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忽视金融对于产业的作用,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出来的互联网金融,似乎威力巨大却又更加难以驯服!
互联网金融的逻辑
OTT作为互联网思维中最热门的蓝海走势,此刻正全面将焦点集中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特别是支付宝、余额宝、微信支付等诸多时下大红大紫的产品身上。
伪OTT余额宝利润从哪儿来
作为互联网金融最大的明星,余额宝承受了极大的赞誉,并被看作是继微信之后的又一个成功绕过传统运营商,实现OTT(过顶传球)的互联网产品。
在几乎是一夜暴富的庞大规模之下,一个数据则更能说明问题。据统计,余额宝平均每个账户3300元,属于典型的“小散”性质。也就是说,恰恰是最普通的市民群体,或者称之为屌丝群体,才是这些“余额宝”的最大金主,这些钱当然大多是从他们的银行账号上挪移而来的。
利益无疑是驱动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被庞大的屌丝群体疯狂点赞的关键,余额宝收益率为6.4%~6.45%,这样的“活期”业务收益,俨然比银行的定期利率都高。
但余额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OTT,因为如此高的收益率,并非来自投资,而是钻了银行为了揽储而出现的存款利率“漏洞”上。余额宝们把钱从银行账户里转走,通过货币基金绕一圈又以大额存单的形式回到银行。
银行俨然就是帮助“各种宝”创造互联网金融奇迹的始作俑者,这只能怪银行自己,即使利率提高的今天,这种剪刀差依然存在,就给予了“各种宝”机会。
这其实恰恰解答了人们内心的疑问,即收益从哪里来。而钮文新的炮轰,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各种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所以,如银行无根本上解决剪刀差的良方出炉,“各种宝”将会得到更加野蛮的生长良机。而钮文新等寄希望于上级监管部门的取缔,则可能难有下文。
互联网金融就是众筹
疯狂掠夺银行存款的余额宝们、支持打车应用烧钱大战的移动支付们,已经拉开了互联网金融的大幕,但一旦剥去互联网金融神秘的面纱,露出赢利的本来面目,则不再神圣。
互联网金融只是利用互联网的构架而让传统的金融模式获得更广泛和更自由的衍生,并得到更多的场景应用。互联网金融并不代表互联网赚钱,它的投入和风险同样巨大。但这并不能阻止众多互联网公司杀入这个战场。而目前可实现的互联网金融项目,则主要是以下三类:
一是类似余额宝式的投资理财产品。这是用户增值业务,难点在于如何保持高回报以确保客户不流失,如无漏洞可钻,靠基金进行各种投资和投机,其高增长率和风险状况都难以预测。且此类模式需要有强大的原始积累,目前家大业大的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依靠第三方支付平台鏖战而形成鼎足之势的支付宝和财付通,才有此实力,并已形成先发优势。其他则更接近于打酱油。
二是移动支付们,这是用户付费项目。这块天地目前看来,同样是财大气粗的阿里系和腾讯系的天下。所不同的是,其他公司将可以借助O2O模式,以接地气的形式,辅助移动支付形成更多的支付场景。如何选择和移动支付建立互通口,而不是自建一个全新的移动支付平台,将是未来的互联网热潮。
三是已经出现两年多但并没有太多发展的众筹平台,这是用户投资和创业的项目。由于缺乏较理想的项目,这个平台互联网巨头渗入较少,成长缓慢。虽然目前众筹环境在国内已经得到改善,但在缺少创新产品的中国,国内众筹目前更像是电视创业秀的网络版。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无论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出现何种全新的项目类型,但其实际上都是一种宏观的众筹,即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吸引草根和屌丝参与其中,而非过去传统金融更注重大客户的形态,以聚沙成塔的形态,将小额资金变成一个长尾,从而形成互联网金融的长尾效应,实现在理财和消费两个方面的核聚变。
互联网金融本质没变
互联网金融必然对涉及金融的各个领域带来极大的影响,只是它依然逃不过传统金融在投资、理财上的固有瓶颈。
互联网金融产品特别是投资理财类产品之所以如此受到屌丝欢迎,这是在中国投资理财环境长期压抑下的一个总爆发。在国内,普通人投资理财的渠道受到极大局限,而互联网金融在投资理财上许下的收益率和安全性诺言,让对金融完全业余的屌丝们找到了自己的蓝天,也极大地吸收了众多社会游资。但除了“散户”聚成“大户”,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行业的实质,理财投资依然是按照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只是让钱换了个储藏柜罢了。
而移动支付们则更悲催,在盈利前景尚没有展开之初,它不仅不能像“各种宝”那样空手套白狼,还要烧上数亿元用打车应用来收揽用户,靠“抢红包”来培养用户习惯。
在完全还没找到自己定位和盈利模式的互联网金融面前,超高速膨胀的用户规模和与日俱增的所谓互联网思维的神话,其实就是一颗最为危险的定时炸弹,一旦出现金融风暴、国家政策调整或其他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其可能瞬间就被自己聚集起来的巨大雪球所引发的雪崩淹没,更会被人们的口水淹没。
毕竟互联网金融还没有自己的思维,它所采用的手段不过是将传统金融那些不为屌丝所熟悉的“套路”网络化,而不是进行了创新。它较之团购、APP等大热之后跌落尘埃的互联网项目来说,更幸运地碰对了中国大众的心理,但它依然还是很像一个互联网泡沫。阳光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同样适用。
余额宝开启互联网金融之门
2014年6月,余额宝上线满一周年,货币基金市场产生了爆发式的增长。但随着监管的收紧、收益率的下滑,十字路口的“宝宝”们又将何去何从?
银行系加入混战
面对“宝宝”洪流,多家银行在2014年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宝类产品,有效进行了反击。如民生银行以如意宝打头阵,平安银行推出平安盈,兴业银行的掌柜钱包、兴业宝,工行薪金宝,中行活期宝,包括中信银行上线的“薪金宝”等都是银行对“宝宝”们的反击之作。
银行的进入,开辟了一条颠覆传统模式的互联化道路。2014年5月,正式上线不足3个月的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下称“民生直销银行”)就晒出了自己的成绩单:截至5月15日,民生直销银行开户数35万户,如意宝规模为139亿元。3月底,兴业银行的直销银行也正式上线了货币基金产品。兴业银行银银平台推出的“掌柜钱包”产品,5月时的规模则已经突破400亿元,表现出强劲的吸金能力。
相对于中小银行,大型银行推“宝”类产品显得低调很多。例如2014年年初工行推出的“薪金宝”产品,仅在部分分行推行,中行的“活期宝”推出之时并没有做大面积的宣传。
近来在电商系“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纷纷跌破5%之际,银行系“宝宝”仍然有不少七日年化收益率还保持在5%以上。
收益下滑之困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搅动了整个金融行业尤其是基金行业。据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5月底,货币基金规模达到1.92万亿元,相比整个公募基金3.92万亿元的规模,货币基金占比高达48.93%,而2013年年底这一比例仅24.9%。
2014年以来,货币基金规模增速惊人,在2013年年底,货币基金整体规模仅为7475.9亿元,而2014年前5月共增长了1.2万亿元左右,增幅157%。从具体数据来看,1月至5月,分别增长了2056.52亿元、4701.37亿元、344.13万亿元、2937.64亿元和1687亿元。
在余额宝效应下,巨头们纷纷涌入,如BTA、京东小金库、三大运营商等已经进入,基金公司们开始抢占更多的入口。然而随着“宝宝”们的收益在2014年以来一路下滑,也促使货币基金规模增速出现下滑趋势。
Wind数据显示,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基金“宝宝”(可实现T+0的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为4.73%,2014年这一数值为5.13%,而到了第二季度下降至4.44%。统计显示,2014年前5月,货币基金“宝宝”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分别为5.59%、5.53%、4.47%、4.55%和4.30%,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
然而,随着银行系“宝宝”的强势加入、收益率下滑趋势明显等方面的影响,互联网货币基金“宝宝”开始表现出疲态。余额宝规模曾出现下滑,货币基金整体的规模增速也出现放缓,而且在余额宝之后,行业也没有出现新的亮点。
监管之争
“宝宝”们面临的困境,不仅限于市场竞争以及收益的下滑,还有监管的“紧箍咒”。
近期,市场传出货币基金“提前支取不罚息”已经被监管叫停。此前一位基金行业人士就宣称,部分银行实质上已经开始在协议中加入了“提前支取罚息”的条款。
“综合来看,货币基金之所以敢把超过七成的仓位配置协议存款,其提前支取不罚息的优惠是一个基本条件。”华泰证券(7.52,0.05,0.67%)相关报告称,如果这一优惠没有的话,也就使货币基金成为了一颗定时炸弹,以摊余成本法计价的货币基金将变得不堪一击,因此货币基金必然会寻找其他的投资标的进行代替,目前货基的运作通用法则也将有所改变,货基的玩法将全部重来。
除了“提前支取不罚息”逐步取消之外,“宝宝”的监管讨论从2014年年初就已经开始。2014年2月份,银行业协会就提出应将“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存放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不作为同业存款,需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
随后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也两次撰文表示,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投资存款应缴纳存款准备金。
除取消不罚息特权,存款准备金等也是央行监管“宝宝”的手段。这也使得“宝宝”们的收益存在更多的变数。
比特币的前世今生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最初流转于互联网极客圈子里。2013年,全球金融从业者进入比特币阵营,尤其是中国玩家的加入,让比特币开始被公众所了解。比特币从最初的一文不名到2013年年内冲破1000美元大关,投机属性初现,引来了政府监管层的普遍关注!
但是,比特币是否仅仅是一种投机的工具?其背后的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能否为实体经济服务?理性回归之后,互联网金融圈内开始思考如何再次开发比特币技术,从而应用并创造出真正的使用价值,我们称之为“比特币2.0版”或“二代币”。
本节基于比特币块链(block chain)技术,结合当下火热的众筹概念,设计了一种保护知识产权的众筹模式,以期解决在我国仅靠法律保护知识产权效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技术来更好地保护对知识产权的合法所有权和使用权。
比特币块链技术带来的创新
怎样建立一个不需要第三方的P2P(Point to Point,或Peer to Peer,也译为“点对点”)信用体系,是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核心目标。产生这一理念的主要原因是,依靠第三方建立起来的信用在使用时成本很高(主要依靠国家机器和传统银行),同时这种信用保证在某些领域效果很差,比如知识产权交易领域。
中本聪解决了比特币的重复支付问题,相当于阻止了破坏信用的造假币行为,核心技术就是通过块链,盖时间戳并记账,从而全网广播进行确认来保护对比特币的所有权。这就相当于如果有陌生人告诉你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是否为“真”不能确定,但是如果全互联网所有你信任的人都确认这个消息为“真”,那么就完全可以相信该信息的真实性。因为这个过程中假的成本能高到没有边界,这就是所谓互联网上P2P的信用。
比特币基于块链技术上的P2P信用建立这样一个过程:全网通过解SHA256密码题,竞争每十分钟一个块链,能竞争到的前提是必须把这十分钟全网的交易都盖上时间戳并且正确地记账,最后算力最大者通过全网确认其记账的正确性,可以得到比特币奖励,这也是所谓挖矿记账的原始动力。中本聪设计前四年每十分钟块链竞争优胜者可以得到50个比特币的奖励,四年以后减半,依此类推。然后大家继续在这个已经全网确认可信任的块链基础上,再竞争下一个块链。比特币的每一个块链,就是这样一个建立P2P信用的平台,它把这十分钟之内的全网比特币交易都盖上时间戳并记账,然后通过全网确认获得P2P信用背书,让比特币世界从此承认这个块链包括其中交易账单的合法性。
比特币块链技术,第一次在全球互联网上通过“挖矿”(记账)竞争,通过全网确认的方式,有效建立了一个不需要第三方的P2P信用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也为人类互联网时代在金融、商业、政治竞选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
比特币块链基础上的“数字证书”有效保护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