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时间,奇迹般的转移1946年4月14日,人民解放军接管长春。4月18日,东北局派原“鲁艺”文学系的主任舒群正式接管“满映”一切资产,并担任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张辛实任副总经理,袁牧之为顾问。当时国民党军队正向北大举进攻,长春无法久留,于是东影准备下撤后方。那时候全厂大部分职工愿意撤走,其中还包括近百名日本、朝鲜籍的职员。结果从5月13日到23日,历经10天时间,大部分人员撤出长春,25个车皮的物资运往后方。6月1日,到达了黑龙江兴山,也就是今天的鹤岗市。
兴山靠近中苏边境,是一个煤矿城市。东影公司大批人马到达后,自力更生盖厂房,改建一座摄影棚,加上抢运出的大批设备,有了比延安时代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了。到了8月,陈波儿到达兴山,月底吴印咸带领40多延安电影团的人也赶到兴山。在1946年初,东北电影制片厂就正式成立了。当时全厂职工278人,其中日籍职工81人,袁牧之任厂长,吴印成、张辛实任副厂长,田方任秘书长,陈波儿任艺术处处长,许珂任秘书室主任,钱筱璋任新闻片组组长,这个领导班子一直工作到1949年初。
建厂伊始,各种勇敢的尝试“东影”建厂后拍片的重点是纪录片,这是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建厂伊始,就派出3个摄影队去前线拍片,直到1949年初,“东影”已经有32个新闻摄影队了。“东影”纪录片最重要的出品是《民主东北》,从1947年5月1目正式出品一直到1949年,共完成了17辑。
为了拍下珍贵的镜头,摄影师背着机器冒着枪林弹雨跋涉,其中还有不少摄影师在前线拍摄时牺牲。
后来,“东影”也开始尝试拍摄其他片种。1947年11月,陈波儿编导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8年,袁乃晨编导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同年,朱丹编剧、方明导演了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9年5月,袁乃晨导演完成了第一部翻译片《普通一兵》。与此同时,“东影”也开始筹备拍摄故事片。1948年2月,完成了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9年4月,人民电影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在“东影”诞生。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田方接管了国民党的“长制”。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1955年2月,由文化部决定。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近10年的阶段『生名词一“东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1946-1949年女星战后大放光彩
让半个世纪前的追星梦发扬光大
从上世纪20年代第一代女星张织云,到30年代的阮玲玉,再到白杨、秦怡、上官云珠等,中国影坛的女明星已是经历数十年风云,几易红牌了。大众对女星的审美从最初的温婉柔弱、眼神哀怨,渐渐转变为一种更为积极健康的明朗形象,这也正是现代女性踏着时代的脉搏不断表现出真正自我的反映。
明星素描:看她们,和她们的光辉战前的中国影坛,曾经涌现出一大批光彩夺目的男女明星,他们中的许多人战后依然活跃于影坛,像赵丹、白杨、舒绣文等人主演了他们表演生涯中的代表作品。而那些在战后影坛成名的明星们,无论是来自大后方还是来自上海,共同特点是抗战期间都在话剧舞台上十分活跃,他们具有比战前走上影坛的演员具有更优越的条件。中国电影表演至此已基本摆脱了早期稚嫩而夸张的表演程式,走向真正的成熟。
秦怡(1922年一)上海人,原名秦德和,刚刚16岁时就离开上海去武汉参加抗日活动。1941年,参加中华剧艺社,演出《大地回春》,引起强烈反响。此后在大后方演出过《茶花女》、《天国春秋》、《桃花扇》等名剧,塑造的多为善良贤淑的妇女形象,成为后方话剧舞台的“四大名旦”之一。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以《遥远的爱》一片奠定了在影坛的地位。
黄宗英(1925年一)生于北京,同胞兄弟黄宗江、黄宗洛都是日后的著名演员。爱好文艺,一个偶然机会在曹禺的《蜕变》中开始了表演生涯。在喜剧《甜姐儿》中,以明丽的容貌,洒脱的表演征服了观众。战后主演了《幸福狂想曲》、《乌鸦与麻雀》等影片,大多扮演心地善良的知识女习惯或被侮辱的下层女性形象。在《幸福狂想曲》中,与男主角赵丹上演了一出真正的幸福喜剧,由此相识、相恋而成婚。
张瑞芳(1918年一)出生于河北保定。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战演出队,1938年至重庆,后在怒吼剧社、中华剧艺社任演员,被称为“四大名旦”之一。1946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特约演员,主演了大获成功的影片《松花江上》,该片的导演金山当时就是她的丈夫。
舒绣文(1915-1969年)原籍安徽安庆,幼年迁居北京。由于国语出色,先进入“天一”公司教授国语,并为中国第一部蜡盘有声片《歌女红牡丹》配音。
抗战期间,在“中制”主演了《保卫我们的土地》等抗战片;演出过多出名剧,“四大名旦”之一。战后作品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弱者你的名字是女^》、《恋爱之道》等。
上官云珠(1920-1968年)原名韦君荦,自幼生活在苏州。在抗战的炮火中背井离乡,后回到上海。1941年在艺华公司的《玫瑰飘零》中初上银幕,导演卜万苍为她起了上官云珠这个艺名。1947年《天堂春梦》、《太太万岁》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三部影片,使她名震影坛内外,一时间似乎成为专门演姨太太的人选。然而在接下来的三部影片《万家灯火》、《丽人行》和《希望在人间》中,她出演了三位善良正派的女性形象,演技令人刮目相看。上官云珠有天赋的艺术感觉,也有后天的刻苦努力,表演自成一家。曾经与她合作过的桑弧与沈浮都对她的艺术才能赞叹不已。
1946-1949年男星战后各展其长
男性魅力全面张扬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大众不仅对女星的审美品味在转变,同时涌现出的一批各具实力与风格的男星如陶金、刘琼、石挥等等,他们在银幕上所表现的男性魅力,也已经明显与30年代红极一时的“偶像一代男”金焰截然不同,这或许是因为电影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识修养出众、思想进步人士加入它的阵营,同时也意味着电影明星逐渐获得时代的认同,终于即将挣脱出旧社会地位低下的底层艺人的命运。
影星素描:看他们,和他们的风采与上世纪30年代的情况有所不同,战后电影界男明星层出不穷,而且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成为中国影坛不可多得的杰出性格演员,并在解放后继续活跃在银幕上。
石挥(1915-1957年)原名石毓涛,生于天津,自幼随家人迁居北京。1940年来到上海开始演出话剧,是若干剧团的台柱之一,人称“话剧皇帝”。
战后石挥加入了文华,主演《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影片,在银幕上绽放出耀眼的光彩。石挥戏路宽广,表现力极强,各种角色都能驾驭自如,表演得个性分明。
所演的每个^物都有新亮点,绝不雷同。
蓝马(1915-1976年)原名董世雄,生于北京。1942年,他随新中国剧社去南洋巡回演出,被誉为“重庆的石挥”,两位好友东西辉映,为中国话剧史写下动人的一页。1947年,蓝马参加昆仑公司,接连主演了三部重要影片《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也由此确定了他在影坛不可动摇的地位。蓝马的外形并不那么英俊,甚至有点其貌不扬,但是一到舞台上,气质就给人焕然一新之感,神采飞扬。蓝马的表演特点,其一是非常生活化,二是带有即兴表演的成分,如赵丹所说:“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表演艺术家。”蓝马自己说:“在舞台上没有绝对的真实,但却需要绝对的真挚。”陶金(1916-1986年)原名陶秉钧,生于苏州,4岁迁居北京。抗战期间,参加救亡演出队,并加入“中制”,开始引起影坛的注意。但是陶金真正的演艺巅峰是在1947年主演两部引起轰动的大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与《一江春水向东流》。陶金在表演中分寸感很好,善于用细腻丰富的细节动作与微妙的感情变化,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的表演真实自然,被称赞为“浓而不涩,含而不露。”韩非(1919-1985年)原名韩幼止,生于北京。天生一副喜剧面孔,从小活泼聪慧。13岁时举家迁往上海,一个偶然机会临场救急而成为上海剧艺社的职业演员。初登银幕是主演张石川的《夜深沉》。战后,在文华拍了《太太万岁》、《艳阳天》、《哀乐中年》等影片。1949年赴香港,在《误佳期》中的表演堪称佳作,是一部含泪的喜剧,在东南亚影响很大。韩非的表演真实自然,夸张适度,谐而不俗,从角色自身性格与经历中发掘喜剧因素。
是影坛不可多得的优秀喜剧演员,这比战前喜剧电影中惯用的插科打诨式的逗笑表演大大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