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03100000030

第30章 专注的方法(8)

根据生命之气(prana,气、生命力)的五种不同作用,瑜伽和吠檀多的圣典把prana描写为有五种不同变化。这五种气变化的名字为:命根气(prana);下行气(apana);遍行气(vyana);上行气(udana);平行气(samana)。命根气的作用是呼吸;下行气是排泄;平行气是消化;上行气是吞咽食物,帮助睡眠,也在死亡的时候把精微体从粗钝体中分离;遍行气是血液循环。命根气的宝座是心脏;下行气是排泄器官;平行气是肚脐的地方;上行气是喉咙;而遍行气遍布全身和在全身移动,保护身体不受疾病侵害和维持平衡。

生命之气(prana)是宇宙生命力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通过呼吸这种物理活动,我们每个人身体内的生命力不断地与宇宙生命力相接触。没有了我们的知识或有意识的努力,吸气和呼气的生理过程也在白天和夜间,在清醒和睡眠期间不断地进行。通过练习控制我们的呼吸,我们也可以控制生命气息。控制生命之气会使心意受到控制,因为没有了生命之气,心意会停止振动和停顿。控制生命之气的过程就称为调息。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这样解释其意义:

身体离我们非常近,比外面宇宙的任何东西还要近;心意比身体还要紧密。但是,在这个身体和心意里面运作的生命之气为最近。它是推动宇宙运动的生命之气的一部分。在生命之气的无限海洋中,生命之气的小小波浪代表我们自己的能量、精神和身体,离我们最近。……调息的真正意义是控制肺部运动,这种运动又是与呼吸息息相关。没有了呼吸就产生不了这种运动;相反地,它又产生出呼吸。这种运动是通过肺泡的活动来吸入空气。生命之气使肺部运动;肺部运动又能够把空气吸入。所以调息不是呼吸,而是控制令肺部运动的肌肉力量。那种透过神经传送到肌肉,又从肌肉传送到肺,使它们以某种方式运动的力量,正是生命之气。我们要通过练习调息来控制它。当这种生命之气得到控制,我们会很快发觉,生命之气在身体内的所有其他活动都会慢慢地得到控制。【144】

生命之气和心意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联系。生命之气可比作风,心意可比作火。正如风扇动火,生命之气也扇动心意。风停止了,火也变得稳定。同样地,生命之气停止了,心意也变得稳定。

瑜伽和吠檀多传统里的调息

调息的方法是钵颠阇利瑜伽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钵颠阇利的《瑜伽经》“修行篇”(有关实践专注的章节)的第49句是这样说的:“这(体式)是伴随着调息而来,接着的是吸气和呼气的停止。”只有在体式变得完美以后才能进行调息。完美的体式并不仅仅是意味着能够或多或少地保持同一体式。它是指让身体保持着一种固定体式的能力,不会做任何类型的移动,无论如何也不会僵硬。关于体式,《白净识者奥义书》说道:

智者要让身体保持坚固,[上面]的三个部分[胸部、颈部和头部]挺直,在心意的帮助下,把他的感官指向心,借助梵的木筏[也就是,念诵唵和冥想它的意义]来横渡令人惧怕的世界之急流。【145】

关于冥想的适当体式,《薄伽梵歌》说:“他应要稳固地坐着,让身体、颈部和头部挺直不动,眼睛紧盯着鼻尖,不要四处张望。”【146】

完美体式的目标是要完全地忘记身体。当探索者能够轻易地以同一种体式坐上四小时二十分钟而没有任何移动或不适,这个体式可以说是完美的。根据另一个来源,是要坐上三小时。所要求的时间,在不同的经文里都提过,仅仅是对体式掌握的含义给出一个大概的标准而已。

带着一颗不平静的心来练习调息不能算是瑜伽的一部分。除非在练习期间要保持身体的坚固和心意的专一,否则这样的练习不会变得有助于三摩地。在每次吸气和呼气期间,心意要集中在冥想的对象上。当这一切都掌握,可以练习闭气。闭气和心意的专注都是单靠努力达到的。吠檀多的知微者们推崇钵颠阇利的瑜伽戒律。通过它,可直接认识梵知。

《薄伽梵歌》把调息视为献祭的一种方式:

另外,有些人在不断地练习控制呼吸,他们把吸气供奉到呼气中,把呼气供奉到吸气中,或者停止吸气和呼气而进入专注状态。还有人禁食,把呼吸当做祭品,供奉到呼吸的祭祀中。【147】

诗节中的“把吸气供奉到呼气中”是指一种调息方式,称为puraka(吸入);“把呼气供奉到吸气中”是指另一种调息方式,称为rechaka(呼出);“停止吸气和呼气”是指第三种调息方式,称为kumbhaka(止息)。关于“禁食”的问题,有些瑜伽老师指导学生用食物把胃填饱一半,四分之一用空气来填饱,剩下的另外四分之一空着,让空气流动。“把呼吸当做祭品”是形容一种调息方法,探索者用它来控制生命之气,把它献祭给所有其他的生命气息(生命呼吸),后者变得宛如融入到前者中。这里提到的不同种类的调息,在胜王瑜伽和哈特瑜伽的练习中得到详细的描述。

《薄伽梵歌》的另一处地方也提到了调息:

他在死亡之际把生命之气固定在两眉间,并用瑜伽的力量让心意稳固起来,满怀热爱之情地去冥想那无所不知者、原人、主宰、一切的施予者,比一颗原子还要精微,其形象超出了所能领会的,像光辉灿烂的太阳,战胜所有的黑暗——从而到达辉煌的至高者那里去。【148】

“把生命之气固定在两眉间”指的是一种调息。《阿特曼奥义书》说:

现在是关于超灵:真正地说,他是根据《吠陀经》的吩咐而受到崇拜。通过瑜伽的调息、制感和三摩地,或者通过推敲、冥想感知者(Adhyatma,阿迪亚特玛,最深处的个体自我之下的根本实在)而获得。【149】

《瓦西斯塔瑜伽》把调息形容为控制心意和消除欲望的工具。根据这部经典,心意的振动会表现在呼吸中。正是这种振动,增大了可感知世界的差异性。当这种振动通过呼吸而受到控制的时候,心意会变得平静。根据同一本经典的注释,调息是调服不平静心意的四种方法中的最后一种(前三种是结交圣人、弃绝欲望和敬拜神圣者)。当前三种方法被证实无效的时候,练习调息是最后采用的方法。

尽管商羯罗对调息的意义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他在《自我知识》(Aparoksha-nubhuti)里还是部分地描述了构成调息实践的十五个步骤:

通过把所有的精神状态,例如是心(Chitta),视为独一无二的梵来控制心意的所有变动,称为调息。对现象世界的否定被称为redhak(呼出),“我是真正的梵”这种想法被称为puraka(吸入),此后坚定地处于这种想法中就称为止息(kumbhaka,抑止呼吸)。这是通往觉悟的真正调息过程,而无知只会折腾鼻子。【150】

钵颠阇利主张,在运用抑止呼吸来切断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时候,心意自然会变得平静。根据商羯罗,呼吸完全取决于心意,但并不是反之亦然。因此,一个人应该时时要设法以信心和不动心来控制心意,而不是设法去抑止呼吸。

此外,《解脱奥义书》说:“除了通过被认可的方法[正确的瑜伽实践]外,一次又一次地端坐是不可能控制心意的。”【151】《瑜伽真实奥义书》声称:“没有了瑜伽,知识(jnana)如何能够让解脱(moksha)突然出现呢?在缺乏知识的时候,即使瑜伽也在确保解脱面前变得无力。所以寻求解脱的探索者要坚持实践瑜伽与知识。”【152】

摩奴说:“让所有缺点被调息燃烧起来吧。”【153】《毗湿奴往世书》谈到调息是瑜伽的一种辅助:“对空气的观想被称为调息。实践它,据说可以确保学会调息。”【154】根据钵颠阇利,调息移除了心意的面纱。【155】再也没有其他起净化作用的活动比得上调息,使心意摆脱了涣散的状态,使之变得专一。它点燃了身体内的瑜伽之火,燃烧妨碍领悟自我的所有不洁。调息有利于良好的健康和稳固的心意,两者在成功的冥想中都必不可少。

利用对生命之气的控制来达到超意识领域的方法,已被不同的灵性思想传统以不同的方法来实践。几乎在每一个国家,都有教派在提倡用某些或其他的调息方法来达到他们的目标。这些教派包括信仰治疗、心意治疗、唯灵论和催眠术。他们全都是无意识地实践对生命之气的控制。关于他们,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他们已经无意中发现了一些力量,无意识地使用它而不知道它的本性;但这也与瑜伽士使用的力量一样,是从生命之气而来的。”【156】

调息的哲学

根据瑜伽和吠檀多的神圣经典,创世是一种进化与退化的循环过程。在一个循环开始的时候,宇宙的所有物质实体都是从阿卡沙(akasha),遍布一切和贯穿一切的虚空进化而来;经历了一段长时间后,它们又再次分解和融入阿卡沙中。这种进化背后的源动力是生命之气,是最初的能量。在一个特定的循环里,生命之气在创世开始的时候就开始振动,导致了阿卡沙的进化。在这个循环的结尾,所有进化的力量又回归到生命之气中。《梨俱吠陀》说:“寂静中产生了那(至上精神)的振动,只有它本身的荣耀与它同在。在它之上什么也没有。”【157】《羯陀奥义书》说:“不管有什么——整个宇宙——都在振动,因为它是从梵而来,作为它的基础而存在。”【158】

生命之气好比是梵,也就是至上精神的呼吸。进化和退化的过程相当于梵的呼气和吸气。因此,生命之气是最初的能量,像每种生命里面的生命力那样振动。宇宙处于一种不断振动的状态。一个实体与另一个之间的差异就在振动的频率中。根据《吠檀多经》,生命之气,以梵的形式来振动,是梵本身。生命之气是宇宙中显现的所有能量的总和。生命之气也是个体灵魂与超灵之间的联结,这个超灵是梵。通过控制生命之气,我们能够控制我们的心意,使我们的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协调。关于生命之气,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正是生命之气以运动来表现;正是生命之气以引力,以磁力来表现。正是生命之气以身体的活动,以神经流,以思想的力量来表现。”【159】当生命之气受制于有规律的呼吸的时候,心意会受到控制。接着,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相接触。

实践调息的至高目标是唤醒我们潜在的灵性意识——向上盘绕的昆达里尼能量。根据瑜伽的圣典,我们的脊柱里面有三条精微的通道来让这种能量通过:右边的是右脉,左边的是左脉,中脉在中间。中脉是沿着脊椎的中心上升。在普通人体内,中脉这条通道的低端处是关闭的,没有能量能够穿过它:昆达里尼,内在的意识,仍然处于一种沉睡或做梦的状态,宛如在脊柱的底部。

沿着中脉的是位于相继层次的意识中心,对应于脊柱的底层、生殖器官、肚脐、心脏、喉咙、两眉间的地方,还有头的顶部。当潜在的昆达里尼被激活,它会沿着中脉向上移动。当它来到头顶上的中心的时候,个体意识会与遍布一切的宇宙意识为一体。随着昆达里尼从一个中心上程式到另一个中心,心意一层又一层地展开,宇宙的精微和因果形式被探索者察觉了。探索者来到最顶层的中心,从而达到了三摩地,或者是与绝对的纯意识合一。这种合一是瑜伽的目标。

所以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

不管是在称为超自然力量,还是在称为智慧的任何形式里,都有少量的昆达里尼能量沿着中脉而流动。在绝大多数的情形里,人们只是无知地遇上某种瑜伽修行,这种瑜伽修行会释放出一小部分盘旋上升的昆达里尼能量。所有的崇拜,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会引致这种结局。一个认为自己在祷告中得到回应的人,并不知道这种满足感是来自他的自我。通过祷告这种精神取向,他成功地唤醒了这种无限力量的一小部分,在他的身体里盘缠上升。因此,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名义下无知地祷告,穿越恐惧与苦难,瑜伽士则向世界宣布,在每个生命里面盘缠上升的是真正的力量,是永恒欢乐之母。【160】

昆达里尼的唤醒是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和自我觉悟(Self-Realization)的唯一途径,而调息被认为是达到它的其中一种方法。

调息的心理学

调息形成了瑜伽戒律的一个重要部分,用来控制心意和唤醒灵性意识。根据瑜伽,我们已经发现,心意从来不会变得受控制,除非它是无意识地受到控制。正如我们所知,心意的不平静会反映在身体和语言的不平静上,尤其体现在呼吸的不平静上。所以,通过固定的体式,静默的教规和调息的实践这三种方法,会有效地克服不平静。

瑜伽体系并不是绝对依靠辨别性的推论来达到它的目标——自我觉悟。它的方法是增强意志力。推论是随着劝诫而来。它想要的是使智慧确信错误的习惯与倾向的邪恶影响,说服它要渐渐地变得不执著于它们。但是,当这种习惯与倾向变得过于根深蒂固的时候,推论是无济于事的。所以,瑜伽体系论证,推论本身并不能够根除无明的原因——执著与幻觉。它主张,推论在对付难以驭驾和执拗的心意中是无效的,因为心意已经深深地积习了扭曲的习惯和倾向。幻觉和逆行的习惯和倾向的根源,影响着我们的内分泌、腺体、血液和神经,不能单靠智力的分析来摧毁。整体的人——身体、精神和灵性——要提升起来去完成这个使命。

控制心意的实践可以是主观或客观的,或者是两者的综合。知识之道和虔信之道提倡主观的控制方法。在主观的方法中,感觉受制于心意,心意受制于理智。瑜伽体系是出于相反的方向:它企图通过控制和规范体式、语言和呼吸来控制心意,认为推论和不执著是这种客观控制心意的补充(辅助)手段。瑜伽体系的方法强调客观地控制心意的必要性;它示范了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控制和规范我们的体式、语言和呼吸来改变我们心意的素质。

调息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控制呼吸,作为控制心意的一种手段,既不奇异,也并非不自然。每个人都以某些方式无意识地控制呼吸。我们的呼吸影响着我们的心意状态,我们的状态又影响着我们的呼吸。例如,当我们读到一本有趣的书,或者是紧张地专注在一个数学问题上的时候,我们的呼吸会变得非常缓慢,大量的空气留在肺里,也无意识地达到调息的效果。

即使一个传统的吠檀多派信徒,通过他的冥想实践与自我分析,也能无意识地达到了调息的效果。它自动地向他走来。然而,为了达到它自我觉悟的目的,瑜伽体系要求有意识地实践调息。自我觉悟依靠不间断地冥想;不间断地冥想依靠全身心的专注;全身心的专注依靠心意完全地从对世俗的吸引中撤回(收敛)。调息是完成这种收敛的一种有效手段。

调息不是什么

调息不是以一种有节奏的方式,不间断地深呼吸或实践有节律地吸气和呼气。在这样一种有节律的呼吸练习中,练习者可以通过数一、二、三等诸如此类来计量吸入空气和呼出空气的长度,又或者用念诵圣言来取代每次数数。深呼吸会增加氧气的吸入和生命之气流入身体,这种练习可以协调身体系统,安神和促进健康——但不要与真正的调息混淆。

调息也不仅仅是通过鼻孔来交替呼吸,尽管这样的交替呼吸练习意味着净化神经系统。根据一些传统,认为它是练习真正的调息前的准备。《白净识者奥义书》说:

纪律严明的瑜伽士,应努力地控制好生命之气;当它们处于平静的时候,他应该通过鼻孔来呼气。然后,让他专一地管束自己的心意,犹如一位战车的车夫在管束他烈性的马。【161】

有关商羯罗对这一段的解释,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在他的《胜王瑜伽》里说:

根据某些学派,在学会了一种稳固、坚挺的体式后,就必须进行一种净化神经系统的练习。这一部分已被一些不属于胜王瑜伽的教派所拒绝;但自从被像诠释者商羯罗那样如此伟大的权威推荐以后,我想应该适合去提起它,我也将从他对《白净识者奥义书》的注解中引用属于他本人的指导:“心意的杂质一旦通过调息而被消除后,心意会变得专注在梵上;因此需要教导调息。首先神经系统要被净化;然后练习调息的威力会出现。用拇指把右边鼻孔堵住,尽力地用左边鼻孔吸入空气;然后没有任何间歇地,堵住左边鼻孔,把空气从右边鼻孔排出。又再次尽力地用右边鼻孔吸入空气,又从左边鼻孔把空气排出。在每天的四个时间——黎明前,正午,傍晚和午夜——这样地练习三次或五次,便可在十五天或一个月内达到神经系统的净化。然后开始练习调息。练习是绝对有必要的。你可以每天坐下听我讲一小时,但如果不去练习,那你将会停滞不前。它完全依靠练习。除非我们经历过它们,否则我们无法明白这些事。我们必须为了我们自己而看到和感受到它们。仅仅听解释和理论是没有用的。【162】

圣人祭皮衣仙,为净化神经和调息作了以下的指导,如同商羯罗所引用的一样:

伽吉(Gargi),练习完所要求的体式以后,根据法则,一个已经克服了体式的人要练习调息。“以一种容易的体式坐在铺在库沙草上的[鹿皮或虎皮]上,把右手掌放在左边,头和颈保持同一直线,嘴唇紧闭,面向东方或北方,眼睛紧盯着鼻尖,避免吃过多的食物或禁食,气脉要净化,不净化气脉,练习将会毫无效果。在右脉和左脉[右鼻孔和左鼻孔]的接合处观想“嗡”(Hum[种子语言]),左脉应在十二秒内充满了外界的空气;接着瑜伽士在同一位置上一边念着“轮”(Rung)这个词一边冥想火,从而在冥想的时候,慢慢地把空气从右脉排出。然后,通过右脉吸入空气,又以同样的方式从左脉慢慢地把空气排出。根据古鲁的指导,这要练习三年或四年,或者是三个月或四个月,在秘密的地方(独自在房间里),在清晨、中午、晚上和午夜练习,[直到]神经得到净化。身体轻巧,肤色清澈,胃口良好和听到奇妙的声音(Nada),都是神经得到净化的迹象。然后,应要练习调息,是由呼出(rechaka)、止息(kumbhaka)和吸入(puraka)组成。吸气(prana)与呼气(aprana)的连结就是调息。

让身体在十六秒内由头到脚地充满了生命之气后,又在三十二秒内把生命之气逐出体外,然后应该在六十四秒内完成调息练习。

还有另一种调息。在这种方法中,首先用六十四秒的时间来调息,然后在十六秒内把生命之气逐出,然后在接下来的十六秒让身体重新充满生命之气。

身体的不洁要用调息(pranayana)来消除;心意的不洁要用专注(dharana)来消除;执著的不洁用制感(pratyahara)来消除;而三摩地(samadhi)则把蔽盖着灵魂的高贵身分的一切都消除。【163】

室利·克里希那在《乌达瓦之歌》里说:

一个仅用身体来练习瑜伽的瑜伽士,还不算是一位瑜伽能手,在练习瑜伽过程中,也许会被突然出现的烦扰所占据,以下是补救方法。

有些烦扰是要用瑜伽的专注来烧毁[例如,通过专注于太阳和月亮,他会分别地消除了冷和热的感觉],有些[例如风湿病]是通过与呼吸的抑止相配合的体式来消除,还有一些[由于植物和蛇等引起的]要通过苦行、曼陀罗和药物来消除。

有些邪恶[例如贪欲等],应该通过冥想“我”和唱颂“我”的名字等来慢慢地把它消灭,还有一些[例如傲慢等]则通过服务伟大的瑜伽士来调服。【164】

练习交替地呼吸有助于清除生命之气在流入或流出中的任何障碍。然而,交替地呼吸在某种程度上,打断了正常呼吸的过程,所以应该在专人的指点下,非常小心地去练习。

调息的目的

真正的调息开始于吸气和呼气之间,呼吸停下来的时候。吸入空气以后,当空气还停留在体内的时候,呼吸运动出现了休止。这是一种调息。同样地,如果是在呼出空气后抑制呼吸,那也是一种呼吸方式。它是呼吸的抑止(止息),是跟随着吸气(puraka)或者是呼气(rechaka)而来,构成了真正的调息。根据一些经文,呼气后的止息是吠陀式的调息,而呼气后的调息是坦陀罗式的调息。

调息的练习有三个组成部分:吸气、止息和呼气,按1∶4∶2的比例来进行。也就是说,止息要比吸气长四倍,比呼气长两倍。止息维持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超过一个长周期的时间。这种逐渐加长可以采用2∶8∶4;3∶12∶6或4∶16∶8的比例。

以下是对一种基本调息方法的具体说明,采用的是4∶16∶8的比例:

1.用你右手的拇指把右边鼻孔堵住。用左边鼻孔渐渐地把空气吸入。当你在这样做的时候,在精神上默默地数到4。

2.接着用你右手的第三和第四只手指把左边鼻孔堵住。在两个鼻孔都被堵住的时候,屏住呼吸,同时数到16。

3.松开右边鼻孔,慢慢地把空气呼出,同时数到8,左边鼻孔要保持闭塞。

4.在左边鼻孔仍然闭塞,右边鼻孔开放的时候,慢慢地吸气,同时数到4。

5.关闭右边鼻孔。在两个鼻孔都关闭的时候,屏住呼吸,数到16。

6.松开左边鼻孔,慢慢地呼气,数到8,右边鼻孔保持闭塞。

以上被称为是“一圈”的练习。

止息

止息有三种:把空气留在肺里面;把空气留在外面;或在里面,或在外面,逐渐地停止呼吸。止息是调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涉及停止和调节呼吸,它的练习会面对许多危险和风险。因此,带有止息的调息练习,应该由合格的探索者,在合格的导师指导下进行练习。

在练习止息的时候,缺少了必要的准备和指导,它的练习会导致不可治愈的疾病,精神错乱和难以控制或暴力十足的冲动。想要练习的探索者必须做好准备,愿意并且能够让自己完全地和永远地切断感官享乐的欲望,包括粗糙或精微的。他必须坚定地实践守贞生的生活。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在强调守贞生的必要性的时候,说:

瑜伽士说,人类通过性活动和性思想来表现出来的那一部分能量,一旦得到了制止和控制,会容易地转变为ojas(灵性能量);自从海底轮(Muladhara)给予了指引后,瑜伽士尤其注意那个中心。他尝试去把他所有的性能量转变成ojas。只有贞洁的男人或女人能够创造出ojas,并且把它储存在大脑里;这就是为何贞洁总会被看作是至高的美德。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不贞,他的灵性会离去;他失去了精神的活力和道德的持久力。这也是为何在世界上产生过灵性巨人的所有宗教圣职中,你总会发现坚决要求绝对的贞洁。这也是放弃婚姻生活的僧侣们为何会存在的原因。必须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完全保持贞洁。没有了它,胜王瑜伽的实践是危险的,可以导致精神错乱。如果人们在实践胜王瑜伽的同时又过着不洁的生活,怎能期待他们成为瑜伽士呢?【165】

仅是中止呼吸并不是瑜伽的调息。人们可以很自然地中止呼吸,甚至长时间被埋也能活下来。但是,这样的中止呼吸并没有灵性意义。能够抑止心意变动,或者使心意变得专一的中止呼吸,构成了瑜伽的止息。在实践止息期间,稳定的心意会渐渐通往三摩地。这就是为什么要说十二个调息构成了一单位的制感,十二个制感构成了一单位的专注。因此,除非心意变得稳定,不执著于任何感官对象,否则无法得到源自调息的任何灵性好处。这种调息只是一种身体的技艺。呼吸的中止是三摩地的一种外在表现,而不是它的内涵,或者是真正的特性。

不同种类的调息

(吸气、抑止和呼气)三个组成部分,一旦受到地方、时间和次数等的限制,会形成三种类别的调息。正如钵颠阇利所说:

它的[调息运动的]变化有三种,也就是,外在、内在和静止;它们是受地方、时间和次数等限制;此外,它们或长或短。【166】

地方

地方是指身体进行练习抑止生命之气的一些特定部位。地方可被看作是外面的,或者是里面的。外面的地方被设想成是从鼻子的末梢一直到呼出气流所延伸的地方。里面的地方是指从空气在一个人身体内移动的区域,一直到心脏的区域。从心脏开始,由头到尾的整个身体构成了里面的地方。在受外面的地方所控制的调息实践中,探索者会设法尽可能地让呼出空气的长度变短。在受里面的地方所控制的实践中,会感觉到吸入的空气是在心的区域。心被设想成闪亮的天空。择神鲜明的形象,或者是上帝最可爱的形象,也可以在心里冥想。

时间

时间是指吸气、抑止(停留)和呼气的持续时间。这种持续时间是用“马特拉(matra)”这个术语来衡量,相当于一秒,或者是眨一下眼的时间。但是,这种持续时间也是指生命之气留在身体某一特殊部位,或者是意识中心里的时间。

受时间控制的调息有三种不同类型:适度、中等和强烈,其类别取决于周期长短。在适当类别的变化中,吸气是由12马特拉组成,抑止是48马特拉,呼气是24马特拉。在中等类别的变化中,吸气是由24马特拉组成,抑止是96马特拉,呼气是48马特拉。在剧烈类别的变化中,吸气是由36马特拉组成,抑止是144马特拉,呼气是72马特拉。中等类别变化的调息是推荐给那些已经掌握了适度类别调息的人,而剧烈类别的调息只推荐给已经掌握了中等类别的人。

次数

次数是指要履行调息练习的次数,以及该以什么样的频率来练习。根据一些经典,应该每天练习四次的调息——清晨、正午、傍晚和午夜,最多可增加到每次八十圈。要逐渐地和谨慎地增加次数。

其他形式的调息

中止吸气和呼气的调息

在这种类型的调息里,只要有可能,就一下子完全中止吸气和呼气。

逐渐中止呼吸的调息

就是逐渐停止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这种调息在完全停止吸气和呼气以后,特征是没有任何呼吸运动。

唤醒昆达里尼的调息

探索者慢慢地用左边鼻孔来吸入空气,并且集中在左脉,左边的神经流上,然后把神经流向下发送到脊柱,冲击最低的中心(被圣典描述为一种三角形的形状),也就是昆达里尼的所在地。他通过堵塞两个鼻孔,把那股神经流保留在那里一段时间,此后再松开右边鼻孔,慢慢地而又轻轻地把空气呼出。接着,他又没有任何停顿地倒过来练习,用右边鼻孔吸入空气,让空气留在里面,然后再松开左边鼻孔,把空气呼出。他的吸气——停留——呼气是以3∶12∶6,或者4∶16∶8的比率进行。停留的持续时间要小心谨慎地延长,因为过早地延长时间会伤害探索者。这种练习要在早上做三至四次,另外在傍晚又再做三至四次。这种时间单位,或称为马特拉,在调息中是通过从精神上默念唵来衡量。例如,如果调息是按4:16:8的比例来进行,那么念诵四次的唵是衡量吸气的持续时间,念诵十六次是衡量停留的持续时间,八次是衡量呼气的持续时间。随着昆达里尼的唤醒,探索者会在脊柱的底部感到光和热。昆达里尼向上游动的时候,会照亮不同的意识中心。探索者会感觉到宇宙变得越来越均一和成为一体。最后,当它来到头顶的时候,个体意识会融入遍布一切的纯意识的海洋里。

有关调息的要点

神圣的调息传统建议,一个人致力于这种练习的时候,要记住以下几点:

1.探索者必须健康状况良好。

2.要以一种有节制的方式来练习调息,要用警觉的眼睛密切注视身体和精神的健康状况。要避免身体和精神的过度努力。

3.不带冥想、持咒或灵性动机的调息会使心意变得烦躁,会导致精神扰乱。

4.必须严格地调整饮食。吃得过多会妨碍调息的进展。要吃清淡和有营养的食物,让胃部保持部分的空置是合乎需要的。总的来说,探索者要依照一种萨埵性的饮食,例如像《薄伽梵歌》17章8节所述的那样。要避免所有刺激性和有毒的食物。

严格的饮食在调息练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探索者被建议去放弃食盐,芥菜,酸的、热的和辣的食物,苦味的东西,以及阿魏,【167】同时也不要跟女人在一起,也不要走路太多和过度禁食。在练习的早期阶段,饮食是由牛奶、黄油、小麦、鹰嘴豆子(小扁豆)等组成,据说红米还有助于进步。根据《摩奴法典》,要避免以下食物:

国王的食物夺去光辉的能量;仆人的食物(夺去)吠陀的光彩;金匠的食物夺去长寿;皮革工人的食物夺去声望。手工劳动者的食物杀光(吃它的人)的子孙;洗衣工的食物(吸走他的)力气;游牧部落和妓女的食物把他与(所有吸引人的)世界隔绝。医生的食物是脓液,跟着男人后面走的女人的食物是精液,放债者的食物是粪便,军火商的食物是污物。智者说不能吃的食物就不要吃。……如果一个人不知不觉地吃了一种或其他这样的食物,他(需要)禁食三天。【168】

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吸收少量的脂肪,但是探索者最终必须完全放弃吸取脂肪。然而,饮食应该逐渐地控制。

5.调息不应该在完全吃饱的情况下练习。

6.探索者应该要用微温的水来洗澡,既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冷。

7.应该穿宽松的衣服,不要阻挡生命之气在身体内流动。

调息练习的风险

1.调息练习有力地唤醒处于潜意识的心意。除非探索者已经在坚持道德净化的实践,否则调息会带来不良反应和产生大混乱。有很多非灵性的倾向潜伏在我们身体里。当这些倾向被迫提升到有意识的层面,它们也许会变得突显。我们微弱的自制力可能无法抑制它们。它们在穿过神经和大脑的过程中,可能会唤醒激烈而又粗糙的刺激。大脑和神经,习惯于粗糙的思想和感觉,无法承受精微的思想和感觉。所以练习调息不仅可以唤醒我们体内的天使,还可以唤醒魔鬼。调息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往往被不经意地忽略了。许多人被调息的承诺和境界迷惑住了,忘记了是心意先于身体而存在,形成了身体,并且控制它,但并非反之亦然。我们不能够仅仅是通过制造有节律的呼吸和发展抑止呼吸的能力来产生对灵性的渴求。心意拒绝屈服于机械的调息。

2.调息唤醒灵性意识,使它向上游动,但是除非对这种向上的旅程有一种强烈的动机,否则被唤醒的昆达里尼极有可能坠落。它坠落的时候,是如此猛烈地跌向最底的深处。所以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昆达里尼的唤醒是有点危险的。一旦被唤醒,必须向上引导它。调息从来不该被一个不会奉行自制的人实践。

3.调息可能会导致过分强调专注于身体,使心意从它的至高目标,也就是为了与内在的纯意识相接触而超越身体意识的目标中分散。

4.练习调息可能会打开现象世界之门,不合时宜地体验到隐蔽的现象。对这些的贪求会迷惑在灵性旅途中的探索者。

调息的效力

有一种迷人的要素,令调息的练习变得令人神往。它通常被认为是达到灵性目标的一种快而容易的工具。在我们这个技术时代,调息被想象成是一种机械的设计,因此它的练习也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真的能完成任务吗?灵性真的可以用机械的工具来产生吗?或者说灵性的意识可以被匆匆地唤醒吗?我们真的可以通过控制我们的呼吸和体式来驾驭我们的心意吗?

知微者和圣人们从来不提倡仅靠机械的工具来达到灵性目标。灵性的展现不可用人工来产生。性情的转变不能操之过急。根深蒂固的习惯和积习成性的倾向不可能一下子全都改变。任何仓促或激烈的方法都必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那些求助于调息练习而没有天赋的灵性渴求的人只会伤害自己。所以商羯罗说:

对真理的信服似乎是出自对有益的智慧忠告的推敲,而不是用圣水沐浴,也不是通过恩赐,也不是通过一百次的调息(对生命力的控制)来获得。

不管是谁,企图通过把精力放在身体的营养上来认识自我,其过程就像抓住一条鳄鱼来过河,却又把它错误地当作一根树桩一样。【169】

注释:

【1】Shankaracharya,V ivekachudamani,v.14,p.6.

【2】《马太福音》26:42。

【3】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vol.5,p.294.

【4】Ibid.,vol.8,pp,38-39.

【5】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vol.1,p.517.

【6】Ibid.,vol.5,p.324.

【7】Ibid.,vol.6,p.130.

【8】Commentary on Patanjali's Yoga Aphorisms 11.46,in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664.

【9】Swami Saradananda,Sri Ramakrishna,the Great Master,p.862.

【10】Patanjali,Yoga Aphorisms 2.47,in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664.

【11】Ibid.

【12】Patanjali,Yoga A phorisms 2.48.ibid.

【13】Svetasvatara Upanishad 3.8,引自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689.

【14】Bhagavad Gita 6.13,ibid.,p.165.

【15】Vyasa Sutras 4.1.7,in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693.

【16】Ibid.,p.693.

【17】“Samkhya Philosophy,”3.34 and 6.24,in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p.691 and 693.

【18】Shankaracharya,Aparokshanubhuti,vv.112-15,pp.60-62.

【19】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vol.6,p.130.

【20】Laghu-Yoga-Vasistha-Ramayana,21.36;Yoga-Vasistha-Ramayana,5.24.45.

【21】Laghu-Yoga-Vasistha-Ramayana,21.37;Yoga-Vasistha-Ramayana,5.24.47.

【22】Swami Mokshadananda(trans.),Jivan-Mukti-Viveka of Swami Vidyaranya,pp.235-237.

【23】A Guide to Spiritual Life:Spiritual Teachings of Swami Brahmananda,p.160.

【24】Vyasa Sutras 4.1.11,in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694.

【25】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p.619-620.

【26】Bhagavad Gita 6.11-12 and 14,pp.165 and 166.

【27】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p.81.

【28】Svetasvatara Upanishad 2.6 and 10,引自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689.

【29】“Samkhya Philosophy”,4.9 and 10,in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692.

【30】Ibid.

【31】Swami Nikhilananda,Holy Mother,p.223.

【32】见Uddhava Gita 4.10,p.61.

【33】Uddhave Gita 21.23,26,and 31,pp.317,318,and 319.

【34】Bhagavad Gita 6.10,p.165.

【35】见 Katha Upanishad 2.2.3 and note,in The Upanishads,vol.1,pp.170-171.

【36】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592.

【37】Ibid.,pp.655-656 and 596.

【38】Ibid.,pp.590-91.

【39】See KathaUpanishad 1.3.7 and 2.1.1,in The Upanishads,vol.1,p.150 and 159.

【40】Yoga Aphorisms 1.30,in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637.

【41】Bhagavad Gita 17.8-10,p.336.

【42】Chhandogya Upanishad 7.26.2,Quoted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vol.3,p.65.

【43】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p.267.

【44】见 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vol.3,pp.65-66.

【45】Ibid.,vol.4,p.7.

【46】Ibid.,vol.3,p.66.

【47】Ibid.,vol.5,pp.483,481,483,484,and 484-85.

【48】Ibid.,pp.485-86.

【49】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430.

【50】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p.564.

【51】Swami Saradananda,in Spiritual Talks,p.357.

【52】Swami Nikhilananda,Holy Mother,p.223.

【53】根据瑜伽的书籍,一位瑜伽士应该让自己胃的一半填满食物,四分之一填满水,留下另外的四分之一来让空气流动。

【54】Bhagavad Gita 6.16-17,pp.166-167.

【55】Saubhagya-laksmi Upanisad,2.2.

【56】Manu Smriti 2.57,in The Laws of Manu,translated by Wendy Doniger with Brian K.Smith,p.23.

【57】Swami Brahmananda,A Guide to Spiritual Life,pp.93 and 92.

【58】Swami Turiyananda,in Spiritual Talks,pp.168-169.

【59】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vol.1,pp.518-519.

【60】Bhagavad Gita 6.17,p.167

【61】Bhagavad Gita 2.59,p.95.

【62】Shankaracharya,V ivekachudamani,vv.12-13,p.5.

【63】Shankaracharya,Self-Knowledge:Atmabodha,v.2,p.119.

【64】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pp.417-418

【65】Shankaracharya,V ivekachudamani,vv.296-97,p.113.

【66】Bhagavad Gita 4.25-27 and 24,pp.137-138 and 136.

【67】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vol.8,pp.47-48.

【68】Katha Upanishad 1.3.13,in The Upanishads,vol.1,p.155.

【69】Katha Upanishad 1.3.3-4,ibid.,p.148.

【70】Bhagavad Gita 5.13,p.151.

【71】Bhartrihari,V airagya Satakam(One Hundred Verses on Dispassion),v.31,in The Satakas or Wise Sayings of Bhartrihari,translated by J.M.Kennedy(London:Wernie Laurie,n.d.),p.124.

【72】From the hymn“A Cudgel for Delusion,”vv.4 and 5,引自 Shankaracharya,Self-Knowledge,pp.214-215.

【73】Bhagavad Gita 2.69,p.99.

【74】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vol.8,p.135.

【75】Swami Suddhasatwananda,Worship of Sri Ramakrishna(Madras:Sri Ramakrishna Math,1954),p.23.

【76】Swami Prabhavananda,The Eternal Companion,pp.274-275,276,and 265.

【77】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abridged ed.,p.241.

【78】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p.465.

【79】《诗篇》5:11。

【80】《诗篇》29:2。

【81】《诗篇》34:3。

【82】《诗篇》66:1;66:2。

【83】Bhagavad Gita 7.21,p.192.

【84】Bhagavad Gita 10.25,p.247:“Of sacrifices I am the sacrifice of japa.”

【85】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vol.7,pp.407-408.

【86】Katha Upanishad 1.2.15-16,in The Upanishads,vol.1,pp.138-139.

【87】Patanjali,Yoga Aphorisms 1.27-29,in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p.635-637.

【88】《创世纪》1:3。

【89】《约翰福音》1:1。

【90】引自Swami Prabhavananda and Christopher Isherwood,How to Know God:The Yoga Aphorisms o f Patanj ali,p.56.

【91】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p.77.

【92】引自 Swami Tyagishananda(trans.),Narada Bhakti Sutras,p.181.

【93】Ibid.,p.184.

【94】Ibid.

【95】Ibid.,p.184.

【96】Ibid.

【97】In Swami Saradananda,Sri Ramakrishna,the Great Master,p.558.

【98】Teachings of Sri Sarada Devi,the Holy Mother,p.38.

【99】Sri Sarada Devi,in Spiritual Talks,p.10.

【100】Swami Saradananda,Sri Ramakrishna,the Great Master,p.558.

【101】Swami Aseshananda,Glimpses of a Great Soul,p.165.

【102】Teachings of Sri Sarada Devi,the Holy Mother,pp.45-46.

【103】Ibid.,p.44.

【104】Haribhaktivilasa 2.119,Quoted in Swami Prameyananda,“Japa Yoga,”in The Vedanta Kesari (October 2001),p.375.Published by the Sri Ramakrishna Math,Chennai,India.

【105】Varaha Upanishad 3.10.4.

【106】Mahanarayana Upanishad 13.7,in Mahanarayanopanishad,p.162.

【107】Taittiriya Upanishad 3.10.4.

【108】Bhagavad Gita 6.11-12,p.165.

【109】Teachings of Sri Sarada Devi,the Holy Mother,pp.50-51.

【110】Patanjali,Yoga A phorisms 1.28,in Swami Vivekananda,Raja-Yoga,p.124.

【111】Chhandogya Upanishad 1.1.10,in The Upanishads,vol.4,p.116.

【112】Mahanirvana Tantra 3.31,引自 Aswini Kumar Datta,Bhaktiyoga(Bombay:Bharatiya Vidya Bhavan,1971),p.167.

【113】引自Swami Tyagisananda(trans.),Narada Bhakti Sutras,p.188.

【114】Teachings of Sri Sarada Devi,the Holy Mother,p.46.

【115】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abridged ed.,p.345.

【116】Ibid.,pp.231-232.

【117】Bhakti Ratnavali,translated by Swami Tapasyananda(Madras:Sri Ramakrishna Math,1979),p.180.

【118】In Swami Prabhavananda,The Eternal Companion,pp.208 and 227.

【119】Teachings of Sri Sarada Devi,the Holy Mother,p.38.

【120】Haribhaktivilasa 2.11.pp.521-524.

【121】Quoted in Swami Tyagishananda(trans.),Narada Bhakti Sutras,p.179.

【122】Quoted in M.A.Kamath,Hinduism and Modern Science(Mangalore,India:M.A.Kamath,1947),p.167.

【123】Bhagavad Gita 10.25,p.246.

【124】Quoted in Swami Tyagishananda(trans.),Narada Bhakti Sutras,p.179.

【125】Patanjali,Yoga Aphorisms 2.44,in Swami Vivekananda,Raja-Yoga,p.178.

【126】Swami Vivekananda,Raja-Yoga,p.178.

【127】引自Datta,Bhaktiyoga,p.165.

【128】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p.95.

【129】Ibid.,p.203.

【130】Ibid.,p.204.

【131】Ibid.,p.210.

【132】Teachings of Sri Sarada Devi,the Holy Mother,p.48.

【133】Ibid.

【134】Ibid.,p.39.

【135】Ibid.

【136】Ibid.,p.40.

【137】Ibid.

【138】Ibid.,p.68.

【139】Ibid.,p.148.

【140】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vol.7,p.37.

【141】Ibid.,vol.1,p.290.

【142】Ibid.,vol.7,p.63.

【143】In Swami Prabhavananda,The Eternal Companion,p.239.

【144】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p.593 and 595.

【145】Svetasvatara Upanishad 2.8,in The Upanishads,vol.2,p.91.

【146】Bhagavad Gita 6.13,p.165.

【147】Bhagavad Gita 4.29,p.139.

【148】②Bhagavad Gita 8.9-10,pp.200-201.AtmaUpanishad,v.3,in Swami Madhavananda(trans.),Minor Upanishads,p.15.

【149】AtmaUpanishad,v.3,in Swami Madhavananda(trans.),Minor Upanishads,p.15.

【150】Shankaracharya,A parokshanubhuti,vv.118-20,pp.64-65.

【151】Mukti Upanishad,Quoted in Swami Sivananda,The Science of Pranayama(Sivanandanagar,Tehri-Garhwal:Divine Life Society,1971),p.86.

【152】Yogatattva Upanishad,quoted ibid.

【153】Manu Smriti,quoted ibid.,p.87.

【154】V ishnu Purana,quoted ibid.

【155】See Patanjali,Yoga Aphorisms 2.52-53,in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665.

【156】Ibid.,p.593.

【157】Rig Veda 10.129,Quoted in Swami Vivekananda,In Search of God and Other Poems(Calcutta:Advaita Ashrama,1968),p.76.

【158】Katha Upanishad 2.3.2,in The Upanishads,vol.1,p.181.

【159】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592.

【160】Ibid.,p.603.

【161】Svetasvatara Upanishad 2.9,in The Upanishads,vol.2,p.92.

【162】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587.

【163】Quoted in“Raja-Yoga”,in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690.

【164】Uddhava Gita 23.38-40,pp.353-354.

【165】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606.

【166】Patanjali,Yoga A phorisms 2.50 and 51,ibid.,p.664.

【167】阿魏,植物树脂,以前用作镇痉药。——译者注

【168】Manu Smriti 4.218-22,in The Laws of Manu,translated by Wendy Doniger with Brian K.Smith,p.94.

【169】Shankaracharya,V ivekachudamani,vv.13 and 84.

同类推荐
  • 简单逻辑学

    简单逻辑学

    通俗易懂的逻辑学入门读本。轻松搞定逻辑学中的概念、思维定式和规则。容易操作掌握的逻辑使用法则,不论演讲、谈判、说话、办事,都能让你做到条理、清 楚、不让人误会和不解!这是一本涵盖正式及非正式逻辑谬误的难得好书,快速提升你的推理能力,学会用清醒的头脑辨别真假,让思考变得简单,让行动变得快捷。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是一本十分富有哲理的书。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文笔优美。老子的一些语言,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知足常乐”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 道德情操论轻松读

    道德情操论轻松读

    《道德情操论》相比《国富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祉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道德情操论》早于《国富论》近二十年发表,前后经过五次修订,是亚当·斯密毕生最重视的作品。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作了很好的回答。
  • 哈佛哲学课

    哈佛哲学课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处理人生中的重大问题,包括揭示人性弱点、面对死亡问题、应对职业更换、处理恋爱及婚姻关系、寻求生命的意义或目的等。
热门推荐
  • 校园灵异事件

    校园灵异事件

    她,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自从她来到这所高中后,她发现,这个学校有太多离奇的事了,食堂里的脚步声,宿舍里的头发,请笔仙......等等的灵异事件,让她感到这个学校的灵异事件太多了
  • 这么长一段

    这么长一段

    根据大陆经典刑侦电视剧《重案六组》(第三部)衍生补白和续文,以杨震和季洁感情线为主线,写出心中属于他们未完的故事,致敬青春,回忆温暖岁月。
  • 都市修真心法

    都市修真心法

    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修真世界的青年,在一场浩劫之中陨落。意外穿越空间来到了凡人所居住的地方——地球。但全身的法力尽失,只能再次在灵气稀薄的地球修炼。他虽不能回到原来的位面,但是却在这颗水蓝色的星球上,成就了一番令人惊叹的大事业。他仅凭一己之力,打倒全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有不少大反派成为他刀下的尸体,他踏着尸体,一步步成长起来。在这艰苦而又漫长的日子里,几位美女和他一起闯荡天涯,从未放弃。坚持不懈,使他换来了无比的财富和权力,他在为征服全宇宙做着充分的准备。
  • 三校花

    三校花

    风流不羁的青年导演安无为被朋友邀请参加一接风派对,本以为和以往纸醉金迷的大趴没什么区别,却因此结识了令他终生魂牵梦绕的孟天人,后来的北电校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在读生王玉珏是广院两位校花之一,以清纯邻家、氧气知性闻名。玉珏与双胞胎兄弟安有为和安无为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玉珏暗恋弟弟安无为,有为不知不觉中爱上了玉珏却在压制着自己的感情。无为为自己的话剧《兰木花》选女一号,试镜的女生都不满意。他在中戏的校园闲逛邂逅了他的灵感女神,后得知这是中戏校花毕玺,而毕玺却是天人父亲、安有为老板孟博涛的情人。天人经历误认双胞胎兄弟的Bug,死心塌地爱着安有为,三女二男的感情纠葛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笑泪交织……
  • 爱上谷主爹爹

    爱上谷主爹爹

    穿越小说看了多篇,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中了奖,意外穿越,她成了名闻天下的神医的义女,神马?亲生老妈来追义父?不行,谷主爹爹是我的!神马?又有个女人要嫁给义父?这怎么行,你敢娶,我就嫁别人!
  • 总裁快来:爱你直到宇宙洪荒

    总裁快来:爱你直到宇宙洪荒

    他们是妖,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最廉价的。几千年的修行,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只是短暂的片刻,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割舍后再也不敢轻易触碰爱。“对于你来说,我是生命的全部,但对于我来说,你是时光中的一颗沙粒,即使这样,你还愿意爱我吗?”
  • 燚王的调皮医王妃

    燚王的调皮医王妃

    面对皇上,没有恐惧,面对长辈,没有礼貌,面对父亲她牺牲自己性命都在所不惜,只因她是上官雅静当她遇上他,曾经的帝王,又有何不宠她一人?
  • 龙虎门之至尊真龙

    龙虎门之至尊真龙

    小宅男易风意外重生成为龙虎门之中的东方真龙,并且还携带了无所不能的至尊系统更是膨胀了他的野心,开始属于他的无尽征途他要让着整个世界都臣服在脚下,他要成为独一无二最强至尊。
  • 时光折点

    时光折点

    这是一个平淡的小故事,只述说他们感情升温的那一小短时光
  • 终极蝴蝶

    终极蝴蝶

    故事总在最深处.讲述一个传奇的推理故事,其中讲述一个似神非神的旅途故事,到底是真实可以解释,还是玄幻,待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