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男儿志不只是辛弃疾暮年时代发出的口号,也是他从弱冠时期就立下的志向。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便是用一生来拯救这个世界,哪怕刀剑加身,哪怕挫骨扬灰!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水调歌头》
相信大家已经从《贺新郎》和上面这几句词中能够揣测出辛弃疾的南归之路并非顺畅,他的理想也没有得到实现。的确如大家想的一样,辛弃疾带着一身的锐气荣归故里,宋高宗赵构就曾亲口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而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志气。这让辛弃疾高兴万分,此时他还不到而立之年,他在这个时候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黎明的曙光,无疑是兴奋的,是激动的。大好儿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还可以为国报效五十年,这如何不让他高兴?但是事实远非如此。
属于青春的灿烂燃烧,过去后只是一片死寂的灰尘,辛弃疾的故事还远未结束,他的忧愤也才刚刚开始。
豪情满怀的天才词人
辛弃疾终于在千难万险中回到了南方,但是当他在得到皇帝的赞许和表态后,满怀希望地认为还有下文的时候,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南宋朝将辛弃疾带回的义军解散后安置,并让他做江阴签判。英雄想要有用武之地,却未有明主垂青,这是最为难过的,这柄刚刚淬火的利刃就这样被雪藏了起来,未曾饮过妖邪之血,便沉于灰土之中。
此时的辛弃疾并不了解这个懦弱的南宋王朝,他天真地以为南宋真的有收复失地的决心,于是他便写了《美芹十论》这个建议北伐的作品,甚至在《美芹十论》中明确地指出了要如何审势、如何察情、如何观衅等具体的北伐策略,但这些精辟之论却并未讨喜,尽管辛弃疾很是自谦,极为迫切地希望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采纳,而且这两篇作品在当时人群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使辛弃疾很欣慰,不过政府却不愿与金国再次开战,因为南宋政府已经在金国蛮横的武力压迫下失去了反抗的勇气,于是只是对辛弃疾在上书中表现出的才干很重视,却并未采纳这些北伐建议。再后来,朝廷解除了主战派张浚的兵权,宣告一段时间内南宋的反抗停止,开始了任人欺凌的日子。“隆兴和议”也在这时签成,偏安的南宋政府已经不再有收复失地的决心了。
此时的辛弃疾目睹着故国懦弱偏安的时候却无能为力。望着这座即将倾倒的大厦,他虽有雄奇的力量,却也独木难支;他腰上高悬的宝剑还未出鞘,就这样被铜锈铺满。而且朝廷为他安排的官职也不是能到前线战场的官职,因此他便始终对此牵肠挂肚。所幸的是,他并非一个意志消沉的人。在江阴做签判的时候他开始了写词的道路,这标志着一代词坛宗师的创作序幕正式拉开。
据考证,在辛弃疾的作品记录中,这首《汉宫春·立春日》成词最早,全词如下: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上片中辛弃疾主要是写了春景,正应了《立春日》的题目。“春幡”指的是古代女子为了迎春而在头上戴的燕型的剪纸。春日来临,“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这其乐融融的画面让人不知所以,心旷神怡。不过却有那多变的风雨洗礼,冬日似乎不愿就此远去,所以作者便用了“余寒”二字,但是这里的“余寒”还有着别的意味。我们说过辛弃疾既是爱国词人,也是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所以此处的“余寒”可能还隐喻着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这余寒不尽,怎能不让他挂怀呢?“年时燕子”指的便是孤单的自己。“西园”原本是三国曹魏时期邺下的名园,此处当指词人在故乡济南的寓所。看着那旧时燕子都已经回巢,可是自己却还是在外飘零,让人不胜感慨。因为辛弃疾从小是在北方长大的,所以他也算流浪在江南的异乡人,虽然这里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家。他一直想南归之后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梦想虽然还依然那么闪耀,但是却不知该从何开始,面对这样软弱的政府,他的所作所为会收到成效吗?这的确有很多的未知数,于是在这个满怀希望的初春中,辛弃疾的心中是充满矛盾和犹豫的,这种情绪在曾经的他身上是很少出现的。他一直都飘然若飞鸟,且行且唱,可是这时的他就像一只被关在了笼子里的鸿鹄。“黄柑荐酒”是用黄柑酿制的酒,而“青韭堆盘”是把韭菜等装到五辛盘里,二者被称作洞庭春色,但是他却都“浑未办”,所以能够看得出这个立春给作者带来的就不仅有温暖和生气,也还有一种忧郁和矛盾。辛弃疾的心事重重,任谁都能够看得出来。
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我们能够看到的辛弃疾的情绪似乎更为浓烈了起来,甚至愁绪一发难收。“笑”却像苦笑,他笑“东风”,熏红了梅花也染绿了柳树,可是却让它自己也没个空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是点出了另一番意思,让读者和作者一起离开了那“熏梅染柳”的想象,来到了另一片想象:东风也有闲时,可是这闲时它却会改变红颜,使花容沧桑。时间是会改变一切的,多少痴情怨念,多少豪情壮志,在时光的冲刷中,留下的除了尸骸就是灰烬了。每一片黄沙下都曾有过相拥的枯骨,可是人们都只是记得曾经的风华绝代,这是后人的谈资故事,谁还会再在意那故事里的人的悲喜。人生便是如此无常,自己往往觉得有多跌宕起伏,多年后回首,才发现原来一切只是平常,每一步都是如此的平凡。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厚重和精彩呢?答案当然是用理想把生命填满,为了那遥远的冉冉闪亮的如花火般的梦想,拼命向前,哪怕没有拥抱那团火焰的温暖,可已赏遍沿途风景。长路艰辛并不平坦,幸运的是梦想还在前方闪耀着,我们没有沦为意志消沉的行尸走肉,这样也算人生的一种成功。坚持梦想的道路是痛苦的,她就像一个高傲的神秘的冰山美人,离得太近,只望见了她那冷傲的不屑的眼神;离得太远,却还要忍受着相思和长路的烟尘滚滚。忍受孤独,忍受白眼,带着痴子的骄傲,不怕头破血流,不怕手脚并用,辛弃疾就是这样为了梦想狂奔的人,但是却“清愁不断”,所以他只能无助地“问何人、会解连环?”这一幕看来似乎很像《战国策·齐策》里的一段记载:“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在这一句中,辛弃疾应是有所引用,代指如今南宋也是强敌环伺,但是谁能够成为这个帮助君王解开难题的英雄呢?这让辛弃疾感到迷茫和担忧,他用了“生怕”二字,更显他内心的焦急和不安,他怕见到在花开花落中一年年流逝,却还是不能收复失地,不能让北人回家。“朝来塞雁先还”的意思就是北方人依然有家难回,这是他一直挥之不去的心结。这首《汉宫春》是辛弃疾的早期作品,饱含着他恢复故土的壮志。此时的他虽有失望和迷茫,但是这个志向却丝毫未动。他忧国忧民的高贵情操,在此一览无遗。
虽然南宋政府了解辛弃疾的才华和壮志,但是已经被打怕了的朝廷实在不愿意为了一个人而再与金人为敌,因为他们已经输不起,他们宁愿这样龟缩着,也不愿意以手中最后的筹码再豪赌一次。
统治层的这个思想,不仅导致了辛弃疾的失意,也导致了岳飞的悲剧。朝廷宁愿在胜利中谋取一点点的谈判的主动,也不敢因此对收复失地,对直捣黄龙有丝毫的奢望,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辛弃疾身处此时,便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明知希望渺茫,却还要保持希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常常称之为英雄,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哀的英雄。
在他上书《美芹十论》时,恐怕已经意料到了自己的失败。以辛弃疾对于文武之事的熟稔,他不可能对朝廷的态度没有察觉。但是他仍然试图用一己之力唤醒沉睡的懦弱南宋,并再次上书《九议》,但这清刚的雷霆之音却依然如他所料的那样销声匿迹了。不过他在这几篇上书中的态度却表现出了这位爱国词人的心迹:如果可以,他愿意为了国家抛弃一切;他不想报国无门,哪怕马革裹尸。但是皇帝并未表态,他也没有一个真正有实力说服统治者的盟友,所以他哪怕剖肝沥胆,也不能让那些已经被金人吓破胆的统治者改变想法。不过,朝廷还是看到了辛弃疾的才能,但是却不愿让他离京太近,这并非讨厌他,很可能是不愿听到有这样的一个人屡屡建议北伐,屡屡让他们想起那些如同梦魇的过去。于是辛弃疾先后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在此期间,辛弃疾把这一腔报国的热血都寄托在了政事和诗词创作上。此时的词作堂堂正气如金石裂帛,回荡在天地之间。
辛弃疾的为官生涯,恐怕他自己也没想过会这么久。他把这些工作完成的非常好,他的才华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可这长达二十年的时光里,他始终没有忘记国事,他气愤于投降政策,也忧虑于南宋叵测的前路,在他的词作中袒露了他这样的心思。可能提到辛弃疾,大家下意识地总会想到那些“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烟硝弥漫的战场意象。其实不然,他对婉约清丽的词作也能信手拈来,只是这一类的作品常被他赋予更为深刻的意义,所以人们一般不认为这些作品隶属婉约词。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两首词是辛弃疾在为官时所作的名篇,其中《青玉案·元夕》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人人皆知的名句。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已经看透了虚伪的朝廷,他们不仅不愿收复失地,还宁愿在醉生梦死中麻醉自己,宁愿在粉饰太平中苟且偷生,这让辛弃疾难以接受,于是这篇《青玉案·元夕》便在这样愤懑的情形下写出,此词的愁恨和忧伤便有如实质一样,落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