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宋光宗继位的时候,辛弃疾又有一段东山再起的日子。这一次他到福建任职,壮年时代的他仍然雄心不绝,在他任职期间,一度努力改变当地土地赋税问题、官盐问题,从这可以反映出他对于百姓的爱护,所以说辛弃疾一直不是一个狭隘的空喊爱国口号的人。当然,他还是不会忘了伐金复国的壮志。此时他上书《论荆湘上流为东南重地扎子》,不过我们都猜得到结局,他又一次碰了一鼻子灰,不仅没有实施,甚至朝廷连提都没有提,这让他很是失望,于是他再次选择了归隐。这一次,如果没有变故,想必他是一定不会复出的,此时他已经快到花甲之年了,六十年一甲子,这些光阴已经把一个英雄生生催老,满头白发的他望着满目疮痍的河山,心如刀绞。曾经那么豪气自信的一个人也渐渐改变了,不得不让人感慨时光的残忍。此时的辛弃疾甚至自己都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了怀疑,于是他的词作风格也在此时显得十分悲切。他时时在规劝着自己要豁达,可是现实却一直在刺激着他,让他不能忘记国事,不能不惦念,何况那个“马革裹尸当自誓”的誓言声声还在耳边,可恨的是,如今当年的俊美容颜已成了华发斑斑。
英雄寂寞,豪杰无伴,他习惯了借酒消愁,他曾说过“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这个时间段的辛弃疾是忧郁消沉的,所以在他这一次隐居时,他开始有意地告诫自己少饮酒,因为喝酒易使人颓废。
即使他已年老,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虽失望却未绝望。这个时期辛弃疾结交了许多天下豪杰,其中就有朱熹,他很珍视这段友情,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提及。他们在一起畅聊的时候,常常因为二人的熟络可以将所谈之事谈得直达要害,因此二人对于国事的见解显得更为系统、也更透彻,这也刺激了辛弃疾作词的灵感。
千年调
庶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曾十分巧。看他门,得人怜,秦吉了。
戏谑和自嘲的口气充满了全篇,而且几乎字字有典,个个有所指,除了愤慨的情绪还有深深的悲切。辛弃疾通过“卮酒向人”这一细节,来影射小人的故作优雅从容,一团和气里暗藏杀气,典型的口蜜腹剑的小人,招人鄙视。而“甘国老”是草药甘草,这是一种调剂中药的主要配方,因此被辛弃疾用在这里,指的就是那些小人“和稀泥”的丑态。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已经不是年少轻狂、不更世事的年纪了,多年的岁月磨炼,已让他看清了世事的繁杂。穿过这些迷雾,他那犀利的眼睛已经看到了每一具腐烂灵魂的丑恶嘴脸。这些小人当然便是那些把持朝政的佞臣们,是他们不能让他和朱熹这样真正的豪杰一展抱负。但是自己现在已经不是那激愤的少年了,不然早就醉酒开骂了。不过“学人言语,未曾十分巧”也可以看得出作者那老而弥坚的正直立场,从未改变的就是这男儿铮铮的傲骨,他可做不到像个“秦吉了”(秦吉了,类似鹦鹉的鸟,能模仿人言),学人口舌,拾人牙慧。
第二次的隐居生涯长达八年,但终于在他六十四的时候被终结。依然是地方官,依然呕心沥血兢兢业业,这自不必多说,他永远改变不了自己对于国事那颗简单的赤子之心。他虽然知道现实的黑暗,却还是不愿改变自己那仗义执言的个性,每每上书针砭时弊时,总会触犯许多当权者的利益和颜面,这为他后来遭人诬陷埋下了伏笔。这暂且不说,只说他此时又结交了两位最为重要的文人:一是陆游,一是姜夔。他们一个性如烈火,一个沉静似水。他们三人之间互相唱和,实为当时词坛的盛事。其中陆游年长辛弃疾十五岁,是诗人中的辛弃疾,“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句子多像出自辛弃疾手下,所以同样的性格豪烈,同样的文采飞扬,同样的忱忱爱国之心,让他们一见如故,结为莫逆。垂垂老去的辛弃疾在这些年中,结交了朱熹、姜夔、陆游、刘过、陈亮等人杰,也算得上一种宽慰了。不过,更为让他兴奋的事情是主战派终于掌权了,皇帝亲召辛弃疾入殿,这让辛弃疾喜不自胜,他慷慨地表达了对于“金国必乱必亡”的信心,这让皇帝很高兴,直接指派他到镇江前线上任,辛弃疾一生之愿,终于在他六十六岁时实现了。这时的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壮怀激烈的年少岁月,腰间利刃铮铮作响,应和着他那虽衰老却仍黏稠的热血,越过风沙,来到了他梦中千百万次向往的战场。
辛弃疾深深地呼吸着属于战场特有的厚重的铁锈味和腥甜的鲜血味,他闭上了眼睛,微微地心满意足地笑了,他希望自己这日渐枯朽的身躯,能够得它该有的宿命。他一直想兑现自己“马革裹尸”的诺言。这一年,他来到了京口北固亭,望着漫天狂舞的风沙,仿佛回到了昔日身在北国仗剑任侠的日子,不禁心潮翻涌,忆古思今,写下了流传千古、豪气丛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作品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最有辛弃疾个人色彩的作品。辛弃疾经过多年岁月的锤炼,已经不是冒进的人了。虽然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个人理想,但是对于如今稍有急躁的北伐感到信心不足,毕竟这是主战派刚刚执政,就这样急躁,难免容易功亏一篑。而且辛弃疾已经看出了主张北伐的韩侂胄任用自己的原因,他并非是看重自己的才能,而是看重了自己的名声,他只想借助自己来坐镇他的党派。这些因素也使辛弃疾感到担忧,因为他已老去,这是最后一次他能抓得住的机会,他不想与理想失之交臂。
此词开篇便提到了三国一代英主孙权,作者怀念这位古时英豪那镇守东南击退曹操的光辉岁月。不过,这“舞榭歌台”再多繁华,无限风采总会在风吹雨打时光流逝中化为尘土。在这里,作者表达了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沉稳和看透。如今的“寻常巷陌”,虽是曾经光武帝刘裕住过的地方,但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风采至今仍然让人向往。作者通过对刘裕和孙权的仰慕抒发了自己抗金复国的决心。下片的“元嘉草草”指的是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的事件,也是提醒如今主张抗金的人们,一时的热情虽高,却一定要善始善终,计划缜密,不要重蹈“仓皇北顾”的结局。如今已经是自己南归的第四十三年了,他见到烽火弥漫的江南已经寸草难生,思虑万千,但是辛弃疾却不会因为这些困难险阻而改变初衷。“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句也是用典影射今人。“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在此指代金主,意思是说曾经的宋朝故土已经成了金人掠夺的对象,许多北人有家难回。最后一句感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完全是自己的独白了。廉颇是历史上有名的老将,当然在此暗指辛弃疾自己了,虽然垂垂老矣,但是一经起用,报国杀敌之心却仍是切切,这个用典巧妙地把自己和当时形势刻画了出来,深化了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让人们流恋于言辞壮阔美丽的同时,也会为词人那拳拳报国之心而感动。
这首《永遇乐》写的壮怀激烈,言辞峥立,但是其中还是有些许的担忧,显得中期稍逊。事实证明,辛弃疾在镇江上任之时,果然不出他所料,他又一次成为了朝廷党派斗争的牺牲品,再加上他曾经多次直言上书得罪的诸多权贵,因此便有人出来诬陷他“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这让年老的辛弃疾心力交瘁,愤而辞职。后来他还有过担当绍兴知府的重要战事职位的机会,但是他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这不只是他身体的原因,恐怕心灰意冷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此时的辛弃疾已是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他早已看出宋军的懦弱和腐败,也深知自己再也无法力挽狂澜。这个时候不就是该说告别的时候了吗?于是辛弃疾生平第一次拒绝了他挚爱的祖国的起用,而只选择做了一个小官以安度晚年。
最后,朝廷又授辛弃疾兵部侍郎的职位,希望他能再次挺身而出,扛起这座将颓的大厦,这时的辛弃疾真的已经无力再与朝廷纠缠了,他也没有上任,就这样眼睁睁看着自己挚爱的一切在慢慢碎裂,英雄的结局竟是如此凄凉,让人不敢追思。
在1207年的秋天里,辛弃疾望着烽火满地的神州,久久伫立在瑟瑟的秋风中泪眼婆娑。曾经躲在那云朵上的狰狞的妖魔,又一次露出了它那腥臭的獠牙,可是此时的辛弃疾已经无力再次挥舞长剑斩杀降服它了,只能任由它肆虐吧,任由它践踏吧!辛弃疾心中抑郁难解,终于病倒了。英雄的长逝总是让人扼腕的,而他更是让人动容,卧床不起的大英雄、大文豪抱恨与世长辞,可是他却在临终前,挣扎着在床上坐起,对着苍穹大声的高呼三声:“杀贼!杀贼!杀贼!”