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趣的是有的爸爸妈妈在家里做双语学习,让孩子一边学汉语,一边学外语,家里到处贴着汉字和外语单词。我不知道孩子到底认识了多少汉字和外语单词,但我知道这种做法与揠苗助长是同一个道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记得一个电视节目上播过一个小男孩十岁就能背诵《新华字典》,呱呱那时上四年级了,问我:“妈妈,你能背下来吗?”
我说:“不能。”
呱呱说:“我要不要背?”
我说:“这个男孩或许有超强记忆力,字典是工具书,我觉得不需要背字典,你要是感兴趣可以试试。”
呱呱拿起厚厚的字典翻了翻说:“我觉得我没有这个天赋,不过我可以好好利用它认识更多的汉字。”
呱呱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幼小时,不认识的字会一个个问爸爸妈妈,而上学后,不认识的字会求助于字典。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发现呱呱有痛苦的表情,反而越来越开心,因为他已经从看童话图书过渡到看更多文学作品了。
呱呱的小书架
我和先生都喜欢书,每到节假日时都会抽出时间去书店寻找好书。
呱呱会走路时,我和先生就带着他去书店,而他最喜欢的就是去少儿图书,看着五颜六色的童话书,似乎那一本本里就装着五彩斑斓的世界。
他好奇地打开每一本,然后欣喜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呱呱指着一本又一本,高兴地说:“妈妈,这个,这个。”
等到呱呱再大些,上了学,慢慢地对书有了自己的选择,他每次都会精心挑选几本书。呱呱上小学二年级时,他的小柜子已经装满了书。我和先生决定给呱呱专门买一个小书架。
呱呱一听很高兴,说:“我有自己的书架喽。”
呱呱把自己的书全部拿出来,先摆在桌子上、地上,然后按照类别分开。
我在旁边看到了,我问:“需要妈妈帮忙吗?”
呱呱很自信地说他自己可以摆好。
呱呱把幼儿园时期看的童话书放在最下面一层,我问:“这些童话书都不看了吗?”
呱呱说:“现在不看了。”然后把童话书也进行了分类,他一边摆着,一边说:“这几本是小班看的,这几本是带有拼音的,这几本是外国的。”
呱呱抬头看着我问:“妈妈,这些童话书我一定要保存好,以后还留着用呢。”
我说:“做什么用呢?”
呱呱说:“我以后也要写一本童话书,这些都是我的参考书。”看来,呱呱又有一个梦想了。
一个多小时后,呱呱把自己的书摆放好了,他拉着我和爸爸一起参观。
呱呱把不同类的书放在一起,而且在每层写好字条,用胶条贴上。第一层是童话书,由于童话书的大小长宽都不一样,他把比较大的放在最右边,自左向右开始摆放。第二层是上小学后买的一些课外读物,有杂志,也有少儿图书,杂志横放在一起,书竖着放,第三层是上学用的书本和作业本。
虽然呱呱整理的书架并非完美,但这是他付出劳动的成果,也是他经过思考的收获。我和先生都说摆放的不错,但没有刻意或者夸大地表扬他。
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自从呱呱拥有了自己的小书架后,他去书店的次数更多了,而且把省出的零花钱用来买书。我想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当然,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买一些不适合他年龄阶段的书,但是我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儿童成长中,他会选择他喜欢的书,而他喜欢的书大部分都是他能接受的书。比如呱呱二年级时喜欢漫画书,到三年级时他喜欢上了武侠小说,而且喜欢看《三国演义》,经常和爸爸讨论书中的人物。
有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总看一些对学习无用的书影响学习成绩,而在我们家里,我鼓励呱呱多看一些“闲书”,而这些所谓的闲书,并非无用之书。
孩子在阅读中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阔了眼界。除此之外,我还发现,阅读书多的孩子对写作并不发愁,似乎有妙笔生花的效果。
呱呱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让他们写练习写日记,呱呱除了写日记,还把看的童话故事中的也用上,遇到不会写的汉字,他都会写出拼音。渐渐地,我发现呱呱对写作很感兴趣,而且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而没有像其他家长所说的“孩子提起写作文就发愁”。
有一次,呱呱看科幻小说看到晚上十二点,他担心第二天上学起不来,特意把闹铃上了两次响。第二天一起来,就飞快地穿衣、洗漱,为的是节约时间多看两页书。看着呱呱急匆匆的样子,我笑着对他说:“中国的哈利波特是不是这个样的呢?”
呱呱笑着说:“中国的哈利波特肯定不叫哈利波特,应该叫顶呱呱。”说完,往嘴里塞满吃的就拎着书包上学了。
也许有的家长看到这里会说,孩子吃饭要慢慢吃对身体好,吃饭不能看书等等,我说这些我都知道,呱呱也知道,但呱呱会管好自己的,这点我相信。
我没有在呱呱深夜正看小说的时候把书撕掉,也没有在他急匆匆吃饭时大讲科幻小说的危害,也没有责骂他吃饭的时候不应该拿着书看。因为我知道,当一个人迫切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想让别人打扰,何况孩子在看一本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书呢?
正是这样的宽松、轻松阅读,让呱呱特别喜欢图书,而且当发现好的图书时,还会买回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好学习的人,而喜好学习的人不如乐学的人。乐学可以说是学习的本质与境界,而孩子幼小时对周围的一切都是乐于认识的,因此,我认为,对孩子的学习最为关键的是让他从小产生对学习的乐趣,即使父母不是老师,不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只要在孩子的成长中,注意培养这种乐趣,我想这比让孩子上各种学习班要强百倍。
呱呱的朋友很多,用呱呱的话来说就是“天涯海角皆为友”,有的朋友住在老家的乡村里,有的朋友远在海南,有的朋友甚至远在加拿大,等等。
呱呱说他的这些异地朋友为他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比如在加拿大的朋友Joy。
Joy是中国男孩,他的父母和我是老乡。有一年春节回家,我听说在加拿大的Joy一家也回家过节,我对呱呱说,Joy可能和呱呱年纪差不多,可以交个朋友。
呱呱听了后,也很高兴。我和Joy的父母聊天,而呱呱和Joy一边用汉语,一边用英语在沟通。Joy的汉语都是父母教给他的,所以Joy的汉语还很不错,只不过在加拿大的时候很少和同龄人用汉语交流。呱呱和Joy那天聊了很多,两人从喜欢的明显聊到以后上大学喜欢的专业。看到两个孩子交流时流露的表情,我觉得他们的友谊会持续下去。
那天分别时,呱呱和Joy留下了电子邮箱,说以后可以在网上继续联系。回到家里,呱呱为他们的聊天特意写了很长的日记。呱呱对我说他发现不同国家对中学生的培养很不一样,Joy对社会实践很熟悉,而且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中,而自己这方面很缺乏。呱呱觉得他和同学们每天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和家里,对社区、城市知道的太少太少了。
Joy在回信中介绍了很多加拿大学校的活动,我给呱呱提了建议,可以试着用英文给Joy写信。呱呱说他也有这个打算。呱呱和Joy商量好,呱呱用英语写信,Joy用汉语写,这样一来,两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由于呱呱和Jov所住的地域不同,所以两个人看到信件的时间也就不同。通常是呱呱这边还在写信,Joy那边刚看到上一封信。呱呱说他们无所不谈,遇到青春的烦恼也会在邮件里互相倾诉;Joy参加了社会实践或者调查活动,都会将自己的体会讲给呱呱,而呱呱也会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说给Joy。
呱呱还把Jov介绍给他的其他朋友,尤其是把在老家乡村的小牛介绍给Joy。小牛在县城高中上学,平时很喜欢摄像,他利用暑假打工自己买了一个照相机,拍了很多家乡的照片发给Joy,他告诉呱呱和Joy以后他想做一个摄影师。呱呱和Joy都很支持小牛,并且Joy为小牛提高了外国摄影师的作品,呱呱搜集了一些摄影书籍。当一个人遇到问题时,他们都会在不同时间思考朋友的问题。他们之间没有歧视、没有附加的条件,有的只是纯真友谊。
在Joy的帮助下,呱呱的英语提高很快,为此,呱呱主动承担班里英语简报的小主编,自称为呱呱小编。呱呱告诉同学们学英语一点也不难,因为他一直在“享受语言的乐趣”。
当孩子觉得这是一种乐趣时,又有什么是难事呢?我想呱呱以后对学习并不畏惧因为他知道为自己找寻学习的能力。
3.开心玩,快乐学
植物园的花花草草
有一天周末,我带呱呱去公园玩,旁边坐着一个妈妈带着女儿。我看两个孩子年龄差不多,就问:“带孩子去哪里玩呢?”
那位女士没有直接回答我,对女儿说:“毛毛,给阿姨说咱们去哪里呢?”
名叫毛毛的女孩说:“我去学舞蹈。”
我问:“几岁了呢?”
毛毛说:“四岁了。”
那位妈妈问我:“你带孩子学什么呢?”
呱呱抢着说:“去植物园看大树。”
这时,毛毛问她妈妈:“妈妈,植物园是什么?”
呱呱说:“植物园有好多的树,还有漂亮的花呢,还有蝴蝶和鸟呢。”
毛毛听了后,小声地说:“妈妈,我也想去。”
那位妈妈摸了摸女儿的头:“毛毛你忘了,咱们说好了,今天要去学跳舞,老师还说今天要教很多动作呢。”说完后,那位妈妈抱着女儿转过身,再也不问我任何问题。两个孩子也不再说一句话。
也许这位妈妈觉得不愿意和陌生人多说话,也许有些介意我和呱呱的插话吧。但我明白这位妈妈的意思,她想让孩子去上舞蹈课,担心我和呱呱把玩的信息传递给她的女儿,从而影响女儿的情绪。而我一直在想刚才女孩的话,她妈妈没有带她去植物园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者没有条件去,而是她妈妈更希望她把时间用在学跳舞这件事情上。也许这位妈妈会认为,去植物园这样的事情只是在玩,只是在浪费孩子宝贵的时间吧。
事实上,每次我们带呱呱出去玩,呱呱都会“学”到很多。在植物园里,呱呱要捕捉蝴蝶,说要数数蝴蝶的翅膀上的花纹,即使摔倒了呱呱也没觉得疼。
在植物园里,呱呱仰望着高大的树木问:“妈妈,这个(棵)树几岁了呀?…‘妈妈,我也能长这么高吗?…‘妈妈,这个(棵)树为什么是梧桐树,这个(棵)为什么是柏树呢?”
看着形状不同的叶子,呱呱就会好奇地问:“妈妈,这些叶子为什么不一样呢?这个是长的吗?…‘妈妈,这个花纹比这个粗一些。”
呱呱看着五颜六色的花朵,问:“妈妈,这些花从哪里长的呢?为什么颜色会不一样呢?”呱呱各种各样的问题连我也回答不上来,我只好说:“这个妈妈也不知道呢,等我们回去问问爸爸或者查查书吧。”有时候呱呱等不到我的回答,会自言自语地说:“这个从哪里长的呢?”说着就要用手去碰。
我告诉他,这个不能摘,摘了花儿就会死了。呱呱看着各种各样的花,小声地说:“妈妈,我摸摸它吧,因为我刚才碰了它一下,它会疼的。”呱呱然后恋恋不舍地离开,一直在问我:“为什么花儿摘掉了就死了呢?它会不会疼呢?会哭吗?它的爸爸妈妈呢?”
呱呱慢慢长大,每次来植物园时所关注的事情也在改变。从一开始扑捉蝴蝶与好奇到开始仔细观察植物的形状与类别。曾经一度,呱呱认真地说:
“要把天下的花花草草木木认识个遍。”为了能识别好植物的叶子,他特意让爸爸给他买了一个放大镜。这时候,我们就说做一个植物家需要认真和细心的精神,呱呱点点头,表示他会考虑做个优秀的植物家。
由此,呱呱一直喜欢在家里养植物,也喜欢上植物课,在上高中时,生物课成绩遥遥领先,一直被同学们选为生物科代表。呱呱说他喜欢这些植物就是小时候去植物园去的次数多,虽然呱呱最后并没有报考植物学,但他从内心里对植物、对大自然的热爱,让他的精神世界更丰富。
我想告诉家长们的是,希望孩子学得更多,就不要把孩子的大脑束缚在一个框架里,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孩子自然学得更多。南京师范大学儿童教育研究学者刘晓东在其多部著作中提到“儿童是自然之子”的观点,并主张让儿童多接触大自然,因为大自然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在《局面的转折》中这样写道:
春天树林的律动,
胜过一切圣贤的教导,
他能指引你识别善恶。
点拔你做人之道。
自然挥洒出绝妙篇章,
理智却横加干扰,
它毁损万物的完美形象,
剖析无异于屠刀。
刘晓东教授认为,华兹华斯的这首诗是在倡导让孩子应当首先接触自然,而非书本和记忆知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让孩子喜欢学习最简单的事情就是不要让孩子厌倦学习。这就是家长所应该做的事情。
童话书上的数字
呱呱三岁时,很喜欢拿着笔在小本上随意地画。有时候我们大人都不知道他在画什么,你问他画的是什么,他会告诉你这个是太阳,这个是苹果,可是怎么看也都不像太阳和苹果。但我想这些也许正是孩子的想象吧。我在这个时候开始让呱呱接触一些数字,但不是单纯地教他加减乘除。因为呱呱才两岁,对数字只能是从有兴趣地认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