔千山万水,况且大堆灵兽在雪神周围‘保驾护航’。”“你必须给我一个答案!”神尊捏紧拳头。“喏,这就是。”雪神把隔在他们之间的小包子丢进他的怀里。“神尊爹爹欺负我!”小包子嘟起小嘴,朝着雪神抱怨。“那你就欺负回去。”雪神翻了个身,不去管他们。然后小包子在神尊大人的怀里一劲儿折腾,他只是微笑地看着怀里的小人儿。“没事,多来欺负欺负爹爹吧。”这时候神尊大人特别豪爽。“你玩够了,现在来邀请你娘亲吧。”果然这句是重点!
  • 重生:废后倾天下

    重生:废后倾天下

    她为他披荆斩棘,却换来身首异处。庶妹阴险狡诈,庶母伪善。枉她一是精明,却被身边的人害死。重生一世,那些欠下债,她要悉数讨回。看她怎么在侯府里与庶母斗智斗勇,与庶妹见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