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02900000012

第12章 内容分析(5)

研究五 汶川地震中的公民形象

——对中国内地主流报纸的内容分析

一、引言

“形象”或“媒介形象”及有关媒介“再现”或“呈现”的研究,近年来受到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等学科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许多新闻传播学者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介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形象建构。由于新闻生产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组织化的行为,媒介设置的议程影响着大众日常生活议程,媒介对特定群体形象的呈现又决定着社会对该群体的认同程度。故媒介形象的研究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借此可透视社会的新闻生产机制,并可预测传播的社会影响。【63】

形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因其更能折射出传播公平的意义。强势群体凭借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掌握着话语权。此次的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反应迅速“以人为本”,尽最大努力抢救生命,对自“西藏事件”和“奥运圣火传递”之后在国际上的负面形象成功地实现了扭转,西方民众、媒体评论人总体上都正面评价中国政府的抗震救灾行动;在央视的赈灾晚会上众多企业纷纷解囊,在受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娱乐界、体育界等各界公众人物也赶赴灾区,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政府、企业、公众人物、甚至包括非企业组织都代表了特定的利益团体,他们的使命需要他们树立良好形象。但是“公民”个人就不同,他们不代表任何利益团体,他们对灾区的反应恰好能够代表这个社会的文明度。这是本研究关注“公民”媒介形象的意义所在。

本研究锁定“公民”为考察对象。本书所指的“公民”是与特定利益组织相对应,包括:普通公众、灾民、志愿者。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公民”和“形象”的概念

“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城邦的奴隶制民主制,在希腊语中,公民一词称“波里德”,原意是指属于城邦的人。【64】古希腊时期公民与城邦一体,古代雅典社会有三个阶级,即公民、外来人和奴隶。任何人若想成为公民,就必须符合城邦国家关于公民资格的有关规定。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富还必须出生于公民家庭。【65】亚里士多德指出:“一个正式的公民应该不是由于他的住处所在,因而成为当地的公民;侨民和奴隶跟他住处相同(但它们都不得称为公民)。仅仅有诉讼和请求法律保护这项权利的人也不算是公民;在订有条约的城邦间,外侨也享有这项特权……全称的公民是‘凡是参加司法事务的治权机构的人们’”。【66】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是个特权阶层。

古罗马时期公民的政治身份与民事身份剥离。古罗马承袭古希腊的公民制度,公民仍然是特权阶层。起初主要是指那些出生以后就享有并且从来没有丧失过自由身份的自由人。公民有资格选举或被选举为国家官吏,通过公民大会行使国家权力。【67】公元前6世纪左右,公民的范围仅限于罗马城的贵族,但是平民、被征服者、外来人争取公民资格的斗争从未消减过。公元前445年的卡奴尤斯法案允许贵族和平民之间通婚,公元前326年的波提利阿法案则明确禁止人身抵押,废除了债务奴隶制。【68】经过这次贵族和平民的斗争,“平民除了社会和经济地位有所改善外,还争得了人身自由和在政治与法律上同贵族享受平等的权利。他们有权担任国家公职,参加公民大会,在法理上成了共和国的主人”。【69】罗马扩展后公民理念发生变化,“当罗马作出的决定必须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被在帝国边远地区生活的人们所知晓的情况下,是完全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公民把政治活动作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的”,【70】“共和国已名存实亡,虽然罗马的法律已取消了罗马公民进入政权的所有限制,但实际上国家政权却被元老贵族所垄断”。【71】

从公元5世纪开始,西方社会进入封建时代。在封建制度下,君主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一切,其他的社会成员必须服从于君主,“臣民”概念浮现,封建国家的所有国民都是君主的奴仆。“臣民”据《说文解字》一书中的解释,“臣”字在汉语中有“屈膝”“顺从”等等含义,在英语中,“臣民(subject)”也有“受支配”“隶从于”等含义。【72】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提出了每个人生来自由平等的主张。否定了“臣民”概念,重新用公民来称呼个人,但却抽去了其中具有特权的内容。【73】

现代社会的到来是与从身份到契约的革命相伴随的,【74】由此决定了公民身份的获得不再受出身、财富、种族、性别等外在因素的限制,而普遍化为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与公民概念不可分的是公民的德性,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公民之德性是指同时能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立场,理解统治事务的能力。更进一步而言,即是能对公共事物有理性思考的能力。陈淳文在“公民、消费者、国家与市场”一文中认为“公民的德性,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就是一个‘群体的意识’;意识到个体乃存在于群体之中,个体之一切行止必须考量到其对群体所可能造成的影响”。【75】有德性的公民所组成的社会即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一个让普通人起到公民作用的社会,“公民社会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部分,它为每一个人的参与而敞开,尽管每一个人在其中实际并不同等地参与”。【76】此次汶川地震考验的正是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下面所提到的公民精神即公民德性——公民对公共事务参与的精神。

“形象(Image):最初是指对现实的某种视觉性表述——或是实际的(就像在图画或照片中),或是想象的(就像在文学或音乐中)。现在一般是指为了吸引公众而非复制现实,人为创造的某种人工制品或公共印象,它意味着其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虚妄,以至现实难同其形象相符。”【77】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其正确性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心理学和传播学学者认为,构建与解释“形象”,是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核心。【78】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日益依赖大众传媒,他们对外界人群或事物的“形象”建构过程,往往与大众媒介密切关联。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认为“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我们看到,报道现实环境的新闻传递给我们时快时慢,但我们把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当作现实环境本身来对待”,【79】“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80】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媒介形成的“拟态环境”成为人们接收各种讯息进而形成对外在人、事、物印象的最有力的解释。

本研究根据公民是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应该具有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的定义,同时也为了与代表一定组织利益的政府、企业、公众人物(如演艺界、体育界人士)区分开,将“公民”范畴局限于:普通公众、灾民、志愿者。本书将研究这三类对象在主流媒体所塑造的“拟态环境”中所呈现的媒介形象。

(二)把关人与刻板印象

在探讨媒介对人们认知特定群体的影响因素中,“把关人”和“刻板印象”是运用较多的两个理论。

(三)研究问题

本文拟以“把关人”和“刻板印象”为理论基础,考察在汶川地震报道高峰期,国内主流报纸上公民所呈现的媒介形象。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把关人”所做的把关行为与特定群体的“媒介形象”具有共通之处,因为受众通过媒介的“拟态环境”来认知现实。本文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中呈现了什么样的公民形象?

2.不同公民类型呈现的公民形象分别为何?

3.公民形象是否与媒体来源(报纸市场化程度)有关?

4.不同议题类型的新闻中所呈现的公民形象有什么不同?

5.新闻意图是否与公民形象相关?

6.公民的个人身份在新闻报道中如何被建构?

三、研究方法【81】

(一)研究样本选择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法,考虑到党政报纸在突发性大灾难事件中的权威性和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对于报纸的级别,本文首先选择了综合性党委机关报。在中央、省级和地级报纸中,考虑到中央级大报仅有《人民日报》可供选择,而《四川日报》是作为事件的发生地而入选,《南方日报》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广东市场化程度高而入选。

对于具体的版面选取,本研究检验报纸上主要版面(不包括国际新闻和所有的新华社通稿)上的新闻报道(图片新闻不计)。只要是涉及了公民——普通公众、灾民、志愿者三者中任意一个,且报道的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在该新闻中描述了此人,或有一个可判断行为等),该报道即是本研究的考察对象。因考虑到重大突发性事件中长篇报道较多,一篇报道塑造多个人物形象的现象,本研究的分析单元为符合要求的人物而非单篇新闻报道。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时间段为汶川地震高关注期——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5月31日。2008年5月12日为汶川地震发生日作为起点,根据百度指数显示2008年5月31日媒介关注度进入低谷如,故将2008年5月31日作为截止日期。因为研究区间较短,本研究将考察此区间内所有报道。

据上述选择标准共得到526位符合要求的公民形象。其中《人民日报》125位,占总数的23.8%;《四川日报》247位,占总数的47%;《南方日报》154位,占总数29.3%。《四川日报》作为事件的发生地对事件的关注度较高,故报道中涉及的人物形象数量最多。

(二)类目建构

根据前述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特别关注的变量为“媒体来源”“报道议题”“新闻意图”“公民媒介形象”。

本研究对每一位人物都依据下列11项指标进行分类和编码。这11项指标是:

(1)公民(1普通公众、2灾民、3志愿者、4普通公众统称、5灾民统称、6志愿者统称)。

(2)媒体来源(1《人民日报》、2《四川日报》、3《南方日报》)。

(3)新闻信源(1官方机构、2企事业单位、3民间机构、4记者采访、5无法判断新闻来源)。

(4)报道议题(1捐赠/祈福、2救援、3受灾、4灾后生活、5助人为乐、6违法/违纪/犯罪、7其他)。

(5)公民形象(1悲痛/伤心、2受害/伤痛、3顽强/乐观、4责任/爱心、5勇敢/无私、6负面形象——贪婪/自私/欺诈/犯罪、7其他)。

(6)新闻意图(1歌颂党、2提倡公民精神、3歌颂亲情/爱情/生命力、4告知事实、5其他)。

(7)性别(1男、2女、3无法判断)。

(8)年龄(1少年儿童、2少年、3青年、4中年、5老年、6无法判断)。

(9)政治面貌(1党、团员、2一般群众、3未提及)。

(10)教育背景(1初中及以下、2高中与中专、3大专大学、4硕士及以上、5不详)。

(11)工作背景(1机关行政人员、2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3外企/私企/三资企业人员、4教师、5医护人员、6个体经营者、7农民、8在校学生、9其他、10不详)。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方法主要是描述分析,所有工作均由研究者独立完成。

四、研究发现

(一)各变量描述统计

1.公民类型

本研究将公民分为三大类:普通公众、灾民、志愿者,又将每个大类分为个人和群体。在526个人物形象中:灾民形象占62%(灾民个人55.7%、灾民统称6.3%)、普通公众形象占21.9%(普通公众个人17.9%、普通公众统称6.3%)、志愿者形象占16.2%(志愿者个人14.1%、志愿者统称2.1%)。灾民形象占62%说明媒体“以人为本”对受灾群众的高度关注;志愿者16.2%说明公民意识在崛起,普通民众开始通过行动参与到社会事件中来。从表2‐2可以看出公民类型与报道议题的关系。灾民形象报道集中在救援、受灾、灾后生活,志愿者形象报道集中在救援和灾后对灾民的照顾,普通公众形象报道主要集中在捐赠/祈福、科普知识(对地震、震后救助建议)、灾后生活(对到自己城市生活灾民的关爱)。六起违法/违纪/犯罪报道也发生在普通公众之中。

2.媒体来源

本研究526个公民形象报道:作为事件发生地的《四川日报》最多,主要集中在对灾民的报道和照顾灾民的志愿者的报道上;《南方日报》与权威性高的《人民日报》相比塑造的公民形象较多,普通公众形象报道也是最多,说明不是事件发生地同时市场化程度高的《南方日报》比较其他两家报纸更关注普通公众。作为党报核心的《人民日报》对灾害本身比较关注,灾民形象较多,普通公众和志愿者平分秋色。灾民形象在三种报纸中占比重都最多,但是关注点有所不同。《人民日报》对灾民形象的描述多是作为被救援、救助的客体出现;《四川日报》对灾民形象的描述多是自救、互助的主体;《南方日报》对灾民形象的描述集中在灾后心理救治,受灾后的无助等,人文关怀色彩最浓。

3.公民形象

本研究526个人物形象,表现积极乐观的美好形象占79.9%——责任/爱心形象占37.1%、顽强/乐观形象占24%、勇敢/无私形象占18.8%;汶川地震那么多同胞遇难,表现悲痛/伤心、受害/伤痛形象的仅占16.3%。虽然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公民在主流媒体呈现的美好形象与公民事迹相关,但同时也说明党报把关人在人物呈现方面存在选择性,偏向于呈现美好形象。同时在表2‐5媒体来源与公民形象关系中,可以看到7个负面形象,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南方日报》上有5个,《四川日报》2个,《人民日报》上没有。《南方日报》多呈现责任/爱心形象与它对普通公众报道较多有关(普通公众多呈现责任/爱心形)。《南方日报》表现悲痛/伤心、受害/伤痛的报道相对其他也较多。《南方日报》通过对灾难造成伤害的呈现在受众心中形成“悲惨”的印象,激起责任与爱心来进行募捐;再通过对责任/爱心形象的报道为尚未行动的受众树立榜样。《四川日报》对责任/爱心、顽强/乐观、勇敢/无私等形象的报道比较集中,媒体通过树立良好形象,为逃过一劫的人们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生活树立了榜样。

4.报道议题

在此次汶川地震报道中议题由多到少依次为:灾后生活、救援、受灾、捐赠/祈福、其他、科普知识、违法/违纪/犯罪、助人为乐。灾后生活、救援、受灾、捐赠/祈福等议题占了报道的90.9%,充分表明主流报纸对汶川地震受灾同胞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政府对生命的重视。在表2‐8报道议题与媒体来源的关系中可以看到:《人民日报》的报道议题多集中在救援和灾后生活,表现党和政府在救援时以人为本,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照下灾民顽强、乐观的生活。《南方日报》报道议题最多是灾后生活,这与广东省“川粤携手华夏同心”伤员到粤就医和“川粤手拉手希望行动”为在粤川籍务工人员寻找亲人等活动有关。《南方日报》中救援的报道占39%,大部分是描述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粤川籍人士第一时间赶回家救助亲人,与《人民日报》多描述政府救援和《四川日报》多侧重灾民自救有所不同。

5.新闻意图

所有汶川地震媒介呈现的人物形象有56.3%倡导公民精神——灾民顽强乐观面对灾害、普通公众发扬公民精神献爱心、祈福;17.3%的人物形象歌颂党——歌颂党的救援、党对灾后生活的照顾、党员在抗灾救援中的不怕牺牲精神;14.1%的人物形象歌颂母爱、亲情和生命的顽强—受灾时对亲人的救助、灾后生活互相照料、受灾时表现的顽强生命力;告知事实人物形象12%——科普知识的介绍、灾后生活状况通告、受灾和救援情况的介绍。

在新闻意图与媒体来源关系中,歌颂党的人物形象《四川日报》最多、《人民日报》其次、《南方日报》最少,《四川日报》中歌颂党的人物形象最多与其基数大有关,《人民日报》上歌颂党的人物形象占总报道的30.4%远高于《四川日报》的17.4%和《南方日报》的6.5%。倡导公民精神的人物形象在《四川日报》上最多达68.4%,这与《四川日报》上较多体现责任/爱心、勇敢/无私的公民形象有关。歌颂母爱、亲情、生命顽强的人物形象在《人民日报》上相对量最多,其次是《南方日报》,《四川日报》最少。告知事实的人物形象《南方日报》最多,这与《南方日报》市场化程度最强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三种报纸中倡导公民精神的报道都占40%以上,说明汶川地震主流媒体所呈现的公民形象的主旨是提倡公民精神—提倡成为有权利、有责任、有义务、有爱心的公民。

在新闻意图与公民形象、报道议题的关系中,歌颂党的人物报道所呈现的公民形象是顽强/乐观,因歌颂党的报道议题多集中在灾后生活,即灾后在党的照顾下生活无忧,公民呈现顽强/乐观形象。倡导公民精神的人物报道所呈现的公民形象是责任/爱心、勇敢/无私,因倡导公民精神人物报道的议题多集中在救援和灾后生活。歌颂母爱/亲情/生命顽强的人物报道呈现的公民形象是顽强/乐观、勇敢/无私,此类报道议题集中在救援和灾后生活。告知事实的报道呈现的公民形象受害/伤痛,此类报道议题集中在灾后生活。活着的人还要活下去,灾后很多灾民表现出顽强和乐观一面或对政府救助感恩或进行自救,但还有很多灾民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中,需要关爱,救助是长期性的。

(二)对各研究问题的回答

1.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中呈现了什么样的公民形象

汶川地震主流媒体人物报道呈现积极乐观美好的公民形象,占总数的79.9%:责任/爱心形象占37.1%、顽强/乐观形象占24%、勇敢/无私形象占18.8%;公民在主流媒体上呈现了美好的形象,一方面说明在天灾面前公众表现出来良好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说明主流媒体倾向于树立良好形象来引导受众,通过媒体把关形成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又在公众内心形成特定形象,进一步又激发公众的实际行动。

2.不同公民类型呈现的公民形象分别为何

,不同公民类型所呈现的公民形象存在着差异。普通公众(包括个人和群体)所呈现的媒介形象主要是责任/爱心、悲痛/伤心——普通公众对灾难造成的伤害表现悲痛/伤心、承担责任献出爱心,同时呈现负面形象的也是普通公众。灾民(包括个人和群体)所呈现的媒介形象主要是顽强/乐观、勇敢/无私,没有负面形象。志愿者(包括个人和群体)所呈现的媒介形象为责任/爱心、勇敢/无私。

3.公民形象是否与媒体来源(报纸市场化程度)有关

在公民形象与媒体来源(报纸市场化程度)的关系中,《人民日报》所呈现的公民形象为顽强/乐观(30.4%)、责任/爱心(29.6%)、勇敢/无私(25.6%),没有负面形象。《四川日报》所呈现的公民形象责任/爱心(38.9%)、顽强乐观(22.7%)、勇敢/无私(22.3%),负面形象(0.8%)。《南方日报》所呈现的公民形象责任/爱心(40.3%)、顽强/乐观(20.8%),负面形象(3.2%)。《南方日报》上呈现悲痛/伤心和受害/伤痛的人物形象(24%)高于《人民日报》和《四川日报》。

4.不同议题类型的新闻中所呈现的公民形象有什么不同

呈现悲痛/伤心形象的报道议题主要为受灾、灾后生活和救援。受害/伤痛的公民形象主要分布的议题为救援、灾后生活(表现灾后伤员的病痛)和受灾。顽强/乐观的公民形象分布的议题为灾后生活(表现灾后政府救助、自救方面)、救援、受灾。责任/爱心的公民形象分布的议题为救援、灾后生活、捐赠/祈福,勇敢/无私的公民形象分布的议题为救援、受灾和灾后生活。负面形象分布的议题为违法/违纪/犯罪(制造谣言、捐赠诈骗)。

5.新闻意图是否与公民形象相关

歌颂党的人物报道所呈现的公民形象为顽强/乐观、勇敢/无私。倡导公民精神的人物报道所呈现的公民形象为责任/爱心、勇敢/无私。歌颂母爱/亲情/生命顽强的人物报道所呈现的公民形象为顽强/乐观、勇敢/无私。告知事实的人物报道所呈现的公民形象为受害/伤痛和顽强/乐观。

6.公民的个人身份在新闻报道中如何被建构

本研究的526个公民形象中,有511个没有提及政治面貌,说明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更关注对灾情本身的报道,淡化了人物的政治面貌。工作背景,不详占27.4%,在校学生占20.3%,农民占16.7%,教师占11.2%,医护人员占7.0%。因为汶川地震中受害最多的是学生、教师和农民,所以这三者的身份可以判断。医护人员在救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身份背景也可以判断。在可以看出教师群体呈现了勇敢/无私、责任/爱心(勇敢/无私指教师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责任/爱心指教师受灾时对学生的保护和灾后对学生的照顾)的美好形象。医护人员呈现了责任/爱心、勇敢/无私的职业形象,在此次汶川地震报道中医护人员呈现了不怕牺牲、坚守岗位的职业操守和全力以赴抢救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农民呈现了顽强/乐观、责任/爱心的媒介形象——受灾时互相救助、灾后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受害/伤痛的形象较多集中在学生身份。此次汶川地震报道淡化了负面形象的身份背景,仅一位显示为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该报道描述的是一名记者对灾民进行了非人性的采访。

五、讨论与结论

我国主流媒体在此次汶川地震报道中表现了对普通公民的关怀,短短20天的报道涉及了526个人物形象,其中灾民形象最多并且淡化人物形象的政治背景。公民在主流媒体上呈现了顽强/乐观、责任/爱心、勇敢/无私的美好形象。歌颂党、提倡公民精神、歌颂母爱/亲情/生命顽强等新闻意图的人物报道所呈现的主要是顽强/乐观、责任/爱心、勇敢/无私等美好的公民形象。医护人员、教师等身份背景的人物均呈现了美好的公民形象——在灾难面前医护人员和教师坚守了职业操守。媒体的市场化程度不同,人物报道中所呈现的报道意图、报道议题、公民形象和公民类型也不同。并且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上新闻更软、更贴近民生。

“公民”概念在古希腊城邦时期产生时就与权利、平等等意义相联系。到了现代社会,更认为公民应该有“公民德性”——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此次在主流媒体的汶川地震报道中,公民呈现了顽强/乐观、责任/爱心、勇敢/无私的美好形象,说明了公民勇于面对灾难、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乐于献出爱心,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主流媒体在形象呈现时的把关作用——主流媒体通过对公民形象的选择性呈现所构成的拟态环境,在受众内心形成特定的印象,公民心中的特定印象又进一步激发公民参与社会事件的行动。《人民日报》通过对不惜一切代价为了生命救援的报道,《南方日报》对灾难造成伤痛的报道,均极大程度地激发了普通公民的责任和爱心,公民的责任和爱心又可以直接引发公众的行为如捐赠。《四川日报》上呈现的公民形象主要是灾难发生时的顽强/乐观和灾难过后积极进行自救,抛开党性不论,《四川日报》上呈现的顽强的人物形象,事实上也为灾难过后心理上找不到依托的灾民树立了标杆——同等遭遇的人都顽强地生活着,那么自己也最好加入这顽强乐观的洪流。

注释:

【1】王剑敏、闻曙明:《新时期政府形象建设探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李永刚:《政府形象建设的政治学思考》,《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灾工作胡锦涛主持会议》(2008年5月13日),引自央视网:http://news.cctv.com/china/20080513/100267.shtml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5】王剑敏、闻曙明:《新时期政府形象建设探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6】颜如春:《政府形象管理初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7】王剑敏、闻曙明:《新时期政府形象建设探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王剑敏、闻曙明:《新时期政府形象建设探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9】 《汶川地震启示录之二大政府》(2008年6月3日),引自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2O71/ins02.html

【10】华艳红:《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政府形象塑造》,《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1】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2008年6月1日),引自民政部门户: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jzjj/200806/20080600015875.shtml

【12】 《公安机关查处55起网上造谣案件及10起网络诈骗案件》(2008年5月22日),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22/content_8229494.htm

【13】华艳红:《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政府形象塑造》,《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4】杨懋源:《浅议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及其工作》,《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第5期。

【15】吴为、王博、王鑫方、李晨曦:《汶川的超越》,《世界知识》2008年第11期。

【16】 《国务委员刘延东:科技战线要坚决为抗震救灾、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服务》(2008年5月22日),引自科技部门户网站:http://www.most.gov.cn/ztzl/kjkzjzjzzt/kjkzjzjztt/200805/t20080522_61682.htm

【17】王卓君:《论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8】 《倒塌校舍中如有“豆腐渣”严肃查处决不姑息》(2008年5月16日),引自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08/0516/11/4C2F76K60001124J.html

【19】 《温家宝在四川地震震中汶川接受中外记者采访》(2008年5月24日),引自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08/0524/22/4CO9MENT000120GU.html

【20】 《杨洁篪撰文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成就与经验》(2008年9月24日),引自人民网:ht‐tp://30.people.com.cn/GB/122387/8098021.html

【21】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

【22】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

【23】 《汶川地震启示录之二大政府》(2008年6月3日),引自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2O71/ins02.html

【24】 《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全文)》(2008年10月8日)。引自新浪新闻:ht‐tp://news.sina.com.cn/o/2008‐10‐08/115014544466s.shtml

【25】引自首届“汶川企业家”论坛:http://money.163.com/special/00252NCK/wenchuanqiyejia.ht‐ml

【26】陶喜年:《王老吉现象:加多宝1亿捐赠获网民热捧销量猛增》,《理财周报》2008年6月9日。

【27】杨国英:《陈光标:千里驰援,大爱无垠》,《华人世界》2008年6月。

【28】王石:《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2008年5月15日),引自: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233d0f01009b8i.html

【29】王小乔、潘晓凌:《“捐款门”始末》,《南方周末》2008年5月29日。

【30】王小乔、潘晓凌:《“捐款门”始末》,《南方周末》2008年5月29日。

【31】王小乔、潘晓凌:《“捐款门”始末》,《南方周末》2008年5月29日。

【32】网上最全赈灾英雄榜,引自网易财经频道:http://money.163.com/special/00252MT8/earth‐quake.html

【33】张咏华著:《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34】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35】王小乔、潘晓凌:《“捐款门”始末》,《南方周末》2008年5月29日。

【36】王基祥:《浅谈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现实应用》,《科技信息》2007年第36期。

【37】胡钰:《网络新闻真实性的评价与实现》,《新闻界》2000年6月。

【38】曹世忠:《汶川地震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升级》,《经理人》2008年6月。

【39】曾繁旭:《环保NGO的议题建构与公共表达——以自然之友建构“保护藏羚羊”议题为个案》,《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0期。

【40】 [英]D.路易斯:《非政府组织的缘起与概念》,《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1】明远:《中国NGO:精神·处境·使命》(2004年4月23日),引自:绿网,http://www.green‐web.org/infocenter/show.php?id=15596

【42】来源参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8357.htm

【43】 《中国非政府组织多元发展》,香港《大公报》2008年4月25日。

【44】 《中国非政府组织多元发展》,香港《大公报》2008年4月25日。

【45】卢海燕:《关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几点思考》,《求实》2004年第4期。

【46】 《一个都不能少,2008寻找草根NGO在行动》(2008年7月10日),引自:NGO互动网,http://www.ingo.org.cn/viewthread.php?tid=3019

【47】 《5·12汶川地震民间NGO救灾行动大事记》(2008年5月22日),引自: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512/jzxddsj.html

【48】 《NGO媒体攻略》(2008年4月25日),引自:中国环境生态网,http://www.eedu.org.cn/ngo/research/power/200804/ngo_24711.shtml

【49】朱一心:《地下NGO震后见天日》,《亚洲周刊》2008年6月1日。

【50】雷晓宇:《2008,中国NGO元年?》,《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11期。

【51】杨立新:《隐私权、肖像权——公众人物必要的权利牺牲》,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6467

【52】邱小平著:《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53】张新宝、康长庆:《名誉权案件的审理情况、问题及对策》,载《民商法论丛》,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3月第8卷,第520页。

【54】详见余秋雨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qiuyu

【55】详见余秋雨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qiuyu

【56】五岳散人:《取消范美忠教师资格是以言定罪》,引自:荆楚网,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806/t345317.shtml

【57】参见百度“刻板印象”:http://baike.baidu.com/view/388508.htm

【58】李巨川:《浅谈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 media/2008‐05/03/content_8091916.htm

【59】由于新闻并非自然产物,而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呈现,因而记者在处?信息和意义时必然有整体性的思考基模,此即“新闻框架”或“媒介框架”,而框架就可视为是新闻工作者在组织事实过程中的主观性介入(Tuchman,1978,转引自夏倩芳、张明新:《社会冲突性议题之党政形象建构分析》,《新闻学研究》第91期)。

【60】夏倩芳、张明新:《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1979—2005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的党员形象与精英形象》,《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4卷第2期。

【61】赵新艳:《从狂欢到理性——娱乐新闻报道的误区及对策分析》,《今传媒》2007年9月。

【62】宋哲:《娱乐新闻:请多一点人文关怀》,《新闻爱好者》2007年9月(下半月)。

【63】夏倩芳、张明新:《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1979—2005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的党员形象与精英形象》,《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2期。

【64】王志峰:《西方公民理念的源流与变迁》,苏州大学2005年。

【65】馨元:《公民概念之演变》,《当代法学》2004年第7期。

【6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受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10-111页。

【67】王广辉:《公民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8】叶孟里:《欧洲文明的源头》,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页。

【69】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

【70】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71】张海:《欧洲发展史新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72】刘大生:《试论公民概念》,《求实》1989年第2期。

【73】王广辉,同前引文,2008年第1期。

【74】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5-97页。

【75】陈淳文:《公民、消费者、国家与市场》,《公共性与公民观》2006年版,第287页。

【76】徐贲:《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自由市场时代的公民政治》,《公共性与公民观》2006年版,第293页。

【77】 [美]约翰·菲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133页。

【78】”形象定义”(2008年10月2日),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45411.htm

【79】 [美]李普曼:《舆论学》,林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80】 [美]李普曼:《舆论学》,林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81】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参照夏倩芳,张明新:“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1979—2005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的党员形象与精英形象”,《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2期;风笑天:“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社会》1992年第7期。

同类推荐
  • 五环辉映下的金陵:2014南京青奥会知识读本

    五环辉映下的金陵:2014南京青奥会知识读本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TheYouth Olympic Games, YOG),简称为“青少年奥运会”或“青奥会”。青奥会是当今世界的新型体育运动赛事,它是国际奥委会为贯彻“奥林匹克宪章”而增设的一项国际性的体育盛会,是专门为全世界青少年而开设的一个集体育比赛、文化和教育于一体的青少年的交流平台。
  •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本书由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组织编写,作为重庆市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围绕我国及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学位管理、研究生思政建设及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教育进行了系列的理论探讨。
  •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奖者佳作B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奖者佳作B卷

    《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奖者佳作B卷》所收录的均为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者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经典,有的空灵隽秀、质朴绵长,有的立意高远、针砭时弊,有的纵横恣肆、文采飞扬,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汲取优秀作文精华,从而快速成长。通过新概念获奖者作品的学习,让学生从思想老套、素材陈旧、主题落后中成功脱颖而出。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作文“圣经”。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本书也是不错的青春文学阅读经典。
  • 胡华文集(第六卷)

    胡华文集(第六卷)

    本书是胡华文集的第6卷,收录了胡华生前的书信、笔记、自述性文字等,反映了胡华作为一名学者,其对待治学和生活的严谨态度,全面展开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人生、治学的看法。
  •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与该研究相关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力图使整个研究既有理论的思辨力,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穿透力。
热门推荐
  • 御墨淋漓

    御墨淋漓

    当林琳穿过走廊的那一刻,我开始相信一见钟情;尽管我努力想做到暗恋于心,却还是一不小心触碰了相关爱情;才子的不羁、才女的傲气,才子才女本该一起诗情画意,奈何却依然逃不出分离的命运......都市长篇纪实笔记《御墨淋漓》--才子代蒎,悲情之笔。
  • 神蛮

    神蛮

    剑疯癫,心骄狂,破障以行,名动八荒!…大荒世界,万道争锋,这是一个强者辈出的热血时代!桀骜少年从莽山走出,不问正邪是非,只求万法随心,便看这一双巧手,轻轻搅乱了乾坤……
  • 吴世勋:岁月静好说你爱我

    吴世勋:岁月静好说你爱我

    吴世勋!我,不知道自己的过去!然而相信,未来是要靠自己努力的!我,向往童话里的故事!却为精灵的默默付出而感动!如果有一天,我们相遇了,那一定是上天安排的!如果有一天,我已经认不出你了,不要担心,因为你在我心里,从未忘记!只是记不起来而已!我不管你是韩静瑶还是刘夏静!你都是我吴世勋的女人!你记不起我,没关系,我记得你就好!吴世勋,我想一直爱你,可是以后的事我没能意料到,我开始做个逃兵,逃避一切可以伤害到我的事情我是胆小鬼吗?保护好自己有什么错,如果早知道接受是背叛的前奏,那么我宁愿没遇到过。
  • 甜宠百分百:恶魔王子谁怕谁

    甜宠百分百:恶魔王子谁怕谁

    “得罪本公主,你、死、定、了!”“淘气公主”月瞳茗在入学第一天就柄承“搞怪要彻底,闯祸要有力,装乖是专利”的精神,誓要将学校玩个底朝天!优雅温柔的蓝雅银,绝美高贵的北玉冰,邪魅俊美的秋帝洛,妖娆迷人的柳若澜,火爆耿直的洛赛克,看似平静的校园生活暗潮汹涌。信任?背叛?爱情?游戏?咱们的宝贝小公主,你还想玩到什么时候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羿剑九天

    羿剑九天

    快被赶出家族的一支支脉,一颗逆天白石,每一道裂痕都代表着卓羿实力的每一次提升。别人用三年?我用三个月加一道白石裂痕!别人用是十年?我用十天加十道白石裂痕!石破之日,便是惊天之时。一个妖孽诞生了。不会起书名,不会写简介,但是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欢迎养肥,有事没事收藏一下,感谢您最大的支持!
  • 制霸老公,请放手

    制霸老公,请放手

    她为了保住父亲生前的心血,被迫和他分手。从此他们形同陌路却又日日相见。他和别人相亲高调喊话,让众人关注。“相亲就相亲,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我不在乎!”她无动于衷。正式订婚时她却意外出现,包中藏刀。“你敢和别人结婚,我就敢死在当场。”“张兮兮,是不是我把手里的股份给你,你就会和我睡。”他邪魅的问道。“你就不能把股份分几次给我,多睡几次!”捂脸~~
  • 守护甜心之紫幻雪梦

    守护甜心之紫幻雪梦

    当时的陷害,背叛已经将她的心冰封,不在任何人面前融化,直到遇到那个人,她的心开始慢慢解冻。(我是第一次写,不好请见谅)
  • 霸道校草VS邪魅公主

    霸道校草VS邪魅公主

    “你滚!”“嗯?是不是我吻你,你才开心?””你放开我!“夏冷月强忍着眼泪,朝着他吼道。"难道你就这么懦弱吗!"凌盛寒握着夏冷月纤细的手臂。
  • 大盾骑士

    大盾骑士

    肉盾万岁,肉盾无敌。什么可以下调百分之三十的容貌?太扯了吧,我都丑成这样了,还能继续丑,老子就不信了……系统提示,容貌调整失败,继续调整将超出人类的范畴。呕~~这他妈的是人类?等下,不要叫我老公,虽然我长得丑,而且我的名字叫做老公,但是你这种恐龙不可以叫我老公。
  • 万九尊

    万九尊

    雾川家大小姐雾川镜笙前一世艳冠四国,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只可惜,却让邻国太子陆子浩看上,倔强的镜笙只能看着自己家破人亡、山河破碎,很入心骨的镜笙再次获得生命,是涅槃重生成振翅而飞的火凤凰,还是再次堕入无尽怨恨!重生后的世界,与镜笙原来看到的世界变化太大,各路妖仙美男正太齐齐上阵,镜笙大小姐,你还受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