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在给呱呱打电话的时候,我们还是像平时在家里聊天一样,呱呱给我讲笑话,给我讲班里发生的事情,有时候还问我,学习成绩怎么样。听着呱呱说的一切都和以前差不多,我觉得可以踏踏实实学习了。很快,到元旦时,进修班休息三天,我立即买好票回家。我没有给先生和呱呱说我回家的事情,准备给他们一个惊喜。
当我打开家门时,发现家里的一切都和我在时一样。只是先生和呱呱惊奇地看着我,两人急忙问我,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呢。我顾不上休息,忙拽着呱呱看。
呱呱看着我说:“妈妈,我是不是长高了?”
我看呱呱的头发有些长了,急忙说:“怎么不理发啊,这么长了。”
呱呱得意地说:“我要留长点,看着帅气些。”
我责备先生:“孩子头发这么长了,你也不说一声。”
呱呱急忙替爸爸辩护:“爸爸说了,可是我想留长点。妈妈,你突然回来,是不是有什么急事啊。”
先生在一旁笑了,说:“你妈妈肯定是想家了,在学校待不住了。”
呱呱说:“妈妈,你再坚持坚持,下个月我请假去看你。”
我说:“看你们挺好的,我就放心了,我赶紧回去睡觉,明天还要回学校去呢。”
第二天我要返回学校时,呱呱说他不去送我了,让爸爸也不要送了,还坚定地说他以后出远门也不会让我们送。
我先生在路上告诉我说,呱呱其实在家里也挺想我的,可是在电话里怕说了影响我学习。我听了后心里感到很是温暖,我问呱呱的学习怎么样。
先生说:“呱呱最近也很用功,不会太有影响的。只是以后别总请假回来,呱呱还以为你挨批评了呢。”
我没有想到,呱呱比我想象中更坚强,更懂事,更能为我着想,而从呱呱身上,我明白,我作为母亲更应该为他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之后,我在学习时认真对待,即使很想回家看看,但也坚持着,我相信呱呱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坚定信念。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在作品《哥拉·布勒尼翁》中这样描述儿童:“儿童的魅力好像音乐;它比我们演奏的音乐更有把握能够进入人心。最高傲的人见了它也会变温存;人自己也成了孩子,暂时会忘了他的骄傲和他的地位。”
孩子在爸爸妈妈的眼里,虽然是孩子,但他们身上有着无比令人振奋的精神,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执著,让我们这些成人无法比拟。我相信,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爸爸妈妈从孩子的言行中,听到和看到了最真实的世界。
这正是孩子们的魅力。
有一年春节,我们全家在老家过节。在和亲戚的闲聊中,得知一个远房表妹正和老公闹离婚,两人都在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有一次,两人吵架,孩子在一旁直接说爸爸妈妈离婚吧,他哪也不去,就一个人住在家里。老人们说孩子又聪明又可爱,别看孩子小,可孩子也是个大人了,他能看懂这些。
是啊,正如这些老人们所说的,孩子虽然年龄小,可是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他们都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有一天晚上,我的一个同学给我打电话,说她单位里选优秀代表,她不知道到底选谁。我对她说觉得哪个更优秀就选谁吧。同学在电话里叙述了半天,大概意思是,候选人中的两个人都曾经帮过她,如果选择其中一个就得罪了另一个。我最后安慰了一番,我没有给出更合理的意见。
这时,一旁的呱呱说:“大人真是复杂,这么小的事情都要费心。”呱呱这样一说,我才发现,呱呱不知道什么时候坐在我旁边了。
我说:“大人有大人的烦恼,这些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上三年级的呱呱说:“妈妈,其实你们的烦恼,我们小孩也都知道,刚才那位阿姨电话里说的事情,我也经历过。”
我说:“没听你说过这事啊。”
呱呱说:“小事一桩,不像这位阿姨这么犹豫。”
我说:“大人考虑的比较多些。你还小,理解不了阿姨的难处。”
呱呱立即着急了,说:“大人们就是以此为理由,总说小孩子小,不理解大人的处境。其实,我觉得我们更是旁观者清。”
听呱呱这样一说,我知道,呱呱肯定有自己处理问题的办法,而不像成人那样,前怕狼后怕虎。我说:“呱呱现在处理问题很不一般,我觉得你会思考问题了。”
呱呱平静地说:“我们没你们想得那么复杂,哪个优秀就选谁,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绕一大圈子。”
呱呱说的有道理,成人在考虑问题时涉及太多人情世故,而孩子们想得很直接,说的也很坦率。在他们看来,成人往往做一些可笑的事情。这让我想起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因此,爸爸妈妈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不能因为孩子年幼就轻视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年幼,就认为孩子无知,事实上,孩子也是大人,他们甚至比有的成人还要真诚,还要明白事理。他们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映射着成人的种种言行。
听懂孩子的心里话
我刚毕业时曾经在一所小学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学校领导安排我代一、二年级班的语文课。学校不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但由于语文课是基础课,所以我的教学任务也不轻松。我当时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有时候上课喜欢给学生们朗读一些文笔优美的文章或者童话。
上课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坐得笔直笔直的样子,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望的眼神,我就感觉到自己如同他们一样,用心读着每一个文字。我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在听了故事后,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有时候课上的时间不多,就让学生第二天交来。
一年级的学生写的比较少,大多数是一两句话,而二年级的学生写的较多些。有一天,我给一年级的学生读了一篇《小红帽》的童话,读完后下课铃声也响了,我就要求学生明天写好后交上来。
第二天,我翻开学生交来的作业本。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也是奇特的,而有的孩子的想法又让我百般猜测。
一个男孩简短地写道:“(如果)我被大灰狼吃到肚子里,我jiu(就)不出来了。”
我在猜想,是不是他的爸爸妈妈责备他了,或者觉得写作业很痛苦,而宁愿待在大灰狼的肚子里?
我想了想,在这个学生的作业本后面写上:“为什么喜欢大灰狼的肚子呢?”
后来当我再要求交作业时,我看到男孩在后面写着:“妈妈很烦。”是什么事情让孩子这样反感妈妈?我觉得想和学生聊聊,也想找机会和他的妈妈谈谈。
下课休息时间,我故意让那个男孩帮我拿本书,然后我对他说,这个童话书可以借给他看。男孩很高兴,接过书后,问我:“老师,我可以随便看吗?”
我说:“可以啊。”
男孩轻轻翻开书,在找什么。我问:“你找什么呢?”
男孩不好意思说,其实我知道他在找书里的大灰狼。我说:“在这。”
男孩看了看,对我说:“老师,这个大灰狼太小了,肚子里放不下小红帽和外婆。”
我说:“你觉得大灰狼应该多大呢?”
男孩说:“这么大。”说着用手比划。
我说:“大灰狼把小红帽和外婆吃到肚子里,你不害怕大灰狼吗?”
男孩说:“我不怕,我能打过大灰狼,到时候把她们救出来。”
我对男孩说:“那你要是跑到大灰狼肚子里,还想不想出来?不想爸爸妈妈,还有这么多小伙伴吗?”
男孩低着头说:“不想妈妈。”
我说:“其实妈妈很疼你的,是不是你做了什么事情,妈妈不同意呢?”
男孩说:“嗯。妈妈总说我惹她生气,可我没有惹妈妈生气。”说着,男孩很无辜地看着我。
我想孩子的妈妈可能误解了孩子,在孩子看来,他并没有故意让妈妈生气。我在家访的时候,发现这个男孩的妈妈总是说孩子总爱惹她生气。她给我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早上起来穿的衣服不是她挑选的,吃饭的时候故意和她做对,她说多吃这个菜,孩子就故意不吃,等等。
听完这个妈妈的陈述,我才知道,原来她说的那些孩子确实不喜欢,而不是孩子刻意和她做对。而她在看到孩子做的不符合她心意时,总是说:“妈妈,求你,能不能不这样。”天天这样说,孩子觉得有些烦了。
我拿出了孩子的作业本,我劝她,孩子宁愿待在大灰狼肚子里,也不想听到妈妈这些话。而孩子的喜好,这位妈妈却从来都不在乎。
听了我一番解释,这位妈妈沉默了片刻,很庆幸的是,这位妈妈能理解我这样说的意图。她表示她会注意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