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19200000043

第43章 记者要做“多心"人(2)

当然,记者就是记者,不同于学者。一般而言,学者可以坐在家中或办公室里,慢条斯理地翻阅资料,引经据典,“十年磨一剑”;记者却不同,截稿时间紧逼,很难做到从容不迫,不慌不忙。记者要深人事件现场,报道用事实说话,以真实为生命,用鲜活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吸引读者;学者则更多地运用第二手材料,以说理取胜,一般不需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不过,学者和记者都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对人、事、物要做到真实准确,即使是一个人名和地名。帕泰岛上由中国人创建的SIYuVIL LAGE,到底应该如何翻译成中文呢?是西游村,还是西域村?我一时举棋不定。先是根据汉语拼音译为“西域村”,后经再三反复推敲,在发稿前又将文中的所有村名改为“西游村”。这一改动主要是为了严格按照当地人对村名的称呼而“音译”的,除与文中的其他地名、人名的翻译方法取得一致外,又不影响“下西洋”是去“西域游历”这层意思。再就是孟加拉国王向中国皇帝贡奉麒麟的那幅著名《贡奉图》的作者的名字,英文翻译为sHEN Tu,国内近年出版的有关书籍也将其误写为“沈涂”,这无疑是按照现代汉语拼音将其再翻译回中文造成的错误。而以前中国人名和地名采取的是“韦氏”译法,与现代汉语拼音有一定联系而区别又相当明显。为了弄清楚到底是“沈涂”还是另外的名字,我曾用放大镜仔细阅读《非洲概况》一书中该画的落款,觉得“沈”字无可争辩,但“涂”字似是而非,一时又难以查阅到其他资料,心中一直犯疑。这个疑团还是后来在南非国民议会参观“非洲千年项目”展览时解开的,展览中恰巧有这幅画,由于画面大、落款字号相对明显,终于弄清楚了是“沈度”而不是“沈涂”。

“郑和的故事”本来还应该写得更长,受报纸版面限制,写作时我是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的,对一些枝叶、细节,尽管它们十分有意义,也不得不忍痛割舍,以使文章的主干更为清楚鲜明。比如,一位肯尼亚作家以长颈鹿为第一人称,以马林迪国王向中国皇帝贡奉长颈鹿为题材写作的“麒麟的故事”;拉木岛独具一格的阿拉伯风土人情,这不但吸引着世界各国众多的游人,而且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等等,这些都不得不忍痛割爱。

各界反响——独家打动读者心

郑和系列报道发表后,新华社驻内罗毕分社记者蔺智深通过电话对我进行采访。《参考消息》7月5日用一个整版刊发了新华社记者撰写的报道,文中强调指出,《人民日报》前驻南非记者李新烽,2002年3月首次赴肯尼亚拉木群岛帕泰岛,采访郑和船队遗迹和郑和船队水手后裔,成为赴该地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李新烽是第一个接触那批中国人后裔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发现那位被称为“中国学生”或“中国女孩”的姆瓦玛卡·沙里夫的中国记者。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和《法制晚报》、《新民晚报》等媒体采访了我。

郑和的后裔和族人在看到这组报道后,分别从北京、南京打来电话,说这组报道十分生动、可信,读起来非常亲切、感人。他们认为李新烽在采访过程中发掘出来的素材非常珍贵,为研究郑和提供了新的资料,很有学术价值。云南晨光出版社社长周文林说:“李新烽博士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访的,他的这组报道绝对是独家的,他所拍摄的相关照片同样非常珍贵。李新烽记者的这种敬业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学习。”该社出版的大型图典《郑和史诗》采用了李新烽拍摄的有关照片50余幅。云南省举办的“和平使者——郑和事迹展”和一些图书中也选用了李新烽拍摄的图片。

一些读者还直接给李新烽和编辑部发来信函,高度评价这组报道,并且表示感谢。一位读者这样说道:李新烽记者,看了您写的《踏寻郑和在非洲的足迹》一文,真是很感人。谢谢您的介绍。

以这组报道结集出版的《非洲踏寻郑和路》一书出版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他用笔向世界展示了一段悲壮美丽的中国历史,为中国历史续补了一页悲壮美丽的篇章。当我读着‘中国泰坦尼克号’、‘帕泰村长说海难’、‘海里捞出双龙坛’等章节时,真有一种惊心动魄、目迷神眩之感,从内心喊出一声:壮哉郑和!卓矣新烽!”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于宁教授指出:“新闻史上的名篇《西行漫记》、《中国的西北角》等,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新烽继承并弘扬了老前辈的光荣传统。他的《非洲踏寻郑和路》一书,就是向老前辈交上的一份出色的答卷。

……当读者翻开这部有人有事有惰有景有义有趣的大书,随着作者一路‘踏寻’去,会有恨不能一口气读完之感。”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陆庭恩教授说:“根据我的查证,《非洲踏寻郑和路》是我国调查研究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的第一本著作,系统、全面、生动地论述了郑和船队在非洲的行踪及其留下的遗迹和产生的影响,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本书填补了非洲研究,特别是中非关系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著名郑和研究专家、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筹备领导小组顾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教授表示:“李新烽是报道肯尼亚帕泰岛郑和船队水手后裔、发现‘中国学生’姆瓦玛卡的第一位中国记者。……该书的出版,为我们填补了郑和研究中的一项空白。为进一步研究郑和、了解郑和航海与非洲的关系,认识郑和在非洲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这组报道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主要是因为:一是题材受人关注,故事本身生动;二是它为独家报道,容易引人注目;三是采访过程艰辛,需要冒险精神。

我的体会:还是要“多心”

1.抓住线索——深入现场要细心

深入现场对驻外记者而言,显得更加重要。首先,由于工作需要,驻外记者每天必须阅读外报,收听收看外国广播和电视新闻。

由于驻外记者对国外的情况相对了解得不够全面和准确,在获取外国新闻时,必须提高警惕,避免被别人误导,以致报道出错,后悔莫及。深人现场就是防止被误导的有效方法之一。无论是在拉木岛了解情况,还是登上帕泰岛采访,我发现帕泰岛的社会治安并非外国记者所报道的那样混乱,而且当地居民对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好感。这使我的这次采访,虽然吃了不少苦头,流了不少汗水,也不乏冒险情节,但总体而言,比较顺利。再如,在有关报道中,纪思道在设置“拦路虎”的同时,又不忘投下“诱饵”——在帕泰岛当年中国船员登陆的地方,中国水手建造了一座纪念碑,据说上面刻有汉字,由于四周丛林密布,加之时间紧迫,他没有来得及去观看。这在几次采访中,我都特意寻找那座“纪念碑”,当地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根本就没有什么纪念碑。”假如没有登临泰岛,“纪念碑”一事很有可能以讹传讹。

其次,近年来在南非工作,我觉得深入现场与否,除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外,还能对报道的角度、内容和重点产生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新闻观与西方的新闻观不同。再次,记者奔赴新闻现场就能感受到现场气氛,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增加可读性。同时,还能纠正记者事先的一些不合理的设想。比如,我曾计划在帕泰岛中国人后裔家中能够找到“中国家谱”或是“船难纪实”之类的文字材料,以及“传家宝”之类,去后才知这一想法过于理想化,未免太幼稚,因为就当地的气候条件、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和当时中国船员的身份而言,出现和保存这类历史材料是不可能的。总而言之,新闻采访,记者到现场必有收获。

深入新闻现场仅是采访成功的一半。记者还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断挖掘素材。中国船难发生在何时何地?有何证据可以证明是中国船只?中国水手如何脱险?定居帕泰岛后遇到什么问题?中国文化在当地有何影响?当地传说的遇难船只与郑和船队有无关系?现在的中国后裔生活情况又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需要在采访中一一找到答案。

在帕泰岛的三个村庄——帕泰村、上加村和西游村采访时,我都先找村长,然后再根据村长提供的情况,一一分头找人,挖掘新的线索和材料,再进一步采访,直到收集到必要的素材,把问题搞明白。我先到帕泰村采访,得知当年的中国船只触礁后,水手们从上加村登陆,先在上加村落脚,后来分头去了帕泰村和西游村,我便去帕泰村和西游村;在西游村,听说该村的一些中国人又去了帕泰岛的其他几个村子——法扎和琼庄等村,我又跟踪过去;在这两个村子,才知道从西游村来的中国人又纷纷离开了,其中几名去了蒙巴萨,我又去了蒙巴萨。

在西游村的“中国学生”姆瓦玛卡家中采访时,她母亲讲,小女儿姆瓦玛卡正在拉木读高中。陪同我采访的拉木博物馆副馆长又告诉我,当地人生活普遍困难,供学生上学经济十分紧张;为此,我又两次专程去拉木女子中学采访,还向姆瓦玛卡捐助了约合人民币1000元的当地货币,以供她缴纳学费。《“中国学生”思故土》一文就是写的这次采访。第一次采访西游村时,得知村里的中国后裔大夫法基伊去了马林迪。第二次采访时,法基伊还没有回来。于是,我在返程途中专门在马林迪停留,并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法基伊。

“中华医术有传人”一文因此而来。

2.抓住细节——记者需要好奇心

记者应该有好奇心,特别是驻外记者,对国外的一切最好能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充满好奇心,这样就会抓住一些细节,进而深入进去,挖掘出新材料。且不言对帕泰岛中国人后裔的采访,本身就让人充满了好奇。采访到第一人中国人后裔萨利姆老人时,发现他与众不同的是,肩上挑了一根扁担,这在当地非常少见。这一细节强烈地昭示出,“中国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由此联想到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在当地的影响。

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机场候机室,我偶然发现当地人也会打麻将,进而l陕想到麻将的起源及其与郑和相关的传说,便当即对此就近观察、了解和感受。《偶闻路边搓麻声》那篇就是来源于这个“偶然发现”,虽然就其内容和格调而言,它在这组报道中显得较“平”,但由于真实、具体和有趣,颇具可读性。它还有助于解决这组报道的“雅”、“俗”的平衡问题,进而更好地体现这组报道的完整性和可信性。

《星夜借宿西游村》那篇也是如此。当时,我在当地一户人家吃晚餐,看到他家里的椅子与中国的椅子十分相像。由于晚上光线暗,我次日清早专门去他家为“椅子”拍了照。后来阅读有关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材料时,方知这种“高靠背椅子”是“中国人传给当地的”。诸如此类的还有路遇的打铁老人,当地人编织的草包,等等。

采访法基伊时,他说自己近来食欲不振。问他是否去医院瞧大夫,他笑言自己会制作一种汤剂。抓住这句话,我请他把正在服用的“药”拿来看看,并请他说明药材的来源、药物的作用等,这样,增加了祖传中医的可信度和中医的可信性。

3.抓住读者——要和采访对象交心

采访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基础,是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的前提。而一次采访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对象,这是因为新闻采访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采访对象,如采访对象是否愿意主动提供情况及情况的真实性等。相对而言,在国内采访,采访对象的选择比较容易,一是不受语言的限制,二是文化背景相同,采访容易进行。在这方面,驻外记者就困难一些。以采访郑和船队在非洲的后裔而言,我常驻南非,采访先要从南非飞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接着从内罗毕转机到拉木岛,再从拉木岛乘船到帕泰岛。仅是前往现场,就要花费两天时间。如果选错采访对象,就有可能空手而归,造成的人力、财力、精力上的浪费可想而知。为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真实材料,我首先与采访对象交朋友。

阿巴斯船长是我第一次采访时认识的当地朋友。他性格直爽,土生土长,对当地情况熟悉,并能讲比较流利的英语,而当地普遍是斯瓦希里语居民。我的几次采访都得益于他的热情帮助。第一次,他首先给我讲述帕泰岛“中国村”中医按摩的神奇和中国船只触礁沉没的故事,并带领我去帕泰岛采访;第二次采访时,他一见面就向我提供“双龙坛”的信息,并一起遍访了拉木群岛;第三次采访期间,他不负重托,为我找来了拉木城居住的索马里商人,使我获知了索马里尚存的郑和遗迹的信息。他之所以对我热情相帮,是因为我对他以诚相待,与他交心,后来我们成为好朋友。我每次去都要为他带些中国特色的礼品,他每次都能为我提供一些新线索,并邀请我品尝肯尼亚的红茶和咖啡。

同类推荐
  •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 走在阳光下

    走在阳光下

    很久以后—— 我们知道伦敦格里莫广场12号那幽暗的布莱克家宅。 我们知道那些被施了魔法、永远拉不开的窗帘。 我们知道那些长长的、烛光摇曳的走廊。 我们知道阿兹卡班的监狱。 我们知道摄魂怪带来的黑暗。 我们知道那些重重深锁、没有窗户的牢房。 我们知道贴遍大街小巷的疯狂杀人犯的通缉令。 我们知道狼群游荡的夜晚。 我们知道霍格莫德村外阴暗潮湿的洞穴。 我们知道属于凤凰社的那个色彩黯淡的漫长夏天,他坐在厨房的壁炉边,孑然一身,望着跳跃的火焰。 我们知道那个深陷地下、不见天日的房间,我们知道那道微微飘荡的帏幕。 他走的时候,只有魔杖发出的光亮照亮他的脸。 所以,很久以后,我们知道,他没有撒谎。
  • 朱自清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朱自清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中国散文精典·当代卷

    中国散文精典·当代卷

    大自然的神奇,往往出乎人类的想象。一个园林艺术的杰作,却伴了民族的耻辱。
  • 给我一支枪

    给我一支枪

    亲情、友情、爱情交织的乱世悲歌。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北地区。马龙、亢振刚等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在这场空前的民族危机中,逐步成长为一批勇敢、机智的民族英雄。故事一波三折,场面震撼人心。亲情、爱情、友情也在这场民族搏杀中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热门推荐
  • 捡来的王妃:呆萌王妃不好惹

    捡来的王妃:呆萌王妃不好惹

    “王爷,我是从水里来的。”菱沫沫冷笑道。“王爷,随便来个人说是你的家人,你都要认么?”菱沫沫挑眉,冷眼看着眼前的人。“王爷,还不叫你的人把这些阿猫阿狗给我赶出去。”众侍卫悍然,这王妃也苤强悍了吧,都敢指使王爷了。“你们还愣着干什么?没听见王妃的话么?”墨君晟嘴角带笑,不错,终于承认自己是这个王府的王妃了。
  • 他来过

    他来过

    贺放是个网络维护员,平凡到底却有个大明星的同学,云泥之别的两个人兜兜转转,藕断丝连,数不清道不明的缠在一起。
  • 凡人之小妹

    凡人之小妹

    天外来客,韩家小妹,定要搅动凡人风云。哥哥,我只是你的小妹么?
  • 宠婚诱罪

    宠婚诱罪

    遭遇男友背叛,姐妹陷害,失去一切,还差点消香玉损……绝望时,他如天使又如恶魔般出现!他说:“我什么都不缺,只缺一个妻子!”“那我做你的妻子!”她回!自此,她成为了洛城名门之首沐太太!
  • 战地之王之我的故事

    战地之王之我的故事

    我没有过高的游戏技术,更没有写作的才能,本文只为纪念我的四年的游戏曾经。
  • 重生之无尽巅峰

    重生之无尽巅峰

    21世纪的屌丝大学生一不小心穿越到了异世大陆上的一个被谋害身亡的七八岁小男孩身上,刚刚死里逃生的他又入虎口……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被带到虎穴的他又会有怎样的经历?被告知是应运而来的他会挑起所谓先人遗言中所说的责任么?他不是内裤外穿的superman!也不是可以变身的咸蛋超人,他只是一个家破人亡的屌丝!但是,从他穿越而来的那一刻一切都开始变了!“小白,你伙伴到底在哪里?”“小朱,他们……呵呵,我也不知道……”“……”猪一样的队友,是传说的四大守护之一白虎么?还是被他养残了……
  • 守墓人之睽卦

    守墓人之睽卦

    公元300年前,世间灵气充足,世间万千动物植物生长繁茂,大量的畅快的生长在世间,人只踏足了不到世间十之一二的地方。公元315年人世间征战不断,农耕荒废,经济萧条,连年的征战让本来就少的人民不聊生。陡峭的山壁直上直下,半山处起一条蜿蜒的石梯像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长蛇时隐时现的盘踞在山壁上,山势不光陡峭而且高耸入云,从半山腰起就云雾缭绕,如果天气晴好爬上旁边的矮山山顶抬头望这座云雾缭绕的仙山,可以看见仙山顶上地势平坦翠竹掩小溪,葱葱郁郁的翠竹林中矗立着亭台楼阁,仙境一样的地方,在万变的云雾中一下就看不见了,让人怀疑自己看见的是海市蜃楼。
  •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蜜炼首席

    蜜炼首席

    顾言笑逼婚上位做了陆太太,被问及成功秘诀,答:“因为陆总早就对我居心卜良,非我不娶。”瞧瞧这口气,俨然被陆总宠上天了……和谐婚姻是什么?陆总总结道:“自己百分百归老婆,家产百分之九十九归老婆。”陆太太不满:“剩下百分之一呢?”“老婆,总要给孩子买包纸尿裤……”
  • 昭华宫帘

    昭华宫帘

    王氏贵女,一纸圣旨召入宫中封为公主。从此,再也离不开命运的漩涡。她表面是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公主,实际是牵制家族的工具。在皇族的命运漩涡里,她认识了他。她是他最敬重的皇姐,是大胤国辅政的长公主。他是她心里藏得最深的人。“因为我是公主,我才能遇见你。因为我是公主,我不能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